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小衔接是指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相互连接,科学的幼小衔接应当是理念科学、尊重儿童、多方协作、课程和谐、家园校合作无间的样态。我国在幼小衔接之路上探索多年,却依旧会在幼儿升入小学时发现诸多衔接不到位的现象,导致一年级家长产生焦虑、教师感到吃力。本文立足于幼儿教育教学角度,分析了幼儿幼小衔接有效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幼儿教育;幼小衔接;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幼小衔接是家庭、幼儿园和小学乃至社会共同的责任,以往研究主要在于阐述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赋予多方角色以责任意识及某具体学科衔接的方法,即便谈策略,也是泛泛而谈,可操作性不强。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幼儿幼小衔接有效策略的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1树立平等的学段教育观念,才是实现衔接的基础
美国早期教育主要是针对0~8岁幼儿,幼儿园与小学一、二年级形成的“K-2”公立免费学制,是美国幼儿教育的一大特色;澳大利亚的幼儿园专门开设招收4~5岁幼儿的小学学前班(Prep School);英国将幼儿园阶段教育(5~7 岁)和小学阶段教育(7~11岁)共同纳入义务教育范畴……我国的幼儿园教育作为独立于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以外的学段,且没有设置系统的衔接教育,这一现状决定了幼小衔接在我国将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任务。有学者认为:我国的幼小衔接长期以来存在“一头热”的现象,即幼儿园主动向小学靠拢[3]。不得不说,这样的现象有制度的根源,树立平等的学段教育观念成为一大突破口,幼小衔接本来就是幼儿园和小学共同需要承担的责任,应该保持一种平等的对话,立足两学段的特殊性,求同存异,将幼小衔接作为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低年级的共同要务,才是实现有效衔接的基础。学前教育立法是最为有效的保障。从观念到立法再到观念,才能逐渐实现真正学段公平。
2 搭建支架, 有效渐进, 训练表达力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中语言领域的总目标包括“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其中针对大班儿童提出要“愿意与他人讨论问题,敢在众人面前说话;能有序、连贯、清楚地讲述一件事;讲述时能使用常见的形容词、同义词等,语言比较生动;能说出所阅读的幼儿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能根据故事的部分情节或图书画面的线索猜想故事情节的发展,或续编、创编故事;对看过的图书、听过的故事能说出自己的看法;能初步感受文学语言的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针对第一学段学生则提出“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情节”等要求。可见,二者在“讲故事”这个部分都有较为明确的教学目标,且这一能力训练的落脚点遵循从情节到大意,再到场景、细节,是一个由简要复述到详细复述、创造性复述,由讲故事到复述叙事性作品的过程,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
从认知心理学的层面来看,复述是在对原有语言材料记忆、理解的基础之上,感知、分析、归纳语言情境,进而内化并将其表达出来的过程。在相关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幼儿园教师在开展借助多幅图讲故事的活动时,侧重于让儿童按顺序观察图片、理解故事内容、想象说话等,一般大班儿童都能够根据教师的提示较完整地讲述故事,并使用简单的“符号”记录关键的情节要素。那么,进入一年级的学习,教师就可以更多地引导儿童主动观察、质疑、联想,通过“图文对应—词语积累—句式訓练—关键字词提示—列表梳理情节—表演记忆”这个过程,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梳理框架、归纳要点、推理情节等方面的能力。比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 《小猴子下山》 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找出小猴子下山的足迹,发现地点的变化,抓住“玉米、桃子、西瓜、小兔子”等事物的变化进行识记,从而达到掌握故事发展顺序的目的。而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前四个自然段都是按照“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么样—做了什么”的结构展开描述的,这就成为学生讲述关键情节的一个支架。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在不过于依赖插图的情况下,根据课后提供的关键动词“掰、扛、扔、摘、捧、抱”,演一演,说一说,进一步为完整讲述故事搭建支架。这样的渐进式引导还可以提升学生讲故事的流畅性。
