制定教学目标要关注四个“点”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liangeng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标是灵魂,目标是方向,目标越清晰,达成目标的路径也就越明晰。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恰当、可测,对于一堂课的教学是否有效至关重要。下面,试就《盘古开天地》一课,谈谈我是如何确定目标的。
  
  一、关注文本特点
  文本有什么特点?这是备课时首先要关注的。备课的时候,教师首先要细读文本,因为只有把文本研究透了,我们才能深刻把握文本的规律,制定出切合文本特点的教学目标。从文体上说,这是一篇神话故事,神话故事属于民间故事的文学样式。一个神奇的人物,一种神奇的力量,一些神秘的色彩,是这类文体的共同特征。
  从结构来说。文章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条理非常清楚,前四段讲盘古如何“开天辟地”,最后一段总结全文。课文第四段则采取“总起——分述”的结构方式,将盘古倒下后的巨大变化写得形象而具体。
  从文字来说。文章语言凝练准确,形象生动,尤其是三、四两个自然段,更是将汉语的节奏感、形象感体现得淋漓尽致。从某种意义上说,本文的魅力,体现在故事的神奇和语言的魅力上,两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而无论是语言的魅力还是故事本身的魅力,都是需要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来品味的!因此,我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提出了“通过想象朗读,品味语言,初步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魅力和故事叙述方式的独特魅力,感受盘古的创造精神,激发对神话这一特殊文学样式的浓厚兴趣”的目标。这个目标,既有过程与方法的描述(想象朗读、品味语言),又有价值观的描述(感受盘古的创造精神,激发对神话这一特殊文学样式的浓厚兴趣),更有知识能力的描述(初步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魅力和故事叙述方式的独特魅力)。这是本课教学的主导目标。
  同时,根据第四段课文的特点,我也设计了如下辅助的目标:读懂“总起——分述”的段落,并能仿照课文第四段的句式练习说话。这一目标是总分式训练的顺手捎带,也是让学生感悟神话之“神奇”的补充。
  
  二、关涉学习起点
  制定教学目标,还有一个重要的维度,那就是对学情的把握。如果把整个小学语文学习的过程比做一次长长的旅行的话,那么,教师必须要随时了解我们的孩子从何处而来?他们总体到达了什么地方?他们将继续往哪个地方前进?所以,我们对学生曾经掌握了什么和将要掌握什么,孩子已经有了哪些本领和将要练习哪些本领,要有一个统盘的了解。三年级的学生,具有比较强的识字能力,他们已经具有初步的抓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能力,有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但是对抓要点复述课文还掌握得不够好。对于神话故事,他们还是第—次接触,而在今后的学习中,他们还会接触到一些神话故事和其他类型的民间故事。因此,第一次亲密接触神话故事,教师不可走走过场,而要采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让孩子初步感受神话的美好,进而在自己的心里种下一颗热爱神话故事的种子,让孩子对神话这一文学样式继续保持探究的欲望和兴趣。因此,在目标描述中,我特意加了个“初步感受”、“激发兴趣”的字样。只有孩子们对语文有浓厚的兴趣,孩子们才会快乐地享受语文。
  而对复述的要求,则定位为“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会抓要点、用自己的话复述神话故事”,而不是“独立复述”更不是“创造性地复述”。这些,都是依据学生的学习起点而制定的。
  
  三、关乎编写基点
  我们制订教学目标,还有很重要的一个维度,就是要努力研究编者的逻辑起点。一篇文章,选入教材,它便不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而是整个语文大厦的有机组成部分。那种拿到教材不分年段不分训练点“我的课文我做主”的做法是很要不得的。这部分教师往往打着“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这个幌子,对教材进行随意解读和处理,置整个语文教材逻辑体系于不顾,一味追求新和巧,结果完全曲解了编者的意图和教材本身具有的“例子”功能。在本课书教学目标的制订过程中,我特别注意了课后题和教材中的旁注。因为这些内容本身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后题中有“我能讲述这个故事”的题目,这其实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而对复述,孩子们以前练得不多,因此,旧标题为:“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会。”而新教材中,则有“我发现了这段话中有好多反义词”,“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这两个旁注,这其实就是提示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的表达形式,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语言,要通过想象朗读来再现课文的内容。
  
