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
(三)从单向的传授者转换为互动的合作者
新课程教与学的方式改变,要求教师不断地转换自己的角色,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转变,就是要学会合作。我们的社会是需要合作的社会,我们的教育也同样需要合作。语文教师要学会合作,要善于合作,要在合作中互动,在互动中前进。
1.与学生合作
与学生合作,最重要的是信任学生,对学生寄予很高的期望。你必须相信学生一定会成功,而你对他们的成功会起到至关重要的合作作用。这就是所谓的“教师功效”。如果学生知道你信任他们,就更容易取得成效。
其次,你可以允许学生就学习活动提出他们的建议,以此来表示对他们的信任。很显然,你对这些建议有着最终的决定权,但是,如果学生们意识到你在听取他们的意见,他们会更愿意与你合作。
第三,你还可以让学生自己选一个组长来组织本小组的活动,从而表现你的信任。这些小组活动往往需要一定的监督,但是如果学生感到自己处于教师的信任之下,他们最终能够完成任务。
第四,营造一种令学生敢于表达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学生愿意表达他们的观点和想法,而不担心会被别的同学贬低。当学生意识到他们能够在你的课堂中“大胆地试一试”时,一些意想不到的事就会发生。
最后,在教室里形成一种民主的气氛,来加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关系,这比起担心怎么让学生严格遵守纪律而言,效果要好得多。纪律和规则虽然是必要的,但不应该成为师生合作中的障碍。
好的教师不是以僵硬的教条去限制学生,以教师的权威去压抑课堂,而是把课堂看成是师生有限生命的重要构成,课堂是知识的汇集、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从这一意义上说,教师就是智慧的使者,是文明的化身。当教师以民主的精神,以开放的态度,以合作的方式,以宽松的环境进行课堂管理,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促进学生心灵成长的土壤。“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
“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的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在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勉力;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才不只是与科学,而且是与哲学、艺术相关,才会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于是,学生便从教师的合作中焕发了热情,激起了勇气,寻得了力量,他的漫长人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2.与教师合作
教师之间的合作可以满足新课程所提出的重大要求——课程的综合化。只有不同学科的教师相互合作,才有可能完成课程的综合和学习方式的综合。教师相互合作的益处在于:
(1)能取得心理支持。成功时有人分享喜悦,困难时有人分担忧愁。
(2)能迸发灵感火花。创造的灵感往往在畅谈中得以启迪,在畅谈中得以完善。
(3)能做到言传身教。我们要培养学生具有合作的精神,必须力行我们所倡导的信念,为学生作出表率。
(4)能从中汲取力量。作为一个合作整体,可以获得比个人努力更多的成绩。作为一个合作整体,也可以通过分担计划和分享资料,来减轻自己的负担,提高工作效率。
(5)能获得改革成果。与同事合作可以鼓励自己进行教学改革,当教师集体参与时,也较容易取得教改的成果。
3.与家长的合作
由于新旧教育观念之间存在着矛盾,或者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家长对新课程可能不理解。这时,教师应注意与家长密切合作,同时争取各种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合作。教师有责任向他们解释新的教育教学观念以及自己的改革意图,以便学生在一个新的氛围中学习时,家长不至于感到困惑和生疏。教师也有义务向社区的成年人说明将要进行的变革,以便他们能带着同情、理解以及对新课程的敬意来教育自己社区的年轻人。教师必须与学生的家长或代理人建立密切的关系,和他们共商教育问题。
4.与教育管理者的合作
改革的进程在一所学校里也不是整齐划一的,新旧观念、评价标准都会同时存在,必然有一个冲突与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在讨论和合作中去完成,需要教师具有耐力和抗干扰的能力。在新课程实施中,学校教育管理者将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常常会处于两难的境地。但是他们对新课程的推行至关重要,他们应该走在改革的前面,对新课程中产生的问题不是武断地下结论,而是要进行协商。为了使管理者支持改革,教师要勇于向管理者阐明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工作计划,与对方协商改革方案。与此同时,教师要善于和管理人员合作,以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四)从呆板的经验者转换为教学的创新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在新课程的形势下,每一位教师都面临着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在从事研究的道路上接受新理念,继而研究新教学,逐步成长为教学的创新者。
1.语文教师必须富有创新精神
江泽民同志指出: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教育创新”的根本目的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要进行“教育创新”,首要的是自己必须富有创新精神。
语文教师的“创新精神”,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学习,善于学习。当今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作为人文知识传播者的语文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不断用符合时代需求的新知识来充实自己,密切关注国内外的大趋势,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的基础上,积极吸纳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与此同时,借鉴世界上母语教学的先进经验,来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
(2)不断改革,勇于探索。要努力以科学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来完善中学语文教学,探索与建立符合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激发学生创造意识的新型教育模式,要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创造有利于学生发挥自身潜能,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教学环境。
