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维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思维情境的创设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恰当地创设各种思维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积极性思维,让学生在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是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发展的关键所在,学生数学学习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否能保持和发展。而创设数学思维情境,就是想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主动求索,从而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因此,思维情境如何创设,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在导课中创设思维情境
一节课的引入,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如果教师在开始引课时,不注意思维情境的创设,学生便不容易进入“角色”,那么教师的导入过程和导学效应便不能得到充分体现,从而导致课堂效果不好。
我在导入新课中,创设思维情境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巧设悬念,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意向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意向是在一定恰当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如:在教学全等三解形的引入时,提问学生,不过河,如何测河对岸的树高?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意向。
2、设置疑点,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这种导入法就是创设一些合理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愿望,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还能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使学生能学数学、用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例如:在讲垂径定理的推论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进行导入:有一圆形玻璃镜片不慎摔碎了,俗话说“破镜不能重圆”,你能从中选择一块碎片,求出直径,购买一片等大的镜片吗?
3、直观演示、探索、发现,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
在认识结构中,直观形象具有的鲜明性和强烈性往往给抽象思维提供较多的感性认识经验。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指出:“直观要素以概括的映象表象的形态,以及仿佛显示着和预知着还没有以同的形态展开的思想系统图式的形态,参加在思维过程中。”因此在新知识教学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重视直观演示、实验操作,就会使学生感兴趣,就能较好地为新知识的学习创设思维情境。比如:在讲解初一数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就制作一个三角形教具和一个四边形教具进行演示,这样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故事式导入法,就是给学生讲一个与所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导入新课
这种导入方式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例如:在讲无理数时,先讲故事,古希腊有一个很著名的数学学派叫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视整数为神灵,认为数学中的一切现象都可以归结为“整数或整数之比”。因此当数学家希帕索斯发现单位正方形的对角线不能用整数表示时,引起了毕派的极大恐慌与震惊,他们竟残忍的将希帕索斯抛入了大海,为了一类新的数的发现,希帕索斯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再说:今天我们就学习这一类数———无理数。
5、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其进行的过程中就蕴含着很好的思维情境
学生在尝试了探索、发现后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后印象深刻,学习信心倍增,从而能较快地、牢固地接受新知识。如:在初二“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一节课的引入时,先让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然后再引导说出各自的逆命题,引导学生画图探索、发现来判断逆命题的真假,进而从推理论证的角度去解释,整节课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就在探索知识中。
另外,一节课的导入法还有很多,例如:以旧引新——复习与新课有联系的旧知识,从而引入新科学学知识;故事激趣——讲与新课有关的数学和数学家的趣味故事等以创设思维情境,谜语式导入法等等。
二、新课进行过程中创设思维情境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学生接收新知识的过程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同化——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来解决;一种是顺应——当新知识不能被旧知识同化时,要调整原有知识结构,去适应新知识,按照布鲁纳的观点,思维情境是借助于学生旧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作为同化和顺应的外部条件。由此可见,在新课进行中思维情境的创设尤为重要。
新课进行过程中创设思维情境可采用以下方法:
1、创设发现、探索情境,数学教学的内容不仅是一些现成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这些结果的形成过程
只有揭示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才能把教师的“知”转化为学生的“知”,使学生由“学会”提高到“会学”的层次。如:在教《勾股定理》时,将赵爽的弦图、勾股定理的不同证法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了解前人是怎么想的。教师作为引导者,及时帮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学生作为发现者要主动经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还有在空间图形教学中,我提出一个问题:有一个透明的玻璃箱,在表面上A处有一只蜘蛛,在与A所在平面相临的面上有一个小虫子,蜘蛛应走怎样的路线,才能最快吃到虫子?学生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究,领悟了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的转化思路。
2、暴露思维的发生发展过程
学生在新课学习中有着一定的认知过程,即由“不知到知”的意向、领会过程。由于数学知识结构的特点,往往掩盖了认知思维的存在性。因此数学教学中,暴露思维发生发展过程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认识过程的。而“暴露”过程的本身就显示了较强的思维情境,它能促使学生思维活跃,使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达到充分统一。
新课进行过程中,暴露思维发生发展过程可采用的方式有:向学生揭示概念的形成、结论的寻求、思路的探索过程;向学生展示前人是怎样“想”的,教师是怎样“想”的,从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如何去“想”,并帮助学生学会“想”。在这个过程中,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思想方法。
三、在练习和小结中创设思维情境
课堂练习是学生在一节课内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情况的一种检测,是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从中反馈出的信念可以得到及时评价和调整,同时课堂练习也是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内化过程。创设课堂练习的思维情境,能大大强化这个过程。因此要有目的,有选择性地安排课堂练习,1、通过“制错找因”,创设思维情境。练习中,根据所讲内容选编一 些选择题或判断正误题,并要求学生找出错误原因。2、编选变式题,使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3、编选的课堂练习要体现出一定的思维层次性,先直观后抽象,先浅后深。
在课堂小结中也要注意创设思维情境。由于小结是一堂课的“画龙点晴”处,它能使一堂课所讲知识及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方法系统化,初步形成认知结构。教师在小结时,或引导学生概括本堂课内容,重点,关键,或利用提纲,图表、图示等都能较好地创设出思维情境,所以要十分重视课堂小结在创设思维情境中的作用。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说:“我们在享受他人的发明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益处,我们也必须乐于用自己的发明去为他人服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如果想要有所创造,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贡献,就必须增强我们的创造思维,发展我们的创造能力,充分发挥我们天赋的创造才能。而作为数学教师,则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意识和数学创造能力作为自己课堂教学的总体思想,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借助语言,录像,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乐中学,在玩中学,体验学习知识的快乐,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116011辽宁省大连市第十六中学)
一、在导课中创设思维情境
一节课的引入,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如果教师在开始引课时,不注意思维情境的创设,学生便不容易进入“角色”,那么教师的导入过程和导学效应便不能得到充分体现,从而导致课堂效果不好。
我在导入新课中,创设思维情境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巧设悬念,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意向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意向是在一定恰当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如:在教学全等三解形的引入时,提问学生,不过河,如何测河对岸的树高?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意向。
2、设置疑点,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这种导入法就是创设一些合理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愿望,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还能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使学生能学数学、用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例如:在讲垂径定理的推论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进行导入:有一圆形玻璃镜片不慎摔碎了,俗话说“破镜不能重圆”,你能从中选择一块碎片,求出直径,购买一片等大的镜片吗?
