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素养的内涵是丰富的。其核心是什么?是语文能力,是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体现。正确流利朗读是其一。教学中进行有效朗读指导,是学生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积淀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朗读指导;阅读教学;语文素养
阅读方法之多,朗读法是其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古人有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得恰当地、有效地运用朗读手段,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常常会通过灵动的朗读形式,发挥朗读的魅力,让朗读更有趣、更有质、更有味,语文阅读教学更有效,学生的语文素养能提升。
一、正确朗读,为阅读教学打基垫石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情感的传递。教学一篇课文,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每一个学生都能把课文正确流利地读出来。正确朗读课文,我们要向教育家朱熹学习,他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确实,学生要想把一篇新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也并非易事。朗读中,我们的学生常会遇到的生字、新词、不常用的词语、长句子等都会迫使他们停顿下来,或者读错。所以在阅读教学时第一遍朗读课文,要让学生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读不准的字词,读不通顺的句子。然后借助工具明确读音,反复读,还可以听老师或听媒体范读,再进行朗读。有了正确的朗读,就能为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并初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二、设疑引读,为阅读教学开路前行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花,思维应从问题开始。设置的问题要引起学生探索的欲望,因此,阅读教学中抓住一个辐射全文的问题展开学习,既直奔中心又能扩散,学习时快速高效。如,执教《灯光》一课,笔者出示关于描写灯光的词语:憧憬中的灯、一星火光、璀璨的华灯、千万盏灯、吊着的电灯,让学生朗读,明确告诉学生,这些关于灯的词语的顺序是乱的,课文中是按怎样的顺序写这些灯的呢?请学生朗读课文重新排列。于是,学生兴致勃勃地迅速朗读课文,很快就能按顺序排列。接着水到渠成地开始学习这些“灯”的故事,体会人物的高尚品格。再如,学习《千年梦圆在今朝》这一课,由课题引入学习,“梦”是什么梦?“圆”是什么意思?“今朝”是什么时候?提出问题后观看视频,再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学生兴致勃勃朗读课文寻找答案。这样的朗读有目的而为之,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书声朗朗,并且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与提升。
三、配乐朗读,让阅读教学情意浓浓
配乐朗读是常用的朗读方式。语文教学中,音乐能很好地烘托氛围,渲染气氛,此时此刻,让学生伴随着音乐,情意浓浓地进行朗读,与教学内容的结合更能在情感上激发共鸣。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后三个自然段时,播放较为悲伤的歌曲,就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依依不舍之情;教学《北京的春节》描写除夕夜、元宵节的段落,播放喜庆的歌曲,就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北京人过年的祥和、喜庆、热闹。无论是什么的文章,我都认为可以配乐朗读,播放音乐可以很好地渲染气氛,酝酿情感,感情油然而生。文与乐就像一对情人,相依相随,这样的读书方式,简直就是音乐赏析,使学生的心灵得到熏陶,情感得到震撼与共鸣,情绪得到积极的调动,学生必然会读中有情,悟中有情,而且审美鉴赏能力得到提升,以及文化得到理解和传承。
四、表演朗读,让阅读教学赏心悦目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给学生分角色表演及朗读的机会,就能把他们直接带入相关的情境中去,既助于理解又带动主动阅读。教学《棉花姑娘》时,棉花姑娘生病了,她恳求燕子、啄木鸟、青蛙为她捉害虫,这一情境很适合让学生表演,在表演中明白燕子、啄木鸟、青蛙的作用,也能训练了语感,得到情感的熏陶。这是靠一张嘴和一支粉笔难以收到的教学效果。再有《将相和》这一课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学生对这两个方面也比较感兴趣。特别是蔺相如举璧欲撞的段落,廉颇负荆请罪的情境都可以指导学生分角色读一读演一演,在演读中深化认识。讲坛上表演朗读的学生边朗读,边表演,情感也自然地流露,同样,讲坛下的同学也能体验角色的情感与态度,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理解文本的方式。教学中,每每进行这样的训练,课堂气氛便异常活跃,同学们纷纷举手,跃跃一试,就连性格内向、平时寡言少语的同学也不甘示弱。学生一旦进入了角色,用角色去感受课文。那么,听与读,感与解,油然而生,事半功倍。
