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框架(TPACK)指引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的新方向,对它的成功设计与应用体现的是教师将技术有效地融合进学科教学知识中的一种能力。本文基于TPACK框架,从学科内容知识、技术知识、教学法知识三个方面分析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应用,旨在改善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及小学教师运用技术革新教学的能力,推动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改革。
关键词:TPACK;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8)15/16-0081-04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首次写入“推进教育信息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将教育信息化列入9项教育现代化重大工程之一,强调要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相继出台,明确了全国教育信息化事业的行动纲领和路线图。在以上相关因素的推动下,在信息时代的环境中,教师如何有效地将技术整合到教学活动中成为了关键问题。[2]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的研究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①(Web Quest(基于网络的探究)阶段。②TELS(运用技术加强理科学习)阶段。③TPACK(由“学科内容、教学法和技术”这三者整合而成的一种新知识)阶段。本文从TPACK的视角出发,探讨基于TPACK框架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应用。
TPA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即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是美国学者科勒(Koehler)和米什拉(Mishra)于2005年在舒尔曼(Shul-man)提出的学科教学知识(PCK)基础上提出的。它是一种教师知识框架,一种教学设计理论基础。从2005年开始,国内外学者对TPACK展开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一致认为对TPACK的研究将有利于提高教师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教师的TPACK能力是未来教师必备的能力。[3]TPACK由学科内容知识CK(Content Knowledge)、教学法知识PK(Pedagogical Knowledge)和技术知识TK(Technology Knowledge)三个核心要素组成,这三个核心要素相互交叉形成了四种新的知识,即学科教学知识(PC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和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技术、教学法的选择和应用的目的在于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学习者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是教学设计最终服务的对象。这一框架强调了教师必须具备的全新知识;强调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实施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监控者,是课程的设计者,强调不同境脉应采用不同的整合途径和方法,强调解决方案的多样性和灵活性。[4]
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TPACK的核心思想正好应对了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所呈现的问题,为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技术整合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方法。基于TPACK设计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时,要综合考虑小学语文的学科知识、相关教学目标、学生特点等各方面因素,择最优形式呈现学科内容,选恰当的教学方法传授学科知识,从而更好地实现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5],处理好各要素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见下图)。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教学技术和教学方法三个维度来讨论基于TPACK的小学语文教学,并结合《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对其设计和应用进行详细阐述。
1.分析学习者特征,设计学科内容知识(CK)
学习者特征分析是进行TPACK设计的前提,没有关于学习者的分析,其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小学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已初具阅读能力。在识字方面,能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能根据已有的经验理解词语的意思,能利用已有的方法记住生字的字型;在阅读方面,能正确朗读课文,能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在教师的引领下,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在思维方面,偏向于形象思维,直观的事物较容易吸引其注意,注意力的持久性较差。
学科内容知识是运用TAPCK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6]学科内容(CK)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教师要教和学生要学的具体学科知识;二是指教师對学科内容本质的理解和对相关学科领域的了解。Shulman(1986)指出的学科内容包括概念、理论、观点、组织、框架知识、证据和证明知识,以及为发展这些知识所建立的实践方法。小学语文内容知识的分析可以分为基础知识、重难点,以及与这些知识相关的拓展知识。
以《小壁虎借尾巴》为例,基于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能力的分析,将学科教学知识设计为三个方面:一是了解小鱼、老牛、燕子尾巴的用途(此内容作为基础知识);二是小壁虎怎样借尾巴(教学重难点);三是小壁虎的尾巴具有再生功能(拓展知识)。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小学语文教学媒体(TK)
TPACK中的TK是指技术知识。范良火[7]将“技术”理解为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关于技术的知识有两类即关于技术本身的知识和在教学中如何运用技术的知识。现代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层次整合。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资源丰富、表现形式多样的现代化学习环境,拓展传统课堂容量。在《小壁虎借尾巴》的教学设计中,综合运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文字显示、聚光灯、隐藏、音频播放、书写、神奇墨水、拖拉、页面跳转、自由标注等功能,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场景,实现了语文课的情景教学,并鼓励学生参与互动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效果。 3.研究教学策略,设计小学语文教学方法(PK)
TPACK中的PK是指教学法知识,包括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教学策略。本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认识复习生字词,了解小鱼、老牛、燕子尾巴的用途,以及小壁虎尾巴可以再生的特点。对此,本节课设计了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情境-陶冶教学策略、基于小组合作的探究式教学策略。
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是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不同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问题,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例如,播放课文录音,听“小壁虎”给大家讲“自己”借尾巴的故事,想一想: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都向谁借了尾巴?借到尾巴了吗?
