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的课堂需要面向未来的教师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sskaka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有幸作为广州市第三批教育专家培养对象赴芬兰研修、考察,同行18人,历时21天,深入芬兰中小学课堂深度交流,获益良多。芬兰研修,日程安排紧凑,难察时间飞逝。除了多达19场的专家讲座,我们一行人在三周的时间内还参观访问了五所中小学校——沃尔森小学(Vuores)、坦佩雷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学校(Tampereen normaalikoulu)、坦佩雷和万达学校(Etela-Hervanta koulu)、Kaita Lukia艺术高中、赫尔辛基埃斯博国际学校,深入课堂观摩学习芬兰特色浓厚的职业技术类课程、跨学科融合性课程,与学生代表、教师代表在座谈会上进行了友好交流与思想碰撞,还组织了中芬教师代表同题异构的课堂实际教学展示。
  三周的紧密行程,让我们对芬兰的教育既有了宏观的理性认知,更有走进芬兰课堂、走近芬兰师生所获得的极为宝贵的感性体验。特别是对芬兰的基础教育的体系架构、运作理念、整体愿景、细化实施、师生定位等都有了相对更为清晰的了解,收获甚多。但如何有效汲取其丰厚营养,灵活融入我们自己的教育教学之中,还需要我们深入求索,反复考量。本文仅就提升教师职业素养方面的思考略说一二,以就教方家。
  一、转变教师的职业观念:将尊重学生的思想真正融入师者血脉
  芬兰教育给予我们的第一个极为强烈的冲击,便是无处不在的“平等与尊重”。师生平等,为师,需尊重每一个学生。这是经国家相关法规固化成为从教的刚性规定,更是每位老师近乎无意识的习惯性自觉行为。这种尊重,绝不仅仅局限于日常师生交往的言行举止,更是融入在整个教育教学的工作实践之中。
  在沃尔森小学的课堂,我们对此有了第一次的感性认知:芬兰的孩子们并不像我们国内那样总是正襟危坐,而是形态各异,既有斜靠在椅背上的,也有跪坐在椅子上的,相當随意。对于我们来说,这种种的仪表仪态,即使在日常的课堂也是不可想象、难以接受的,更何况还有那么多的外国人来参观学习呢。此后在坦佩雷大学师范学校附属中小学的KAKS56课堂上,我们更是发现有位小女生竟然是裹着毛毯斜倚着同伴,非常休闲地在听课,极为惬意。在万达学校的课堂上,为了完成相关的合作项目,学生甚至离开了课室,到户外搜寻拍摄自己所需要的图片……在研讨交流中,同来考察学习的学员中有人质疑这样的做法是否影响到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否会影响到教师授课的质量?芬兰教育专家Riitta明确告知我们:这种现象在芬兰的学校课堂极为正常也很普通。随意舒适是人的天性,我们自己都不喜欢整日端坐,为何还要要求孩子们如此呢?
  这就是芬兰教育对平等尊重每一位学生极为生动的诠释。它绝不只是肤浅的人际交往中的平视,更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行为。这一点,尤其值得借鉴学习。
  举例来说,在构课时,我们如果没有融入血脉的尊重学生的自觉意识,那很可能就会不自觉地滑回到师本位的陷阱之中。迷恋于这节课“我想怎样”“我将怎样”“我能怎样”,即使预设“学生会怎样”,那实际上也是基于“我想怎样”这一前提而展开。如果是我们自己的学生,因为师生长期磨合(说得苛刻一点,实际上是长期驯化),课堂践行时师者自然会得心应手。特别是公开课、观摩课、研讨课之类的有对外展示意味的课堂,只要师生关系平素还不错,学生自会更加重视,也会格外卖力。倒不是在乎这节课学到多少,关键是不能让老师出洋相。也正因此,我们某些同仁在展示性课堂结课时,常会说一句颇为滑稽也最不符合教学基本原则的话——“感谢同学们的配合”。如果是异地授课,则会出现许多水土不服的先天性症候。记得若干年前一次省级赛课,有位年轻教师在24进12的第一轮就被淘汰掉了,刚走出课室便失声痛哭,不断重复抱怨学生课前没有好好预习,弄得大家尴尬无比。其实当年的赛课规则还是很人性化的。每位选手抽签定序后都有等值的时间深入班级,了解学情。现在看来,这位选手表面上是因没有准确了解学情而惜败,实质上还是没能真正平视学生、尊重学生使然。
  二、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能力生成永远比知识灌输重要
  芬兰教育将着眼于未来的社会所需要的技能罗列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个人管理能力,与他人协调合作的能力,情商,判断与决策力,服务方向,协商、谈判,认知灵活性等。这些技能,可简单概括为思维方法、工作方法、工作工具、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技能这四个方面(ways of thinking/ways of working/tools for working/skills for living in the modern world)。
