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荒漠化就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关键词: 荒漠化 干旱 防治
一
土地如果缺少了水分和养分,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而在没有了植被保护的情况下,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使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这一过程继续发展,最终会导致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荒漠化就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荒漠化是一个世界性的荒漠化的生态环境问题。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统计,全球已经受到和预计会受到荒漠化的地区占全球土地面积的35%。荒漠化和荒漠化土地在非洲占55%,北美和中美占19%,南美占10%,亚洲占34%,澳大利亚占75%,欧洲占2%。荒漠化和荒漠化土地在干旱地区和半干旱地区占土地面积的95%,在半湿润地区占土地面积的28%。世界平均每年约有5~7万平方公里土地荒漠化,以热带稀树草原和温带半干旱草原地区发展最为迅速。半个世纪以来,非洲撒哈拉沙漠南部荒漠化土地扩大了65万平方公里,萨赫勒地区已成为世界上最严重的荒漠化地区。
我国荒漠化形势十分严峻。根据1998年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办公室等政府部门发表的材料指出,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1993年5月5日新疆、甘肃、宁夏先后发生强沙尘暴,造成116人死亡或失踪,264人受伤,损失牲畜几万头,农作物受灾面积33.7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4亿元。1998年4月15日—21日,自西向东发生了一场席卷我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的强沙尘暴,途径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河北和山西西部。4月16日漂浮在高空的尘土在京津和长江下游以北地区沉降,形成大面积浮尘天气。其中北京、济南等地因浮尘与降雨云系相遇,于是“泥雨”从天而降。宁夏银川因连续下沙子,飞机停飞,人们连呼吸都觉得困难。据记载,我国西北地区从公元前3世纪到1949年间,共发生有记载的强沙尘暴70次,平均31年发生一次。而新中国成立以来近50年中已发生71次。虽然历史记载与现今气象观测在标准上差异较大,但证明沙尘暴现在比过去多得多这一严峻事实是没有问题的。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但阻碍了本区的经济发展,还严重影响了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华北地区每年春季爆发的沙尘暴就是一例。因此,重建西部生态环境成为加速西部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必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方针,首先要限制和消除一切对自然生态环境起破坏作用的干扰因素,然后从当地自然生态条件出发,充分依靠和利用自然力,因地制宜地采取适当的人为措施,包括合理配置水资源和退耕休牧、还林还草、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使之更适合于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条科学的路径。在西北地区的一切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包括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水土保持、防沙治沙、草原建设和生态农业建设等,都应该沿着这条路前进。
由上可知荒漠化的危害十分严重、从其成因分析时,可以从自然和人为两大方面来进行。
1.自然因素:持续干旱(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1)亚热带荒漠:受副高下沉气流控制和信风影响。
(2)温带荒漠:地处大陆内部,距海洋远;山岭阻挡海洋气流进入,受海洋气流影响小;地处山岭背风地带,受下沉气流控制;多大风天气(风力强劲);临近沙漠(沙源地)。
2.人为原因:人类不合理的活动(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等),造成植被破坏、土地退化、荒漠化的扩展与延续。
二
为了减少荒漠化的危害,根据其成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整治。
(一)宏观调控
1.广泛深入地开展环保意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思想认识水平。关心、爱护环境,自觉地参与改造和建设环境,形成社会风尚。
2.完善法律法规,强化执法监督,依法保护环境,促进荒漠化防治。
3.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的过速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4.在荒漠化地区开展持久的绿色革命,以加速荒漠化的过程逆转,逐步改善农业生态系统的基础功能。
5.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市场要求合理配置农、林、牧、副各业比例,积极发展养殖业、加工业、分流农业剩余劳动力,减轻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6.优化农牧区能源结构,大力倡导和鼓励人民群众利用非常规能源,如风能、光能,以减轻对林、草地等资源的破坏。
