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技创新政策有助于产业高质量发展已形成共识,而科技创新政策评估未受到足够重视、评估体系不完善。河南省科技创新政策数量不断规范、日趋完善,但仍然存在评估手段不灵活、缺乏常态机制、人才匮乏等诸多问题。针对河南省科技创新评估现状和存在问题,河南省亟需在评估体系构建、人才培养等方面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科技创新;政策评估;对策
一、引言
目前,我国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正在进行。党的十八大将创新驱动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先后出台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河南省正积极参与到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过程中,六大国家战略相继落户。通过自主创新与产业融合、承接产业转移,进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将成为河南省未来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同时,河南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和文件。如2016年发布了“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了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生态文明4个方面27项发展指标;2019年颁布了《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实施方案》。然而,学术界对科技创新政策评估的内涵尚未达成共识,科技政策评估体系与框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研究方法较少。而且就目前来看,河南省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存在科技人才外流、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科技创新政策的有效性仍需要进一步检验和评估。因此,进一步梳理河南省科技政策评估现状和存在问题就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河南省科技创新政策现状
(一)政策数量及分布
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河南省相關政府机构共出台158项科技创新相关政策,其中,国家指导性政策70项、省级部门37项、科技厅51项(表1)。
从类别结构看,科技创新供给及需求政策数量比例相对较高,占比44.3%,环境政策比例相对较少,其次是环境政策占比32.28%,需求政策占比23.42%。科技创新政策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由宏观向微观转变,针对性越来越明晰、细化;二是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由不完备逐渐向体系化转变,注重政策的递进性、深入性和互补性。
科技创新供给政策中,国家政策占比50%,河南省委、省政府政策占21.43%,科技厅发布政策占28.57%;科技创新需求政策中,国家政策占比54.05%,河南省委、省政府政策占37.84%,科技厅发布政策占8.11%;科技创新环境政策中,国家政策占比43.14%,河南省委、省政府政策占27.45%,科技厅发布政策占29.41%(图1)。虽然各部门出台了各种政策文件和实施方案,但是还不够全面,应加大需求和环境政策供给。
(二)政策成效
一是政策体制逐步建立。市场需求和供给导向明显,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活力有所提高。二是政策体系逐步完善。河南省近几年制定的政策涵盖了科技创新创业工作的全过程,形成了生态体系链,完善了制度保障。三是法治思维日益增强。创新驱动和法治建设有机融合;重大决策部署遵照法定程序。
三、科技创新政策评估存在问题
(一)缺乏常态化机制
科技政策评估工作处于一种被动评估的状态。评估机制在科技创新政策文件中没有得以足够的体现和规定,缺少明确的评估标准、计划和制度保障。政策的制定侧重于弥补政策空白点、改进政策缺陷、和实施细则,而如何评估科技政策的实施效果则没有或者很少体现。
(二)评估环节力度失衡
河南省严格按照科技创新的规律和相应程序进行,但是事前评估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事中评估方面,河南省已经出台相应的评估方案并进行了贯彻实践,为此做出了有益的创新尝试,但是依然缺少实质意义上的落实,主要靠政策收益单位自行评估,结果有失客观。事后评估方面,相关措施和手段较多,具有一定可操作性,但是,通常采用工作总结和上级检查为主,缺乏第三方的客观评价。
(三)专业评估机构和人才欠缺
科技创新评估工作没有成为一项常规性工作;从事科技创新政策评估的人员多数并不是内行和专家,主要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注重定性分析而不善于量化研究。政府部门重视科技创新政策的制定,但是并没有认识到科技创新政策评估的重要意义。比如,认为科技创新政策比政策评估重要;认为政策评估只是一种获取政绩的必要手段。
四、完善河南省科技创新政策评估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完善的科技创新政策支持体系
政府在创新政策体系的设计中既要纠正“市场失灵”、引导企业创新又要以维护市场机制、避免政府失灵。创新政策要针对河南省经济整体绩效提升方面入手,从产业政策引导、研发投入、环境管制、消费者保护、集群提升等方面系统地开展,逐渐形成直接或间接资助、需求激励、促进合作、创新服务在内的政策体系。一是体制创新,即放开市场,鼓励和扶持创新需求大、创新能力强的民营企业发展,优化制造业企业所有制结构,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技术转化。二是实施“引进来”政策,促进消化吸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规范风险投资机制,营造良好的风险投资环境。第三,完善财政金融税制政策,包括设立专项技术改造费用、设计创业基金以及建立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等。第四是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二)优化科技创新经济政策
一是加强财政经费的投入。提高财政科技投入比重,保证资金充足;确保财政资金的投入精准高效。二是调整税收政策,要体现普惠性质。比如,由给予生产、销售环节优惠向创新过程中间环节优惠转变、加速折旧、支持孵化器等。三是优化政府采购政策。建立自主创新优先采购、优惠采购和政府首购制度;建立监督检查机制,设立专门的机构对政府采购的全过程进行监督;进行政府采购的反馈及调整。
(三)优化科技创新的市场环境政策
1. 金融环境政策方面
