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科学课堂预习导学的立体化设计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deshab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习导学作为一种常规的教学手段,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性质,利用多元化预习导学方式,对不同教学内容进行预习导学,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占据主体地位,使科学课堂实现高效教学;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理解世界、解决问题、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小学科学课程性质的定义是一门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的课程,在小学阶段的知识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及地理的学科基础知识,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对小学生而言,虽然都是些浅显易懂的知识,但是由于知识领域跨度大、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性以及在日常生活当中存在一些错误的前概念知识,从而造成课堂只服务于一些认知水平较高的学生,而教师也往往愿意让这一类学生进行回答,进行课堂的推进;对其他学生而言,只是获得一堆零散、呆板、无趣的知识并没有使其更好地得到发展,因而课堂效率极低,这在农村学校尤为明显。因此,为实现小学科学课堂的高效教学,可在课前进行预习导学。预习就是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学生自行对学习内容进行预先学习。学生通过预习活动,事先对本节内容有所了解,能积极、充分、灵活地对课堂知识进行学习,并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减少错误的前概念知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对该知识内容展开多元预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实现高效课堂。
  一、实践式预习导学,锻炼学生操作能力
  实践式预习导学是让学生在教学活动前,进行有关教学内容的动手动脑的活动,并对该实践内容操作熟练及原型内化,使学生在课前能对该教学内容提前掌握,从而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能保障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也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堂学习,进而提高课堂的效率。
  在实践式预习导学中,对于学生实践任务的布置尤为重要。实践任务的难度不应超出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应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避免打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践任务应设计得简单易操作,能让学生易获得成就感,从而保证实践预习导学的有效性。
  如在进行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下册《认识工具》一课教学时,教学活动前可以出示学生日常生活当中能经常遇到一些需要工具才能解决的问题,例如在预习单上出示问题:
  钉子钉在木板上,如何将其拔出?螺丝拧在木板上,如何将其拧出?如何将铁丝剪断?
  引导学生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就要到工具箱里去寻找帮助。学生想要完成这几项任务就必须打开工具箱,并观察工具箱里面的工具,发现不同工具的特点;思考要用哪个工具才能完成这几项任务,进而形成自己的思考,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这样,在教学中与学生建立起意义关联,从而更好地掌握该课内容。
  二、问题式预习导学,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问题式预习导学是最常见、最有效的一种预习导学形式,它将教学内容的重要知识问题化,建构问题群,引导学生以问题为载体展开教学活动前的思维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知识的前概念,与思考问题的科学概念产生认知的冲突,从而引发学生对于问题深度的思考,进而达到解决问题、获得知识的目的。
  在问题式预习导学中,对于问题的设置尤为关键。设计问题时应做到合理、恰当且精准,要做到深入浅出,并能巧妙贯穿教学内容,紧扣学习的重点及难点,提高问题的有效性。在预习活动中,问题设计应与学生认知基础相契合,对课程内容做出结构化分析。只有这样,问题式预习导学才是高效的并能引发学生学习共鸣的。
  如在进行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植物开花了》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事先对校园内开的花进行摸底,然后以校园里的花进行问题的设计:不同的植物开出花一样吗?不同的花它的结构一样吗?这些花的结构有哪些不同?花的这些结构分别有什么作用?
  当这些问题呈现出来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对校园里不同的花进行观察预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在问题的驱使下观察花的同时,也对之前对花的前概念产生一定的认知冲突,形成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螺旋式上升的问题群落。经过一系列的思维过程,学生逐渐进入学习状态,进而促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思维。这样,就不是单纯地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了。
  三、探究式预习导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探究式预习导学,对促进小学科学课堂高效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活动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和了解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却容易忽视的事物,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学习空间,在探究的预习导学中思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及想象力。
  在探究式预习导学中,设计探究的情境对于学生的发展尤为重要。以探究式任务重构学习的过程,由此驱动学生对知识的创造性和有目的地应用,加速学生对预习知识的内化,并转变为成长的养分,从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如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一课,在对传动装置教学前,布置学生对能变挡的自行车进行探究式预习,让学生在观察自行车通过链条传动的同时体验不同挡位链条所在的齿轮大小及在行驶中的用力效果,引发思考,为什么使用不同大小的齿轮进行蹬踏时,会有不同的用力感受?同时自行车的车速也会有所不同?从而对传动装置有一定的理解。这样,在正式教学前,学生就能带着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学习,而不是单纯地停留在教师所传递的知识上,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使课堂变得更加灵活有趣,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四、梳理式预习导学,构建学生知识框架
  小学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教学内容涉及不同领域的知识,其中包括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对于小学生来说知识跨度较大、知识点错综复杂。但是这些知识却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某个线索能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给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采用梳理式预习导学,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达到构建知识框架,促进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知识。