五、心灵诵读,让阅读教学情境交融
“心灵诵读”就是边读边体会句子的意思和作者的情感表达,然后用合适的情绪把它读出来。这样的朗读,不是简单地一读了之,而是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因境生情,用朗读表达情感和传递理解。课堂实践告诉我们:情境再现,有助于指导学生朗读和阅读,可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被动为主动,能叩响学生的情感和弦,引发用心诵读,让阅读教学更具情感色彩。
(一)媒体再现情境引导朗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形、声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欲望,而且结合相关练习,深刻地理解课文,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教学《千年梦圆在今朝》,由课题引入学习,学习“圆梦” 一刻时,笔者播放了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成功飞天的视频,学生兴趣十足,满怀激动,怀着自豪的心情朗读了与视频相关的课文段落第8自然段。这种激动,这种自豪,学生像是身临其境后的感受,朗读又怎么不能表达出来呢?这完完全全是不用教就会的朗读,这完完全全是学生主动阅读,主动学习,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语言描述情境引导朗读
高年级语文的课文,较多有历史背景。了解背景利于学生学习,助于学生理解文本,进行情感朗读。例如,执教《七步诗》,为更好地理解“本自同更生,相煎何太急?”这一中心,笔者借助历史资料,悲怜地讲起曹植写下《七步诗》的情景:弟弟曹植自小聪慧过人,才华卓著,文学天才十分了得,哥哥曹丕称帝后,很是妒忌弟弟的才能,总想诡计想除掉曹植。有一次,他找借口伺机把曹植处死,强迫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若不能完成,就判曹植犯了欺君之罪,要把他处死。曹植当然知道知道哥哥的目的,存心要害死他。他悲恨交加,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这首诗。学生听完之后,既深刻理解“本自同更生,相煎何太急?”又多了一分对曹丕手足相残的憎恨,对曹植聪慧过人的敬佩。朗读又怎不会声色并存呢?
(三)语言创设情境引导朗读
有些课文内容距离现在遥远,因而为更好地读,更好地理解,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有目的地将生活情境与课文內容相结合,让学生明白此情此境下,课文中的人物是这样的,让学生的情感因为情境的带动而有所思、有所悟,再次朗读课文句子就加深理解了。
例如,在教学《老人与海鸥》一课“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这一中心句,笔者是这样运用语言创设情境,师生配合,反复朗读句子,理解老人与海鸥的情谊的:1.老师说: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学生读:十多年了……一样。2.老师说:不管是生病还是健康——学生读:十多年了……一样。3.老师说:不管是严寒还是酷暑——学生读:十多年了……一样。这样反复朗读,老人与海鸥之间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令人深刻。再如,在教学《灯光》一课第10自然段“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打中了。”这一重点句,师生配合,反复朗读句子:1.老师说:为了战斗的胜利——学生读: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 2.老师说: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学生读: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 3.老师说:为了万家灯火璀璨——学生读: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这样师生配合反复朗读相同的句子,郝副营长的舍己为人、追求光明的金子精神深入人心。
类似的课文还有很多,老师通过语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朗读,能让学生读出滋味,与文本产生共鸣。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形式多样地开展有效的朗读,更容易让学生读懂文本,慢慢地,学生会喜欢读文章、欣赏文章。我们不只是一名教学者,更是一名教育者,在长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不断优化自己的朗读指导教学,让朗读多姿多彩,浸润学生纯净的心田,使语文阅读教学一路花香,更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培养和积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佚名.巧用评价,让朗读指导“润物细无声”[OL].https://www.xzbu.com/9/view-11136950.htm.
