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惠金融的阳光如何能照耀到每一个有金融需求的人?近日,2015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以“好金融与好社会”为主题对此展开了深入探讨。
普惠金融是一个常谈常新的重要话题。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在论坛上指出,如果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群体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群,一旦获得了金融的支持,就拥有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中国人民大学小微金融研究中心联席主席贝多广表示,普惠金融有利于有效配置金融资源、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有利于消除金字塔型社会并向橄榄型社会转型,避免掉进“中等收入陷阱”,是充满了正能量的“好金融”,可帮助实现公平正义的“好社会”。
然而,如何让这样一个面向社会所有阶层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体系,在减少贫困、缩短贫富差距、延伸金融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仍然是当前全球金融业都在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就中国而言,吴晓灵认为,普惠金融发展难在两个方面:一是理念存在偏差,很多时候被狭隘地局限在扶贫上;二是中国的金融业发展到现在,失去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定位,“金融业本身是一项服务业,现在却高高在上地俯视普罗大众。”
因此,如何让中国金融业回归服务的本质,为企业服务、为居民个人服务,为借、贷双方搭建好桥梁,显然是一项迫切任务。
银行业面临的挑战
按照世界银行的定义,普惠金融是指,让每一个人在有金融需求时,都能以合适的价格,享受到及时的、有尊严的、方便的、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在我国,普惠金融已被列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周慕冰在论坛上指出,小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在繁荣经济、吸纳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新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好小微金融服务,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是发展普惠金融事业的关键一环。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已连续六年实现了增量和增速不低于上年同期的“两个不低于”目标。截至今年6月末,又实现了银监会提出的“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贷款户数和申贷获得率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的“三个不低于”目标。
在没有经验可借鉴、模式可复制的全球背景下,周慕冰认为中国银行业服务小微企业成效显著,走出了自己的探索路径,包括形成了多轮驱动的金融服务供给体系,构建了独立高效的机制体制,开展了广泛灵活的金融创新,完善了信息和增信的配套制度等重要内容。
但他同时指出,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以及“三期叠加”效应突显的经济新常态形势,普惠金融服务还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适应复杂多变市场环境的挑战。新形势下,小微企业新陈代谢加剧。对于传统银行而言,如何从雨后春笋般的创新型小微企业中挖掘客户资源,如何识别竞争力不足的落后产能企业,及时做好贷后管理,是对其发现、培育、管理客户能力的全方位挑战。同时,优质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必然伴随着复合化的融资需求,传统单一的信贷业务将为综合性、全流程的金融服务所取代,银行业综合服务能力和同业合作能力的建设也迫在眉睫。
而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多元化的社会融资渠道对银行存款的分流,银行资金价格普遍上涨,贷款利润空间压缩。在这样的客观压力下,对于派生存款少、议价能力弱的小微企业,既要坚持收益覆盖风险的商业可持续原则,又要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平衡短期利益与长远战略,合理确定定价机制,探索商业盈利目标与社会责任目标相统一的发展路径。这是对银行业持续经营能力的重大考验。
周慕冰表示,面对经济新常态下的各种挑战,银监会正在积极研究,如何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的同时,创新监管手段,把握好防风险和促发展的辩证关系,提升监管激励的力度和精确度,更加有的放矢地引导银行业服务向小微企业倾斜。
在他看来,现有各类扶持政策已初成体系,效果也值得肯定。但客观来看,政策的协同性和衔接度还有待提高。加强跨部门协调,聚焦薄弱环节,强化信息共享,发挥政策合力,应当是有关部门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发挥政策“指挥棒”作用
面对普惠金融发展中的诸多挑战,周慕冰强调要着力发挥政策“指挥棒”在市场行为中“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金融资源优先和集中投向最需要融资支持的小微企业。
政策目标要清晰聚焦,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如,国家关于企业划型的标准要尽快修订完善,以尽可能准确地反映企业真实生态,锁定真正“身小力弱”的小微企业,避免政策覆盖范围过大而削弱效力。
政策手段要科学高效,以求事半功倍。如,在财政资金的投放上,通过创投驱动、贷款贴息等杠杆手段,带动金融资源、社会资本投向小微企业,与直接补贴、资助企业相比,更有利于提高扶持效率。
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世界性难题,周慕冰认为,我国在融资渠道方面,要着力发展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互补的模式。国家已相继设立战略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相信这将极大地带动对小微企业的直接融资供给。
他进一步指出,要以促进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小微企业发展为重点,建立小额、便捷、灵活的投融资机制。在风险分担和补偿方面,要推广企业、政府、银行和保险、担保等其它融资服务机构共同参与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命运共同体”模式,实现企业积累、财政投入与金融资源共同助推小微企业发展的连锁效应。要健全融资担保体系,推动发展一批政府出资为主、经营规范、实力较强、信誉较好、影响力较大的融资性担保机构或基金,作为担保行业服务小微企业的主力军。
在探讨如何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时,业内还提出了一个普遍难题,即信用难题,如何完善征信体系建设。近年来,受国内外经济环境波动影响,加上自身经营管理水平有限,我国一些小微企业困难加剧,信用风险不断积聚和爆发。
面对小微企业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呈上升趋势,周慕冰认为这也是银行业应该警惕和深思的,且应从风险管理理念、制度、技术上进行完善,只有夯实内控基础,守住风险底线,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才能根深叶茂,薪火相传。