情境-陶冶教学策略主要通过创设某种与现实生活类似的情境,让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但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境下进行学习。[8]在本课中,通过创编谜语,唤起学生头脑中小壁虎的形象,通过图片的导入,创设小壁虎和学生见面的情境,让学生快速融入课文中。
开展基于小组合作的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的主體活动为中心,以内容、任务或问题为载体,引发学生的探究与思考。该教学策略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的发挥,强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团队意识。本课中,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朗读课文,模拟小壁虎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巴的过程(怎样借,借到否),进而了解动物尾巴各有用途,并学会与他人礼貌交流。
4.整合技术的科学教学法知识(TPACK)
由前面的TPACK定义可以看出其内涵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第一,TPACK是教师应当具备且必须具备的全新知识,它的贯彻、实施离不开教师,所以在推广、应用TPACK的过程中,必须强调教师是教学改革的积极参与者,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起引导和监控作用。这种观点对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第二,TPACK 涉及学科内容、教学法和技术三种知识要素,但并非这三种知识的简单组合或叠加,而是要将技术“整合”(即“融入”)到具体学科内容教学的教学法知识当中去。这就意味着,对TPACK的学习、应用,不能只是单纯地强调技术,而是应当更多地关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与学理论”及方法(即信息化“教与学”理论及方法)。第三,TPACK是整合了三种知识要素以后形成的新知识,由于涉及的条件、因素较多,彼此交互作用,因此Matthew J. Koehler和Punya Mishra认为这是一种“结构不良”(Ill-Structured)知识。[9]没有哪一种技术解决方案能适用于所有的教师、课程,因此,要求每位教师要具备认知灵活性,根据当时的境脉进行判断、选择和维持学科知识、教学法和技术之间的动态平衡。
在《小壁虎借尾巴》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TPACK模式实施以下步骤。
1.创设情境,角色见面
采用电子白板的聚光灯功能,聚焦由小壁虎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编成的谜语(谜底为小壁虎),吸引学生的眼球;同时采用互动教学,请学生猜谜语,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随后利用电子白板的显示与隐藏功能出示谜底——小壁虎,并创设“小壁虎跟学习者打招呼的情景”,进而完成情境创设,角色见面。
2.落实生字,设疑导思
根据《小壁虎借尾巴》课文教学任务,设置由8个生字组成的9组词语认读闯关游戏,借助电子白板的页面跳转功能,引导学生“开火车”认读生字词。在闯关游戏通过后,可触发音频功能预设的《小壁虎借尾巴》语音故事,并提出三个问题: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向谁借?借到了吗?