[3]朗读,让语文课堂更精彩[OL].https://www.xzbu.com/9/view-11845098.htm.
【关键词】朗读指导;阅读教学;语文素养
阅读方法之多,朗读法是其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古人有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得恰当地、有效地运用朗读手段,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常常会通过灵动的朗读形式,发挥朗读的魅力,让朗读更有趣、更有质、更有味,语文阅读教学更有效,学生的语文素养能提升。
一、正确朗读,为阅读教学打基垫石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情感的传递。教学一篇课文,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每一个学生都能把课文正确流利地读出来。正确朗读课文,我们要向教育家朱熹学习,他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确实,学生要想把一篇新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也并非易事。朗读中,我们的学生常会遇到的生字、新词、不常用的词语、长句子等都会迫使他们停顿下来,或者读错。所以在阅读教学时第一遍朗读课文,要让学生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读不准的字词,读不通顺的句子。然后借助工具明确读音,反复读,还可以听老师或听媒体范读,再进行朗读。有了正确的朗读,就能为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并初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二、设疑引读,为阅读教学开路前行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花,思维应从问题开始。设置的问题要引起学生探索的欲望,因此,阅读教学中抓住一个辐射全文的问题展开学习,既直奔中心又能扩散,学习时快速高效。如,执教《灯光》一课,笔者出示关于描写灯光的词语:憧憬中的灯、一星火光、璀璨的华灯、千万盏灯、吊着的电灯,让学生朗读,明确告诉学生,这些关于灯的词语的顺序是乱的,课文中是按怎样的顺序写这些灯的呢?请学生朗读课文重新排列。于是,学生兴致勃勃地迅速朗读课文,很快就能按顺序排列。接着水到渠成地开始学习这些“灯”的故事,体会人物的高尚品格。再如,学习《千年梦圆在今朝》这一课,由课题引入学习,“梦”是什么梦?“圆”是什么意思?“今朝”是什么时候?提出问题后观看视频,再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学生兴致勃勃朗读课文寻找答案。这样的朗读有目的而为之,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书声朗朗,并且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与提升。
三、配乐朗读,让阅读教学情意浓浓
配乐朗读是常用的朗读方式。语文教学中,音乐能很好地烘托氛围,渲染气氛,此时此刻,让学生伴随着音乐,情意浓浓地进行朗读,与教学内容的结合更能在情感上激发共鸣。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后三个自然段时,播放较为悲伤的歌曲,就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依依不舍之情;教学《北京的春节》描写除夕夜、元宵节的段落,播放喜庆的歌曲,就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北京人过年的祥和、喜庆、热闹。无论是什么的文章,我都认为可以配乐朗读,播放音乐可以很好地渲染气氛,酝酿情感,感情油然而生。文与乐就像一对情人,相依相随,这样的读书方式,简直就是音乐赏析,使学生的心灵得到熏陶,情感得到震撼与共鸣,情绪得到积极的调动,学生必然会读中有情,悟中有情,而且审美鉴赏能力得到提升,以及文化得到理解和传承。
四、表演朗读,让阅读教学赏心悦目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给学生分角色表演及朗读的机会,就能把他们直接带入相关的情境中去,既助于理解又带动主动阅读。教学《棉花姑娘》时,棉花姑娘生病了,她恳求燕子、啄木鸟、青蛙为她捉害虫,这一情境很适合让学生表演,在表演中明白燕子、啄木鸟、青蛙的作用,也能训练了语感,得到情感的熏陶。这是靠一张嘴和一支粉笔难以收到的教学效果。再有《将相和》这一课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学生对这两个方面也比较感兴趣。特别是蔺相如举璧欲撞的段落,廉颇负荆请罪的情境都可以指导学生分角色读一读演一演,在演读中深化认识。讲坛上表演朗读的学生边朗读,边表演,情感也自然地流露,同样,讲坛下的同学也能体验角色的情感与态度,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理解文本的方式。教学中,每每进行这样的训练,课堂气氛便异常活跃,同学们纷纷举手,跃跃一试,就连性格内向、平时寡言少语的同学也不甘示弱。学生一旦进入了角色,用角色去感受课文。那么,听与读,感与解,油然而生,事半功倍。
五、心灵诵读,让阅读教学情境交融