对于普惠金融中的信用挑战,吴晓灵则认为,帮助低收入者建立信用的方法是,从小额信用贷款开始,不能一开始就要抵押、要担保。100元钱、1000元钱……慢慢积累信用,从而他的贷款额度会逐渐增大,获取贷款的利息会逐渐降低。
普惠金融是一个常谈常新的重要话题。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在论坛上指出,如果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群体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群,一旦获得了金融的支持,就拥有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中国人民大学小微金融研究中心联席主席贝多广表示,普惠金融有利于有效配置金融资源、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有利于消除金字塔型社会并向橄榄型社会转型,避免掉进“中等收入陷阱”,是充满了正能量的“好金融”,可帮助实现公平正义的“好社会”。
然而,如何让这样一个面向社会所有阶层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体系,在减少贫困、缩短贫富差距、延伸金融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仍然是当前全球金融业都在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就中国而言,吴晓灵认为,普惠金融发展难在两个方面:一是理念存在偏差,很多时候被狭隘地局限在扶贫上;二是中国的金融业发展到现在,失去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定位,“金融业本身是一项服务业,现在却高高在上地俯视普罗大众。”
因此,如何让中国金融业回归服务的本质,为企业服务、为居民个人服务,为借、贷双方搭建好桥梁,显然是一项迫切任务。
银行业面临的挑战
按照世界银行的定义,普惠金融是指,让每一个人在有金融需求时,都能以合适的价格,享受到及时的、有尊严的、方便的、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在我国,普惠金融已被列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周慕冰在论坛上指出,小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在繁荣经济、吸纳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新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好小微金融服务,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是发展普惠金融事业的关键一环。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已连续六年实现了增量和增速不低于上年同期的“两个不低于”目标。截至今年6月末,又实现了银监会提出的“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贷款户数和申贷获得率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的“三个不低于”目标。
在没有经验可借鉴、模式可复制的全球背景下,周慕冰认为中国银行业服务小微企业成效显著,走出了自己的探索路径,包括形成了多轮驱动的金融服务供给体系,构建了独立高效的机制体制,开展了广泛灵活的金融创新,完善了信息和增信的配套制度等重要内容。
但他同时指出,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以及“三期叠加”效应突显的经济新常态形势,普惠金融服务还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适应复杂多变市场环境的挑战。新形势下,小微企业新陈代谢加剧。对于传统银行而言,如何从雨后春笋般的创新型小微企业中挖掘客户资源,如何识别竞争力不足的落后产能企业,及时做好贷后管理,是对其发现、培育、管理客户能力的全方位挑战。同时,优质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必然伴随着复合化的融资需求,传统单一的信贷业务将为综合性、全流程的金融服务所取代,银行业综合服务能力和同业合作能力的建设也迫在眉睫。
而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多元化的社会融资渠道对银行存款的分流,银行资金价格普遍上涨,贷款利润空间压缩。在这样的客观压力下,对于派生存款少、议价能力弱的小微企业,既要坚持收益覆盖风险的商业可持续原则,又要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平衡短期利益与长远战略,合理确定定价机制,探索商业盈利目标与社会责任目标相统一的发展路径。这是对银行业持续经营能力的重大考验。
周慕冰表示,面对经济新常态下的各种挑战,银监会正在积极研究,如何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的同时,创新监管手段,把握好防风险和促发展的辩证关系,提升监管激励的力度和精确度,更加有的放矢地引导银行业服务向小微企业倾斜。
在他看来,现有各类扶持政策已初成体系,效果也值得肯定。但客观来看,政策的协同性和衔接度还有待提高。加强跨部门协调,聚焦薄弱环节,强化信息共享,发挥政策合力,应当是有关部门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发挥政策“指挥棒”作用
面对普惠金融发展中的诸多挑战,周慕冰强调要着力发挥政策“指挥棒”在市场行为中“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金融资源优先和集中投向最需要融资支持的小微企业。
政策目标要清晰聚焦,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如,国家关于企业划型的标准要尽快修订完善,以尽可能准确地反映企业真实生态,锁定真正“身小力弱”的小微企业,避免政策覆盖范围过大而削弱效力。
政策手段要科学高效,以求事半功倍。如,在财政资金的投放上,通过创投驱动、贷款贴息等杠杆手段,带动金融资源、社会资本投向小微企业,与直接补贴、资助企业相比,更有利于提高扶持效率。
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世界性难题,周慕冰认为,我国在融资渠道方面,要着力发展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互补的模式。国家已相继设立战略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相信这将极大地带动对小微企业的直接融资供给。
他进一步指出,要以促进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小微企业发展为重点,建立小额、便捷、灵活的投融资机制。在风险分担和补偿方面,要推广企业、政府、银行和保险、担保等其它融资服务机构共同参与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命运共同体”模式,实现企业积累、财政投入与金融资源共同助推小微企业发展的连锁效应。要健全融资担保体系,推动发展一批政府出资为主、经营规范、实力较强、信誉较好、影响力较大的融资性担保机构或基金,作为担保行业服务小微企业的主力军。
在探讨如何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时,业内还提出了一个普遍难题,即信用难题,如何完善征信体系建设。近年来,受国内外经济环境波动影响,加上自身经营管理水平有限,我国一些小微企业困难加剧,信用风险不断积聚和爆发。
面对小微企业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呈上升趋势,周慕冰认为这也是银行业应该警惕和深思的,且应从风险管理理念、制度、技术上进行完善,只有夯实内控基础,守住风险底线,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才能根深叶茂,薪火相传。
对于普惠金融中的信用挑战,吴晓灵则认为,帮助低收入者建立信用的方法是,从小额信用贷款开始,不能一开始就要抵押、要担保。100元钱、1000元钱……慢慢积累信用,从而他的贷款额度会逐渐增大,获取贷款的利息会逐渐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