  相较于单纯的知识灌输,借助课堂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也更有价值。如果学生有了能力,他当然可以不断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新知识。所谓学会学习,当是指此。而各种能力的培养显然无法借助课堂上师者单纯的知识传授而自然获得。就像芬兰7-9年级所开设的食品制作课、木工课、缝纫课,如果只是一味地听老师讲解,那学生可能连一块米饼也烤不熟,一个小板凳也做不成功,一件小围裙也缝不出来,更遑论制作精美的巧克力塔、造型逼真的白天鹅、缝制漂亮的时装了。
  本次同题异构中芬课堂交流活动中,芬方老师执教的《生态系统服务——文化服务》多学科融合课,实际上就是基于跨学科多种能力培养的现象教学法的一个成功案例。整个学习过程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扣纲选题——定向确立研究主题、师生合作完成知识准备——完成编组、角色分工,师生共同完成关于生态系统的细化的网上调查问卷——明晰调研任务,简单激励,学生开展实际调研(包括搜集阅读筛选信息资料,完成网上问卷调研,实地拍摄整理相关照片)——成果展示,进行评估(自我量化评估,他人评估)。很明显,完成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所获得的远不只是简单的知识堆叠,更有合作沟通能力、多渠道信息源的有效获取及筛选甄别能力、数据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评价与自我评价能力等等。   如果我们不能自觉地将能力培养置于知识灌输之上,甚至相反,那可能建构出来的课堂又是另一番颇为熟悉的景象——教师一股脑地将相关的知识传输给学生,然后要求他们记住,再通过笔头测试来督促检查。热闹过后,除了随着岁月而尘封的所谓的知识,可能学生真的什么也没留下。
  三、面向未来的课堂要求教师的职业技能、综合素养与时俱进
  相较于传统的过分倚重预设的路演型、封闭式课堂,面向未来的新课堂无疑更强调生成,也更为开放。课堂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师者面临的挑战也更多。这在全球领先的芬兰基础教育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我们到访的三所不同类型的芬兰中小学的课室,无一例外,均配有电脑若干。而且,也无一所学校限定学生携带、使用手机。课间休息时段,学生除了在课室内的娱乐区玩桌球之类的游戏外,更多的学生是在走道里席地而坐玩手机。显然,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极为丰富,获取信息的便捷也几与师者同步。他们不仅是在课外,在课堂上亦可借助手机、电脑、ipad等现代信息技术工具获取海量的资源信息。在某些问题上,他们获取的知识其实比老师还要多。如此,类似中国传统课堂中教师拥有的近乎绝对的知识话语權已然不在。这就要求我们为师者能与时俱进,加快知识的吸纳与更新。倘若我们不思进取,或者自满自足、以先知先觉自居,以一种极其封闭的心态站立于课堂,那一定会导致许多的尴尬与不堪。
  同时,在面向未来的课堂,更需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开放的课堂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在强调师生平等的大背景下,我们传统认知中的教师因其自身角色的特殊性而拥有的课堂支配权,其实也已不复存在。师者角色的转换也要求我们凭借更高的职业素养和水准来赢得学生的敬重与爱戴。
  芬兰基础教育专家Riitta女士曾给我们全体学员构设了一个“现象学习法”的实践体验活动——为自己策划一个梦想花园学校(Willow Garden School),要求我们自主建立合作小组,进行角色分配(主席、秘书、组织者、督导),完成创建梦想学校任务,有100亿美元的虚拟资金。我们的角色是未来学校的设计者、创建者,需要利用三天的课余时间,综合考虑地理环境、质量、领导力、愿景、校园文化、评估评价、伙伴关系、教育行动、师生角色等一系列因素,完成整个任务。
  周四上午分组展示,按要求每个组的所有成员均需上场,逐一分工介绍建校构想,并回答其他组的问询。现场展示非常精彩,中间还出现了一个小高潮——星光学校组提出的追求卓越、要做就做No.1、以培养杰出领袖为己任的办学理念引发了非常多的争议。其他组的学员质疑不断,台上台下争辩激烈,场面几近失控。这显然是教者在课前所完全无法预设的非常棘手的突发情况。只见Riitta女士举重若轻,缓缓道来却一语中的:培养领导力并不完全等同于培养领袖,Leadership是面向未来的人才所必备的素养,但星光学校组的办学理念也没有问题,并极为简洁也非常准确地将其构想学校的特色提炼为关键词“卓越”(Excellency)。大家茅塞顿开,形同水火的堂上争辩瞬间烟消云散。
  这种驾驭课堂的能力令人叹服,也是我们必须努力的方向。用心倾听,迅速整合提取信息,敏锐捕捉亮点;当双方发生争辩时,更要能迅捷抓住核心要点,生成对策,所有这些与学员的表述几近同步完成,没有深厚的职业素养,实难至此。
  面向未来的教育需要面向未来的教师,需要有更多适应未来人才培养需求的老师。强调面向未来的新课改,实际上也对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职业观念需要转变,要将尊重学生的思想真正融入师者血脉;教师教学理念需要更新,能力生成永远比知识灌输重要;教师的职业技能、综合素养也需要与时俱进。面对这些挑战,我们理当倾力而为!