3.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采用电子白板的影音播放功能,播放课文片段,并配文字说明:“小壁虎在墙角‘捉’蚊子,一条蛇‘咬’住了它的尾巴,小壁虎用力一‘挣’,挣断尾巴逃走了。”然后请学生教学互动,利用白板的书写功能,圈画关键词捉、咬、挣,同时朗读并对“捉、咬、挣”进行动作体验,真正了解小壁虎借尾巴的原因。
4.小组协作,交流互动
利用电子白板的音频功能设置背景音乐场景,由学生分组扮演小壁虎、小鱼、老牛、燕子四个角色朗读、理解课文。然后引导学生从预设的多个动物中,用白板中的拖拽功能,找出小壁虎先后向小鱼、老牛、燕子借了尾巴(解答了向谁借尾巴),并练习用“先……然后……最后……”的句式说出小壁虎借尾巴的经过。然后请学生用电子白板中的标注功能,画出小鱼、老牛、燕子尾巴的功用(解答了没有借到尾巴的原因)。
5.拓展思维,书写指导
通过电子白板的显示与隐藏功能,拓展出示多组动物,请学生模仿课文、句法,分组表演小壁虎还向谁借尾巴,了解更多动物尾巴的功能。此外还利用电子白板中书写功能,让学生互动描红文中关键字词“捉、咬、挣”的规范书写。
TPACK的最终目的在于使教师明确在教学主题中的什么地方可以使用技术来促进教与学。在通过 TPACK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必须强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实施者,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监控者,即教师必须在整合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但TPACK并不排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10],正如《小壁虎借尾巴》的教学过程所展示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协作,自主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框架(TPACK)呈现的是关于有效技术整合的一种思考方式,是将技术有效整合进学习环境的知识。[11]TPACK概念指引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的新方向,本文基于TPACK框架,从学科内容知识、技术知识、教学法知识三个方面分析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突出了教师在技术与教学融合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以期推动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改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http://www.moe.edu.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603/t20160318_234148_15.html.
[2]任志远.基于TPACK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5:1-49.
[3]赵国栋.微课与慕课设计初级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4]李海峰.基于TPACK框架的小学科学教学研究——以“植物与能量”一课的设计与应用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3(11):111-116.
[5]刘立云,葛福鸿,段楠.TPACK框架下小学语文的教学设计实践——以一年级语文《ai ei ui》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10):82-83.
[6] [9]何克抗. TPACK——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研究的新发展(下)[J].电化教育研究,2012(6):47-56
[7]范良火.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武丽志.现代教育技术[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10] [11]Drew Polly,Laurie Brantley-Dias.TPACK: Where do we go now?[J].TechTends,2009(9):46-47.
关键词:TPACK;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8)15/16-0081-04
引言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首次写入“推进教育信息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将教育信息化列入9项教育现代化重大工程之一,强调要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相继出台,明确了全国教育信息化事业的行动纲领和路线图。在以上相关因素的推动下,在信息时代的环境中,教师如何有效地将技术整合到教学活动中成为了关键问题。[2]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的研究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①(Web Quest(基于网络的探究)阶段。②TELS(运用技术加强理科学习)阶段。③TPACK(由“学科内容、教学法和技术”这三者整合而成的一种新知识)阶段。本文从TPACK的视角出发,探讨基于TPACK框架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应用。
TPACK与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TPA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即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是美国学者科勒(Koehler)和米什拉(Mishra)于2005年在舒尔曼(Shul-man)提出的学科教学知识(PCK)基础上提出的。它是一种教师知识框架,一种教学设计理论基础。从2005年开始,国内外学者对TPACK展开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一致认为对TPACK的研究将有利于提高教师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教师的TPACK能力是未来教师必备的能力。[3]TPACK由学科内容知识CK(Content Knowledge)、教学法知识PK(Pedagogical Knowledge)和技术知识TK(Technology Knowledge)三个核心要素组成,这三个核心要素相互交叉形成了四种新的知识,即学科教学知识(PC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和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技术、教学法的选择和应用的目的在于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学习者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是教学设计最终服务的对象。这一框架强调了教师必须具备的全新知识;强调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实施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监控者,是课程的设计者,强调不同境脉应采用不同的整合途径和方法,强调解决方案的多样性和灵活性。[4]
