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与调适:角色理论视角的考量

来源 :教师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in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是多重角色承担者,在角色扮演和转换的过程中正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基本心理需要的剥夺和责任边界的无限扩大,直接威胁着教师的心理健康.本文基于角色理论视角,分析了教师在角色认知、角色规范、角色期望以及角色冲突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绪情感、人格异常、人际关系以及职业倦怠等问题的特点及成因,并有的放矢地提出了应对措施.在此基础上,提出新时代教师心理健康维护与促进,应从个体、人际、群体以及社会层面着手,锚定角色定位、角色承担、角色训练和角色协调,切实改善和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其他文献
游走在体制边缘的民办教师怀揣着“上岸”的憧憬,却承受着“离岸”的焦虑.民办学校教师的职业旅行存在着筑巢式、伴随式、聚居式的离岸现象.在“上岸”的行动中,出现了过渡型、发展型、回避型的三种形态.“离岸”与“上岸”现象的深层原因是底层教师“安家”诉求与“离岸”状态的持续焦虑.公办与民办教师间的“岸”是民办教育市场开放的必然产物,弱编制化的制度设计和有效的民办学校行动能消退民办教师的“上岸”潮流与“离岸”焦虑.
教师情感素养培养和提升是朱小蔓教授情感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借鉴朱小蔓教授关于教师情感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从情感品质和情感识别、表达、调适等方面,编制情境判断测验对教师情感素养水平进行评估.情境判断测验作为一种依赖情境进行评判的方法,在测量高度情境化的行为和特征方面比较有效,有利于测出被试者真实的态度及内隐的特质.使用情境判断测验进行教师情感素养评估,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自陈测量的局限性,更有效测出教师真实的情感素养水平.
20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将促进高中阶段普职融合作为共同的教育战略目标.根据不同时期政策内容的侧重点,可以将发达国家高中普职融合政策变迁划分为萌芽阶段、初步融合阶段、深度融合阶段三个时期.其突出体现为关注科技发展,构建以关键职业技能为基石;关注学生发展,构建以学术基础教育为核心;关注社会公平,构建具有普适性的高中普职融合政策体系三大特征.发达国家高中普职融合的发展历程与特征对我国的启示是:搭建高中普职之间的“立交桥”以促进普职等值融通,深化高中课程的整合以促进普职融合,细化高中普职融合政策的实施方案.
自我国情感教育研究的开拓者朱小蔓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情感师范教育”以来,学术界对师范生情感教育中的情感知识一直缺乏必要的学理探讨.本研究以情感社会学和符号互动论为视角,以师范学校A校为个案,探究了A校课程中呈现的情感知识和师范生习得情感知识的方式.研究发现A校课程中呈现了两种类型的情感知识:价值型情感知识和策略型情感知识,师范生通过课堂师生会话和日常生活际遇等符号互动的方式习得这些情感知识,同时在实习过程中对其进行丰富、完善,进而内化成为师范生个体的“隐性的情感符号”.本研究对师范院校课程中情感知识特
本文从数智化背景下教师教学所面临的困境出发,以“教学在场”与“教师在场”之辨重新审视教师的教学,认为教学在场是回归教学本质的应有之义.教学在场始于教师主观意识的觉醒,通过教师与作为他者的学生主体性相遇的过程,实现师生共同能动参与教育变革.教师的专业联结是实现教学在场的关键.实现教学在场的路径在于:教师在外在角色与内在自我的联结中实现自我完整;教师在与学生的联结中实现主体性相遇;教师在与所教学科的联结中构建个性化学科知识体系;教师在与教育情境的联结中拥抱不确定性.
情感素养是影响教师情感劳动的重要因素.情感素养是指教师通过选择和实施恰当的情感策略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认知、态度和情感的能力,包括情绪识别能力、情感理解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和情感感染力四个要素.良好的情感素养助力教师把握情感劳动时机,平衡情感表达与体验的冲突,增强情感劳动扮演适切性和促进情感劳动文化渗透.实践中通过坚持内修与外塑并举,加强情感素养培训,以理智规训情感冲突,并在实践中运用情感调节策略锤炼情感素养,增强情感劳动胜任力,发挥情感劳动的教育蕴意.
朱小蔓教授所开创的中国当代情感教育研究包含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情”进行现代转化的期待.本文在此认识上聚焦于早期儒家思想中对“情”的理解,通过对《性自命出》和《荀子》中“情”的简要解读,发现早期儒家思想中的“情”在交往、感通的意义上可以理解为“情感”.作为“情感”的“情”就是一种个体与他人、他物交往中形成的感通力,包含了从自然情感到道德情感发展的过程.以“礼”的实践为媒介的自我修身,就是训练个体在和他人、他物交往中的感通力.教师道德情感的发展需要培养教师的感通力.教师在日常教学生活中的情感表达可以理解为一
教师专业发展学分银行是一种聚焦于教师整个职业生涯周期各类专业学习成果认证、存储、转换等事宜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教师专业发展学分银行可以赋能教师终身学习、推动教师教育一体化、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推进城乡教师一体化,促进教师实现终身发展、全面发展、创新发展、均衡发展.在实践过程中,应着重在建设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国家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体系、构建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制定相配套的教师评价和聘用制度等方面努力,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学分银行体系建设.
进入21世纪后,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其中以陈向明教授为代表,其带领的北京大学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团队对教师实践性知识开展了长期的、持续性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对该团队自2003年以来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可以发现该团队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经历了辩证-理性、个体-经验、实践-反思、合作-拓展四种研究取向的变迁.基于对该团队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成果在研究取向上的梳理,勾勒出该团队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的发展脉络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教师队伍质量的提升,需要完善的教师招聘制度来规范和引领.教师公开招聘历经多阶段的探索与发展,才逐渐成为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准入的主要方式.建国70多年来,教师准入方式由直接任命师范类毕业生到教师专业质量要求逐渐规范化;随着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的逐步推行,教师质量标准逐步走向具体化;20世纪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教师准入方式转变为公开招聘,德才兼备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招聘原则逐步形成,教师准入要求进一步细化.在新时代,教师公开招聘要顺应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选拔出切合新时代发展的高质量教师,适应基础教育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