(二)技术措施(生物措施)
1.风沙育林育草,恢复天然植被。实行一定的保护措施(设置围栏),建立必要的保护组织(护林站),严禁人畜破坏,给植物以繁衍生息的时间,逐步恢复天然植被。封育的同时可以加以人工补植补种和管理,加速生态逆转。
2.飞机播种造林种草固沙。飞机播种具有速度快、用工少、成本低、效果好的特点,尤其对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偏远荒沙、荒山地区恢复植被意义更大。
3.建立风沙区防护林体系。一是绿洲外围的封育灌草固沙带,二是骨干防沙林带,三是绿洲内部农田林网及其他有关林种,现实情况要比典型介绍复杂得多,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三)工程措施
1.沙障固沙:用枝条、柴草、秸秆、砾石、黏土、板条、塑料板及类似材料在沙面设置各种形式的障碍物,以控制风沙流方向、速度、结固,达到固沙、阻沙、拦沙、防风、改造地形的目的。沙障作用重大,是生物措施无法替代的。
2.化學固沙措施:将稀释了的有一定胶结构的化学物质,喷洒于流沙表面,水分迅速下渗,化学物则滞留在一定厚度(1~5mm)沙层间隙中,形成一层坚硬的保护壳,以增强沙表层抗风蚀能力,达到固沙目的。目前已研究出几十种化学固沙材料,但由于成本高,未普及推广。
3.农业措施:一是发展水利,扩大灌溉面积,增施肥料,改良土壤;二是防风蚀旱农作业措施,带状耕作、伏耕压青、种高秆作物等。
(四)合理利用水资源
在农业区主要是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在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畜生的大量无序增长;在干旱的内陆地区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我国由于特殊的地质、地理环境、沙化土地面积比较大,沙化土地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受到沙化影响的地区面积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可见影响范围之广,直接涉及人们的生产活动,涉及人们的利益。党中央、国务院一直把防沙治沙工作摆在重要位置,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这些年沙化土地净增的面积在减少,强度在减弱,生态有所改善,沙区经济社会有所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也有所变化。但是,我们绝不能盲目乐观,因为面临的防沙治沙任务太艰巨,不是一代人可以完成的,要一代接一代干下去,恐怕需要几十代艰苦奋斗才能够使防沙治沙工作有显著的成绩,使祖国的山川有显著的变化。
总之,防沙治沙工作始终要坚持这样一个方针,那就是科学防沙治沙,综合防沙治沙,依法防沙治沙。
关键词: 荒漠化 干旱 防治
一
土地如果缺少了水分和养分,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而在没有了植被保护的情况下,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使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这一过程继续发展,最终会导致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荒漠化就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荒漠化是一个世界性的荒漠化的生态环境问题。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统计,全球已经受到和预计会受到荒漠化的地区占全球土地面积的35%。荒漠化和荒漠化土地在非洲占55%,北美和中美占19%,南美占10%,亚洲占34%,澳大利亚占75%,欧洲占2%。荒漠化和荒漠化土地在干旱地区和半干旱地区占土地面积的95%,在半湿润地区占土地面积的28%。世界平均每年约有5~7万平方公里土地荒漠化,以热带稀树草原和温带半干旱草原地区发展最为迅速。半个世纪以来,非洲撒哈拉沙漠南部荒漠化土地扩大了65万平方公里,萨赫勒地区已成为世界上最严重的荒漠化地区。
我国荒漠化形势十分严峻。根据1998年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办公室等政府部门发表的材料指出,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1993年5月5日新疆、甘肃、宁夏先后发生强沙尘暴,造成116人死亡或失踪,264人受伤,损失牲畜几万头,农作物受灾面积33.7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4亿元。1998年4月15日—21日,自西向东发生了一场席卷我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的强沙尘暴,途径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河北和山西西部。4月16日漂浮在高空的尘土在京津和长江下游以北地区沉降,形成大面积浮尘天气。其中北京、济南等地因浮尘与降雨云系相遇,于是“泥雨”从天而降。宁夏银川因连续下沙子,飞机停飞,人们连呼吸都觉得困难。据记载,我国西北地区从公元前3世纪到1949年间,共发生有记载的强沙尘暴70次,平均31年发生一次。而新中国成立以来近50年中已发生71次。虽然历史记载与现今气象观测在标准上差异较大,但证明沙尘暴现在比过去多得多这一严峻事实是没有问题的。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但阻碍了本区的经济发展,还严重影响了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华北地区每年春季爆发的沙尘暴就是一例。