3做好家长工作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共同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在家长工作方面,第一,可以召开家长会,向家长详细介绍大班下学期的工作计划以及对幼儿的培养目标,并向家长介绍共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具体措施。如:首先,多与幼儿接触和交谈,为幼儿准备学习用具,并教会幼儿使用、管理这些用具;第二,可以通过举办专题讲座,让家长了解幼小衔接的真正意义,认识到入学准备不仅是知识上的储备,还包括心理上的接纳和期待,以及培养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才是幼小衔接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坚持性、自制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都是提高学习质量的必要条件。利用家园联系栏宣传相关知识,并定期进行家访,了解幼儿在家里的表现以及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方法,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与家长沟通交流商讨教育策略。
除此之外,还要和小学建立联系首先,要建立和健全幼儿园与小学的联系,定期开展“幼小衔接进校园”活动,让幼儿了解小学生的一日生活和学习活动;举办作品交流展览会,激发幼儿求学和效仿小学生的愿望;举行联欢会共同庆六一,激发幼儿的兴趣,让他们对小学生活充满向往,从而消除他们的入学恐惧。教师之间也应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定期观摩彼此的教学活动,主动参与彼此的教研活动,让幼小衔接工作能更加平稳地运行。
结论
幼小衔接任重而道远,期待能够构建多路径多桥梁,形成良好的幼小衔接生态,以终身教育为目标共同助力幼儿轻松走好人生的关键一步。
参考文献
[1]范桃林,范敏,童银,谢双喜,付磊敏,王春华.全人发展视角下幼小衔接课对学龄前脑瘫儿童智能发育的影响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21,29(04):414-417.
[2]何继鹏.支架式教学理论指导下的科学教育幼小衔接策略[J].中小学教学研究,2021,22(01):58-63.
[3]窦海鹰,曹宇.幼小衔接的价值定位、角色分工与实施路径实证性研究——以乌兰察布市市直幼儿园为例[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21,43(01):108-112+118.
[4]姚娜娜.孩子上小学,您准备好了吗?——基于“幼小衔接”话题下家庭教育的有效策略[J].家教世界,2021(03):63-64.
关键词:幼儿教育;幼小衔接;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幼小衔接是家庭、幼儿园和小学乃至社会共同的责任,以往研究主要在于阐述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赋予多方角色以责任意识及某具体学科衔接的方法,即便谈策略,也是泛泛而谈,可操作性不强。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幼儿幼小衔接有效策略的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1树立平等的学段教育观念,才是实现衔接的基础
美国早期教育主要是针对0~8岁幼儿,幼儿园与小学一、二年级形成的“K-2”公立免费学制,是美国幼儿教育的一大特色;澳大利亚的幼儿园专门开设招收4~5岁幼儿的小学学前班(Prep School);英国将幼儿园阶段教育(5~7 岁)和小学阶段教育(7~11岁)共同纳入义务教育范畴……我国的幼儿园教育作为独立于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以外的学段,且没有设置系统的衔接教育,这一现状决定了幼小衔接在我国将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任务。有学者认为:我国的幼小衔接长期以来存在“一头热”的现象,即幼儿园主动向小学靠拢[3]。不得不说,这样的现象有制度的根源,树立平等的学段教育观念成为一大突破口,幼小衔接本来就是幼儿园和小学共同需要承担的责任,应该保持一种平等的对话,立足两学段的特殊性,求同存异,将幼小衔接作为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低年级的共同要务,才是实现有效衔接的基础。学前教育立法是最为有效的保障。从观念到立法再到观念,才能逐渐实现真正学段公平。