3、直观演示、探索、发现,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
在认识结构中,直观形象具有的鲜明性和强烈性往往给抽象思维提供较多的感性认识经验。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指出:“直观要素以概括的映象表象的形态,以及仿佛显示着和预知着还没有以同的形态展开的思想系统图式的形态,参加在思维过程中。”因此在新知识教学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重视直观演示、实验操作,就会使学生感兴趣,就能较好地为新知识的学习创设思维情境。比如:在讲解初一数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就制作一个三角形教具和一个四边形教具进行演示,这样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故事式导入法,就是给学生讲一个与所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导入新课
这种导入方式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例如:在讲无理数时,先讲故事,古希腊有一个很著名的数学学派叫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视整数为神灵,认为数学中的一切现象都可以归结为“整数或整数之比”。因此当数学家希帕索斯发现单位正方形的对角线不能用整数表示时,引起了毕派的极大恐慌与震惊,他们竟残忍的将希帕索斯抛入了大海,为了一类新的数的发现,希帕索斯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再说:今天我们就学习这一类数———无理数。
5、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其进行的过程中就蕴含着很好的思维情境
学生在尝试了探索、发现后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后印象深刻,学习信心倍增,从而能较快地、牢固地接受新知识。如:在初二“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一节课的引入时,先让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然后再引导说出各自的逆命题,引导学生画图探索、发现来判断逆命题的真假,进而从推理论证的角度去解释,整节课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就在探索知识中。
另外,一节课的导入法还有很多,例如:以旧引新——复习与新课有联系的旧知识,从而引入新科学学知识;故事激趣——讲与新课有关的数学和数学家的趣味故事等以创设思维情境,谜语式导入法等等。
二、新课进行过程中创设思维情境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学生接收新知识的过程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同化——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来解决;一种是顺应——当新知识不能被旧知识同化时,要调整原有知识结构,去适应新知识,按照布鲁纳的观点,思维情境是借助于学生旧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作为同化和顺应的外部条件。由此可见,在新课进行中思维情境的创设尤为重要。
新课进行过程中创设思维情境可采用以下方法:
1、创设发现、探索情境,数学教学的内容不仅是一些现成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这些结果的形成过程
只有揭示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才能把教师的“知”转化为学生的“知”,使学生由“学会”提高到“会学”的层次。如:在教《勾股定理》时,将赵爽的弦图、勾股定理的不同证法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了解前人是怎么想的。教师作为引导者,及时帮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学生作为发现者要主动经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还有在空间图形教学中,我提出一个问题:有一个透明的玻璃箱,在表面上A处有一只蜘蛛,在与A所在平面相临的面上有一个小虫子,蜘蛛应走怎样的路线,才能最快吃到虫子?学生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究,领悟了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的转化思路。
2、暴露思维的发生发展过程
学生在新课学习中有着一定的认知过程,即由“不知到知”的意向、领会过程。由于数学知识结构的特点,往往掩盖了认知思维的存在性。因此数学教学中,暴露思维发生发展过程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认识过程的。而“暴露”过程的本身就显示了较强的思维情境,它能促使学生思维活跃,使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达到充分统一。
新课进行过程中,暴露思维发生发展过程可采用的方式有:向学生揭示概念的形成、结论的寻求、思路的探索过程;向学生展示前人是怎样“想”的,教师是怎样“想”的,从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如何去“想”,并帮助学生学会“想”。在这个过程中,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思想方法。
三、在练习和小结中创设思维情境
课堂练习是学生在一节课内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情况的一种检测,是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从中反馈出的信念可以得到及时评价和调整,同时课堂练习也是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内化过程。创设课堂练习的思维情境,能大大强化这个过程。因此要有目的,有选择性地安排课堂练习,1、通过“制错找因”,创设思维情境。练习中,根据所讲内容选编一 些选择题或判断正误题,并要求学生找出错误原因。2、编选变式题,使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3、编选的课堂练习要体现出一定的思维层次性,先直观后抽象,先浅后深。
在课堂小结中也要注意创设思维情境。由于小结是一堂课的“画龙点晴”处,它能使一堂课所讲知识及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方法系统化,初步形成认知结构。教师在小结时,或引导学生概括本堂课内容,重点,关键,或利用提纲,图表、图示等都能较好地创设出思维情境,所以要十分重视课堂小结在创设思维情境中的作用。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说:“我们在享受他人的发明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益处,我们也必须乐于用自己的发明去为他人服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如果想要有所创造,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贡献,就必须增强我们的创造思维,发展我们的创造能力,充分发挥我们天赋的创造才能。而作为数学教师,则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意识和数学创造能力作为自己课堂教学的总体思想,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借助语言,录像,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乐中学,在玩中学,体验学习知识的快乐,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116011辽宁省大连市第十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