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TPACK的核心思想正好应对了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所呈现的问题,为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技术整合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方法。基于TPACK设计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时,要综合考虑小学语文的学科知识、相关教学目标、学生特点等各方面因素,择最优形式呈现学科内容,选恰当的教学方法传授学科知识,从而更好地实现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5],处理好各要素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见下图)。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教学技术和教学方法三个维度来讨论基于TPACK的小学语文教学,并结合《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对其设计和应用进行详细阐述。
1.分析学习者特征,设计学科内容知识(CK)
学习者特征分析是进行TPACK设计的前提,没有关于学习者的分析,其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小学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已初具阅读能力。在识字方面,能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能根据已有的经验理解词语的意思,能利用已有的方法记住生字的字型;在阅读方面,能正确朗读课文,能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在教师的引领下,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在思维方面,偏向于形象思维,直观的事物较容易吸引其注意,注意力的持久性较差。
学科内容知识是运用TAPCK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6]学科内容(CK)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教师要教和学生要学的具体学科知识;二是指教师對学科内容本质的理解和对相关学科领域的了解。Shulman(1986)指出的学科内容包括概念、理论、观点、组织、框架知识、证据和证明知识,以及为发展这些知识所建立的实践方法。小学语文内容知识的分析可以分为基础知识、重难点,以及与这些知识相关的拓展知识。
以《小壁虎借尾巴》为例,基于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能力的分析,将学科教学知识设计为三个方面:一是了解小鱼、老牛、燕子尾巴的用途(此内容作为基础知识);二是小壁虎怎样借尾巴(教学重难点);三是小壁虎的尾巴具有再生功能(拓展知识)。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小学语文教学媒体(TK)
TPACK中的TK是指技术知识。范良火[7]将“技术”理解为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关于技术的知识有两类即关于技术本身的知识和在教学中如何运用技术的知识。现代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层次整合。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资源丰富、表现形式多样的现代化学习环境,拓展传统课堂容量。在《小壁虎借尾巴》的教学设计中,综合运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文字显示、聚光灯、隐藏、音频播放、书写、神奇墨水、拖拉、页面跳转、自由标注等功能,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场景,实现了语文课的情景教学,并鼓励学生参与互动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效果。 3.研究教学策略,设计小学语文教学方法(PK)
TPACK中的PK是指教学法知识,包括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教学策略。本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认识复习生字词,了解小鱼、老牛、燕子尾巴的用途,以及小壁虎尾巴可以再生的特点。对此,本节课设计了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情境-陶冶教学策略、基于小组合作的探究式教学策略。
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是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不同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问题,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例如,播放课文录音,听“小壁虎”给大家讲“自己”借尾巴的故事,想一想: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都向谁借了尾巴?借到尾巴了吗?
情境-陶冶教学策略主要通过创设某种与现实生活类似的情境,让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但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境下进行学习。[8]在本课中,通过创编谜语,唤起学生头脑中小壁虎的形象,通过图片的导入,创设小壁虎和学生见面的情境,让学生快速融入课文中。
开展基于小组合作的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的主體活动为中心,以内容、任务或问题为载体,引发学生的探究与思考。该教学策略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的发挥,强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团队意识。本课中,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朗读课文,模拟小壁虎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巴的过程(怎样借,借到否),进而了解动物尾巴各有用途,并学会与他人礼貌交流。
