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过程要重视学生的智力因素,也要注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他们成为和谐发展的人。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的话很有见地,语文课堂要把心理素质的培养贯穿到日常的教学中去,让语文课堂成为锻造心灵的空间。
一、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人最宝贵的一种心理品质。纵观历史上有成就的人,他们的成功几乎都来源于自信。那么,怎样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欣赏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都能让学生受到鼓舞。在教学中多运用赏识教育,对学生多肯定多鼓励,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无疑会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就是力量,学生有了自信就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最终就会后进变先进,失败变成功。我班有一位学生,平时不爱提问也不爱发言。在上《范进中举》这课时,分析胡屠户这一人物形象,其他学生都结合课本内容谈了胡屠户的性格特点:趋炎附势、爱财如命、嫌贫爱富……只有他轻声说了一句:胡屠户也并不是一无是处。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驳之。我微笑着对他说:“你的想法很不一般,你能说说为什么这么评价胡屠户吗?”那学生仍是轻声说:“我觉得胡屠户也不是无缘无故骂范进,他把女儿嫁给了范进,可范进却养不起家小,时常还要靠他这个丈人来接济。换了我也要骂。这是恨铁不成钢啊!”他说的极有道理,我给了他热情的掌声,同学们也投去赞赏的目光。自那以后,那个孩子仿佛变了一个人似的,提问发言的次数越来越多,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
二、语文课堂中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
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是锻炼其才干的重要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和任务之一。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新世纪,我们更应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和抗挫折能力。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为了让学生适应议论文这种文体,掌握它的论证方法,进而学会说理,我们在班上搞了两次辩论比赛。辩论前把题目要求及应准备的材料告诉学生,选出8位学生作为辩论的正方与反方,其余学生分成两组,分别为参加辩论的同学准备材料。同学们在找材料的过程中学会了论据收集的方法,在辩论中懂得怎样突出论点、说明事理。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集体荣誉感,还提高了学生积极参与竞争的心理素质。
三、语文课堂中引导情感沟通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效应有其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的情感教育影响着学生的求知心理,能化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使学生沿着教师的情感线索去修养品德,去学习知识。教学《飞红滴翠记黄山》时可以这样导入:“人们常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是黄山的四绝。可是,仔细想想,奇松又怎么样呢?到无名村落的野山荒坡,不是照样可以见到奇松的身影吗?怪石又如何呢?华夏神州,哪里看不到千岩万壑、层峦叠嶂呢?难道非得跑到黄山一睹尊容吗?至于云海与温泉,更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景致了。那么,为什么千百年来,许多到过黄山的人都会发出如此赞叹?想来,这黄山一定有其独特的妙处吧!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飞红滴翠记黄山》这篇解说词中去,想必会在其中找到答案。”同学们带着诸多的疑问快速进入状态,不久教室里感叹声此起彼伏。在接下来的深入学习中,同学们自发地当起了黄山的解说、导游,对黄山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朗读激发情感。语言文字是文章思想内容的存在形式,也是作者表达认识和感受的媒介和手段,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再现作品的艺术境界,使学生经过形象感受和情感体验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再别康桥》这首诗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热烈而奔放的情怀。在上这课时,结合诗歌的特点,引导朗读,力求再现当时的场景,传达出作者的情感,激起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学生受到心灵上的震撼。并要求学生课后反复朗读,咬文嚼字,学会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表达情感,做好充分准备后,举行诗歌朗诵比赛,通过朗诵把作者的细腻情感理解透彻。
四、语文课堂中进行意志锤炼
由于语文自身固有的特点,学生在学习中难免会遇到困难,意志顽强的人会知难而进,而意志薄弱者就会知难而退。课堂教学中,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必须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结合教材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阅读优秀文艺作品的感人形象,从而让学生从榜样中汲取食粮,磨炼意志。例如:在教学《七律·长征》时,我着重引导学生思考:当时红军的处境怎样?对红军战士的视“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你怎么看?通过思考,学生领悟到红军战士面对困难积极应对。
在教学《陈涉世家》一文时,有意识地推荐学生去看一些关于作者写作《史记》的故事,让学生知道司马迁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完成这部宏篇巨作的,进而学习他那种逆境中崛起的精神。