(3)推进教学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21世纪进入了全球一体化的信息社会。信息化的社会既给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也给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有一个主动探讨、主动发现、广泛交流的学习环境,创建学生—语文—社会—世界相沟通的新型教学模式。
语文教师还要善于利用现代传播媒体(如幻灯、录音、录像、广播、影视等),来超越时空,培养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利用现代传播媒体来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利用现代传播媒体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语文教学效益,促进中学语文的现代化教学。
2.新课程为语文教师的创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如上表所示)
3.新课程为语文教师铺设了一条创新的大道
与过去的语文课程相比较,新课程给了教师自己发挥的极大空间。因为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有着诸多的开放性:
(1)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自己处理的极大的余地;
(2)教师可以自主、灵活地选择与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明显增多;
(3)允许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有多元表现;
(4)能够不使用统一的规格和评价标准,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个别化教学。
新的课程、新的教材、新的理念,促使语文教学向着多样性、多元化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不再是一个执行者,而是一个决策者。教师可以创造出更多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可以改变课桌椅的摆放位置。又如,教师可以以课文为出发点,开发更多的教育资源。教师可以创造出特有的语文学习气氛和环境,可以设计各种各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教学中实行自己的教学理念。
4.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掘自身的创新潜能
语文教师的创新潜能包括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对具有挑战大型教学情境进行行动研究。
事实上,每一位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意见。与外来研究者相比,教师处在一个极其有利的研究位置上,有最佳的研究机会。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教学情境中的问题,有着自己的经验化的处理方式。对此教师也在不断地进行审视,以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这个过程是教师对自己行为的分析与研究的过程。新课程的出现,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教师要成为教学的创新者”这一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尤为重要。
一些实践性强的、无法事先预见的、从未遇见过的教学情境对教师是一种强大的激励力量,这些情境所表现出来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联系能够形成新的经验、新的知识。语文教师在这种情境中能够体验到理性释放的愉悦和创造性冲动的欣喜。
5.语文教师的创新体现于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
教学方法的大忌是单一化、模式化、公式化。那么怎样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呢?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能墨守陈规,而是勇于创新、积累、总结、提高。
教学的创造性首先体现在对教材的处理上,教师并不是教材和参考书的“留声机”,而是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和艺术的处理,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思路。这就是一个教学创新的过程,重要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其次,教学创造性还体现在运用和优化教法上。各种教法各有利弊,如何激活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法上的编排、设计和加工,克服组织形式的模式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利用教材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再次,教学创造性体现在教师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上。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学风格就是一种教学艺术的创造性表现。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而且要结合自身实际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突破和创新。
三、语文教师的能力提升
新课程对教师来说,是一个自我发展的机遇,也是一个超越自我的挑战。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将会遇到许多困难与阻碍,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提升综合能力,来完成新课程所要求的任务。
具体说来,语文教师应注意提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一)语文教师应提升处理教材与设计教学的能力
教师要在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和熟读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把握教材要点,并有独到的体验与发现。教师应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考虑到方方面面。
从语文知识落实的角度来讲,要考虑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处理语文知识,怎样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促使学生掌握语言规范,从而较好地运用语言。
