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古典诗歌中的炼字

来源 :商情·科学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刘勰曰:“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于是卢廷让:“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于是孟郊:“夜学晓不休,苦吟神鬼悉。”从这些可以看出古代诗人不仅知道炼字的重要意义,而且身体力行去执行。
  [关键字] 炼字;要求;技巧;诗眼;意响
  
  1 炼字的要求
  
  1.1 必确。唐代大诗人杜甫,历来被视为锤炼字句的圣手。杜甫《曲江对雨》中有句:“林花著雨胭脂湿”,因题在院壁,“湿”字被蜗涎所蚀,令后辈学人颇费心思,苏轼用“润”、黄庭坚用“老”、秦观用“嫩”、佛印用“落”补缺,都不及“湿”字下得精确,诗人乃写长安乱象,与色彩明快之“润”“嫩”不合,花在雨中,不一定就“落”,也未见得就“老(色暗)”,此处“湿”正为用得恰到好处的诗眼。
  1.2 必显。袁枚在《随园诗话》曾记载,“随园担粪者”在农历十月中报告主人,梅树“有一身花矣”,作者将这句话加工成“霜高梅孕一身花”。仔細品味诗句中的“霜”、“孕”两字,真是奇妙无穷!这里的“霜”,不仅点明了霜重天寒的季节,更主要的是写出在万物萧疏、百花凋零的环境里,唯独梅花能临寒不惧,傲霜斗雪,从而烘托出高洁不屈的品格。
  1.3 必响。严羽说:“下字贵响,造语贵圆”。所谓响者。致力处也。前人以声响字代声哑字之例极多,如杜甫《謇宿左省》:“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英华集》把“寝”字作“寐”。黄生《杜说》中云:“本言“不寐”改为“寝”字方响”。古诗人认为:五盲宜炼第二、三等字,七言宜炼二、四、五、七等字。如李商隐《汉宫词》:“青雀西飞竞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起句中的“竟”字便是响字,含意十分丰满。
  1.4 必情。戴叔伦的《题三阊大夫庙》:“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其中一“怨”字,从结构上看,紧承上句,使滔滔沅湘意蕴深长,既写出了江水的长流不尽,也写出了屈子深重的哀愁;又领起后两句,既让眼前的秋风与枫叶景中含情,又让人联想起屈原笔下的秋风与枫叶,让人体会到屈原诗中浓重的“怨情”。
  1.5 必自然。陆游曰:“文章本天然,妙手偶得之”。即主张自然纯熟。然自然并非平淡,必须含有深致方属上乘。谢榛《四溟诗话》云:“僧处默有诗到江吴地尽,隔岸越山多,陈后山炼成一句吴越到江分:或谓简妙胜原作,然余以为陈诗到字未稳,若改吴越一江分“方为天然”。黄庭坚分析说:到江吴地尽之到字自然,吴越到江分之到字,即有斲削痕迹。改到为‘一’,始变生硬为自然。”
  
  2 炼字的技巧
  
  2.1 从词性的角度炼字。
  ①锤炼动词。离开了炼动词,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如谭敬昭《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艘。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其中一“带”字极佳,诗人在此运用了比拟(拟人)的手法。老鹤与钟声之间本无联系,一个“带”字,把无形的钟声物态化,把老鹤拟人化,不仅写活了老鹤,而且也写活了钟声,从而使整首诗在动与静、听觉与视觉、实写与虚写几方面有机结合,耐人寻味。
  ②锤炼状词。如果说动词能够增加诗歌的生动性,那么形容词能够增强诗歌的意蕴美。诗歌中写景状物,形象具体,记人叙事,明显逼真。能承担这种任务的只有形容词。如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其中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温公续诗话》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所以“破”“深”两字把眼前人事和永恒时空的对比,使读者能够感觉到诗人内心的更强烈地荒凉寂寞。
  《迢迢牵牛星》在叠字运用上堪称典范。全诗仅十句,用了六组叠词:即“迢迢”、皎皎、“纤纤”、“盈盈”、“脉脉”。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若现于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③锤炼副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地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如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此联写晓妆对镜,抚鬓自伤,是自计;良夜苦吟,月光披寒,是计人。其中“但”和“应”都属于副词。能够很好的把李商隐想念对方,望月怀人,深夜难眠之情描绘出来。她不心痛我心痛,借人映己,相劝自我珍重,善加护惜,却又苦情密意,体贴入微,可谓千回百转,神情燕婉。
  ④锤炼数词。数词单纯来看是枯燥乏味的,如果巧妙地运用它,进行艺术加工,嵌入诗歌,结构精巧,能使诗歌形式奇异。读起来琅琅上口,趣味横生,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如徐文长的诗:“一片一片又一片,二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梅花都不见。”此诗的前三句用的都数词。但又有变化,由小变而大变,由渐变而突变,恰如雪越下越大,越下越猛,最后突然一转,以“都不见”收尾,诗味顿出。
  ⑤表颜色的词。色彩是事物最鲜明显著、最富于感性直观的特征,能给予人极强烈的视觉刺激并迅速引起人的美感。如李贺的《残丝曲》:“垂杨叶老莺哺儿,残丝欲断黄蜂归。绿鬓年少金钗客,缥粉壶中沉琥珀。花台欲暮春辞去,落花起作回风舞。榆荚相催不知数,沈郎青钱夹城路。”描写青年男女在暮春中宴游,诗仅八句,就接连叠用了黄莺、黄蜂、浓绿的杨柳、青色的榆钱、粉红的落花、绿鬓的少年、金钗女子……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紊乱错杂的青春行乐图,而诗人怅惘的惜春情绪,却渗透在这色彩杂乱的画面中。
  2.1.1 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炼字。①词的活用,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能,在锤炼字眼时诗人也很重视。如周邦彦的“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将莺雏与梅子的变化与风雨联系到了一起,“老、”“肥”经由形容词转成动词后,有如灵丹,在句中起到了点铁成金的作用。
  ②修辞手法地运用。张先的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王国维赞:“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其中的“弄”字6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原来未必尽情显现的花的丰姿神采此时在月光映照下婆娑弄影,摇曳生姿的景致;相对于上半阕的伤感,衬出了作者流连光景不胜情的淡淡哀愁中闪烁出的一星快乐的火花。
  ③表现手法地运用。古代诗歌中有些字用得独一无二,完全在于他们善于运用一些表现手法(点面结合、正侧结合、动静结合、声色结合、虚实相生等等),从而使诗歌的意境全出。李白的名句“遥看瀑布挂前川”其中的“挂”字化动为静,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3 炼字的注意事项
  
