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合作交流 自主探究 动手实践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部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和推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革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合作学习”也就成为了新课程改革中老师教学组织形式的一个亮点。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那么教学中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有趣、有效呢?下面就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意见。
一、正确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因为不是什么学习的内容都需要合作的,否则合作学习就失去了意义,就成了画蛇添足。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有一定探索和讨论的价值。如当学生对探究的内容产生了兴趣,但仅凭个人操作无法完成的时候;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自我思考,探索有困难的时候;解决一个问题,方法多样时;完成一件事答案多样性的时候;回答一个问题,回答不全面或者意见不统一的时候。这些都是值得进行合作学习的有效时机,教师如果正确地把握住了这些时机,去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就是有效的。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当我要求学生将一张正方形的纸折成四分之一时,学生折的方法不一样,种数不一样多时,我就把学生分成4个一组,让学生在组内进行交流,再由各组向班级汇报,班级共享成果,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既引进了良性的竞争机制,又达到了成果共享的目的。
二、合理的调控合作过程
要想小组合作取得实效,教师可以通过必要提示、点拨、设疑、答疑等形式对全作过程进行合理调控。
首先、要明确合作内容和要求。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前,要事先对合作的任务和目的交代清楚,否则学生在还不清楚“要干什么”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势必会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其次,要注意调控合作过程,由于合作小组分散,还会有干扰因素。因此教师要通过提要求,分组检查等形式来进行调控,以便保障活动真正为提高课堂效率而服务。
最后,要调控合作时间,促进全员积极参与。在合作之前,要留有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避免出现反应敏捷思维活跃的学生唱“独角戏”,而其他学生只能“人云亦云”的现象,在合作进行中,要给学生留有松紧适度的时间,既不要时间太紧,走过场,完成形式,又忌时间太松,让学生漫无边际合作下去,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形成“学合作”。因为教育最大成功应该是每个孩子都能敞开心扉和你交流;教学最大的成功是教师能激起每个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课堂最大的成功是每个学生都能够全情投入,自主参与。
三、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切不可袖手旁观,无所事事,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活动中去,在指導中监控,在监控中指导。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就是教师介入过多、提供不必要的帮助会让学生讨厌,还会剥夺学生自我学习的机会,打击学生的主动性。同时要注意,如果发现学生对于目标不清楚或不能完成既定的任务,那么就需要提供指导和帮助。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共同体。
四、总结评价
每次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评价。一方面是对小组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主要从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等方面进行。另一方面,是对小组学习的情况进行总结,让学生把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汇报,观点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小组的,把小组讨论拓展为全班交流,允许学生互相质疑,让学生在思考探讨中,使学生思维得到充分发挥,目的是让每个学生了解自己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同时在组与组之间进行评比,看一看哪个小组的活动开展的最好,哪个小组的同学最积极主动、和谐,尤其更要多关注学困生是否积极地参与活动,让组长多些机会给他们发言表现等。对表现好的小组与个人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如颁发“小红花、金苹果、智慧星等”。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与方法有越来越多的人在探讨,合作学习也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显得更为突出,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力点,但不管是怎样的合作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是有效的、实效的,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教师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引导者、促进者。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部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和推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革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合作学习”也就成为了新课程改革中老师教学组织形式的一个亮点。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那么教学中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有趣、有效呢?下面就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意见。
一、正确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因为不是什么学习的内容都需要合作的,否则合作学习就失去了意义,就成了画蛇添足。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有一定探索和讨论的价值。如当学生对探究的内容产生了兴趣,但仅凭个人操作无法完成的时候;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自我思考,探索有困难的时候;解决一个问题,方法多样时;完成一件事答案多样性的时候;回答一个问题,回答不全面或者意见不统一的时候。这些都是值得进行合作学习的有效时机,教师如果正确地把握住了这些时机,去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就是有效的。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当我要求学生将一张正方形的纸折成四分之一时,学生折的方法不一样,种数不一样多时,我就把学生分成4个一组,让学生在组内进行交流,再由各组向班级汇报,班级共享成果,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既引进了良性的竞争机制,又达到了成果共享的目的。
二、合理的调控合作过程
要想小组合作取得实效,教师可以通过必要提示、点拨、设疑、答疑等形式对全作过程进行合理调控。
首先、要明确合作内容和要求。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前,要事先对合作的任务和目的交代清楚,否则学生在还不清楚“要干什么”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势必会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其次,要注意调控合作过程,由于合作小组分散,还会有干扰因素。因此教师要通过提要求,分组检查等形式来进行调控,以便保障活动真正为提高课堂效率而服务。
最后,要调控合作时间,促进全员积极参与。在合作之前,要留有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避免出现反应敏捷思维活跃的学生唱“独角戏”,而其他学生只能“人云亦云”的现象,在合作进行中,要给学生留有松紧适度的时间,既不要时间太紧,走过场,完成形式,又忌时间太松,让学生漫无边际合作下去,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形成“学合作”。因为教育最大成功应该是每个孩子都能敞开心扉和你交流;教学最大的成功是教师能激起每个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课堂最大的成功是每个学生都能够全情投入,自主参与。
三、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切不可袖手旁观,无所事事,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活动中去,在指導中监控,在监控中指导。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就是教师介入过多、提供不必要的帮助会让学生讨厌,还会剥夺学生自我学习的机会,打击学生的主动性。同时要注意,如果发现学生对于目标不清楚或不能完成既定的任务,那么就需要提供指导和帮助。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共同体。
四、总结评价
每次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评价。一方面是对小组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主要从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等方面进行。另一方面,是对小组学习的情况进行总结,让学生把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汇报,观点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小组的,把小组讨论拓展为全班交流,允许学生互相质疑,让学生在思考探讨中,使学生思维得到充分发挥,目的是让每个学生了解自己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同时在组与组之间进行评比,看一看哪个小组的活动开展的最好,哪个小组的同学最积极主动、和谐,尤其更要多关注学困生是否积极地参与活动,让组长多些机会给他们发言表现等。对表现好的小组与个人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如颁发“小红花、金苹果、智慧星等”。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与方法有越来越多的人在探讨,合作学习也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显得更为突出,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力点,但不管是怎样的合作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是有效的、实效的,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教师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引导者、促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