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那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充分认识朗读的意义,引导学生畅快朗读
朗读,是阅读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朗读是达到语言规范化的一条捷径。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编的课文,文质兼美,语法规范。通过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记忆,积累词汇,规范语法,从而纠正方言,过好第一关。朗读是在以课文为文字凭借下的朗读,可以形成一定的语流。在语流中,普通话中的轻声、变调、儿化等都可以通过朗读得到有效的解决和训练,过好语音语调关。另外,也为讲好普通话奠定了基础,使学生树立“我也能讲好普通话”的信心,从而想说、敢说,乐于表达。
其次,朗读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标准、规范的朗读课文,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通过这样的范读,教师可以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很快地直接地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更深地体会作品的内涵。
最后,朗读有利于学生积累、发展语言,从而提高写作能力。通过读,学生与语言多次面对面地进行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读着读着,语言艺术就在学生头脑中积累下来,不知不觉中,内容与文章写作技巧就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了,一旦用时就会自然涌上心头。
二、设疑促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应在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疑,启发诱导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学生自疑。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定向质疑的活动。教师拿到一篇文章提出质疑方向:如何理解标题,文章的主要内容写的是什么,文中有哪些难以掌握的词语、难以理解的句子等,然后让学生自学,在“圈、点、划、批”过程中提出疑难问题。
(二)尝试排疑。根据学生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实现有疑到无疑的过程。首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思考,自行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相互讨论解决,达到初步排疑解难的目的。其次,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或查找资料,对文内的关键句、疑难句、重点句进行解析,并用铅笔记下来以便验证。对于实在不理解的内容记下来,教师讲解时给予解决。
三、鼓励学生合理“误读”,尊重学生多元解读
在阅读教学中经常鼓励甚至肯定学生合理的“误读”,不失为一种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鉴赏评价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策略。当然这里的“误读”并不是“错误”地读,而是“有差别”地读,即不根据文本和老师的原意丝毫不差地读。
(一)应鼓励学生对课文合理“误读”。教师决不能把成人经验一股脑儿抛给学生,应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地理解文章。这实际上是一种创造过程,这种创造过程肯定不会完善,但这种过程毕竟是学生亲身参与的,是学生阅读能力发展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发现有创见的理解,要及时肯定;发现理解不合理甚至谬误,应给予正确引导。要对学生不断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提高他们的阅读品味。
(二)应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误读”大胆质疑。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无论是对教材的处理,还是对教学方法的选择,都不可能非常完美。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对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质疑,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大胆进行想象、推理,还应鼓励学生在课前课后广泛收集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
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只有让学生自主阅读,才能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在阅读中获得新的体验,以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一)要确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与学生一起确立阅读目标,选择阅读方式,规化阅读进度,设计评价指标。同时,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设计,参与讲课等活动,并能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在课外阅读中,更应该给学生广阔的自由天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与需求,在一定的范围内选择阅读材料、选择阅读方式,让学生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自由,有自主讨论、畅所欲言的自由。
(二)要让学生自由阅读。学生在阅读中的自我思考、自我陶醉,是学生自主阅读的重要目的。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外界的沟通,与教师和同学的交流,是自主阅读的重要表现形式。这种交流是双向或多向的,是各种思想的撞击和能力的互相补充和提高。这种交流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全班讨论的形式,这种交流应该是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
学生的自主阅读不能放任自流,教师应该是学生自主阅读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支持者。教师应设法激发学生自由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阅读情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去自主阅读。
(三)要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质量。要使学生身与心、知与情都参与到阅读中去,就必须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拓展思维空间。
总之,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把阅读技能和方法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还应该让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课外阅读世界,去撷英揽萃,用心品味那些健康、积极向上、富有教育意义的名篇佳作。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一、充分认识朗读的意义,引导学生畅快朗读
朗读,是阅读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朗读是达到语言规范化的一条捷径。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编的课文,文质兼美,语法规范。通过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记忆,积累词汇,规范语法,从而纠正方言,过好第一关。朗读是在以课文为文字凭借下的朗读,可以形成一定的语流。在语流中,普通话中的轻声、变调、儿化等都可以通过朗读得到有效的解决和训练,过好语音语调关。另外,也为讲好普通话奠定了基础,使学生树立“我也能讲好普通话”的信心,从而想说、敢说,乐于表达。
其次,朗读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标准、规范的朗读课文,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通过这样的范读,教师可以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很快地直接地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更深地体会作品的内涵。
最后,朗读有利于学生积累、发展语言,从而提高写作能力。通过读,学生与语言多次面对面地进行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读着读着,语言艺术就在学生头脑中积累下来,不知不觉中,内容与文章写作技巧就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了,一旦用时就会自然涌上心头。
二、设疑促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应在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疑,启发诱导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学生自疑。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定向质疑的活动。教师拿到一篇文章提出质疑方向:如何理解标题,文章的主要内容写的是什么,文中有哪些难以掌握的词语、难以理解的句子等,然后让学生自学,在“圈、点、划、批”过程中提出疑难问题。
(二)尝试排疑。根据学生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实现有疑到无疑的过程。首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思考,自行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相互讨论解决,达到初步排疑解难的目的。其次,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或查找资料,对文内的关键句、疑难句、重点句进行解析,并用铅笔记下来以便验证。对于实在不理解的内容记下来,教师讲解时给予解决。
三、鼓励学生合理“误读”,尊重学生多元解读
在阅读教学中经常鼓励甚至肯定学生合理的“误读”,不失为一种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鉴赏评价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策略。当然这里的“误读”并不是“错误”地读,而是“有差别”地读,即不根据文本和老师的原意丝毫不差地读。
(一)应鼓励学生对课文合理“误读”。教师决不能把成人经验一股脑儿抛给学生,应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地理解文章。这实际上是一种创造过程,这种创造过程肯定不会完善,但这种过程毕竟是学生亲身参与的,是学生阅读能力发展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发现有创见的理解,要及时肯定;发现理解不合理甚至谬误,应给予正确引导。要对学生不断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提高他们的阅读品味。
(二)应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误读”大胆质疑。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无论是对教材的处理,还是对教学方法的选择,都不可能非常完美。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对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质疑,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大胆进行想象、推理,还应鼓励学生在课前课后广泛收集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
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只有让学生自主阅读,才能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在阅读中获得新的体验,以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一)要确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与学生一起确立阅读目标,选择阅读方式,规化阅读进度,设计评价指标。同时,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设计,参与讲课等活动,并能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在课外阅读中,更应该给学生广阔的自由天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与需求,在一定的范围内选择阅读材料、选择阅读方式,让学生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自由,有自主讨论、畅所欲言的自由。
(二)要让学生自由阅读。学生在阅读中的自我思考、自我陶醉,是学生自主阅读的重要目的。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外界的沟通,与教师和同学的交流,是自主阅读的重要表现形式。这种交流是双向或多向的,是各种思想的撞击和能力的互相补充和提高。这种交流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全班讨论的形式,这种交流应该是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
学生的自主阅读不能放任自流,教师应该是学生自主阅读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支持者。教师应设法激发学生自由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阅读情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去自主阅读。
(三)要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质量。要使学生身与心、知与情都参与到阅读中去,就必须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拓展思维空间。
总之,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把阅读技能和方法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还应该让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课外阅读世界,去撷英揽萃,用心品味那些健康、积极向上、富有教育意义的名篇佳作。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