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词汇教学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阐述了大学英语教学中词汇文化内涵教学的重要性和内容,提出了词汇文化内涵教学的三种途径,分析了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的策略,以达到将学生的语言能力真正转换成交际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英语 词汇教学 文化输入
词汇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很重要一部分是文化的教学,换言之,就是目的语文化的输入。而现在中国学生学习外语所暴露的问题是:学习外语的功利性较强;一味追求考试成绩和获得某些英语证书而忽视了对词汇具体用法的探究;学习词汇仅了解词汇的读音、拼写、字面意义等,对词汇在不同场合、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深层次用法了解不深。由此就出现了用词时张冠李戴、错用乱用的情况,影响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一、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输入
1.文化输入中词汇的差异性
任何语言都是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长期的文化积淀过程中产生的,而词汇就是源语言文化最为直接的表现。为便于词汇教学与研究,学者们习惯上把词汇分为两种:普通词汇和文化词汇。普通词汇就是指表意较为简单且没有引申义的词汇,如train、 computer、piano等。而文化词汇则是指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词汇,它是本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文化词汇不但具有其字面所表达的意义,同时还承载了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含义。文化词汇的另一特点是其与民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是该文化的直接反映,如“龙、麒麟、华表”等;有的是间接反映,如汉语中的红、黄、白、黑等颜色词及松、竹、梅等象征词语。因此,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在讲授文化词汇时要尽量讲解词汇表层意义下的深层次含义,这将对学生真正掌握这些词汇的用法有很大帮助。但是,文化词汇同样来源于普通词汇,本身也具有普通词汇所具有的特点。对于讲授这类文化词汇较好的处理方法是区分两种词汇的不同意义。
2.概念意义与内涵意义
20世纪70年代中期,英国著名语言学家杰弗里·利奇在其《语义学》一书中,将词义分为七种主要类型:概念意义、内涵意义、文体意义、感情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概念意义是语言表达中最基本的意义,没有概念意义就无法进行言语交际。与概念意义相比,内涵意义是指“一个词语除了它的纯理性意义之外,凭借它所指的内容而具有的一种交际价值”。由于内涵意义的不确定性,它会因地、因人、因时代等而发生变化。当分析上文所提到的“文化词汇”时,应该分析词汇中更为丰富的内涵意义。
二、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文化输入的内容
一般而言可将内涵词汇分为以下几类:第一,概念意义相同,但内涵意义相反的词汇;第二,概念意义相同,在一种语言中有丰富的内涵词汇,在另一种语言中却没有的词汇;第三,各自文化中特有的词汇,即文化中的“词汇空缺”。
1.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相反的词汇
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同一事物可产生完全不同的联想,即词汇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这就是所谓的文化意象的错位。比如龙,在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里都有这个意象,但英美国家心目中的“dragon”和中国文化中的“龙”会引起完全相反的联想。在英语文化里,龙被视为是恶魔的象征并被认为是“海洋中恐怖的生命,是祸害人的怪兽”。而在中国文化里,“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受到炎黄子孙的尊敬和崇拜。各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决定了各民族对客观对象有不同的主观认识。英语习语:“as cunning as a dead pig”应译为“像狐狸一样的狡猾”,而不宜译为“像死猪一样狡猾”。这里的“pig”被用作喻体,它在英汉民族心目中的形象绝不能相提并论,中国人认为“猪”是愚蠢与懒惰的代名词,甚至老实得有些愚蠢。在中国文化的历代典籍中,找寻不到猪与狡猾有关的义项。由此可见,文化传统的差异会严重影响到不同文化之间的词义传递,造成费解或一知半解。
2.概念意义相同,在一种语言中有内涵意义,在另一语言中却没有内涵意义的词汇
汉语中的“松、竹、梅”是中国人常说的“岁寒三友”,它们包含着“斗霜傲雪”“高风亮节”“坚韧不拔”的含义。而和这三者“所指”对等的翻译“pine、bamboo、plum”在英语文化当中并不具备汉语的文化内涵。英语中的“rose”在汉语中对应的是“玫瑰”,但在英语中,它的引申意义很多,除了玫瑰花之外还有“欢乐”的意思,如:a bed of rose愉快的处境,a path strew with roses一帆风顺。再如,blue room也不仅仅是和汉语中的“蓝房子”对应,它的文化内涵是指美国总统会见至亲好友时的接待室。
3.各自文化中特有的词汇,即文化中的词汇空缺
同一词在一种文化中有内涵而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等词,就出现了“词汇空缺”现象。宗教信仰的不同,会引起词汇的空缺。众所周知,汉文化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因此,汉语中的“观音”“玉兔”和“土地庙”等均具有独特的中国文化内涵。同时,汉语中还有不少借用寺庙、和尚、佛等做比喻的习语。如“僧多粥少”“借花献佛”“菩萨心肠”等在英语中便出现词汇空缺。而英美人则深信基督教,基督教的经典《圣经》一直被认为是西方精神文明的重要支柱。其中许多典故常被人们用来描述当代的人或事。如:The Tower of Babel——巴别塔,《圣经》中记载当时人类联合起来兴建能通往天堂的高塔。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计划因此失败,人类自此各散东西。The Tower of Babel喻指无法实现的计划或混乱的局面,这在汉语中也属词汇空缺。
三、针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文化输入情况的教学策略
