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11-138-02
2007年12月,南安市东田镇东田中心小学一名年仅13岁的女生服农药自杀死亡;2008年3月,楚雄市一个年仅16岁的花季少女因早恋被家长批评,在自己的房子里割腕自杀;枝江市14岁女神童覃瑶,就在距离北京奥运会召开还有短短的5 个月的时候,因看课外书被老师批评,投塘自杀……近些年,因学习成绩、人际关系、早恋等原因,中学生自杀事件频发,见诸各种媒体,触目惊心!据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公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针对这些发生在青春年华人生起步时的恶性事件,全国人大代表苏文金呼吁:必须尽快给孩子补上“生命教育”这一课,社会各界应该重视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将生命教育纳入到新课程改革的视野中去,引导孩子们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存在着“重教轻育”的问题,偏重对学生的应试教育、成才教育,而忽视生命教育、挫折教育,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如何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教学生懂得珍惜生命,关爱生命,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语文学科因其基础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必须也能够充分利用广阔的教育资源,成为唤醒学生生命意识的主阵地。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怎样渗透、加强生命教育呢?
一、充分利用、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让学生懂得珍惜生命、关爱生命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作品,书写赞美生命的美好和宝贵,课堂上引导学生诵读、品析,将大有助于教会学生与自己、与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帮助学生认识理解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要懂得珍惜生命,关爱生命。
例如,《春》、《济南的冬天》等文章,抒写了春回大地,草儿绿,花儿开,鸟儿叫等自然美景,“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则大声地歌唱早晨,歌唱希望,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歌唱正在生长的力量,“我的血流得很快,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充满了渴望”;《满井游记》中,袁宏道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游人郊外赏春的欢愉情景,“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当然,还有节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那段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仅有一次……”。课堂上,教师应当抓住“生命可贵”这一中心,提出一些能促动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展开广泛的讨论,将“人的生命值得珍惜”这一概念深植学生心灵。
不仅人的生命值得珍惜,一切生物都有生存的权利,动植物的生命同样值得敬畏。例如,《鹤群》、《斑羚飞渡》等文章,表现了动植物生命的顽强和精神的可贵。教学中,应当深入挖掘其内在价值,把动植物不为人知的感人一面展示在学生面前,让课文在学生的心灵中产生强烈的震撼力,从而以一种润物无声的境界教会学生尊敬、珍爱人类的朋友——动植物。《鹤群》中,面对强敌苍鹰,驯良温顺的白鹤成群的与之展开殊死搏斗,终于击退了苍鹰,为救助受伤掉队的同伴,“两只大鹤,伸出长长的翅膀,从左右两侧紧紧靠近伤鹤身旁。将伤鹤扶上翅膀后,各自奋力扇动单翅,静静地飞回高空的队列……”此情此景,让人读完不禁为之肃然起敬、感动不已。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花草虫鱼等动植物的生命尚且如此可敬可贵,那么,人的生命又如何呢?难道我们能随便的放弃生命吗?相信无需多言,学生就已理解领会于心了。
二、注意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交流学习心得,让学生明白珍惜生命的责任和逆境生存的意义
童话、叙事类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寓理于事的感人故事,也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教师应当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向学生推荐介绍,并要求学生课外自读,然后交流读后感受和认识,以收水到渠成之效。
例如,安徒生童话中大熊星为求猎人放过自己的儿子小熊星,甘愿让猎人的刀子插进自己的身躯;毕淑敏的《母爱》中,母狼为保全两只小狼,放弃树林而独自朝最危险的沙丘跑去,希望引开猎人,牺牲自己使孩子的生命得以延续。这些课外的感人故事,告诉了人们禽兽也有良知,它们的精神可敬,它们的生命同样可贵,而它们在人类面前又显得那么的弱小无助。将这类故事与当前地球生态系统恶化的事实结合,就能帮助学生明白保全一个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就如同保全人类的生命一样重要,从而激发学生珍惜自然的责任感,进而逐步认识到珍惜自己的生命也是一种责任。
人的生命不仅属于自己,还属于爱我们的所有的人,还属于这个社会,随随便便地抛弃生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教师适时的补充介绍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不仅学生感兴趣,而且有助与学生加深理解。例如,《三国演义》第十八回有“夏侯淳拔矢啖睛”的故事:作战中,夏侯淳被敌箭射中左目,“淳大叫一声,急用手拔箭,不想连眼珠拔出,乃大呼曰‘父母精血,不可弃也!’遂纳于口啖之,仍复持枪纵马,直取曹性……”听到这里,相信惊悚之余,很多人也记住了“父母精血,不可弃也”一句,教师此时可展开讲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让学生明白珍惜自己的生命是一种责任。又如,中学生最喜爱的女作家三毛,教师在介绍她的作品时,可讲述她的经历,如三毛曾因丈夫摩西不幸去世而悲痛欲绝,打算自杀殉情,她父母得知后告诉三毛,如果她真的那样做了,他们会恨她,因为她杀死了他们最心爱的小女儿。后来,三毛就坚强的生活下来,因为她知道:她不但是丈夫的妻子,还是父母的女儿,虽然爱人已逝,而亲情犹在!
