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作品比较
以下面几篇作品为例:
《诗经·采薇》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事件上昔日离去对比今日归来,环境上杨柳依依对比雨雪霏霏,主题上昔日乐景哀情对比今日哀景乐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王夫之《姜斋诗话》)。再次诵读这首诗,我们的眼前依然立刻浮现出主人公满脸沧桑的艺术形象,耳畔会立刻回荡起主人公沉重的叹息声,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长恨歌》中“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眼前的芙蓉眼前的柳,对比昔日的容颜,是芙蓉还是面,是柳还是眉?已让人无法分辨。我们不由想起庄生梦蝶醒来后的迷茫。
《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读来让人欢喜让人忧。欢喜的是诗人终于叶落归根,忧愁的是现实中的故乡和诗人梦中的故乡在不知不觉之中已有了差距, 在这样的二元故乡之中,诗人的回归之路会走向何方?
……
二、模式总结
1.表达主题的相似:以上作品大都以“伤今怀古”为主题。优秀的作者在时间的一维性(永不停止)和空间的三维性(立体结构)面前表现出来的是超越时空的境界,他们往往能看到别人忽视掉的东西,比如在整个宇宙万物中个人的渺小无力。好文章在选择主题时往往高人一筹。
2.表现手法的相似:大都采用画面剪接“蒙太奇”手法。即把多组不连贯的画面按一定的顺序组织排列在一起,以此来促进人物性格的形成和故事情节的发展,形成强烈的对比,给读者造成视觉上冲击,从而强化作品的主题,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情感体验的相似:人在离开某个地方后还能再回去,但时光、青春等美好的东西却一去不复返。于是,触景生情、睹物思人、悲从中来……这种情感体验,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历久而弥坚。“文学家具有某种先验的天赋,他们对美的敏感是超常的,他们是从自然到美的水路上的撑船人,读者依靠他们从此岸到达彼岸。”(王国维《人间词话》)
三、研究价值
1.文化传承的需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优秀作品的思考方式、表述技巧、人文情怀等等都应该成为我们继承和弘扬的精神财富。叶圣陶先生曾强调指出:“语文是人与人交流和交际的必不可缺的工具。不善于使用这个工具,就无法工作和生活。”
2.语文素养提高的途径。中学生阅读面狭窄,写作知识比较欠缺,有些学生写作文无从下手,或者写出来的作文词不达意。中学教师应该 “把经典的作品印在学生的心中”,通过比较阅读来扩大中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
3.新课改的迫切要求。新课改要求学生要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但实践这种模式的前提是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如果老师们能给学生介绍一些自主学习的方法,那么肯定会对学生实践新课程的学习模式有很大的帮助。
四、挖掘探索
1.学生拥有很强的比较意识。学习《外国小说鉴赏》时,我引用了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开头。课后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多年以后,当我徜徉在大学校园的时候,我一定会回忆起高中时期语文老师给我们上的第一节语文课”。这样的句子很明显有着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影子,无意中是受对比阅读的影响。
2.学生急需提高自己的写作。记得有一位学生在写自己重游母校时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同学已随毕业去,此地空余教学楼”。这位学生在仿写层次上属于“浅者偷其字”的阶段,后来老师启发他运用比较阅读的手法,于是修改为“同学已随毕业去,此地空余教学楼,年年岁岁楼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样就达到了“智者偷其气”境界。
3. 学生需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运用比较阅读,让学生挖掘视野,关注到不同的作品,判断出其中的异同点。经典作品的魅力在于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学生如果能够有所感悟,在合作和探究学习的时候才不会人云亦云,才会亮出属于自己的观点,而语文学习的精彩之处就在于不同思维的碰撞所产生的火花。
以下面几篇作品为例:
《诗经·采薇》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事件上昔日离去对比今日归来,环境上杨柳依依对比雨雪霏霏,主题上昔日乐景哀情对比今日哀景乐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王夫之《姜斋诗话》)。再次诵读这首诗,我们的眼前依然立刻浮现出主人公满脸沧桑的艺术形象,耳畔会立刻回荡起主人公沉重的叹息声,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长恨歌》中“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眼前的芙蓉眼前的柳,对比昔日的容颜,是芙蓉还是面,是柳还是眉?已让人无法分辨。我们不由想起庄生梦蝶醒来后的迷茫。
《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读来让人欢喜让人忧。欢喜的是诗人终于叶落归根,忧愁的是现实中的故乡和诗人梦中的故乡在不知不觉之中已有了差距, 在这样的二元故乡之中,诗人的回归之路会走向何方?
……
二、模式总结
1.表达主题的相似:以上作品大都以“伤今怀古”为主题。优秀的作者在时间的一维性(永不停止)和空间的三维性(立体结构)面前表现出来的是超越时空的境界,他们往往能看到别人忽视掉的东西,比如在整个宇宙万物中个人的渺小无力。好文章在选择主题时往往高人一筹。
2.表现手法的相似:大都采用画面剪接“蒙太奇”手法。即把多组不连贯的画面按一定的顺序组织排列在一起,以此来促进人物性格的形成和故事情节的发展,形成强烈的对比,给读者造成视觉上冲击,从而强化作品的主题,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情感体验的相似:人在离开某个地方后还能再回去,但时光、青春等美好的东西却一去不复返。于是,触景生情、睹物思人、悲从中来……这种情感体验,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历久而弥坚。“文学家具有某种先验的天赋,他们对美的敏感是超常的,他们是从自然到美的水路上的撑船人,读者依靠他们从此岸到达彼岸。”(王国维《人间词话》)
三、研究价值
1.文化传承的需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优秀作品的思考方式、表述技巧、人文情怀等等都应该成为我们继承和弘扬的精神财富。叶圣陶先生曾强调指出:“语文是人与人交流和交际的必不可缺的工具。不善于使用这个工具,就无法工作和生活。”
2.语文素养提高的途径。中学生阅读面狭窄,写作知识比较欠缺,有些学生写作文无从下手,或者写出来的作文词不达意。中学教师应该 “把经典的作品印在学生的心中”,通过比较阅读来扩大中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
3.新课改的迫切要求。新课改要求学生要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但实践这种模式的前提是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如果老师们能给学生介绍一些自主学习的方法,那么肯定会对学生实践新课程的学习模式有很大的帮助。
四、挖掘探索
1.学生拥有很强的比较意识。学习《外国小说鉴赏》时,我引用了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开头。课后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多年以后,当我徜徉在大学校园的时候,我一定会回忆起高中时期语文老师给我们上的第一节语文课”。这样的句子很明显有着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影子,无意中是受对比阅读的影响。
2.学生急需提高自己的写作。记得有一位学生在写自己重游母校时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同学已随毕业去,此地空余教学楼”。这位学生在仿写层次上属于“浅者偷其字”的阶段,后来老师启发他运用比较阅读的手法,于是修改为“同学已随毕业去,此地空余教学楼,年年岁岁楼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样就达到了“智者偷其气”境界。
3. 学生需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运用比较阅读,让学生挖掘视野,关注到不同的作品,判断出其中的异同点。经典作品的魅力在于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学生如果能够有所感悟,在合作和探究学习的时候才不会人云亦云,才会亮出属于自己的观点,而语文学习的精彩之处就在于不同思维的碰撞所产生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