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者、捍卫者、继承者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zhenguo_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丽丝·沃克(Alice Walker)是美国著名的黑人女作家,也是第一位获得普利策奖的黑人女作家。作为黑人女性文学的领军人物,沃克特别关注美国黑人女性的生存状况和她们的内心世界。从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黑人妇女所持有的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的生活态度的描述,也可以看到对黑人妇女价值的深层思考,以及如何对待白人主流文化冲击下的黑人传统文化遗产的忧虑。如在《外婆的日用家当》小说中塑造了三个鲜明的黑人女性形象——母亲及她的两个女儿迪伊和麦姬。她们对待本民族文化和遗产有着各自不同的态度。
  
  叛逆者——迪伊
  
  小说是随着母亲对大女儿迪伊的回忆展开的,漂亮、自信的女儿是母亲的骄傲,但同时在她的眼里,迪伊虽然聪明漂亮,但却是一个黑人传统文化的叛逆者。迪伊不喜欢自己家的房子,当她们的旧房子被火烧了的时候,迪伊无动于衷;当同样风格的新房建成后,迪伊直接表明她的态度,她会“设法来看我们,但却不会带她的朋友上门”。房子在母亲的心中不仅是家庭的象征,也是家族历史伤痛的一个载体,但迪伊憎恨与这种房子所联系的一切——她的黑人困境、她的黑人身份。
  迪伊视白人的意识甚至谎言为真理,效仿、追寻,以至于在白人强势文化冲击下迷失了自己,不仅如此,她还强迫母亲和妹妹接受这种价值观。对于母亲来说,要她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放弃自己的价值观念,无疑是一种痛苦的折磨和煎熬。但对渴望着能摆脱备受歧视、贫困压抑、毫无希望的生活,融入白人主流社会的迪伊来说,追随白人的思想和价值观念是挣脱劣等民族枷锁,抹去与生俱来的黑色身份,实现黑人自己的美国梦的必要方式之一。
  在黑人民权运动的影响下,在外求学的迪伊带着自己的朋友也回乡寻根了。在这炎热的天气,她以一种自认为很非洲的传统造型出现在家人面前:鲜艳的宽松长裙,大大的金色耳环和叮当作响的手镯,直挺挺的黑发,殊不知这种夸张炫耀与大多数黑人平和、谦逊、低调、不喜张扬的品质恰好相反。迪伊还将名字改成了“万杰罗·李万利卡·克曼乔”,她认为迪伊这个名字是压迫他们的白人给的,但是实际上这个代代相传的名字正是寄托了祖母对于后代传承文化的期望,已经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家族的文化遗产,新的名字才与她真的毫无关联,使她与黑人文化脱节。迪伊不停地给自己的房子留影,并索要母亲使用多年的搅乳棒等木器和两床她曾经鄙弃的被子去做装饰品,在迪伊看来,这些都是最能代表文化遗产的东西,是她的寻根之旅的目的之一,似乎这时的她已由黑人传统文化的叛逆者变成了捍卫者。但是细细分析,迪伊的举动只是一种对黑人文化浮光掠影、粗浅庸俗的理解,她只对文化的象征物品感兴趣,以为搜罗一些艺术品就是回归文化,以为这样就可以赶上时尚的潮流,她并不清楚这些物品蕴藏着厚重的文化历史内涵,而且它们也不能引起她感情上的共鸣。尤其是那两床将故事推至高潮的被子。在小说中,手工缝制的被子被赋予了深刻的含义。它们是由迪伊的外婆、姨妈和母亲三人汇集了与若干亲人相关的碎布拼制而成的,它显示出制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而崇高的感情。被子的历史就是家族的历史,是家族的遗产,对于沃克来说,这种真正的想象力,即使不被贴上“艺术”的标签,也会让人认出其艺术的价值。虽然放在博物馆中能留存世世代代,但只有日日习用的艺术才是活的艺术。所以,虽然迪伊声称自己在寻找民族文化之根,事实上她的做法却事与愿违,她只是靠近了文化的表面,但却远离了黑人文化的根基,同时也背离了历史传统和遗产。她又一次充当了黑人文化的叛逆者。
  