当人处于逆境,遭遇一系列的打击、挫折时,应当怎样勇敢的去面对,是当前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教育指导的重要内容,而在课外阅读中,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明白逆境中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例如《老人与海》中,面对浩瀚的海洋,凶猛的马林鱼和凶恶的鲨鱼,恶劣的气候和多舛的命运,孤单而老迈的老渔夫桑提亚哥,一次又一次的对自己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几经搏斗,老人最后拉回了一副让人惊羡的巨大的马林鱼骨。作品中海明威塑造了一个永不服输的“硬汉”形象,告诫人们要勇敢的面对失败,在暴力、死亡、失败面前要保持人的尊严和勇气,保持“男子汉的风度”。又如,由课文《我的老师》,我们可以介绍美国盲人女作家海伦? 凯勒的生平事迹,介绍描写了一个盲人对健康生活的向往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引导学生学习海伦的那种乐观的生活态度。由《第一千个球》我们可以向课外延伸,介绍奥运健儿的成长,如美国威尔玛?鲁道夫,她从小就因小儿麻痹症与轮椅相伴,忧郁自卑,后来受到一位老人的激励——一只巴掌也能拍响,每天坚持练习,结果11岁时,扔掉了支架,开始锻炼打篮球和参加田径运动,并于1960年罗马奥运会摘取女子100米的金牌。这些故事告诉人们:世上没有做不到的事,只要你能想到,就一定能做到。
教师在教学新课时,要敢于不吝惜时间,精心设计导入语,充分利用课堂总结,并结合布置作业,延伸介绍相关的课外知识,引导、要求学生自觉的进行课外阅读,对学生不断强化生命可贵、逆境更能造就人才的观念,在他们日趋成熟的心灵里播下坚韧的种子,长期坚持,他们就会知道该怎样善待生命。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近生命,关注生命,珍爱生命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我们的语文教学要立足课堂,放眼课外,把生活引进课堂,进行大语文教学,在唤醒学生生命意识、强化生命教育方面,亦是如此。
一些优美的文段,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诵中加深理解;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可以组织学生排成课本剧进行表演,让学生在表演和欣赏的过程中亲近生命;还可以让学生观察某一种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活情况,关注它们的生命进程,写好观察日记,一段时间后把观察所得介绍给其他同学。另外,在写作训练时,可要求学生模仿课文《犟龟》、《骆驼寻宝记》等,变换身份,把自己当成某一生物,以拟人化的写法写作童话,如《小草的自白》、《我是一只小兔》等。
提起生命,自然会涉及到“死”这个字眼。但是,要知道“人顾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对于生与死的问题,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或辩论,如“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焦欲禄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是否值得?”“当有人落水时,而你不会游泳,你救他很可能两个人都遭遇不测,你怎么办?”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计、讨论和解决,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就会明白不轻易放弃生命、不作无谓牺牲的道理,明白生命是值得珍惜的。
语文堪称“母语”,她是每一个生命的永恒,她能唤醒生命对生命的呼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加强生命教育,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是我们新时代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新的挑战和责任。当然,生命意识的唤起,难以立竿见影,可能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教育。
2007年12月,南安市东田镇东田中心小学一名年仅13岁的女生服农药自杀死亡;2008年3月,楚雄市一个年仅16岁的花季少女因早恋被家长批评,在自己的房子里割腕自杀;枝江市14岁女神童覃瑶,就在距离北京奥运会召开还有短短的5 个月的时候,因看课外书被老师批评,投塘自杀……近些年,因学习成绩、人际关系、早恋等原因,中学生自杀事件频发,见诸各种媒体,触目惊心!据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公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针对这些发生在青春年华人生起步时的恶性事件,全国人大代表苏文金呼吁:必须尽快给孩子补上“生命教育”这一课,社会各界应该重视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将生命教育纳入到新课程改革的视野中去,引导孩子们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存在着“重教轻育”的问题,偏重对学生的应试教育、成才教育,而忽视生命教育、挫折教育,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如何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教学生懂得珍惜生命,关爱生命,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语文学科因其基础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必须也能够充分利用广阔的教育资源,成为唤醒学生生命意识的主阵地。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怎样渗透、加强生命教育呢?