1.充分发挥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
教师要重视设计语言环境,收集英语国家的民族文化、文化典故、风俗习惯等词汇和习语。同时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通过有限的课堂给学生必要的引导,加强典型文化符号的输入,从而使学生提高对不同文化的感应能力。
2.加强课堂教学的文化渗透
课堂上,教师应注意就语言材料所涉及的文化、背景随文进行讲解。如在教学中“colour(色彩)”系列单词时,教师可列举西方国家中既是姓又是颜色的一些单词,也可补充一些有趣的习语如:White怀特(白色)、Brown布朗(棕色)、White house(白宫)、black Saturday(黑色星期五)、black and blue(青一塊紫一块)等。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时,还可设置一些特定社会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背景下进行角色扮演活动。通过这样的课堂活动,学生可逐步提高根据社会文化背景来恰当地使用语言的意识。
3.注重生活中英美文化的吸收
学习和掌握英语不能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还需利用课外时间。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英语名著和英语报刊,观看英语原版电影,听英文歌曲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欲望,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风俗等方面的知识。通过以上形式,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被英美文化感染,从而逐渐运用所学的语言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对象进行合理的交际。
四、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中词汇的文化输入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教师只有不断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教授时多多激发学生文化习得的欲望,逐步增强学生文化意识,才能使学生的语言能力真正转换成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自新.从词汇教学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输入[J].中国学术研究,2008.
[2]李瑞华,杨自俭等译.杰弗里利奇·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
[3]屈春芳,常春喜.中西文化差异与英汉词汇的内涵[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4]沐莘.试论英汉文化对比研究[A].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1994.
[5]牛贵霞.从文化差异谈英汉词汇差异[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1.
[6]文捷.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输入[J].考试周刊,2007.
(作者单位: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外语系)
关键词:大学英语 词汇教学 文化输入
词汇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很重要一部分是文化的教学,换言之,就是目的语文化的输入。而现在中国学生学习外语所暴露的问题是:学习外语的功利性较强;一味追求考试成绩和获得某些英语证书而忽视了对词汇具体用法的探究;学习词汇仅了解词汇的读音、拼写、字面意义等,对词汇在不同场合、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深层次用法了解不深。由此就出现了用词时张冠李戴、错用乱用的情况,影响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一、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输入
1.文化输入中词汇的差异性
任何语言都是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长期的文化积淀过程中产生的,而词汇就是源语言文化最为直接的表现。为便于词汇教学与研究,学者们习惯上把词汇分为两种:普通词汇和文化词汇。普通词汇就是指表意较为简单且没有引申义的词汇,如train、 computer、piano等。而文化词汇则是指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词汇,它是本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文化词汇不但具有其字面所表达的意义,同时还承载了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含义。文化词汇的另一特点是其与民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是该文化的直接反映,如“龙、麒麟、华表”等;有的是间接反映,如汉语中的红、黄、白、黑等颜色词及松、竹、梅等象征词语。因此,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在讲授文化词汇时要尽量讲解词汇表层意义下的深层次含义,这将对学生真正掌握这些词汇的用法有很大帮助。但是,文化词汇同样来源于普通词汇,本身也具有普通词汇所具有的特点。对于讲授这类文化词汇较好的处理方法是区分两种词汇的不同意义。
2.概念意义与内涵意义
20世纪70年代中期,英国著名语言学家杰弗里·利奇在其《语义学》一书中,将词义分为七种主要类型:概念意义、内涵意义、文体意义、感情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概念意义是语言表达中最基本的意义,没有概念意义就无法进行言语交际。与概念意义相比,内涵意义是指“一个词语除了它的纯理性意义之外,凭借它所指的内容而具有的一种交际价值”。由于内涵意义的不确定性,它会因地、因人、因时代等而发生变化。当分析上文所提到的“文化词汇”时,应该分析词汇中更为丰富的内涵意义。
二、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文化输入的内容
一般而言可将内涵词汇分为以下几类:第一,概念意义相同,但内涵意义相反的词汇;第二,概念意义相同,在一种语言中有丰富的内涵词汇,在另一种语言中却没有的词汇;第三,各自文化中特有的词汇,即文化中的“词汇空缺”。
1.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相反的词汇