2 搭建支架, 有效渐进, 训练表达力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中语言领域的总目标包括“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其中针对大班儿童提出要“愿意与他人讨论问题,敢在众人面前说话;能有序、连贯、清楚地讲述一件事;讲述时能使用常见的形容词、同义词等,语言比较生动;能说出所阅读的幼儿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能根据故事的部分情节或图书画面的线索猜想故事情节的发展,或续编、创编故事;对看过的图书、听过的故事能说出自己的看法;能初步感受文学语言的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针对第一学段学生则提出“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情节”等要求。可见,二者在“讲故事”这个部分都有较为明确的教学目标,且这一能力训练的落脚点遵循从情节到大意,再到场景、细节,是一个由简要复述到详细复述、创造性复述,由讲故事到复述叙事性作品的过程,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
从认知心理学的层面来看,复述是在对原有语言材料记忆、理解的基础之上,感知、分析、归纳语言情境,进而内化并将其表达出来的过程。在相关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幼儿园教师在开展借助多幅图讲故事的活动时,侧重于让儿童按顺序观察图片、理解故事内容、想象说话等,一般大班儿童都能够根据教师的提示较完整地讲述故事,并使用简单的“符号”记录关键的情节要素。那么,进入一年级的学习,教师就可以更多地引导儿童主动观察、质疑、联想,通过“图文对应—词语积累—句式訓练—关键字词提示—列表梳理情节—表演记忆”这个过程,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梳理框架、归纳要点、推理情节等方面的能力。比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 《小猴子下山》 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找出小猴子下山的足迹,发现地点的变化,抓住“玉米、桃子、西瓜、小兔子”等事物的变化进行识记,从而达到掌握故事发展顺序的目的。而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前四个自然段都是按照“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么样—做了什么”的结构展开描述的,这就成为学生讲述关键情节的一个支架。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在不过于依赖插图的情况下,根据课后提供的关键动词“掰、扛、扔、摘、捧、抱”,演一演,说一说,进一步为完整讲述故事搭建支架。这样的渐进式引导还可以提升学生讲故事的流畅性。
3做好家长工作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共同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在家长工作方面,第一,可以召开家长会,向家长详细介绍大班下学期的工作计划以及对幼儿的培养目标,并向家长介绍共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具体措施。如:首先,多与幼儿接触和交谈,为幼儿准备学习用具,并教会幼儿使用、管理这些用具;第二,可以通过举办专题讲座,让家长了解幼小衔接的真正意义,认识到入学准备不仅是知识上的储备,还包括心理上的接纳和期待,以及培养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才是幼小衔接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坚持性、自制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都是提高学习质量的必要条件。利用家园联系栏宣传相关知识,并定期进行家访,了解幼儿在家里的表现以及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方法,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与家长沟通交流商讨教育策略。
除此之外,还要和小学建立联系首先,要建立和健全幼儿园与小学的联系,定期开展“幼小衔接进校园”活动,让幼儿了解小学生的一日生活和学习活动;举办作品交流展览会,激发幼儿求学和效仿小学生的愿望;举行联欢会共同庆六一,激发幼儿的兴趣,让他们对小学生活充满向往,从而消除他们的入学恐惧。教师之间也应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定期观摩彼此的教学活动,主动参与彼此的教研活动,让幼小衔接工作能更加平稳地运行。
结论
幼小衔接任重而道远,期待能够构建多路径多桥梁,形成良好的幼小衔接生态,以终身教育为目标共同助力幼儿轻松走好人生的关键一步。
参考文献
[1]范桃林,范敏,童银,谢双喜,付磊敏,王春华.全人发展视角下幼小衔接课对学龄前脑瘫儿童智能发育的影响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21,29(04):414-417.
[2]何继鹏.支架式教学理论指导下的科学教育幼小衔接策略[J].中小学教学研究,2021,22(01):58-63.
[3]窦海鹰,曹宇.幼小衔接的价值定位、角色分工与实施路径实证性研究——以乌兰察布市市直幼儿园为例[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21,43(01):108-112+118.
[4]姚娜娜.孩子上小学,您准备好了吗?——基于“幼小衔接”话题下家庭教育的有效策略[J].家教世界,2021(03):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