“心灵诵读”就是边读边体会句子的意思和作者的情感表达,然后用合适的情绪把它读出来。这样的朗读,不是简单地一读了之,而是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因境生情,用朗读表达情感和传递理解。课堂实践告诉我们:情境再现,有助于指导学生朗读和阅读,可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被动为主动,能叩响学生的情感和弦,引发用心诵读,让阅读教学更具情感色彩。
(一)媒体再现情境引导朗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形、声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欲望,而且结合相关练习,深刻地理解课文,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教学《千年梦圆在今朝》,由课题引入学习,学习“圆梦” 一刻时,笔者播放了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成功飞天的视频,学生兴趣十足,满怀激动,怀着自豪的心情朗读了与视频相关的课文段落第8自然段。这种激动,这种自豪,学生像是身临其境后的感受,朗读又怎么不能表达出来呢?这完完全全是不用教就会的朗读,这完完全全是学生主动阅读,主动学习,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语言描述情境引导朗读
高年级语文的课文,较多有历史背景。了解背景利于学生学习,助于学生理解文本,进行情感朗读。例如,执教《七步诗》,为更好地理解“本自同更生,相煎何太急?”这一中心,笔者借助历史资料,悲怜地讲起曹植写下《七步诗》的情景:弟弟曹植自小聪慧过人,才华卓著,文学天才十分了得,哥哥曹丕称帝后,很是妒忌弟弟的才能,总想诡计想除掉曹植。有一次,他找借口伺机把曹植处死,强迫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若不能完成,就判曹植犯了欺君之罪,要把他处死。曹植当然知道知道哥哥的目的,存心要害死他。他悲恨交加,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这首诗。学生听完之后,既深刻理解“本自同更生,相煎何太急?”又多了一分对曹丕手足相残的憎恨,对曹植聪慧过人的敬佩。朗读又怎不会声色并存呢?
(三)语言创设情境引导朗读
有些课文内容距离现在遥远,因而为更好地读,更好地理解,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有目的地将生活情境与课文內容相结合,让学生明白此情此境下,课文中的人物是这样的,让学生的情感因为情境的带动而有所思、有所悟,再次朗读课文句子就加深理解了。
例如,在教学《老人与海鸥》一课“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这一中心句,笔者是这样运用语言创设情境,师生配合,反复朗读句子,理解老人与海鸥的情谊的:1.老师说: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学生读:十多年了……一样。2.老师说:不管是生病还是健康——学生读:十多年了……一样。3.老师说:不管是严寒还是酷暑——学生读:十多年了……一样。这样反复朗读,老人与海鸥之间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令人深刻。再如,在教学《灯光》一课第10自然段“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打中了。”这一重点句,师生配合,反复朗读句子:1.老师说:为了战斗的胜利——学生读: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 2.老师说: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学生读: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 3.老师说:为了万家灯火璀璨——学生读: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这样师生配合反复朗读相同的句子,郝副营长的舍己为人、追求光明的金子精神深入人心。
类似的课文还有很多,老师通过语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朗读,能让学生读出滋味,与文本产生共鸣。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形式多样地开展有效的朗读,更容易让学生读懂文本,慢慢地,学生会喜欢读文章、欣赏文章。我们不只是一名教学者,更是一名教育者,在长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不断优化自己的朗读指导教学,让朗读多姿多彩,浸润学生纯净的心田,使语文阅读教学一路花香,更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培养和积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佚名.巧用评价,让朗读指导“润物细无声”[OL].https://www.xzbu.com/9/view-11136950.htm.
[3]朗读,让语文课堂更精彩[OL].https://www.xzbu.com/9/view-118450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