因此,重建西部生态环境成为加速西部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必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方针,首先要限制和消除一切对自然生态环境起破坏作用的干扰因素,然后从当地自然生态条件出发,充分依靠和利用自然力,因地制宜地采取适当的人为措施,包括合理配置水资源和退耕休牧、还林还草、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使之更适合于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条科学的路径。在西北地区的一切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包括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水土保持、防沙治沙、草原建设和生态农业建设等,都应该沿着这条路前进。
由上可知荒漠化的危害十分严重、从其成因分析时,可以从自然和人为两大方面来进行。
1.自然因素:持续干旱(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1)亚热带荒漠:受副高下沉气流控制和信风影响。
(2)温带荒漠:地处大陆内部,距海洋远;山岭阻挡海洋气流进入,受海洋气流影响小;地处山岭背风地带,受下沉气流控制;多大风天气(风力强劲);临近沙漠(沙源地)。
2.人为原因:人类不合理的活动(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等),造成植被破坏、土地退化、荒漠化的扩展与延续。
二
为了减少荒漠化的危害,根据其成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整治。
(一)宏观调控
1.广泛深入地开展环保意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思想认识水平。关心、爱护环境,自觉地参与改造和建设环境,形成社会风尚。
2.完善法律法规,强化执法监督,依法保护环境,促进荒漠化防治。
3.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的过速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4.在荒漠化地区开展持久的绿色革命,以加速荒漠化的过程逆转,逐步改善农业生态系统的基础功能。
5.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市场要求合理配置农、林、牧、副各业比例,积极发展养殖业、加工业、分流农业剩余劳动力,减轻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6.优化农牧区能源结构,大力倡导和鼓励人民群众利用非常规能源,如风能、光能,以减轻对林、草地等资源的破坏。
(二)技术措施(生物措施)
1.风沙育林育草,恢复天然植被。实行一定的保护措施(设置围栏),建立必要的保护组织(护林站),严禁人畜破坏,给植物以繁衍生息的时间,逐步恢复天然植被。封育的同时可以加以人工补植补种和管理,加速生态逆转。
2.飞机播种造林种草固沙。飞机播种具有速度快、用工少、成本低、效果好的特点,尤其对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偏远荒沙、荒山地区恢复植被意义更大。
3.建立风沙区防护林体系。一是绿洲外围的封育灌草固沙带,二是骨干防沙林带,三是绿洲内部农田林网及其他有关林种,现实情况要比典型介绍复杂得多,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三)工程措施
1.沙障固沙:用枝条、柴草、秸秆、砾石、黏土、板条、塑料板及类似材料在沙面设置各种形式的障碍物,以控制风沙流方向、速度、结固,达到固沙、阻沙、拦沙、防风、改造地形的目的。沙障作用重大,是生物措施无法替代的。
2.化學固沙措施:将稀释了的有一定胶结构的化学物质,喷洒于流沙表面,水分迅速下渗,化学物则滞留在一定厚度(1~5mm)沙层间隙中,形成一层坚硬的保护壳,以增强沙表层抗风蚀能力,达到固沙目的。目前已研究出几十种化学固沙材料,但由于成本高,未普及推广。
3.农业措施:一是发展水利,扩大灌溉面积,增施肥料,改良土壤;二是防风蚀旱农作业措施,带状耕作、伏耕压青、种高秆作物等。
(四)合理利用水资源
在农业区主要是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在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畜生的大量无序增长;在干旱的内陆地区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我国由于特殊的地质、地理环境、沙化土地面积比较大,沙化土地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受到沙化影响的地区面积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可见影响范围之广,直接涉及人们的生产活动,涉及人们的利益。党中央、国务院一直把防沙治沙工作摆在重要位置,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这些年沙化土地净增的面积在减少,强度在减弱,生态有所改善,沙区经济社会有所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也有所变化。但是,我们绝不能盲目乐观,因为面临的防沙治沙任务太艰巨,不是一代人可以完成的,要一代接一代干下去,恐怕需要几十代艰苦奋斗才能够使防沙治沙工作有显著的成绩,使祖国的山川有显著的变化。
总之,防沙治沙工作始终要坚持这样一个方针,那就是科学防沙治沙,综合防沙治沙,依法防沙治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