从阅读的角度来讲,要考虑让学生重点读什么,要解决哪些问题,应扩展哪些内容,如何引发学生到更广泛的天地里去进一步接受文化的熏陶,增加文化底蕴。
从写作的角度来讲,主要引导学生关心生活、热爱生活,致力于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致力于引发学生对生活中所遇的问题进行探讨或论辩。
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更多地结合学生的实际来思考。例如:①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融合的角度来考虑,这篇教材或这一单元的教材主要给学生哪些语文知识的积淀、哪些人文素养的提升、哪些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②在学习这篇教材或这一单元的教材的过程中,学生已知的有哪些,未知的有哪些,哪些未知的是必须要在这堂课上或在这一单元中学会,哪些未知的可以放在以后的教学中处理。③如何在教材中寻找切入口,如何引发学生的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何引导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如何调动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还可以考虑如何开发教学资源,比如,可以通过网络下载来得到许多教学参考资料;可以通过社区的教育资源来拓展与延伸教材的内容;等等。
在处理教材与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以下几方面的能力提升:
1.确定教学目标的能力
目标是教学的基础,能否制订出清晰的教学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效率高低。教学目标的要求可归纳为八个字:明确、集中、恰当、公开。教学目标必须以学生的需要为基础,应注意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就其实质而言,要注意是否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是否注意了教学目标、教学要求的针对性、有效性,是否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促使学生自觉地达成目标。
以往,许多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往往过分强调学生对知识和事实的获得(认知领域),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态度、兴趣、情绪(情感领域)和调节、驱动学生的学习心理的考虑。
事实上,学生的需要远非认知领域所能涵盖,他们在情感领域和心理驱动领域内的需要也应该置于考虑之中。如果能对学生的这三个领域——认知、情感和心理驱动都有一定的了解,就能制订出更好的教学目标,就能帮助学生达到一种高级的认知水平,从而成为一个更有深度的思考者和更成功的问题解决者。
2.确定教学结构的能力
教学结构是一个纵横交错的结构。所谓的横向结构指的是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流程、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内容的相互联系。所谓的纵向结构,就是教学环节的相互联系,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教学流程。一个完整的教学结构,自然应包括学生的预习、导入、讲解或讨论、作业布置、小结等各个环节,也就是主题的呈现、主题的展开、主题的完成。在研究教学结构对于课堂教学的作用时,要注重以下三点:
(1)教学结构的设计是否注意到了学生的实际。
(2)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推进是否考虑到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3)教学节奏是否适切。在设计过程中,教师是否注意到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否在该花力气的地方花了力气,在不必纠缠的地方简洁处理。
3.选择教学策略的能力
这里所说的教学策略,是指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手段,或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在处理教材的过程中必须考虑怎样运用课堂教学的方法、手段,通过正确的途径来促使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如果说目标是教学预先设置的结果,那么选择教学策略就是达到目标的手段和途径。在选择教学策略时应注意:
(1)怎样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注意引发学生的新鲜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期待感,满足学生的期待心理;要注意设置必要的学习障碍,让学生感受到逾越障碍的欢乐;要促使学生不断地调整学习动机。
(2)怎样有效地指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发展。要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要引导学生阅读与兴趣有关的资料;要促使学生逐渐形成课题意识。
(3)怎样确定恰当的教学容量。教学容量主要是指有效信息的量和学生思维的容量。评价课堂教学容量是否恰当,主要是看有效信息是否足够,学生的思维容量是否足够。
(4)怎样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注意到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否注意到了学生的独到见解,是否注意到了学生向权威挑战的意识。
当然,在选择教学策略时,还必须考虑到教师本人的能力与经验,因为教师带到课堂上的是教师个人独有的长处、弱点、经验、能力和兴趣,这就是“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的道理。一位教师的教学应当区别于他人的教学,应当具有与众不同的教学策略。同一位教师也不能一成不变地使用同一种策略,如果倾向于惯用的教学策略,往往会导致教师自身的停滞不前,也同时会带来学生的厌倦。所以,教师必须运用多样的教学策略,来适应学生的需要,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问题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小而言之,一种知识要转化为能力,不能一蹴而就,而应相机点拨,循环往复;中而言之,一堂课要使学生学有所得,不能面面俱到,而需要互相联系、彼此补充;大而言之,一个阶段的教学计划要落到实处,不能浅尝辄止,而要能左右逢源,融会贯通——每堂语文课并不是各自孤立的,应该是也只能是整个语文教育中的一环,是整个语文教育阶梯中的一级。教师的职责是带动学生一起结环造梯,既完成教学过程,又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既知学习之然,又知学习之所以然,进而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世界观,以使其终身受用。
