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选读 读出人生境界

来源 :商情·科学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love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下社会呈现“国学”热,校园亦掀起东方古国文明热潮,为广大高中生开辟了一方了解中华古代优秀哲学思想的沃土;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先秦诸子选读》无疑是一场哲思的及时雨,滋润着学生的思想心田。选读“诸子”,便能读出一些思想境界:有容乃大、自强不息、实事求是、辩证思考、以人为本、超越自我……
  
  1 有害乃大
  
  中国古代哲学发于汉族人却被大多少数民族认同。诸子百家各法有异,却皆能“海纳百川”,终“有容乃大”而成其大。它们相反相成,相对相纳,取他山之“玉”,可以攻自家的“石”。儒、道、墨、法是古代哲学思想江湖的四大派,他们的终极目标是相同的:世治,民和,已安——推仁善,事容忍,建和谐,求发展。
  他们都是从“阴阳”开始,明是非,识正误,知生死,辨荣辱,懂治乱。比如孔子崇礼、仁、义;孟子要求世人求性善,行四端,人人可为尧舜;荀子认为人性恶,而人为(伪)可向普;墨家嫌儒礼繁,去之,求实用之仁爱,以达兼爱相利;道家(老庄)以无为成大为,追求至大境界;法家取法道家反求刚强有为,集百家成刑名术法之学。如此看来,诣子百家的相容为大正为当今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思想;“教书”只是手段(桥梁),“育人”方为真果(彼岸)。
  
  2 自强不息
  《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反映中国哲学的积极进取意识,
  中国古哲人崇尚健动,以动态眼光看待世界、看待人生,宇宙生生不息,流迁不止的运动过程,不存在任何一成不变的东西。正如《老子》中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易传》中“天地之大德曰生”的理论也证明这种哲思。
  “生”最能体现中国哲学的特有风格,古希腊哲学家从“有”(存在)开始哲思;中国古哲人从“生”(形成)开始哲思。《老子》有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气”,既是宇宙万物的质料,又是宇宙万物的动力,此为动态的、有机的宇宙观。“生”作为人类社会的最根本原则,鼓励人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高扬乐观主义精神。在逆境中奋斗总见光明,《易传》有“否极泰来”,燃起人们心中的希望之灯,实是“生”之意识,自强方能自生。
  《论语》中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所推举的是“生”之道——力求创出一条世人之生路。同时显示一种韧劲,就是自强不息的思想境界的体现。
  
  3 实事求是
  
  先秦哲学尚实——以虚入实,实则虚之,虚则实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漢书.河间献王传》)可以反推先秦哲学关注现实问题,注重人生实践品格的思想境界:
  《论语》有记载,季路问鬼神,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为实事而求“知识”,求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实用知识。这是孔子注重学问与做人的一致性。
  华夏先哲之思不仅在短文、札记、书信、语录、注疏等文字语言上,更体现在实践,孔子无宏篇巨著,只有弟子记载言行的不到两万字的《论语》,其言语都为后世儒家心目中经典,行为举止却是后世儒家效法的楷模。正因此而孔子获“世界文化名人”之称。美国有166所孔子学院,可证明“孔学”的实用性在西方的重视程度。
  《韩非子》之法家学说更追求依现实而活之功效。“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老”“庄”用虚求实亦然。《老子》:“是故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以虚入实,求是才是目标。
  《庄子.养生主》:“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目无全牛“得养生焉”;“求无可所用为予大用”(《庄子人间世》),都是以虚求实。
  《荀子》:“无用之辩,不急之察,弃而不治。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则日切磋而不舍也。”这可证明经世致用求实际的思想在生活中占重要地位。
  
  4 辩证思考
  
  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以阴阳为基本范畴。阴阳范畴传说为伏羲所画,不可确考,说法有三种:
  ①两性说(阳为男性特征的抽象,阴是对女性特征的抽象);
  ②蓍草说(古人用蓍草占卦,中间有结者为阴,中间无结者为阳);
  ③山体说(山朝向太阳一面为阳,背着太阳一面为阴)。此说较贴切,与自然元气说相合,《易传》“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可以证明。
  三种说法可证明“两点论”看待世界,而非单一角度。先秦时期以阴阳为核心形成三个辩证学说系统:
  一、道家“贵柔”辩证法(守弱曰强),以老子为代表。
  二、兵法家“刚柔”辩证法,以孙武、韩非为代表。“上兵伐谋”;“用兵之法,全国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些言论体现用兵“尚刚”与“贵柔”相济的智慧。
  三、儒家的“执中”辩证法,以孔、孟为代表,《易传》、《中庸》(中庸:儒家主张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态度。)《论语》为经典。孔子教育培养弟子就是辩证生活的典例。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赦退之。”
  
  5 以人为本
  
  “仁以为已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子在此是第一个明确提出人道原则之人,后世儒者纷纷以此原则当自己宗旨:
  孟子提倡治理国家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先民,其次政权,最后君主)——得民拥护,国政有稳基;政有固基,君位才坐得住。
  荀子恰当地把君主和民众间的关系比作船和水的关系,更体现“民贵君轻”之思想境界。“人妖致民苦,君人者重法爱民而霸”就是“民本”思想的最好证明。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说以人为本,顺应民心之自然。“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并不为自己的私利着想而是为天下百姓着想。老子倡导的自然法则中包含着公平原则,“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天道”公平,“人道”不公平。老子对当时社会中种种不公平现象提出严厉的批判,指责当权者:“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道夸。非道也哉!”
  先秦哲学以人为本精神中含尊重他人、尊重民意、与人为善、利群利他、忧国忧民、严于律已、推已及人、向往高尚人格等合理思想。
  