  捍卫者——母亲
  
  小说中的母亲是一位非常传统的黑人女性,尽管生活艰辛、日子窘迫,但勤劳豁达的她并没有被压垮,相反,她以乐观积极的生命活力去应对沉重的灰暗现实。她受教育不多,无法理解她究竟处于怎样的一种时代浪潮中,但是她却对民族文化有着自己深刻的认识,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文化的“捍卫者”。
  母亲很享受自己清贫但却安静的乡间生活。在她的眼中,整洁的小院凉风习习,可以与宽敞的厅堂相媲美。简陋的房子呈现的是非常典型的非洲建筑,这是母亲所不能割舍的民族文化。
  女儿回家了,穿着一身刺眼的打扮,一句她听不懂的乌干达问候语和一个拗口的新名字,母亲虽然很失望,但还是以一个母亲的态度去配合她包容她理解她。这种包容的痛苦使她迷茫,但是当迪伊试图拿走本已送给麦姬的被子用于肤浅的用途时,麦姬的反应让母亲彻底清醒了。她“突然产生了这样一种感觉:似乎头顶上受了什么东西的敲击,其力量自头顶直透脚心。这就像在教堂里受到上帝的神力感动后激动得狂喊乱叫时的那种感觉”。她拒绝了迪伊,“做了从没做过的事:将麦姬一把搂过来拽进房间,又从迪伊手中夺过被子,放在麦姬的大腿上”。她无法认同迪伊对被子的态度。对母亲来说,连成被子的每一块布都是一段家族历史,缝制被子的过程更是亲情交融,文化传递的过程,被子是家族成员血缘上、情感上的联系纽带,决不能被仅仅当成一件传统工艺品来展示,于是她从迪伊手中抢回了被子交给麦姬,从深层意义上来说,她使本族文化遗产得到了保存和延续。
  