(三)从单向的传授者转换为互动的合作者
新课程教与学的方式改变,要求教师不断地转换自己的角色,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转变,就是要学会合作。我们的社会是需要合作的社会,我们的教育也同样需要合作。语文教师要学会合作,要善于合作,要在合作中互动,在互动中前进。
1.与学生合作
与学生合作,最重要的是信任学生,对学生寄予很高的期望。你必须相信学生一定会成功,而你对他们的成功会起到至关重要的合作作用。这就是所谓的“教师功效”。如果学生知道你信任他们,就更容易取得成效。
其次,你可以允许学生就学习活动提出他们的建议,以此来表示对他们的信任。很显然,你对这些建议有着最终的决定权,但是,如果学生们意识到你在听取他们的意见,他们会更愿意与你合作。
第三,你还可以让学生自己选一个组长来组织本小组的活动,从而表现你的信任。这些小组活动往往需要一定的监督,但是如果学生感到自己处于教师的信任之下,他们最终能够完成任务。
第四,营造一种令学生敢于表达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学生愿意表达他们的观点和想法,而不担心会被别的同学贬低。当学生意识到他们能够在你的课堂中“大胆地试一试”时,一些意想不到的事就会发生。
最后,在教室里形成一种民主的气氛,来加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关系,这比起担心怎么让学生严格遵守纪律而言,效果要好得多。纪律和规则虽然是必要的,但不应该成为师生合作中的障碍。
好的教师不是以僵硬的教条去限制学生,以教师的权威去压抑课堂,而是把课堂看成是师生有限生命的重要构成,课堂是知识的汇集、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从这一意义上说,教师就是智慧的使者,是文明的化身。当教师以民主的精神,以开放的态度,以合作的方式,以宽松的环境进行课堂管理,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促进学生心灵成长的土壤。“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
“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的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在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勉力;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才不只是与科学,而且是与哲学、艺术相关,才会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于是,学生便从教师的合作中焕发了热情,激起了勇气,寻得了力量,他的漫长人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2.与教师合作
教师之间的合作可以满足新课程所提出的重大要求——课程的综合化。只有不同学科的教师相互合作,才有可能完成课程的综合和学习方式的综合。教师相互合作的益处在于:
(1)能取得心理支持。成功时有人分享喜悦,困难时有人分担忧愁。
(2)能迸发灵感火花。创造的灵感往往在畅谈中得以启迪,在畅谈中得以完善。
(3)能做到言传身教。我们要培养学生具有合作的精神,必须力行我们所倡导的信念,为学生作出表率。
(4)能从中汲取力量。作为一个合作整体,可以获得比个人努力更多的成绩。作为一个合作整体,也可以通过分担计划和分享资料,来减轻自己的负担,提高工作效率。
(5)能获得改革成果。与同事合作可以鼓励自己进行教学改革,当教师集体参与时,也较容易取得教改的成果。
3.与家长的合作
由于新旧教育观念之间存在着矛盾,或者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家长对新课程可能不理解。这时,教师应注意与家长密切合作,同时争取各种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合作。教师有责任向他们解释新的教育教学观念以及自己的改革意图,以便学生在一个新的氛围中学习时,家长不至于感到困惑和生疏。教师也有义务向社区的成年人说明将要进行的变革,以便他们能带着同情、理解以及对新课程的敬意来教育自己社区的年轻人。教师必须与学生的家长或代理人建立密切的关系,和他们共商教育问题。
4.与教育管理者的合作
改革的进程在一所学校里也不是整齐划一的,新旧观念、评价标准都会同时存在,必然有一个冲突与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在讨论和合作中去完成,需要教师具有耐力和抗干扰的能力。在新课程实施中,学校教育管理者将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常常会处于两难的境地。但是他们对新课程的推行至关重要,他们应该走在改革的前面,对新课程中产生的问题不是武断地下结论,而是要进行协商。为了使管理者支持改革,教师要勇于向管理者阐明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工作计划,与对方协商改革方案。与此同时,教师要善于和管理人员合作,以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四)从呆板的经验者转换为教学的创新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在新课程的形势下,每一位教师都面临着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在从事研究的道路上接受新理念,继而研究新教学,逐步成长为教学的创新者。
1.语文教师必须富有创新精神
江泽民同志指出: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教育创新”的根本目的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要进行“教育创新”,首要的是自己必须富有创新精神。
语文教师的“创新精神”,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学习,善于学习。当今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作为人文知识传播者的语文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不断用符合时代需求的新知识来充实自己,密切关注国内外的大趋势,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的基础上,积极吸纳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与此同时,借鉴世界上母语教学的先进经验,来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
(2)不断改革,勇于探索。要努力以科学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来完善中学语文教学,探索与建立符合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激发学生创造意识的新型教育模式,要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创造有利于学生发挥自身潜能,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教学环境。