一、充分利用、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让学生懂得珍惜生命、关爱生命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作品,书写赞美生命的美好和宝贵,课堂上引导学生诵读、品析,将大有助于教会学生与自己、与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帮助学生认识理解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要懂得珍惜生命,关爱生命。
例如,《春》、《济南的冬天》等文章,抒写了春回大地,草儿绿,花儿开,鸟儿叫等自然美景,“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则大声地歌唱早晨,歌唱希望,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歌唱正在生长的力量,“我的血流得很快,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充满了渴望”;《满井游记》中,袁宏道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游人郊外赏春的欢愉情景,“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当然,还有节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那段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仅有一次……”。课堂上,教师应当抓住“生命可贵”这一中心,提出一些能促动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展开广泛的讨论,将“人的生命值得珍惜”这一概念深植学生心灵。
不仅人的生命值得珍惜,一切生物都有生存的权利,动植物的生命同样值得敬畏。例如,《鹤群》、《斑羚飞渡》等文章,表现了动植物生命的顽强和精神的可贵。教学中,应当深入挖掘其内在价值,把动植物不为人知的感人一面展示在学生面前,让课文在学生的心灵中产生强烈的震撼力,从而以一种润物无声的境界教会学生尊敬、珍爱人类的朋友——动植物。《鹤群》中,面对强敌苍鹰,驯良温顺的白鹤成群的与之展开殊死搏斗,终于击退了苍鹰,为救助受伤掉队的同伴,“两只大鹤,伸出长长的翅膀,从左右两侧紧紧靠近伤鹤身旁。将伤鹤扶上翅膀后,各自奋力扇动单翅,静静地飞回高空的队列……”此情此景,让人读完不禁为之肃然起敬、感动不已。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花草虫鱼等动植物的生命尚且如此可敬可贵,那么,人的生命又如何呢?难道我们能随便的放弃生命吗?相信无需多言,学生就已理解领会于心了。
二、注意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交流学习心得,让学生明白珍惜生命的责任和逆境生存的意义
童话、叙事类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寓理于事的感人故事,也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教师应当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向学生推荐介绍,并要求学生课外自读,然后交流读后感受和认识,以收水到渠成之效。
例如,安徒生童话中大熊星为求猎人放过自己的儿子小熊星,甘愿让猎人的刀子插进自己的身躯;毕淑敏的《母爱》中,母狼为保全两只小狼,放弃树林而独自朝最危险的沙丘跑去,希望引开猎人,牺牲自己使孩子的生命得以延续。这些课外的感人故事,告诉了人们禽兽也有良知,它们的精神可敬,它们的生命同样可贵,而它们在人类面前又显得那么的弱小无助。将这类故事与当前地球生态系统恶化的事实结合,就能帮助学生明白保全一个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就如同保全人类的生命一样重要,从而激发学生珍惜自然的责任感,进而逐步认识到珍惜自己的生命也是一种责任。
人的生命不仅属于自己,还属于爱我们的所有的人,还属于这个社会,随随便便地抛弃生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教师适时的补充介绍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不仅学生感兴趣,而且有助与学生加深理解。例如,《三国演义》第十八回有“夏侯淳拔矢啖睛”的故事:作战中,夏侯淳被敌箭射中左目,“淳大叫一声,急用手拔箭,不想连眼珠拔出,乃大呼曰‘父母精血,不可弃也!’遂纳于口啖之,仍复持枪纵马,直取曹性……”听到这里,相信惊悚之余,很多人也记住了“父母精血,不可弃也”一句,教师此时可展开讲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让学生明白珍惜自己的生命是一种责任。又如,中学生最喜爱的女作家三毛,教师在介绍她的作品时,可讲述她的经历,如三毛曾因丈夫摩西不幸去世而悲痛欲绝,打算自杀殉情,她父母得知后告诉三毛,如果她真的那样做了,他们会恨她,因为她杀死了他们最心爱的小女儿。后来,三毛就坚强的生活下来,因为她知道:她不但是丈夫的妻子,还是父母的女儿,虽然爱人已逝,而亲情犹在!
