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安全教育总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但具体到各个阶段,由于每个阶段孩子体现出来的典型特征不一样,因此具体实施的重点和内容也有所不同。
0~2岁的孩子——
典型特征:辨别能力差
0~2岁孩子的行为动作主要受周边环境影响,任何事物对他们来说都是新奇的,往往会不自觉地拿来看看、摸摸、尝尝,从而逐渐认识世界。然而,由于孩子的辨别能力差,不知道哪些是安全或危险的,所以很容易被危险物品所伤害。
●教育重点:实施预防性的保护措施,让孩子远离危险
对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来说,为他创造一个绝对安全的生活环境最为关键。从孩子出生开始,父母就应认真检查家庭环境设施以及孩子的用具,消除安全方面的不利因素。如孩子小床上的悬挂物是否牢固、铁钉是否暴露在外、剪刀是否收藏好、电插座孔是否遮住等。只有家长自己具备良好的防范意识,发现并消除各种安全隐患,孩子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意外伤害。
6~8岁的孩子——
典型特征:开始独立行动
这一年龄段的孩子不管动作、语言、交往、思维等方面都实现了质的飞跃,他们能够独立完成事情、自如地与人交谈、在许多事情上开始有自己的见解、独立行动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不再愿意受到大人的约束等。在离开父母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安全的防范更多地需要孩子自己独自去面对。
●教育重点:教会孩子自救的办法,加强自我保护
相对而言,进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危险的认识比较清晰,自我控制能力也比较强,但是在没有大人的情况下,他们面对危险容易恐慌,不知所措。所以,父母要教会孩子一些自救的方法,让他学会自我保护。比如要求孩子记住求救电话如110、119、120等,或者创设游戏情景,如落水了、房子着火了、地震了等,引导孩子设想各种自救的方法并进行演习,从中逐渐学习如何应付突发事件。
6~8岁的孩子——
典型特征:开始独立行动
这一年龄段的孩子不管动作、语言、交往、思维等方面都实现了质的飞跃,他们能够独立完成事情、自如地与人交谈、在许多事情上开始有自己的见解、独立行动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不再愿意受到大人的约束等。在离开父母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安全的防范更多地需要孩子自己独自去面对。
●教育重点:教会孩子自救的办法,加强自我保护
相对而言,进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危险的认识比较清晰,自我控制能力也比较强,但是在没有大人的情况下,他们面对危险容易恐慌,不知所措。所以,父母要教会孩子一些自救的方法,让他学会自我保护。比如要求孩子记住求救电话如110、119、120等,或者创设游戏情景,如落水了、房子着火了、地震了等,引导孩子设想各种自救的方法并进行演习,从中逐渐学习如何应付突发事件。
特别提醒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实施家庭安全教育的过程中,父母也要谨防走入以下两个教育误区:
误区一:过度保护,剥夺孩子探索的权利
许多父母认为“少活动、少出事”,时时处处保护孩子,严格限制孩子的各种活动,不让他攀爬跳跃,不让他触碰大人的东西,许多本该孩子做的事情都由父母代劳。这种做法会剥夺孩子认识环境、探索世界的机会,对智能的发展和安全意识、自我保护能力的形成都非常不利。其实,安全教育与孩子的自由探索并不矛盾,相反,父母尽量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让他多接触生活,从中认识事物,总结经验,孩子才能更好地识别危险,掌握基本的防范能力。
误区二:过于紧张,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
有的父母常常大惊小怪地把生活中的正常现象想像成危险情况,比如邻居给孩子一颗糖,他们就担心别人要毒害孩子。这种过于紧张的情绪很容易传染给孩子,使其对社会和他人缺乏信任,以为自己时刻处在危险中,从而缺乏安全感。对于不安全的因素,父母应该重视而非过度紧张、焦虑,智慧的父母会寻找机会,在日常生活和游戏情境中培养孩子应对危险、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在培养安全意识的同时,不忘让孩子更多地看到他人和社会和谐美好的一面。