(3)推进教学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21世纪进入了全球一体化的信息社会。信息化的社会既给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也给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有一个主动探讨、主动发现、广泛交流的学习环境,创建学生—语文—社会—世界相沟通的新型教学模式。
语文教师还要善于利用现代传播媒体(如幻灯、录音、录像、广播、影视等),来超越时空,培养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利用现代传播媒体来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利用现代传播媒体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语文教学效益,促进中学语文的现代化教学。
2.新课程为语文教师的创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如上表所示)
3.新课程为语文教师铺设了一条创新的大道
与过去的语文课程相比较,新课程给了教师自己发挥的极大空间。因为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有着诸多的开放性:
(1)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自己处理的极大的余地;
(2)教师可以自主、灵活地选择与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明显增多;
(3)允许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有多元表现;
(4)能够不使用统一的规格和评价标准,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个别化教学。
新的课程、新的教材、新的理念,促使语文教学向着多样性、多元化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不再是一个执行者,而是一个决策者。教师可以创造出更多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可以改变课桌椅的摆放位置。又如,教师可以以课文为出发点,开发更多的教育资源。教师可以创造出特有的语文学习气氛和环境,可以设计各种各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教学中实行自己的教学理念。
4.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掘自身的创新潜能
语文教师的创新潜能包括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对具有挑战大型教学情境进行行动研究。
事实上,每一位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意见。与外来研究者相比,教师处在一个极其有利的研究位置上,有最佳的研究机会。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教学情境中的问题,有着自己的经验化的处理方式。对此教师也在不断地进行审视,以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这个过程是教师对自己行为的分析与研究的过程。新课程的出现,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教师要成为教学的创新者”这一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尤为重要。
一些实践性强的、无法事先预见的、从未遇见过的教学情境对教师是一种强大的激励力量,这些情境所表现出来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联系能够形成新的经验、新的知识。语文教师在这种情境中能够体验到理性释放的愉悦和创造性冲动的欣喜。
5.语文教师的创新体现于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
教学方法的大忌是单一化、模式化、公式化。那么怎样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呢?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能墨守陈规,而是勇于创新、积累、总结、提高。
教学的创造性首先体现在对教材的处理上,教师并不是教材和参考书的“留声机”,而是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和艺术的处理,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思路。这就是一个教学创新的过程,重要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其次,教学创造性还体现在运用和优化教法上。各种教法各有利弊,如何激活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法上的编排、设计和加工,克服组织形式的模式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利用教材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再次,教学创造性体现在教师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上。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学风格就是一种教学艺术的创造性表现。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而且要结合自身实际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突破和创新。
三、语文教师的能力提升
新课程对教师来说,是一个自我发展的机遇,也是一个超越自我的挑战。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将会遇到许多困难与阻碍,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提升综合能力,来完成新课程所要求的任务。
具体说来,语文教师应注意提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一)语文教师应提升处理教材与设计教学的能力
教师要在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和熟读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把握教材要点,并有独到的体验与发现。教师应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考虑到方方面面。
从语文知识落实的角度来讲,要考虑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处理语文知识,怎样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促使学生掌握语言规范,从而较好地运用语言。
从阅读的角度来讲,要考虑让学生重点读什么,要解决哪些问题,应扩展哪些内容,如何引发学生到更广泛的天地里去进一步接受文化的熏陶,增加文化底蕴。