当人处于逆境,遭遇一系列的打击、挫折时,应当怎样勇敢的去面对,是当前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教育指导的重要内容,而在课外阅读中,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明白逆境中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例如《老人与海》中,面对浩瀚的海洋,凶猛的马林鱼和凶恶的鲨鱼,恶劣的气候和多舛的命运,孤单而老迈的老渔夫桑提亚哥,一次又一次的对自己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几经搏斗,老人最后拉回了一副让人惊羡的巨大的马林鱼骨。作品中海明威塑造了一个永不服输的“硬汉”形象,告诫人们要勇敢的面对失败,在暴力、死亡、失败面前要保持人的尊严和勇气,保持“男子汉的风度”。又如,由课文《我的老师》,我们可以介绍美国盲人女作家海伦? 凯勒的生平事迹,介绍描写了一个盲人对健康生活的向往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引导学生学习海伦的那种乐观的生活态度。由《第一千个球》我们可以向课外延伸,介绍奥运健儿的成长,如美国威尔玛?鲁道夫,她从小就因小儿麻痹症与轮椅相伴,忧郁自卑,后来受到一位老人的激励——一只巴掌也能拍响,每天坚持练习,结果11岁时,扔掉了支架,开始锻炼打篮球和参加田径运动,并于1960年罗马奥运会摘取女子100米的金牌。这些故事告诉人们:世上没有做不到的事,只要你能想到,就一定能做到。
教师在教学新课时,要敢于不吝惜时间,精心设计导入语,充分利用课堂总结,并结合布置作业,延伸介绍相关的课外知识,引导、要求学生自觉的进行课外阅读,对学生不断强化生命可贵、逆境更能造就人才的观念,在他们日趋成熟的心灵里播下坚韧的种子,长期坚持,他们就会知道该怎样善待生命。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近生命,关注生命,珍爱生命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我们的语文教学要立足课堂,放眼课外,把生活引进课堂,进行大语文教学,在唤醒学生生命意识、强化生命教育方面,亦是如此。
一些优美的文段,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诵中加深理解;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可以组织学生排成课本剧进行表演,让学生在表演和欣赏的过程中亲近生命;还可以让学生观察某一种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活情况,关注它们的生命进程,写好观察日记,一段时间后把观察所得介绍给其他同学。另外,在写作训练时,可要求学生模仿课文《犟龟》、《骆驼寻宝记》等,变换身份,把自己当成某一生物,以拟人化的写法写作童话,如《小草的自白》、《我是一只小兔》等。
提起生命,自然会涉及到“死”这个字眼。但是,要知道“人顾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对于生与死的问题,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或辩论,如“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焦欲禄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是否值得?”“当有人落水时,而你不会游泳,你救他很可能两个人都遭遇不测,你怎么办?”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计、讨论和解决,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就会明白不轻易放弃生命、不作无谓牺牲的道理,明白生命是值得珍惜的。
语文堪称“母语”,她是每一个生命的永恒,她能唤醒生命对生命的呼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加强生命教育,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是我们新时代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新的挑战和责任。当然,生命意识的唤起,难以立竿见影,可能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