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同一事物可产生完全不同的联想,即词汇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这就是所谓的文化意象的错位。比如龙,在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里都有这个意象,但英美国家心目中的“dragon”和中国文化中的“龙”会引起完全相反的联想。在英语文化里,龙被视为是恶魔的象征并被认为是“海洋中恐怖的生命,是祸害人的怪兽”。而在中国文化里,“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受到炎黄子孙的尊敬和崇拜。各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决定了各民族对客观对象有不同的主观认识。英语习语:“as cunning as a dead pig”应译为“像狐狸一样的狡猾”,而不宜译为“像死猪一样狡猾”。这里的“pig”被用作喻体,它在英汉民族心目中的形象绝不能相提并论,中国人认为“猪”是愚蠢与懒惰的代名词,甚至老实得有些愚蠢。在中国文化的历代典籍中,找寻不到猪与狡猾有关的义项。由此可见,文化传统的差异会严重影响到不同文化之间的词义传递,造成费解或一知半解。
2.概念意义相同,在一种语言中有内涵意义,在另一语言中却没有内涵意义的词汇
汉语中的“松、竹、梅”是中国人常说的“岁寒三友”,它们包含着“斗霜傲雪”“高风亮节”“坚韧不拔”的含义。而和这三者“所指”对等的翻译“pine、bamboo、plum”在英语文化当中并不具备汉语的文化内涵。英语中的“rose”在汉语中对应的是“玫瑰”,但在英语中,它的引申意义很多,除了玫瑰花之外还有“欢乐”的意思,如:a bed of rose愉快的处境,a path strew with roses一帆风顺。再如,blue room也不仅仅是和汉语中的“蓝房子”对应,它的文化内涵是指美国总统会见至亲好友时的接待室。
3.各自文化中特有的词汇,即文化中的词汇空缺
同一词在一种文化中有内涵而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等词,就出现了“词汇空缺”现象。宗教信仰的不同,会引起词汇的空缺。众所周知,汉文化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因此,汉语中的“观音”“玉兔”和“土地庙”等均具有独特的中国文化内涵。同时,汉语中还有不少借用寺庙、和尚、佛等做比喻的习语。如“僧多粥少”“借花献佛”“菩萨心肠”等在英语中便出现词汇空缺。而英美人则深信基督教,基督教的经典《圣经》一直被认为是西方精神文明的重要支柱。其中许多典故常被人们用来描述当代的人或事。如:The Tower of Babel——巴别塔,《圣经》中记载当时人类联合起来兴建能通往天堂的高塔。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计划因此失败,人类自此各散东西。The Tower of Babel喻指无法实现的计划或混乱的局面,这在汉语中也属词汇空缺。
三、针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文化输入情况的教学策略
1.充分发挥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
教师要重视设计语言环境,收集英语国家的民族文化、文化典故、风俗习惯等词汇和习语。同时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通过有限的课堂给学生必要的引导,加强典型文化符号的输入,从而使学生提高对不同文化的感应能力。
2.加强课堂教学的文化渗透
课堂上,教师应注意就语言材料所涉及的文化、背景随文进行讲解。如在教学中“colour(色彩)”系列单词时,教师可列举西方国家中既是姓又是颜色的一些单词,也可补充一些有趣的习语如:White怀特(白色)、Brown布朗(棕色)、White house(白宫)、black Saturday(黑色星期五)、black and blue(青一塊紫一块)等。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时,还可设置一些特定社会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背景下进行角色扮演活动。通过这样的课堂活动,学生可逐步提高根据社会文化背景来恰当地使用语言的意识。
3.注重生活中英美文化的吸收
学习和掌握英语不能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还需利用课外时间。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英语名著和英语报刊,观看英语原版电影,听英文歌曲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欲望,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风俗等方面的知识。通过以上形式,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被英美文化感染,从而逐渐运用所学的语言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对象进行合理的交际。
四、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中词汇的文化输入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教师只有不断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教授时多多激发学生文化习得的欲望,逐步增强学生文化意识,才能使学生的语言能力真正转换成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自新.从词汇教学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输入[J].中国学术研究,2008.
[2]李瑞华,杨自俭等译.杰弗里利奇·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
[3]屈春芳,常春喜.中西文化差异与英汉词汇的内涵[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4]沐莘.试论英汉文化对比研究[A].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1994.
[5]牛贵霞.从文化差异谈英汉词汇差异[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1.
[6]文捷.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输入[J].考试周刊,2007.
(作者单位: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外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