一是优化商业银行融资政策,为企业提供资金便利。二是政府设立科技型企业创新创业投资基金,开辟市场化融资的渠道。三是鼓励设立创业投资公司,但要以民间资本为市场主体。四是增加直接融资比重,提升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能力,并鼓励科技创新企业利用国际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 2. 市场环境方面
第一,构建科技创新服务总结机构体系。一方面完善风险资本市场,建立风险投资、创业投资与创新企业的对接机制;另一方面,培育人才市场,培养、吸引科技型创新人才。第二,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和体系。第三,完善企业融资中介机构。知识产权交易需要诸如会计、律师、评估事务所以及证券公司、财务、投资顾问等机构。
(四)注重科技投入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科技创新政策既要注重科技资源投入,继续提高投入强度,又要重视科技创新人才的积累与培养。人力资本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之一,有利益科技创新、扩散、吸收和应用能力提升。政府应出台政策推动构建人才培养机制、体系,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形成各有分工而又联系紧密的体系,共同培养科技型人力资本。重视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又要重视现有人才的培养。
五、结语
综上所述,科技创新政策是一种系统化的政策体系,强调政策评估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同时,科技创新政策还是一种公共政策,作用于科技创新的整个过程,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创新能力和效率,有效配置公共资源以推动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科技创新政策评估涉及政策利益各个相关主体、方法及工具、政策绩效。一项政策是否能够执行、是否绩效显著需要从经济学的视角加以审视。如在对科技创新政策评估时,不仅要考虑到资源的配置,更要考虑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权衡;研究方法需要不断革新,评估体系和方法需要综合评估利益主体的认知,进一步系统化;评估模式、标准和方法具有多样性,但是标准不统一。
参考文献:
[1]肖士恩,雷家,刘文艳.科技创新政策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初探[J].中国科技论坛,2003(05):24-27.
[2]杨耀武,张仁开.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政策评估及路线图研究[J].科研管理,2010,31(S1):84-88.
[3]程金凤.河南省科技创新政策评估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8(01):36-37.
[4]李勋来,张洋.山东省创新型企业创新绩效评价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04):80-83.
[5]赵峰,张晓丰.科技政策评估的内涵與评估框架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25-31.
[6]肖利青.湖南省科技创新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研究[D].衡阳:南华大学,2016.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
关键词:科技创新;政策评估;对策
一、引言
目前,我国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正在进行。党的十八大将创新驱动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先后出台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河南省正积极参与到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过程中,六大国家战略相继落户。通过自主创新与产业融合、承接产业转移,进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将成为河南省未来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同时,河南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和文件。如2016年发布了“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了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生态文明4个方面27项发展指标;2019年颁布了《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实施方案》。然而,学术界对科技创新政策评估的内涵尚未达成共识,科技政策评估体系与框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研究方法较少。而且就目前来看,河南省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存在科技人才外流、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科技创新政策的有效性仍需要进一步检验和评估。因此,进一步梳理河南省科技政策评估现状和存在问题就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河南省科技创新政策现状
(一)政策数量及分布
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河南省相關政府机构共出台158项科技创新相关政策,其中,国家指导性政策70项、省级部门37项、科技厅51项(表1)。
从类别结构看,科技创新供给及需求政策数量比例相对较高,占比44.3%,环境政策比例相对较少,其次是环境政策占比32.28%,需求政策占比23.42%。科技创新政策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由宏观向微观转变,针对性越来越明晰、细化;二是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由不完备逐渐向体系化转变,注重政策的递进性、深入性和互补性。
科技创新供给政策中,国家政策占比50%,河南省委、省政府政策占21.43%,科技厅发布政策占28.57%;科技创新需求政策中,国家政策占比54.05%,河南省委、省政府政策占37.84%,科技厅发布政策占8.11%;科技创新环境政策中,国家政策占比43.14%,河南省委、省政府政策占27.45%,科技厅发布政策占29.41%(图1)。虽然各部门出台了各种政策文件和实施方案,但是还不够全面,应加大需求和环境政策供给。