  梳理式预习导学,是教师对小学阶段科学课程中零碎、相对孤立的知识进行串联,并重新构建知识框架,帮助学生更好地对知识进行吸收消化。该预习导学方式,需要从教学内容上进行梳理,对之前学习及今后将要学习的内容有很強的概括整合能力,进而帮助学生在预习时事半功倍。
  如在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骨骼、肌肉的保健”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前面三节课《骨骼》《关节》《肌肉》的知识进行预习导学的布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对整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紧密的联系,给予学生对于骨骼、肌肉的保健知识学习的方向。由此帮助学生提高预习效率,主动构建知识的框架,完成与课堂教学的衔接,进而能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的学习活动。
  当下,对小学科学课程的定位,旨在培养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重在培养学生的八项能力
其他文献
小学科学课堂,既是科学知识、科学实验教学的场所,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散、创新能力培养以及实验精神提升的主陣地,而德育意识的渗透与小学生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小学科学是一门与自然现象、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课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不仅要讲解适合小学生学习的科学知识,更多的是要帮助学生开阔心胸、拓宽视野,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及其蕴含的人生哲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科学,强调理性与实证,科学教学亦追求事实、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教育模式如同按下“转换器”,在教师指导下的线上学习成为教育常态。后疫情时期,如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助力科学素养养成?笔者从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出发,以小学高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五年级上册《搭支架》为例,从学习起点的厘清、混合模式的衔接、有效学习的促进几方面展开思考,对小学科学教师教育观念转变与教学策略转换进行探讨。  一、起——厘清学习起点  学习起点,即学生现
建构主义心理学指出,一个个知识不是靠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也就是学生主动去建构而形成的。中学阶段对溶解的描述更理性、抽象。但是如果缺少前期的建构过程,那么学生对“溶解”的认知还是不够深入的。小学阶段其实是学生初次感知、认识溶解的时候。这时,教师不妨带着学生适当放慢脚步,尝试将一些抽象的认知具象化,让学生自主去建构关于溶解的认知。  一、以“旧”引“新”,发展认知  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经说
在小学教育阶段,科学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认知和渗透德育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德育教育对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方式将产生极大的影响,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敢于探索自然的信心,拓宽学生认识社会的眼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德育渗透对于学生的成长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心理快速成长期的小学生更是如此,此时的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将会迅速地构建重要
“问题式”教学是一种有极强互动性的教学模式,近几年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多。这一教学方法在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果上的优势不容忽视。本文从“问题式”教学的内涵出发,思考过去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式”教学的不足,提出优化“问题式”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举措,以期进一步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效果。  “问题式”教学,也可以叫作“问题导入式”教学。通常,在这一教学方法的应用中,教师会结合课程内容为学
如今,信息技术已经十分发达,将其渗透于小学教育是一件十分有必要的事情。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能激发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对开拓学生的眼界也是大有裨益的。教师在其中要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充分健康地接受科学教育。  小学科学是一门开放实践、鼓励创新的课程,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将这门课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以往的经验看,信息技术对教学成果的展示有着极为显著的作用。这项技术的运用,
小学科学是科学知识启蒙教育的重要课程,做好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研究,能够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上,为学生的科学素养构建带来助力。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开展策略研究,能够帮助教师找到更好的教学方向,这对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带来重要助力。小学科学作为以科学知识启蒙为核心目标的学科,其教学工作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必须在了解学生认知兴趣,以及吃透素质教育目标要
本文以“科—工整合”的思路来搭建教学框架,对《设计电路》一课进行了重新设计,从整合设计思路、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汇报方式的选择、实验器材的改进、拓展环节的优化等方面阐述了在进行教学设计和试教时的一些思考。  一、教材课程分析  《设计电路》是湘科版科学课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电与我们的生活”中的第3课。在前面两课的学习中,学生了解了电路的组成部分,知道了闭合电路的基本概念,本课将引领学生在此基础上根
在科学教学中,提升教学效率的关键并不于在知识重复的次数,而在于概念的挖掘和思维的呈现。将抽象的思维具体化、隐形的思维可视化,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能帮助学生深入、透彻、系统理解科学知识,从而进入有效学与教的良性循环。如何将思维可视化运用于小学科学教学过程?本文从“看”“画”“说”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思维可视是针对小学生抽象思维发展的局限性而提出的认知策略。它是指通过图画或者分析表等形式,
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卓越的内涵应该怎么去理解呢?这就需要我们充实专业知识,提高实践与创新能力,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熟练运用教学技能,提升教研、科研的能力。  卓越的小学科学教师就是在专业知识、教学能力、教研科研、科技创新等领域表现突出,超出一般的科学教师。要在小学教学中彰显科学教师的卓越品质,改变课程教学模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改变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科学课堂上,教师往往太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