语文课堂是师生心灵交流与对话的空间,语文老师一定要成为锻造学生心灵的能手,让语文课堂真正变成学生能力发展的空间。■
一、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人最宝贵的一种心理品质。纵观历史上有成就的人,他们的成功几乎都来源于自信。那么,怎样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欣赏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都能让学生受到鼓舞。在教学中多运用赏识教育,对学生多肯定多鼓励,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无疑会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就是力量,学生有了自信就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最终就会后进变先进,失败变成功。我班有一位学生,平时不爱提问也不爱发言。在上《范进中举》这课时,分析胡屠户这一人物形象,其他学生都结合课本内容谈了胡屠户的性格特点:趋炎附势、爱财如命、嫌贫爱富……只有他轻声说了一句:胡屠户也并不是一无是处。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驳之。我微笑着对他说:“你的想法很不一般,你能说说为什么这么评价胡屠户吗?”那学生仍是轻声说:“我觉得胡屠户也不是无缘无故骂范进,他把女儿嫁给了范进,可范进却养不起家小,时常还要靠他这个丈人来接济。换了我也要骂。这是恨铁不成钢啊!”他说的极有道理,我给了他热情的掌声,同学们也投去赞赏的目光。自那以后,那个孩子仿佛变了一个人似的,提问发言的次数越来越多,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
二、语文课堂中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
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是锻炼其才干的重要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和任务之一。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新世纪,我们更应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和抗挫折能力。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为了让学生适应议论文这种文体,掌握它的论证方法,进而学会说理,我们在班上搞了两次辩论比赛。辩论前把题目要求及应准备的材料告诉学生,选出8位学生作为辩论的正方与反方,其余学生分成两组,分别为参加辩论的同学准备材料。同学们在找材料的过程中学会了论据收集的方法,在辩论中懂得怎样突出论点、说明事理。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集体荣誉感,还提高了学生积极参与竞争的心理素质。
三、语文课堂中引导情感沟通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效应有其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的情感教育影响着学生的求知心理,能化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使学生沿着教师的情感线索去修养品德,去学习知识。教学《飞红滴翠记黄山》时可以这样导入:“人们常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是黄山的四绝。可是,仔细想想,奇松又怎么样呢?到无名村落的野山荒坡,不是照样可以见到奇松的身影吗?怪石又如何呢?华夏神州,哪里看不到千岩万壑、层峦叠嶂呢?难道非得跑到黄山一睹尊容吗?至于云海与温泉,更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景致了。那么,为什么千百年来,许多到过黄山的人都会发出如此赞叹?想来,这黄山一定有其独特的妙处吧!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飞红滴翠记黄山》这篇解说词中去,想必会在其中找到答案。”同学们带着诸多的疑问快速进入状态,不久教室里感叹声此起彼伏。在接下来的深入学习中,同学们自发地当起了黄山的解说、导游,对黄山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朗读激发情感。语言文字是文章思想内容的存在形式,也是作者表达认识和感受的媒介和手段,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再现作品的艺术境界,使学生经过形象感受和情感体验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再别康桥》这首诗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热烈而奔放的情怀。在上这课时,结合诗歌的特点,引导朗读,力求再现当时的场景,传达出作者的情感,激起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学生受到心灵上的震撼。并要求学生课后反复朗读,咬文嚼字,学会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表达情感,做好充分准备后,举行诗歌朗诵比赛,通过朗诵把作者的细腻情感理解透彻。
四、语文课堂中进行意志锤炼
由于语文自身固有的特点,学生在学习中难免会遇到困难,意志顽强的人会知难而进,而意志薄弱者就会知难而退。课堂教学中,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必须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结合教材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阅读优秀文艺作品的感人形象,从而让学生从榜样中汲取食粮,磨炼意志。例如:在教学《七律·长征》时,我着重引导学生思考:当时红军的处境怎样?对红军战士的视“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你怎么看?通过思考,学生领悟到红军战士面对困难积极应对。
在教学《陈涉世家》一文时,有意识地推荐学生去看一些关于作者写作《史记》的故事,让学生知道司马迁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完成这部宏篇巨作的,进而学习他那种逆境中崛起的精神。
语文课堂是师生心灵交流与对话的空间,语文老师一定要成为锻造学生心灵的能手,让语文课堂真正变成学生能力发展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