  6 超越自我
  
  认识世界,指导人生,是先秦现实主义思想倡导经世致用的人世精神的“内在性”(重实用理论)的反映,有如孟子的“达则兼济天下”。
  西方理想境界是“天国”而非“人间”;理想人格不是“人”而是“神”(上帝的选民)。《圣经》中人类始祖夏娃与亚当因偷吃智慧果而被上帝逐出伊甸园,因而人生来就有罪,称之为“原罪”,人只有洗清“原罪”才可能重返天国。——人不可自救,靠上帝恩惠才可超凡入圣,实现终极目标,走的是“外在超越”的路向。
  印度佛教:人生下来即入“苦海”,因之人生不值得留恋。茫茫苦海,回头是岸,与人生相对的彼岸就是佛国净土。
  基督教与佛教共同点:都否定人生的价值;追求超越的终极价值目标,都选择了一条外在超越之路——外救。
  中国古代哲学之“内在”就是肯定人生的价值,肯定在人性中存在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因而不必否定人生价值,不必寄希望于外力的拯救与超拔;“超越”就是设定理想的价值目标,以此作为衡量自我完善的尺度,作为意义或形上追求的方向。
  先秦哲学的“内在的超越性”或“超越的内在性”都可以在诸子百家中找到论证。
  《论语》记载,“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知其不可而为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怒矣”;“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有教无类”;“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孟子》有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已。”
  《荀子》中“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君子慎重地对待那些取决于自己的事,而不羡慕那些取决于天的事),这就是超越内在,完善了自我。
  《韩非子》“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责也”,超越了先王;“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靠此完全可以自救。
  《庄子》“求无所可用为予大用”完全是超越了自我后至臻理想境界。
  
  7 学无止境
  
  综上所述,《先秦诸子选读》的启思是无尽止的,“国学”的境界更是有得探求的。选修“诸子”,的确能修出一些境界。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好好地探究一番,人生就会好好的。“诸子百家”早具明证。
其他文献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我曾兴奋地说,新课程真好。新课改在万州已有两岁了,如果现在谈到新课程改革还仅仅是“新课程真好”,那课改在万州就值得思考了。可喜的是,在万州区教科所的引领下,在各级教研室的组织实施中,我们许多教师已
江泽民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这些论述表明了创造力是人的最高层次的能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无疑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品质。中学生是继往开来的一代,是我们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因此,教师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责无旁贷了。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没有创新精神的作文必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学生是一个个具有独立思想的活生生的人,他们由于所受的经历、所处的环境不同,从而产生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的语文教学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千个,才会呈现精彩纷呈、百花齐放的局面,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近年来,我一直探索并实践着批注式阅读,学生在这个批注过程中产生了阅读兴趣,增强了阅读能力,形成了独立的阅读个性,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上好历史课的基础是备好课,备好历史课的关键是平时要多阅读、勤思考、广阅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只有认真进行了课前的教学准备,既要“吃透课本”,又要“吃透学生”,在备课过程中,把两者结合起来,认真细致地编写教案,这样的备课才有针对性,拿到课堂上实施,才能解决历史教学活动中学生和课本之间的距离。才能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课改的条件下,历史课的备课应注意体现以下几个问题:
多少年来,令语文界同仁最为头疼的问题莫过于语文教学效率不高这一顽症了。而在语文教学中,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而言,最难写的也是作文。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一起来探究这个“头痛症”的原因,对症下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在十几年的教学中始终坚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写作教学的前提条件。    1 观察生活,力求写实    不少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搬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像挤牙膏似的想
在作文教学中,教学方式不能单调,要综合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通过各种渠道,多层面,多角度进行作文训练。只有这样,学生才有新鲜感、新颖感,才能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遵循稳中求变,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逐步摸索出了一条读写结合,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结合,单项训练和多项训练结合,课堂作文和课外练笔结合,命题作文和自由作文结合,教师批改和学生自改结合的新路子,以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质
“语文课堂教学怎样才叫有语文味?”青年语文教师经常问我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尊重文本,针对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他们去探索文章的真意。”他们认为我的回答有些抽象,让我用上述理论联系课例来谈谈。下面用三个课例来谈我对“语文味”的理解。  首先要精心设计导语。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斑羚飞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是这样引入的:  师:同学们,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想听吗?  生:想  师:—个双休日
新课标中特意提出了诵读方法,在教学施教议中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新课标在阶段目标中再以具体操作层面给予保证,第一学段要求: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悟内容;“第三学段再加上”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诵、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第四学段提出更加要求”诵读古代诗词,
[摘要]古汉语词汇的研究,在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借用张联荣先生在《古汉语词义论》中对当前古汉语词汇研究的概括和评述:第一,个别词语的考释。第二,词汇发展史的研究。第三,汉语历史词汇学的研究。在这些研究中,对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研究,无疑是一个亮点。  [关键词]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    1 引言    汉语词汇史的研究近年来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绩,特别是专书词汇和断代词汇的研究,给词汇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