  四、关照课标落点
  制定教学目标,还要充分考虑新课标的落脚点。新课标是标杆,而课文则是达成标杆的载体。教学目标的制订要紧紧扣住课程标准。语文新课程理念是在对传统语文教学经验总结之上,根据现代语文教学的要求提出来的,它体现了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强调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凸显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制订教学目标,要充分考虑语文素养的全面性。“语文素养包括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多个方面”。因此,在整个教学目标的制订中要全面考虑,既要突出主导目标,又要兼顾其他目标,努力让一节课的学习体现本篇课文的个性,又要凸显本学段的共性。
  例如识字学词的目标的制定,就得依据新课标合理设定。三年级上学期的识字与写字的教学,从“多认少写”变成“多写少认”,教材关于生字的呈现与第一学段也有所不同,它是通过在文中注音提示本课第一次出现的生字及多音字的学习,而生字学习在教学中又呈现不同的目标水平要求。1.第一次出现,只要求在本课里读准音,不要求认与写;2.第二次出现,不但要求读准音,而且要求记认,但不要求写;3.第三次出现,要求记认和会写;4.已经会认读,在本课则要求会写。而且,新课标关于识字与写字的阶段目标是这样表述的:“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独立识字能力。”这是第二学段结束的目标要求,说明三年级还是“养成”和培养“初步独立”的过程。综合以上几点思考,我将本课的识字教学目标确定为:能正确读出“混”等16个生字,正确认读“猛”等10个生字,正确读写“暗”等14个生字新词;正确认读多音字“倒”,能据音组词;能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些生字并能在复述中初步运用。
  同时,新课标特别强调要“建设富有活力而开放的语文课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生动情境,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如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来满足学生发展语文素养的需要,让学生在课内、课外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因此,在目标设定中,我提出了“感受神话的魅力”,目的就是通过课堂,引领孩子们踏上亲近神话,感受神话魅力的快乐语文之路。
其他文献
作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谈骨气》可谓影响深远,备受语文教育界同人关注。南开大学文学院的徐江教授曾撰文《语文问题说——续“另一种声音”》指出:南于受错误的议论文知识的影响,不少教师把这篇课文教错了。时隔十年之后,徐江教授与朱金恒老师又对这篇课文本身写作的逻辑性发动了猛烈抨击,发表《语文教学一例严重的集体性失误——实事求是精神在这里的缺失》一文。  可以看到,在将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篇课文对
窦桂梅老师执教的《牛郎织女》是一堂大气磅礴、挥洒自如、内涵异常丰富、具有巨大感染力与震撼力的语文“大课”,也是一堂窦老师勇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尝试课,它的思想的力量、精神的力量久久地激荡着孩子们的心灵,也撞击着与会老师们的心……  听罢课,我不由得思考这样一个“形而上”的问题:今天。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教学?众所周知,小学教育是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的教育。就语文而言,我们究竟给孩子们打下怎样的
相比于文学的发展史,比较文学研究是一种历史不算悠久的文学理论研究,但它在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学发展过程中又是非常重要的存在。现在学术界所公认的比较文学概念,源于一百多年前法国学者的倡议,是以欧洲文学思想为基础发展而来的。我国自晚清时期受西风东渐浪潮的影响,才开始大量翻译引进西方文学作品。以梁启超、辜鸿铭、蔡元培、鲁迅等为代表的具有先进思想意识的文学家、思想家,进行了大量中西文学、文化间的对比研究。我
【关键词】逻辑谬误,正确推理,有效论证,学习任务设计,思辨  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中,将学习内容分成逻辑、推理、论证三部分。这三个并列短语中的“逻辑”是狭义的逻辑概念,指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以及简单的逻辑方法,而推理和论证正是逻辑的运用与体现,所以“逻辑、推理、论证”合在一起又构成了一个较大的“逻辑”概念。  逻辑是思维的重要准则,发展逻辑思维,有助于思考缜密、表达准确、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朗读、背诵与四季有关的古诗。  2.让学生感受四季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以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古诗,让学生在诗韵的熏陶中慢慢长大,把中华民族文化中最精华的内容烂熟于心中,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学生心中发芽、生根。  2.指导学生诵读古诗,要求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为“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其设定的单元目标为“提高媒介素养,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生活”[1]。这是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学习任务群2“当代文化参与”和学习任务群3“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落实。  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相继兴起,将人类带入了多种传播媒介并存的信息时代。人们借助各种传播媒介来了解社会,与他人沟通,与群体产生联系
《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现被选人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本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二课《礼记》二则。  全文共七十个字,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虽然这篇课文存在的语文教材版本不多,曾出现在2001年初审的人教版和鄂教版教材中,但是它在世界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学相长”的命题,在《礼记》
怎样教,更有效?为了让抽象枯燥的汉语拼音更利于孩子们接受,课堂上少不了直观、生动的教具,少不了活泼、有趣的游戏,少不了新颖、巧妙的手段,然而仅此是不够的,在汉语拼音教学中还要注意些什么呢?笔者在不断的反思和尝试中有了一些新的体会。    一、不宜各自为营,应“瞻前顾后”    教学中,我们总是习惯于按照教材给我们分好的课时内容,依次往后教。而我常常有这样一种感受:早知道后面会出现这些问题,前面就不
谢飞妤    有幸欣赏窦桂梅老师的《游园不值》,获得的是艺术的享受、精神的洗礼。至今,我仍无法走出那份精彩。  设计之巧妙。窦老师的整个课堂设计,由两大部分组成:读出韵味,读出思考;围绕主题“不遇中有遇”,让学生感受园中的美丽,体会作者对园子的喜爱之情,推敲哪些词语赋予了“苍苔”、“柴扉”、“红杏”感情。教学中,又引入了陆游、贾岛等诗人的作品。这样的教学设计新颖,简洁,深刻,广博。  朗读之精妙。
《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最早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后编入《呐喊》。《孔乙己》自发表以来,因为作品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促人自省,成为文学研究界、语文研究界的研究热点。自1922年入选民智书局出版的《初级中学国语文读本》以来,《孔乙己》一直是各版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  一、教学价值导向分析  笔者研究了人教版、语文版、北师大版、苏教版、沪教版五个版本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