  3.1 所炼之字不能仅是诗眼。吕居仁曰:“每句中须有一两字响,响字乃妙指,……予窃以为字字当活,活则字字响”。无独有偶,刘熙载也说:“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也就是说:诗中需要锤炼的不一定只一个字,可以更多。如杜甫的《=送蔡都尉诗》中“身轻一鸟过”、“飞燕受风斜”,其中“过”、“受”都是句中的响字,都值得我们去锤炼。
  3.2 所炼之字不仅要求适应句,更要适应全诗。说到所炼之字与全句全篇的关系,还是吴大受说得好:“一句之灵,能使全篇俱活。”也就是说:诗人炼字,要具备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艺术功力。所炼的字要与整句诗乃至整首诗高度地融洽。不能因追求奇响而影响整首诗的气韵。因此古人写诗,不是就字选字,而是要就全句,甚至全篇选字。
  3.3 所炼之字不仅要求声响,更要意响。沈德潜:“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因此,只有篇中炼句,句中炼字,炼字不单是炼声、炼形,同时也是炼意,只有切合题旨,适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这样炼出来的字才能真正精光四射,才能使诗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由此以来,我们可以看出古人炼字,常常从词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出发,要求所炼之字必确、必显、必响、必情、必自然,使诗歌言简意丰、形象生动、情感含蓄、意境深远。如果我们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古诗人炼字的原则的话,在做这类试题也就可以按图索骥、如鱼得水了。
其他文献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学生是一个个具有独立思想的活生生的人,他们由于所受的经历、所处的环境不同,从而产生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的语文教学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千个,才会呈现精彩纷呈、百花齐放的局面,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近年来,我一直探索并实践着批注式阅读,学生在这个批注过程中产生了阅读兴趣,增强了阅读能力,形成了独立的阅读个性,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上好历史课的基础是备好课,备好历史课的关键是平时要多阅读、勤思考、广阅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只有认真进行了课前的教学准备,既要“吃透课本”,又要“吃透学生”,在备课过程中,把两者结合起来,认真细致地编写教案,这样的备课才有针对性,拿到课堂上实施,才能解决历史教学活动中学生和课本之间的距离。才能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课改的条件下,历史课的备课应注意体现以下几个问题:
吉登斯批判了社会学理论史上一直以来存在的“主体主义”和“客体主义”.在借鉴和融合了多种理论观点的基础上,他提出了连接宏观和微观领域的一种全新的思维角度,即:结构二重
多少年来,令语文界同仁最为头疼的问题莫过于语文教学效率不高这一顽症了。而在语文教学中,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而言,最难写的也是作文。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一起来探究这个“头痛症”的原因,对症下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在十几年的教学中始终坚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写作教学的前提条件。    1 观察生活,力求写实    不少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搬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像挤牙膏似的想
在作文教学中,教学方式不能单调,要综合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通过各种渠道,多层面,多角度进行作文训练。只有这样,学生才有新鲜感、新颖感,才能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遵循稳中求变,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逐步摸索出了一条读写结合,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结合,单项训练和多项训练结合,课堂作文和课外练笔结合,命题作文和自由作文结合,教师批改和学生自改结合的新路子,以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质
“语文课堂教学怎样才叫有语文味?”青年语文教师经常问我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尊重文本,针对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他们去探索文章的真意。”他们认为我的回答有些抽象,让我用上述理论联系课例来谈谈。下面用三个课例来谈我对“语文味”的理解。  首先要精心设计导语。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斑羚飞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是这样引入的:  师:同学们,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想听吗?  生:想  师:—个双休日
新课标中特意提出了诵读方法,在教学施教议中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新课标在阶段目标中再以具体操作层面给予保证,第一学段要求: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悟内容;“第三学段再加上”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诵、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第四学段提出更加要求”诵读古代诗词,
[摘要]古汉语词汇的研究,在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借用张联荣先生在《古汉语词义论》中对当前古汉语词汇研究的概括和评述:第一,个别词语的考释。第二,词汇发展史的研究。第三,汉语历史词汇学的研究。在这些研究中,对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研究,无疑是一个亮点。  [关键词]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    1 引言    汉语词汇史的研究近年来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绩,特别是专书词汇和断代词汇的研究,给词汇史的研究
时下社会呈现“国学”热,校园亦掀起东方古国文明热潮,为广大高中生开辟了一方了解中华古代优秀哲学思想的沃土;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先秦诸子选读》无疑是一场哲思的及时雨,滋润着学生的思想心田。选读“诸子”,便能读出一些思想境界:有容乃大、自强不息、实事求是、辩证思考、以人为本、超越自我……    1 有害乃大    中国古代哲学发于汉族人却被大多少数民族认同。诸子百家各法有异,却皆能“海纳百川”,终“有
教育是人类文明圣火代代传承的重要途径,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失的重要内容.教育只有遵从事物发展的客观性适时而变,才能永葆青春.我们教育者在具体进行教育时,可以采用灵活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