0~2岁的孩子——
典型特征:辨别能力差
0~2岁孩子的行为动作主要受周边环境影响,任何事物对他们来说都是新奇的,往往会不自觉地拿来看看、摸摸、尝尝,从而逐渐认识世界。然而,由于孩子的辨别能力差,不知道哪些是安全或危险的,所以很容易被危险物品所伤害。
●教育重点:实施预防性的保护措施,让孩子远离危险
对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来说,为他创造一个绝对安全的生活环境最为关键。从孩子出生开始,父母就应认真检查家庭环境设施以及孩子的用具,消除安全方面的不利因素。如孩子小床上的悬挂物是否牢固、铁钉是否暴露在外、剪刀是否收藏好、电插座孔是否遮住等。只有家长自己具备良好的防范意识,发现并消除各种安全隐患,孩子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意外伤害。
6~8岁的孩子——
典型特征:开始独立行动
这一年龄段的孩子不管动作、语言、交往、思维等方面都实现了质的飞跃,他们能够独立完成事情、自如地与人交谈、在许多事情上开始有自己的见解、独立行动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不再愿意受到大人的约束等。在离开父母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安全的防范更多地需要孩子自己独自去面对。
●教育重点:教会孩子自救的办法,加强自我保护
相对而言,进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危险的认识比较清晰,自我控制能力也比较强,但是在没有大人的情况下,他们面对危险容易恐慌,不知所措。所以,父母要教会孩子一些自救的方法,让他学会自我保护。比如要求孩子记住求救电话如110、119、120等,或者创设游戏情景,如落水了、房子着火了、地震了等,引导孩子设想各种自救的方法并进行演习,从中逐渐学习如何应付突发事件。
6~8岁的孩子——
典型特征:开始独立行动
这一年龄段的孩子不管动作、语言、交往、思维等方面都实现了质的飞跃,他们能够独立完成事情、自如地与人交谈、在许多事情上开始有自己的见解、独立行动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不再愿意受到大人的约束等。在离开父母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安全的防范更多地需要孩子自己独自去面对。
●教育重点:教会孩子自救的办法,加强自我保护
相对而言,进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危险的认识比较清晰,自我控制能力也比较强,但是在没有大人的情况下,他们面对危险容易恐慌,不知所措。所以,父母要教会孩子一些自救的方法,让他学会自我保护。比如要求孩子记住求救电话如110、119、120等,或者创设游戏情景,如落水了、房子着火了、地震了等,引导孩子设想各种自救的方法并进行演习,从中逐渐学习如何应付突发事件。
特别提醒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实施家庭安全教育的过程中,父母也要谨防走入以下两个教育误区:
误区一:过度保护,剥夺孩子探索的权利
许多父母认为“少活动、少出事”,时时处处保护孩子,严格限制孩子的各种活动,不让他攀爬跳跃,不让他触碰大人的东西,许多本该孩子做的事情都由父母代劳。这种做法会剥夺孩子认识环境、探索世界的机会,对智能的发展和安全意识、自我保护能力的形成都非常不利。其实,安全教育与孩子的自由探索并不矛盾,相反,父母尽量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让他多接触生活,从中认识事物,总结经验,孩子才能更好地识别危险,掌握基本的防范能力。
误区二:过于紧张,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
有的父母常常大惊小怪地把生活中的正常现象想像成危险情况,比如邻居给孩子一颗糖,他们就担心别人要毒害孩子。这种过于紧张的情绪很容易传染给孩子,使其对社会和他人缺乏信任,以为自己时刻处在危险中,从而缺乏安全感。对于不安全的因素,父母应该重视而非过度紧张、焦虑,智慧的父母会寻找机会,在日常生活和游戏情境中培养孩子应对危险、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在培养安全意识的同时,不忘让孩子更多地看到他人和社会和谐美好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