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自主学习是新时期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升高中生学习的主动性。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应用微课手段,唤醒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梳理学习流程,加深学生自主学习认知;完善阅读手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2020版课程方案明确规定,“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创设与生活关联的、任务导向的真实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培养目标的研究,更要注重课堂教学方式的研究。那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实现这一目标呢?笔者经过长期的教学探索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一、做好课前预习,培养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课前预习,类似教师课前备课,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在课堂上可以更容易理解教师授课内容,可以“执章扣问”,提高学习效率,改变课堂角色。学生课前预习又有别于教师课前备课,可能缺少针对性。教师需要给予指导,明确学习要求,给出预习的有效方法,做好监督与检查的工作,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自学意识。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掌握所学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所谓“强扭的瓜不甜”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指导学生编写思维导图,培养学生动手和归纳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往往需要从培养学生简单的动手能力开始。在历史教学中,笔者从高一开始,坚持每节课都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梳理课文内容,编写思维导图。学生在梳理和编写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要对照课本,对照老师的指导,对每个知识点认真分析、认真梳理,理清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最后才能归纳形成知识框架。通过编写思维导图,学生把对课文的理解发挥到了极致,极大地训练了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认知和处理能力。但这只是“学进去”,下一步应该让他们“讲出来”,因为在“讲出来”的过程中,既有效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思考,又能促使学生对已经获取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与整合。学生在写出思维导图后,笔者鼓励学生当堂展示。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会随机安排一个“小先生”课堂,鼓励学生争当“小先生”,让不同层次的“小先生”上台独立阐释编写的思维导图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想法。这样,每节课学生都能以教材为载体,系统地进行一次由信息摄取到信息加工、再到信息输出的处理过程,长此以往,不仅训练了学生动手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师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
高中历史课程具有涵盖知识面广“和纵贯古今中外的特点,这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教师应帮助学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书籍,从而对学生进行指导,培养学生掌握行之有效的阅读方式。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找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掌握正确阅读史料的方法。高中历史学科具有特殊性,其在教会学生掌握和理解历史知识的同时,更能使学生在学习历史中发现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历史材料中隐藏的信息,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和阅读的过程中积极发现问题,并进行独立思考和解决,督促学生切实完成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创设直观性导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求知欲望
所谓直观性导学情境,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精心备课,选取一些与教材内容紧密关联的音视资料,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创设一些启发导学的直观情境,并通过情境引导,提出一系列引导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问题,使学生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隐藏的问题切口,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勇敢提出问题和积极探索问题,隐含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的替学生回答),从而使学生产生对问题的好奇、对探索的兴趣和对收获的满足。这样,不仅可以使课堂闪烁着探究创新的火花,更使学生一直沐浴在成功的喜悦中,从而唤起他们不断探究的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五、营造良好学习气氛,落实自主探究教学
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校与教师不能只喊口号,不付诸于实际行动。高中生是一群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同时自尊心也很强烈,都渴望追求小群体,不希望被孤立。对于这样一群学生来讲,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很難去自己主动学习,因此,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实行硬性规定,比如要求学生在哪些固定的时间段进行自主学习,并提出问题,强制学生进行学习。在一段时间后,当学生形成一定的学习习惯,并且愿意主动去维持这样的学习习惯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较好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可以更加自主学习。对于其中极个别不愿意学习的学生,教师也可以加强与之的沟通,使整个班级都处于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氛围中学习。
总结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既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只有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不断潜心研究,积极探索,勤于实践,勤于总结,才能够把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目标灵活自如地运用到日常的教学实践当中,并内化成学生终身受益的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学萍.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J].引文版:教育科学,2016(6):1 65.
[2]周改萍.提高高中历史自主学习效率的一些尝试[J].文存阅刊,201 7(24):83.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2020版课程方案明确规定,“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创设与生活关联的、任务导向的真实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培养目标的研究,更要注重课堂教学方式的研究。那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实现这一目标呢?笔者经过长期的教学探索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一、做好课前预习,培养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课前预习,类似教师课前备课,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在课堂上可以更容易理解教师授课内容,可以“执章扣问”,提高学习效率,改变课堂角色。学生课前预习又有别于教师课前备课,可能缺少针对性。教师需要给予指导,明确学习要求,给出预习的有效方法,做好监督与检查的工作,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自学意识。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掌握所学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所谓“强扭的瓜不甜”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指导学生编写思维导图,培养学生动手和归纳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往往需要从培养学生简单的动手能力开始。在历史教学中,笔者从高一开始,坚持每节课都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梳理课文内容,编写思维导图。学生在梳理和编写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要对照课本,对照老师的指导,对每个知识点认真分析、认真梳理,理清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最后才能归纳形成知识框架。通过编写思维导图,学生把对课文的理解发挥到了极致,极大地训练了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认知和处理能力。但这只是“学进去”,下一步应该让他们“讲出来”,因为在“讲出来”的过程中,既有效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思考,又能促使学生对已经获取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与整合。学生在写出思维导图后,笔者鼓励学生当堂展示。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会随机安排一个“小先生”课堂,鼓励学生争当“小先生”,让不同层次的“小先生”上台独立阐释编写的思维导图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想法。这样,每节课学生都能以教材为载体,系统地进行一次由信息摄取到信息加工、再到信息输出的处理过程,长此以往,不仅训练了学生动手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师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
高中历史课程具有涵盖知识面广“和纵贯古今中外的特点,这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教师应帮助学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书籍,从而对学生进行指导,培养学生掌握行之有效的阅读方式。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找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掌握正确阅读史料的方法。高中历史学科具有特殊性,其在教会学生掌握和理解历史知识的同时,更能使学生在学习历史中发现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历史材料中隐藏的信息,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和阅读的过程中积极发现问题,并进行独立思考和解决,督促学生切实完成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创设直观性导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求知欲望
所谓直观性导学情境,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精心备课,选取一些与教材内容紧密关联的音视资料,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创设一些启发导学的直观情境,并通过情境引导,提出一系列引导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问题,使学生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隐藏的问题切口,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勇敢提出问题和积极探索问题,隐含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的替学生回答),从而使学生产生对问题的好奇、对探索的兴趣和对收获的满足。这样,不仅可以使课堂闪烁着探究创新的火花,更使学生一直沐浴在成功的喜悦中,从而唤起他们不断探究的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五、营造良好学习气氛,落实自主探究教学
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校与教师不能只喊口号,不付诸于实际行动。高中生是一群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同时自尊心也很强烈,都渴望追求小群体,不希望被孤立。对于这样一群学生来讲,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很難去自己主动学习,因此,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实行硬性规定,比如要求学生在哪些固定的时间段进行自主学习,并提出问题,强制学生进行学习。在一段时间后,当学生形成一定的学习习惯,并且愿意主动去维持这样的学习习惯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较好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可以更加自主学习。对于其中极个别不愿意学习的学生,教师也可以加强与之的沟通,使整个班级都处于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氛围中学习。
总结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既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只有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不断潜心研究,积极探索,勤于实践,勤于总结,才能够把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目标灵活自如地运用到日常的教学实践当中,并内化成学生终身受益的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学萍.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J].引文版:教育科学,2016(6):1 65.
[2]周改萍.提高高中历史自主学习效率的一些尝试[J].文存阅刊,201 7(2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