  (作者单位:广州市第六中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其他文献
几年前,我参加过一次学校管理干部的培训。到现在培训的内容几乎全都忘记了,但培训开头时导师提的一个问题却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这个问题只有三个字,那就是“我是谁”。“我是谁”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其实也是人类学上的一个深层次的问题。记得当时学员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有人说“我是某某某(姓名)”,有人说“我就是我”,还有人说“我是一名教师”,甚至有人说不出来到底“我是谁”。随后导师给出的参考答
这个故事,写的是爱——小男生和小女生之间的。  这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虽然主人公男生本,还不到10岁,他还被哥哥称作“小矮人”呢。  本,连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中招了。  他感到自己和以前不同了,他现在做什么都心不在焉的,因为每时每刻,他的脑海中都在顽固地想着一个人——他的同班同学安娜。  事情还要从班里转学来一个土里土气的女生开始。  她叫安娜,来自波兰,随父母一起来到德国。她那怪怪的打扮
时光荏苒,倏地一下教龄已经有20年了。我这一代的中学教师,经历了教育改革的前前后后,既感受过上个世纪90年代初基础教育的冷清与沉寂,又体验过这个世纪初教育改革的热闹与激情。在基础教育的田地里摸爬滚打20年,在培训者与被培训者角色之间不断转换,生命的年轮已经到了不会轻易被感动的季节。  但在2011年隆冬的北京,我在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举办的“国培计划”北京大学语文班的学习中,被深深地打动了。“感动”
教师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来,挺起胸,精神点,我们一起朗读课文。一是放声读;二是读出语气;三是不要读得太快。上节课我们读得太快,好像一付重担压着我们跑。好,《两小儿辩日》,一、二……  生(齐):《两小儿辩日》,……(用普通话读,读不准,哄堂笑,遂改为粤语读)  师:挺好,再读一遍,好吗?注意,读出语气。  生(齐):《两小儿辩日》……  师:
我国目前正在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对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出了要求。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高阶思维能力正是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目標分类学中,高阶思维能力表现为分析、评价和创造,是较高水平层次上的认知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是教师课程执行力的重要体现。本文以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赵志勤老师讲授的“世界是普遍联系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学科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生课外阅读提出明确要求:“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为了进一步推动名著阅读,并真正落实“新课标”的相关精神,北京市已将《平凡的世界》《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老人与海》等十二部名
去年10月我与同事赴武汉招聘新老师,有一研究生在答诗歌鉴赏题时,可能是因不太懂诗意和其内涵,又担心失分,就直接把这类题的分析方法、答题技巧分门别类写上当作“万能答案”。这是典型的把思想降低为技能、把方法论当作万能药吃,结果当然是这道题得零分。即使全部答对了,也只是纸上谈兵的赵括。  在我们的身边,存在大量类似的例子:阅读理解文章、诗歌时,避开对句子及其背后生活画面的还原欣赏,缺乏真实的体验感悟,直
1月份获悉,武汉大学首届本科优秀教学業绩奖评选结果揭晓,150余位教师获奖,每人获3万元奖金。本科优秀教学业绩奖用于奖励在本科(含研究生基础课)教学一线工作业绩突出的优秀教师。参评教职工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长期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勤勤恳恳工作,教学质量优良。此次评选活动师生反响热烈,7天内有30万人次网上投票。(见《武汉晚报》)  此次武汉大学获奖的教师数量不少,可见只要认真教学,就有很
笔者主持的深圳市罗湖区软科学课题、罗湖区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后列为深圳市第二批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学古诗词歌识(音“zhì”,记住的意思)实验”已经十年,在顺利结题的同时,得到有关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赞赏,并通过国家级专家(全国中语会原会长、现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定远教授,全国中语会原副会长、已故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陈鐘樑教授,首都师大文学院饶杰腾教授)鉴定。用歌唱的方式来学习古诗词,
如果你还没有做好准备,还没有足够的实力,请离爱情远点,请保持一个光棍的节操。——这是流传很广的反对早恋的机智说法。  男生单膝跪在女生的面前,尽可能轻柔地、“喵喵喵”地叫了三声,女生饱含深情地看着男生,抚摸着他的头说:“可怜的小猫。”——这是大学爱情课堂上的滑稽一幕。  最近有一张塞在课桌缝隙里的情书被传得很火,信是某高中男生于2010年写给一个名叫美佳的女生的。卷得极细的小卷,在那个隐秘缝隙里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