4.整合技术的科学教学法知识(TPACK)
由前面的TPACK定义可以看出其内涵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第一,TPACK是教师应当具备且必须具备的全新知识,它的贯彻、实施离不开教师,所以在推广、应用TPACK的过程中,必须强调教师是教学改革的积极参与者,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起引导和监控作用。这种观点对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第二,TPACK 涉及学科内容、教学法和技术三种知识要素,但并非这三种知识的简单组合或叠加,而是要将技术“整合”(即“融入”)到具体学科内容教学的教学法知识当中去。这就意味着,对TPACK的学习、应用,不能只是单纯地强调技术,而是应当更多地关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与学理论”及方法(即信息化“教与学”理论及方法)。第三,TPACK是整合了三种知识要素以后形成的新知识,由于涉及的条件、因素较多,彼此交互作用,因此Matthew J. Koehler和Punya Mishra认为这是一种“结构不良”(Ill-Structured)知识。[9]没有哪一种技术解决方案能适用于所有的教师、课程,因此,要求每位教师要具备认知灵活性,根据当时的境脉进行判断、选择和维持学科知识、教学法和技术之间的动态平衡。
基于TPACK的小学语文教学应用
在《小壁虎借尾巴》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TPACK模式实施以下步骤。
1.创设情境,角色见面
采用电子白板的聚光灯功能,聚焦由小壁虎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编成的谜语(谜底为小壁虎),吸引学生的眼球;同时采用互动教学,请学生猜谜语,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随后利用电子白板的显示与隐藏功能出示谜底——小壁虎,并创设“小壁虎跟学习者打招呼的情景”,进而完成情境创设,角色见面。
2.落实生字,设疑导思
根据《小壁虎借尾巴》课文教学任务,设置由8个生字组成的9组词语认读闯关游戏,借助电子白板的页面跳转功能,引导学生“开火车”认读生字词。在闯关游戏通过后,可触发音频功能预设的《小壁虎借尾巴》语音故事,并提出三个问题: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向谁借?借到了吗?
3.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采用电子白板的影音播放功能,播放课文片段,并配文字说明:“小壁虎在墙角‘捉’蚊子,一条蛇‘咬’住了它的尾巴,小壁虎用力一‘挣’,挣断尾巴逃走了。”然后请学生教学互动,利用白板的书写功能,圈画关键词捉、咬、挣,同时朗读并对“捉、咬、挣”进行动作体验,真正了解小壁虎借尾巴的原因。
4.小组协作,交流互动
利用电子白板的音频功能设置背景音乐场景,由学生分组扮演小壁虎、小鱼、老牛、燕子四个角色朗读、理解课文。然后引导学生从预设的多个动物中,用白板中的拖拽功能,找出小壁虎先后向小鱼、老牛、燕子借了尾巴(解答了向谁借尾巴),并练习用“先……然后……最后……”的句式说出小壁虎借尾巴的经过。然后请学生用电子白板中的标注功能,画出小鱼、老牛、燕子尾巴的功用(解答了没有借到尾巴的原因)。
5.拓展思维,书写指导
通过电子白板的显示与隐藏功能,拓展出示多组动物,请学生模仿课文、句法,分组表演小壁虎还向谁借尾巴,了解更多动物尾巴的功能。此外还利用电子白板中书写功能,让学生互动描红文中关键字词“捉、咬、挣”的规范书写。
TPACK的最终目的在于使教师明确在教学主题中的什么地方可以使用技术来促进教与学。在通过 TPACK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必须强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实施者,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监控者,即教师必须在整合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但TPACK并不排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10],正如《小壁虎借尾巴》的教学过程所展示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协作,自主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
总结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框架(TPACK)呈现的是关于有效技术整合的一种思考方式,是将技术有效整合进学习环境的知识。[11]TPACK概念指引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的新方向,本文基于TPACK框架,从学科内容知识、技术知识、教学法知识三个方面分析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突出了教师在技术与教学融合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以期推动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改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http://www.moe.edu.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603/t20160318_234148_15.html.
[2]任志远.基于TPACK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5:1-49.
[3]赵国栋.微课与慕课设计初级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4]李海峰.基于TPACK框架的小学科学教学研究——以“植物与能量”一课的设计与应用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3(11):111-116.
[5]刘立云,葛福鸿,段楠.TPACK框架下小学语文的教学设计实践——以一年级语文《ai ei ui》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10):82-83.
[6] [9]何克抗. TPACK——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研究的新发展(下)[J].电化教育研究,2012(6):47-56
[7]范良火.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武丽志.现代教育技术[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10] [11]Drew Polly,Laurie Brantley-Dias.TPACK: Where do we go now?[J].TechTends,2009(9):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