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借助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及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能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
这种新的学习内容和形式,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新突破,也是一个新亮点,尽管教师对它有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存在教学内容零乱、组织活动松散、教学重点和难点难以把握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笔者采取了以下方法及策略:
一、坚守学科特点,明确教学目标
由于数学“综合与实践”课不像“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和“统计与概率”那样,有鲜明的知识特点,它更多的是三部分知识的融合和方法的灵活运用。
如在教学《蒜叶的生长》一课的折线统计图时,笔者会将学生分成6个组开展实验,并完成相应的数据收集与整理工作。学生会认真进行实验,做好记录,整理成折线统计图,有单式折线统计图,也有复式折线统计图。在课堂交流时,学生将蒜的生长过程描述得很清楚,可以看出折线统计图中蒜叶、根须变化的规律和存在的差异。之后,学生反思实验的各个环节,在实验活动中体验数学这一学科的特点,明确学习目标。
数学综合实践课不是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教师要用数学的魅力——教学目标来吸引学生学习数学,这才是最持久,也是最有效的动力。
二、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强调综合性
在综合与实践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更加活跃,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只有这样,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才能充满趣味性,不像传统教学那般枯燥乏味,让学生得到综合性发展。
学生应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发现,用自己的认知水平去感悟,用自己的方式操作探究。只有这样,教师设计的教案才能体现出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准备”主要是让学生搜集、查阅与课程有关的资料和准备动手操作探究的学具材料。搜集资料的途径有很多种,如阅读报纸杂志、参观访问、调查上网等。在搜集和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拉近与教材之间的距离,熟悉授课内容,这比学生单纯预习的效果好很多,学生也更感兴趣。
如在教学《剪一剪》时,笔者让学生先观察,然后让学生动手剪,最后让剪得好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做法。在学生自主探究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也培养了他们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教学要切合实际,强调实践性
如果说综合是一种思维方式,那么实践就是一种探究精神,是学生可以享用一生的学习品质。
在《小小商店》这节综合型的实践活动课中,前半部分是情境问题型,教师要求学生通过提供的情境解决数学问题;后半部分属于动手操作型,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现实的或模拟的购物活动。
在教学时,笔者在班级举办了一个“跳蚤市场”。在准备阶段,笔者请学生带来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物品,并在之前询问家长价格,标注好,并且准备仿真的纸币。在活动现场,所有的学生既是老板又是顾客,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自由购物、自由结算的方式,记录下交易的算式。在活动结束后,笔者要求学生统计算式,说出购物程序,在“买”与“卖”中完美地诠释了生活中的数学。
在买卖的过程中,一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充分证明了“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回归到实践中去”这一理念。
四、控制难度系数,以免过犹不及
《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的编写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考虑学生发展的差异,在保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体现了一定的弹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使不同的学生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也便于教师发挥自己的教学创造性。因此,在综合与实践课中,教师要适时控制学习的难度系数,以免过犹不及。
总而言之,综合与实践课教学是一种以自主思考能力为发展方向,能促进学生动手实践的教学活动,也是一种助力学生之间情感交流、互帮互助、共同提高,以发挥学生学习多样性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将活动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胡六林.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中的问题与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9).
[3]刘国勇.笔者对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几点理解[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0,(7).
(作者单位:合肥市巢湖市烔炀镇中心小学)
这种新的学习内容和形式,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新突破,也是一个新亮点,尽管教师对它有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存在教学内容零乱、组织活动松散、教学重点和难点难以把握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笔者采取了以下方法及策略:
一、坚守学科特点,明确教学目标
由于数学“综合与实践”课不像“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和“统计与概率”那样,有鲜明的知识特点,它更多的是三部分知识的融合和方法的灵活运用。
如在教学《蒜叶的生长》一课的折线统计图时,笔者会将学生分成6个组开展实验,并完成相应的数据收集与整理工作。学生会认真进行实验,做好记录,整理成折线统计图,有单式折线统计图,也有复式折线统计图。在课堂交流时,学生将蒜的生长过程描述得很清楚,可以看出折线统计图中蒜叶、根须变化的规律和存在的差异。之后,学生反思实验的各个环节,在实验活动中体验数学这一学科的特点,明确学习目标。
数学综合实践课不是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教师要用数学的魅力——教学目标来吸引学生学习数学,这才是最持久,也是最有效的动力。
二、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强调综合性
在综合与实践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更加活跃,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只有这样,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才能充满趣味性,不像传统教学那般枯燥乏味,让学生得到综合性发展。
学生应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发现,用自己的认知水平去感悟,用自己的方式操作探究。只有这样,教师设计的教案才能体现出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准备”主要是让学生搜集、查阅与课程有关的资料和准备动手操作探究的学具材料。搜集资料的途径有很多种,如阅读报纸杂志、参观访问、调查上网等。在搜集和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拉近与教材之间的距离,熟悉授课内容,这比学生单纯预习的效果好很多,学生也更感兴趣。
如在教学《剪一剪》时,笔者让学生先观察,然后让学生动手剪,最后让剪得好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做法。在学生自主探究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也培养了他们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教学要切合实际,强调实践性
如果说综合是一种思维方式,那么实践就是一种探究精神,是学生可以享用一生的学习品质。
在《小小商店》这节综合型的实践活动课中,前半部分是情境问题型,教师要求学生通过提供的情境解决数学问题;后半部分属于动手操作型,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现实的或模拟的购物活动。
在教学时,笔者在班级举办了一个“跳蚤市场”。在准备阶段,笔者请学生带来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物品,并在之前询问家长价格,标注好,并且准备仿真的纸币。在活动现场,所有的学生既是老板又是顾客,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自由购物、自由结算的方式,记录下交易的算式。在活动结束后,笔者要求学生统计算式,说出购物程序,在“买”与“卖”中完美地诠释了生活中的数学。
在买卖的过程中,一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充分证明了“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回归到实践中去”这一理念。
四、控制难度系数,以免过犹不及
《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的编写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考虑学生发展的差异,在保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体现了一定的弹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使不同的学生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也便于教师发挥自己的教学创造性。因此,在综合与实践课中,教师要适时控制学习的难度系数,以免过犹不及。
总而言之,综合与实践课教学是一种以自主思考能力为发展方向,能促进学生动手实践的教学活动,也是一种助力学生之间情感交流、互帮互助、共同提高,以发挥学生学习多样性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将活动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胡六林.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中的问题与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9).
[3]刘国勇.笔者对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几点理解[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0,(7).
(作者单位:合肥市巢湖市烔炀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