从写作的角度来讲,主要引导学生关心生活、热爱生活,致力于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致力于引发学生对生活中所遇的问题进行探讨或论辩。
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更多地结合学生的实际来思考。例如:①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融合的角度来考虑,这篇教材或这一单元的教材主要给学生哪些语文知识的积淀、哪些人文素养的提升、哪些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②在学习这篇教材或这一单元的教材的过程中,学生已知的有哪些,未知的有哪些,哪些未知的是必须要在这堂课上或在这一单元中学会,哪些未知的可以放在以后的教学中处理。③如何在教材中寻找切入口,如何引发学生的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何引导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如何调动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还可以考虑如何开发教学资源,比如,可以通过网络下载来得到许多教学参考资料;可以通过社区的教育资源来拓展与延伸教材的内容;等等。
在处理教材与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以下几方面的能力提升:
1.确定教学目标的能力
目标是教学的基础,能否制订出清晰的教学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效率高低。教学目标的要求可归纳为八个字:明确、集中、恰当、公开。教学目标必须以学生的需要为基础,应注意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就其实质而言,要注意是否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是否注意了教学目标、教学要求的针对性、有效性,是否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促使学生自觉地达成目标。
以往,许多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往往过分强调学生对知识和事实的获得(认知领域),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态度、兴趣、情绪(情感领域)和调节、驱动学生的学习心理的考虑。
事实上,学生的需要远非认知领域所能涵盖,他们在情感领域和心理驱动领域内的需要也应该置于考虑之中。如果能对学生的这三个领域——认知、情感和心理驱动都有一定的了解,就能制订出更好的教学目标,就能帮助学生达到一种高级的认知水平,从而成为一个更有深度的思考者和更成功的问题解决者。
2.确定教学结构的能力
教学结构是一个纵横交错的结构。所谓的横向结构指的是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流程、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内容的相互联系。所谓的纵向结构,就是教学环节的相互联系,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教学流程。一个完整的教学结构,自然应包括学生的预习、导入、讲解或讨论、作业布置、小结等各个环节,也就是主题的呈现、主题的展开、主题的完成。在研究教学结构对于课堂教学的作用时,要注重以下三点:
(1)教学结构的设计是否注意到了学生的实际。
(2)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推进是否考虑到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3)教学节奏是否适切。在设计过程中,教师是否注意到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否在该花力气的地方花了力气,在不必纠缠的地方简洁处理。
3.选择教学策略的能力
这里所说的教学策略,是指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手段,或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在处理教材的过程中必须考虑怎样运用课堂教学的方法、手段,通过正确的途径来促使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如果说目标是教学预先设置的结果,那么选择教学策略就是达到目标的手段和途径。在选择教学策略时应注意:
(1)怎样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注意引发学生的新鲜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期待感,满足学生的期待心理;要注意设置必要的学习障碍,让学生感受到逾越障碍的欢乐;要促使学生不断地调整学习动机。
(2)怎样有效地指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发展。要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要引导学生阅读与兴趣有关的资料;要促使学生逐渐形成课题意识。
(3)怎样确定恰当的教学容量。教学容量主要是指有效信息的量和学生思维的容量。评价课堂教学容量是否恰当,主要是看有效信息是否足够,学生的思维容量是否足够。
(4)怎样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注意到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否注意到了学生的独到见解,是否注意到了学生向权威挑战的意识。
当然,在选择教学策略时,还必须考虑到教师本人的能力与经验,因为教师带到课堂上的是教师个人独有的长处、弱点、经验、能力和兴趣,这就是“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的道理。一位教师的教学应当区别于他人的教学,应当具有与众不同的教学策略。同一位教师也不能一成不变地使用同一种策略,如果倾向于惯用的教学策略,往往会导致教师自身的停滞不前,也同时会带来学生的厌倦。所以,教师必须运用多样的教学策略,来适应学生的需要,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问题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小而言之,一种知识要转化为能力,不能一蹴而就,而应相机点拨,循环往复;中而言之,一堂课要使学生学有所得,不能面面俱到,而需要互相联系、彼此补充;大而言之,一个阶段的教学计划要落到实处,不能浅尝辄止,而要能左右逢源,融会贯通——每堂语文课并不是各自孤立的,应该是也只能是整个语文教育中的一环,是整个语文教育阶梯中的一级。教师的职责是带动学生一起结环造梯,既完成教学过程,又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既知学习之然,又知学习之所以然,进而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世界观,以使其终身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