  继承者——麦姬
  
  小说中的麦姬丑陋、自卑、笨拙、柔弱,但就是这样一个女孩被作者赋予了黑人文化继承者的形象。麦姬没有受过什么教育,没有见过世面,和母亲一直过着平静的清贫生活,也许她长这么大都没有踏出过自己生活的村庄;她很自卑,总是“下巴贴近胸口,眼盯着地面,走路拖着脚”;她就要嫁给一个其貌不扬的男人,也许生活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平淡下去,这样的生活和许多与她一样的平凡的黑人没有多大的区别。但是只有习惯于平凡生活的人才懂得生活的真谛,才安心于将这样的生活继续下去,这也是一种美德。麦姬就拥有这样的美德,她完全融入了自己的生活,对家族人员了如指掌,她可以说出家中每一个日常用品的历史。比如当小说描写到当迪伊弄不清家里的那根搅乳棒是谁做的时候,麦姬马上用低得几乎听不见的声音说:“那是迪伊姨妈的第一个丈夫做的。他的名字叫亨利。”也许麦姬根本就不知道民族文化遗产为何物,其价值何在,但家族历史和家人的事迹牢牢地印在她的脑海中,被她重新赋予了生命。
  当迪伊要拿走那两床本应属于她的被子时,她很震惊。迪伊曾经鄙弃的东西怎么又成了宝贝了?麦姬不懂什么是“文化遗产”,什么是“无价的”艺术品,但她是真正地珍惜那两床被子。对麦姬而言,这两床被子是母亲家族及所有亲属的永久纪念,上面的每一块布、一针一线都渗透着亲人的气息,都能勾起她对亲人的思念。麦姬决不会想到要像迪伊那样把被子挂起来当艺术品,她要每天都使用,要在对被子的实际使用中去传承她们留给自已的文化遗产,这样才是对亲人的真正怀念。这些从被子当中读懂的含义,是生活在后工业社会的迪伊永远不会了解的。
  当迪伊执意要抢走它们时,麦姬说:“让她拿去吧,妈妈。”“不要那些被子我同样记得外婆。”因为外婆和姨妈已经教会了她缝被子的技能,她可以通过这种技能的延续去缅怀自己的亲人,她能随时创造出这种艺术品,这说明她已经深得民族的精髓,已经继承了黑人文化遗产的灵魂。
  总之,艾丽丝·沃克通过对迪伊、母亲和麦姬这三位女性形象的对比,揭示了由白人强势文化冲击所造成的黑人文化迷失的现象,生动准确地反映了黑人在强势文化冲击下的不同态度。正如DavidCowart所论,“艾丽丝·沃克辛辣地讽刺了20世纪60年代黑人意识中对文化的误区,否定了他们的虔诚,特别是对非洲文化的寻根举动,坚定了被忽视的文化价值观”。同时,沃克也表明了观点:文化和遗产不是表面的东西,不需要被当作时尚来追捧,而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只有先去理解和尊重它们,才能做到继承和发扬,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文化和遗产的生命力,才能体现其作为文化和遗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季静芬:《艾丽丝·沃克的感叹——试析〈外婆的日用家当〉的思想内涵》,《常熟高专学报》,1999(5)。
  2.宁娟琴:《美国黑人文化的困境——〈外婆的日用家当〉的解读》,《科学时代》,2008(1)。
  3.姚晓东、李寒冰:《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日用家当〉解读》,《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4.张汉熙:《高级英语》,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张瑛:《艾丽丝·沃克〈日用家当〉中的象征意蕴》,《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8(6)。
  (作者单位:衡水学院外语系)
  编校:张红玲
其他文献
高校校报是反映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宣传阵地,又是对外宣传学校、树立良好形象的窗口。学生记者既是学校发展的建设者,又是学校发展的受益者,其双重身份决定了其在高校校报中的重要地位。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生记者参与办报体现出学生主体性原则。这既是重要的教育原则,又是“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在宣传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和运用。同时,学生记者参与办报,也体现出宣传工作的“三结合”原则。高校宣传工作要结合学生实际,让
期刊
摘要:高校是我国教育与科研的主要阵地,是社会高级专门就业人才培养的基地。DV摄录像机及计算机的高性能与价格低廉,使高校校园DV新闻及专题较为广泛普及与应用。本文对高校校园DV新闻及专题多方特性作了相关的分析,并指出了高校校园DV新闻及专题摄制时应注意的方面。  关键词:高校校园DV新闻DV专题特性分析    DV即数字格式一体化摄像机,是在现有模拟摄像一体机的基础上研制出的更高质量的数字摄录一体机
期刊
摘要:新闻写作必须酝酿、提炼和深化主题。没有主题就没有中心,没有主题就没有思想,没有主题的文字是毫无意义的文字。主题的产生必须经过作者酝酿与提炼的过程,主题的提炼必须向集中、新颖、鲜明、深刻的目标进化.使之体现出作者独到的见解。作者在提炼和深化主题中,必须做到思想敏锐、主次分明、随时琢磨和把握对方的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关键词:新闻 主题 酝酿 提炼 深化    一些初学新闻写作的同志常
期刊
高校BBS是反映大学生思想动态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一个敏感地带,学生所关心的对于国家、社会、学校中一些热点问题的意见建议总是最早反映在上面,从这里可以捕捉到学生中最新的思想动态,显示出校园突发事件的端倪。为此高校应高度重视BBS,加强管理,充分利用BBS,积极发挥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本文从高校BBS网站建设出发,通过对高校BBS中网络传者及受众的分析,对BBS议题特点及BBS议题建构方法的阐
期刊
2004年年底,广电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全国省级及副省级电视台开通少儿频道。因资金、人员等问题,目前全国共开设以少儿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专业化频遁近30家,少儿频道如何走出资金不足的困境,始终是困扰少儿电视节目制作人员的问题。现以在上海地区展开的未成年人电视诉求状况调查为例,探讨解决少儿频道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所得数据与结论应该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  以上海地区为样本的意义在于:上海东方少儿频道开播于2
期刊
一、解读《新闻日日睇》    《新闻日日睇》是广州电视台新闻频道于2004年2月2日开播的一档新闻评论类的节目。自开播以来,一直以它鲜明的特点吸引着广大观众。节目的特点十分鲜明,基本可以概括为“三化”:题材本土化、语言方言化、立场平民化。  由于受到观众的持续关注,《新闻日日睇》在2004年10月11日进行扩版。新版节目除保持原有的解读评说当日有影响力的头条新闻及重要时评之外,又加入了自采的短新闻
期刊
媒介是文学传播的核心概念之一,文学传播媒介是传播文学信息符号的物质载体,传播学大师施拉姆曾说过:“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中,用于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  从传播媒介演进与文学进步发展的互动关系上看,文学传播活动大致经历了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等几个历史阶段。在人类社会及其传播一起走进“数字化”生存的今天,新媒介环境下文学传播是否保持了人类既定的审美旨趣,评价文学作品的
期刊
摘要:贾永是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他的大量获奖新闻作品在突出主旋律的同时也在写作上进行了大胆创新,使得主旋律新闻作品具有了不一样的风采。本文从角度创新、结构创新、手法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几个角度进行总结和分析,希冀会对新闻作品的写作提供更好的借鉴。  关键词:新闻写作创新思维主旋律    以求新为目标的新闻理念    贾永是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的获得者,现任新华社解放军
期刊
所谓“说新闻”,是指用轻松自然的说话方式来播报新闻。它较之传统的“播新闻”而言,有其鲜明的特色。本文拟以北京电视台的著名栏目《第七日》为例,从语言的角度对“说新闻”的特色作一探讨。    突出口语化    广播电视中的新闻传播具有稍纵即逝的特点,因此语言必须准确易懂。但是在此基础上,“播新闻”又显得庄重严谨,具有较强的书卷气息;“说新闻”却相对通俗易懂,具有浓厚的口语化色彩。这种口语化色彩通过语音
期刊
周口人民广播电台《监督热线》节目自2003年3月5日开播以来,始终以“替百姓说话,为政府分忧”为宗旨,赢得了听众的广泛赞扬。但在一片叫好声中,“广播舆论监督热线节目今后应如何创新发展?”成为了笔者思考的问题。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指出:“要推进政务公开,增加透明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让人民群众知道政府在想什么、做什么,赢得人民群众的充分理解、广泛支持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