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了一辈子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ayu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小生长在乱世里,在粮食极为短缺的时代,我吃过麦渣糊粥,我以地瓜当饭,每天三顿,吃得都怕了起来。12岁出家以后,寺里仍是以稀粥代替干饭,经常一个月吃不到一块豆腐或素菜。这对于正处在成长期的我来说,当然是不够,但是想到时代的艰辛,心中的感念便使我忘却了饥饿之苦,就这样,我养成了忍的习惯。
  1949年,刚来到台湾时,我四处漂泊,无人收容,真正遇到难以度日的苦楚。后来我辗转来到宜兰,生活才逐渐安定下来。当时正信佛教不发达,为了接引更多的人学习佛法,我将些微稿费拿来购买佛教书籍,送给来寺的青年;我经常忍饥挨饿,徒步行走一两个钟点以上的路程,到各处讲经说法,将饭钱、车费节省下来,添置布教所需的用具。
  早年因为没多少东西吃,只要有点吃的,都觉得好吃。近年来,吃的东西很多,我十分珍惜这份福报,不管是汤面、拌面,干饭、稀饭,米粉、冬粉,水饺、包子,不一定觉得好吃,我一概来者不拒。有时候看到徒众很用心地为我准备了一道菜,为了嘉勉他们的辛劳,即使不甚好吃,我也会称赞这道菜十分可口。然而徒众未能善体我心,甚至误解人意,有时候一月半月每天都会吃到同一道菜。问他们是何原因,他们总说是随顺我的喜好,真是令我啼笑皆非,但是叫我说一句“不喜欢吃”,怎样我也不肯,我宁愿一直忍下去。
  有一回在外地讲经,天气突然变冷,有位弟子为我买了一件毛衣,我连说:“厚的衣服真好!”意在赞美他的体贴用心。没想到日后大家都说我喜欢穿厚的衣服,从此以后,即便天气转热,侍者也依旧为我准备厚的卫生衣、厚的罗汉褂,乃至特地定制厚的长衫大袍。我向来不忍拂逆别人的好意,因此只有自己忍受汗流浃背之苦了。
  我常常想起过去在丛林里,戒规十分森严,即使天寒地冻,也不准我们披围巾、戴帽子。而在那个贫苦的年代里,我们穿的几乎都是已圆寂前人的遗物,缝了又补、补了又缝的单衣薄衫。每逢隆冬时节,凛冽的北风从宽大的衣领袍袖中直贯而入,没有忍耐精神,不易度过寒冬。如今,我将这份耐冷的力量运用在忍受暑热上面,显得驾轻就熟。
  记得我50岁生日时,一名在家信徒特地送我一张价值不菲的弹簧床,无奈我从小睡惯了木板床,但又不忍直言,让他难过,从此只好将床当作装饰品,自己每天睡在地板上,达十年之久。
  1991年,我在浴室里跌断腿,顿时身边增加了不少“管理人”,这个弟子拿来这种药,那个弟子拿来那种药,我为了成全大家的好意,只得忍耐把两种药都吃下去。有时我回头反省:为人着想固然便利了别人,却也让我就这样忍了一辈子。我的腿之所以会摔断,正是因为在盥洗时听到电话铃声,赶紧从浴室冲出来時,不慎滑倒所致。虽然有了这次前车之鉴,但我还是尽量不让电话铃声超过三声以上。
  我有出家弟子千余人、在家信徒百余万,但是他们高兴时不会想到来找我,一旦上门,必定是有了烦恼,我再忙再累,也只得“恒顺众生”,予以接见、倾听、安慰、鼓励。也有弟子对我说:“师父,你只叫我们忍耐,难道除了忍耐,就没有其他办法了吗?”确实,我一生唯一的办法,唯一的力量,就是忍耐。
其他文献
那天傍晚,屋外正下着大雨。父亲催促母亲快把饭弄好吃了,晚上要开会。  天刚擦黑,队委们都到齐了,我被父亲赶到了被窝里。我当然是睡不着的,好在那破旧的房门缝隙大,连“吧嗒吧嗒”抽黄烟的声音都听得一清二楚。于是,我竖起耳朵,偷听起他们的会议来。  父亲是生产队长,是会议的主席。他说:“今晚的会议,不谈别的,只谈自己做了哪些坏事丑事,每个人都得谈,这叫自我批评。”屋里一片沉寂,有人在凳子上磕煙筒。  “
每一個菜系或者每一个地区的小吃里,都有一两种食物成为这个菜系或小吃里的领军人物。这个领军人物就像军队里的元帅,它具备多种优势,能最全面地代表自己所在的系列。  开封灌汤小笼包,就是这样一个元帅型的“人物”。  先从包子皮说起。开封灌汤小笼包用的是死面皮,也有说是烫面和死面按一定比例揉制出来的皮。总之,它对面皮的要求不是暄、白、软,而是薄、韧、透,蒸熟后,要能透过晶莹的面皮看到隐约的肉馅。一个巴掌心