(二)政策成效
一是政策体制逐步建立。市场需求和供给导向明显,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活力有所提高。二是政策体系逐步完善。河南省近几年制定的政策涵盖了科技创新创业工作的全过程,形成了生态体系链,完善了制度保障。三是法治思维日益增强。创新驱动和法治建设有机融合;重大决策部署遵照法定程序。
三、科技创新政策评估存在问题
(一)缺乏常态化机制
科技政策评估工作处于一种被动评估的状态。评估机制在科技创新政策文件中没有得以足够的体现和规定,缺少明确的评估标准、计划和制度保障。政策的制定侧重于弥补政策空白点、改进政策缺陷、和实施细则,而如何评估科技政策的实施效果则没有或者很少体现。
(二)评估环节力度失衡
河南省严格按照科技创新的规律和相应程序进行,但是事前评估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事中评估方面,河南省已经出台相应的评估方案并进行了贯彻实践,为此做出了有益的创新尝试,但是依然缺少实质意义上的落实,主要靠政策收益单位自行评估,结果有失客观。事后评估方面,相关措施和手段较多,具有一定可操作性,但是,通常采用工作总结和上级检查为主,缺乏第三方的客观评价。
(三)专业评估机构和人才欠缺
科技创新评估工作没有成为一项常规性工作;从事科技创新政策评估的人员多数并不是内行和专家,主要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注重定性分析而不善于量化研究。政府部门重视科技创新政策的制定,但是并没有认识到科技创新政策评估的重要意义。比如,认为科技创新政策比政策评估重要;认为政策评估只是一种获取政绩的必要手段。
四、完善河南省科技创新政策评估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完善的科技创新政策支持体系
政府在创新政策体系的设计中既要纠正“市场失灵”、引导企业创新又要以维护市场机制、避免政府失灵。创新政策要针对河南省经济整体绩效提升方面入手,从产业政策引导、研发投入、环境管制、消费者保护、集群提升等方面系统地开展,逐渐形成直接或间接资助、需求激励、促进合作、创新服务在内的政策体系。一是体制创新,即放开市场,鼓励和扶持创新需求大、创新能力强的民营企业发展,优化制造业企业所有制结构,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技术转化。二是实施“引进来”政策,促进消化吸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规范风险投资机制,营造良好的风险投资环境。第三,完善财政金融税制政策,包括设立专项技术改造费用、设计创业基金以及建立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等。第四是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二)优化科技创新经济政策
一是加强财政经费的投入。提高财政科技投入比重,保证资金充足;确保财政资金的投入精准高效。二是调整税收政策,要体现普惠性质。比如,由给予生产、销售环节优惠向创新过程中间环节优惠转变、加速折旧、支持孵化器等。三是优化政府采购政策。建立自主创新优先采购、优惠采购和政府首购制度;建立监督检查机制,设立专门的机构对政府采购的全过程进行监督;进行政府采购的反馈及调整。
(三)优化科技创新的市场环境政策
1. 金融环境政策方面
一是优化商业银行融资政策,为企业提供资金便利。二是政府设立科技型企业创新创业投资基金,开辟市场化融资的渠道。三是鼓励设立创业投资公司,但要以民间资本为市场主体。四是增加直接融资比重,提升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能力,并鼓励科技创新企业利用国际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 2. 市场环境方面
第一,构建科技创新服务总结机构体系。一方面完善风险资本市场,建立风险投资、创业投资与创新企业的对接机制;另一方面,培育人才市场,培养、吸引科技型创新人才。第二,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和体系。第三,完善企业融资中介机构。知识产权交易需要诸如会计、律师、评估事务所以及证券公司、财务、投资顾问等机构。
(四)注重科技投入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科技创新政策既要注重科技资源投入,继续提高投入强度,又要重视科技创新人才的积累与培养。人力资本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之一,有利益科技创新、扩散、吸收和应用能力提升。政府应出台政策推动构建人才培养机制、体系,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形成各有分工而又联系紧密的体系,共同培养科技型人力资本。重视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又要重视现有人才的培养。
五、结语
综上所述,科技创新政策是一种系统化的政策体系,强调政策评估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同时,科技创新政策还是一种公共政策,作用于科技创新的整个过程,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创新能力和效率,有效配置公共资源以推动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科技创新政策评估涉及政策利益各个相关主体、方法及工具、政策绩效。一项政策是否能够执行、是否绩效显著需要从经济学的视角加以审视。如在对科技创新政策评估时,不仅要考虑到资源的配置,更要考虑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权衡;研究方法需要不断革新,评估体系和方法需要综合评估利益主体的认知,进一步系统化;评估模式、标准和方法具有多样性,但是标准不统一。
参考文献:
[1]肖士恩,雷家,刘文艳.科技创新政策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初探[J].中国科技论坛,2003(05):24-27.
[2]杨耀武,张仁开.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政策评估及路线图研究[J].科研管理,2010,31(S1):84-88.
[3]程金凤.河南省科技创新政策评估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8(01):36-37.
[4]李勋来,张洋.山东省创新型企业创新绩效评价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04):80-83.
[5]赵峰,张晓丰.科技政策评估的内涵與评估框架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25-31.
[6]肖利青.湖南省科技创新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研究[D].衡阳:南华大学,2016.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