我家有一杆祖传大秤,用橡木制作,长一丈二尺有余,挂钩一头有大人手臂般粗,深红色,秤面镶嵌三排秤星,可称三百多斤重物。据祖父说,他的父亲年轻时,村里有一朱姓大户家道中落,只能靠卖家产度日,这杆秤就“落户”我家了。  我家这杆秤是村里唯一能称200斤以上重物的大秤,村里人卖棉花、卖稻谷,常到我家借用。有一年秋天,外地一商贩到村里收粮,邻居大叔一下子卖了三大麻袋稻谷。他知道商贩手里的秤不准,少斤两,就到
村里“小芳”爱上知青  1969年4月,16岁的刘行军和二十余名上海知青来到黑龙江德都县庆丰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刘行军成了村卫生所的药剂员,负责为村民发放药品。有一天,来了很多病人,刘行军慌乱之中张冠李戴,导致一位姓王的老汉吃错了药。老汉的闺女王亚文急了,冲上来要挠他。还好,几天后老汉硬是挺过来了。此后,刘行军常常内疚地到王老汉家帮着干活。一来二去,他和王家人渐渐熟悉了起来。原本对刘行军没有
空有大场院  我插队的第一个秋天,大田的庄稼还没熟透,生产队先收了村边一片种麻的地。麻熟得早,连根薅。薅净荡平拣去石块瓦块再反复轧,收拾出有两个篮球场那么大一块平地,背靠青纱帐,非常敞亮。这就是场院———社员的眼珠子。一个生产队三十余户二百多口人来年下锅的饭食,就全靠这儿了。  开镰收谷子,连秸秆挑到场院,老人和妇女用“爪镰”把谷穗掐下。用去了穗的秸秆垒成墙,围住场院,留大车出入口,一旁有四面透风
收到舅舅的来信,得知外婆要来看我们的消息,母亲表现得很奇怪,奇怪得让我有点害怕。  母亲在院子里转着圈,似乎看啥都不顺眼,嘴里嘀咕着:“这烂屋子,这烂屋子。”  我们开始为了迎接外婆而准备。像过年一样,每个房子及院子里的各个角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母亲打发我拿着个洋瓷碗出去借麦面,我兴奋得跳起来。  那时,我们早晨红薯块熬稀饭,中午红薯面条,下午红薯馍馍就着炒红薯丝。只有来了金贵的客人或是过年,才吃
晚清、民国时期,袍哥与青帮、洪门被称为中国三大帮派。其中袍哥比较特殊,主要集中在西南一带,特别是四川地区。  袍哥一说来源于《诗经·秦风》中的诗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另一说是在《三国演义》故事里,关羽被迫投降曹操后,不接受曹操的重赏,只收了一件锦袍,穿的时候却把刘备送给他的旧袍子穿在外面,以示不忘结义大哥的恩义。据此,袍哥组织最早又叫“汉留”。  每年的腊月二十六或二十八是袍哥组织既定的
在我少年时住过的黑山头村,文化最高者当数朱先生,他上过私塾,能写会算,能读古书。  朱先生有文化,人品端正,村里人对他十分敬重。他家贫农成分,又有文化,按说该当干部,朱先生却从不参政,一副极超脱的样子。只有冬天结算公粮账时,受到村干部们的邀请,他才出来帮助打几天算盘。但他只管打算盘,对数字以外的事一律不多言语。  朱先生在村里不管闲事,却能热心为乡亲服务。平常谁家请他写封信、看封信,他都十分热情、
在我私人的藏品中,有一个发黄的信封,里面装着十几张大地震后废墟的照片,那曾是我的“家”;还有一页大地震当天的日历,薄薄的白纸上印着漆黑的字:1976年7月28日。  当时由于天气闷热,我睡在阁楼的地板上。在被突如其来的狂跳的地面猛烈弹起的一瞬,我完全出于本能,扑向睡在小铁床上的儿子。刚刚把儿子拉起来,小铁床的上半部就被一堆塌落的砖块压下去。睡在过道上的妻子此刻不知在哪里,我听不到她的呼叫。那一刻,
两条鱼惹来训斥  1981年8月14日,是我父亲70岁生日。我买了两条共六斤多重的草鱼,给父亲祝寿,想让他老人家补补身体,开心开心,万万没想到却遭到父亲的一顿训斥。  那时,我家生活很困难,全家共八口人,四个孩子还在上学。父亲1971年患脑血栓病,不仅不能参加劳动,还要买药治疗。母亲年老,只能在家操持家务和管理菜园。全家只有妻子和我两人挣工分。我在潼口中学教书,报酬是按同等劳力记工分。因此,我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