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古代治国思想运用在当今治理之道中都散发着光辉,有着深刻的道理。老子的思想更是我们可以学习运用的财富。政府如何在道德经中寻找治国之路,走好此路也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道德经 治理 政府
一、道德经的基本治国思想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无为而治”是老子所著《道德经》中内涵丰富、价值巨大的思想内容,是他认为最好的国家社会管理方法,它不是消极的政治主张,而是要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理想的管理状态。
(一)“无为”并非“不为”。《道德经》明确指出矛盾的两方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并且相互转化,从而推动事物的运动,“有无相生”“反者道之动”。
(二)在老子那里,“无为”是顺其自然而为“无为而治”作为一种国家社会管理思想。
“道”是万物本源,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治大国若烹小鲜”是老子“无为”思想的另一种表述,强调掌权者不要过多地去惊民扰民管民,“无为而治”,也并不是无政府主义或要求政府无所作为,而是自然而然,依国家社会的发展规律而为。
二、公共治理的基本内涵
(一)既重视国家与市场的关系,也重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集中式效率与效能、经济的价值,也重视透明和责任的价值;公民不仅仅是消费者,更是国家的公民,有权要求政府对其行为负责,更要求参与决策的过程。
(二)不以政府为中心,而是以社会多元行动者所构成的网络,强调公共治理主体的多元性,既有国家也有非国家机关行动者。
(三)公共治理的原则主要有参与原则,主张授权、基层自治、对话协商;透明原则,主张信息公开、程序公开;责任原则,主张职责统一、权责相符;回应原则,要有时效性政府要及时采取有效行动满足人民需求;协作原则,政府、企业、公民社会要形成合作关系网;合法性原则,民众对政府的认可与满意。
三、道德经中体现的国家治理理念
(一)政府治理应该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
老子认为良好的社会治理,管理机构和管理者要做到“知止”。在建立了管理制度之后,各管理机构和管理者的权力要有明确的界限,这样才能避免滥用权力,危害社会。
(二)道德经中提倡政府应是“隐形政府”,不知有之。
西方的人权观念、民主思潮和三权分立等原则正是对老子无为而治的执政智慧的发展,它们强调政府对于经济活动的不干涉,不对民众的活动加以过多限制,而是制定法律为民众、团体建立一个解放个体精神、鼓励自由发展的平台,不断追求建立一个“小政府,大社会”的良性社会状态。
四、道德经对政府治理的启示
由于现阶段政府治理还存在着政府职能缺位、错位、越位现象;市场政府角色定位不清晰的问题;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完善的监管制度,以及官员整体水平有待提高的一系列问题,所以,可以从老子思想中借鉴,提高国家治理水平。
(一)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是“无为而治”的保障。
政府应完善国家相应的政策法律和法规,限制政府本身的权力,使之“不妄为”、“不为不该为之为”。只有制度法律完善,民众才会在一个有制度的社会中遵守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政府自然会“无为”。
(二)进行行政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有限政府。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是道德经里,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不可忽视的道理。政府职能的转变,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政府只是服务好人民,满足人民的需求与利益,保障生活水平以及精神需求。
(三)发展多远的治理主体。
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是“无为而治”的客观条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市民社会逐渐壮大起来,以组织性、民间性、非盈利性、自治性和自愿性为特征的非营利组织,在改善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维护社会经济良好秩序和行业管理方面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尤其是在市场与政府都失灵的领域,更是需要非营利组织扮演关键的角色。这些组织的出现,使得公共管理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政府已然不是惟一的管理主体。这在客观上要求政府对自身必须有新的定位,把大量原先由政府承担的职能转移出去,还政于民,实行“无为而治”。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公民社会发育较晚而且很多方面都表现得不够成熟,政府在“无为而治”适当放权同时还要加强对我国非营利组织成长中的指导和发展过程中的扶持。
(四)社会治理要先管人,管人要先管心,管心要先修德,修德要先悟道尊道。
“道”与“德”是老子哲学的一对基本范畴。道为本,德为器。道制约德,德说明道。老子希望治理者尊道贵德,因为“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结语:
实践老子“无为而治”政治思想,关键在于“道法自然”,完善法律制度,发挥公民社民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倡导民众的监督,促进政府执政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耿加进.老子对“无为而治”的逻辑论证 [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4).
[2]詹福满,苗静.有限政府理论的现代解读[J].法律科学,2005.3.
作者简介:张鑫 (1993.01--) 性别女,河北省沧州市人,研究生,行政管理专业
【关键词】道德经 治理 政府
一、道德经的基本治国思想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无为而治”是老子所著《道德经》中内涵丰富、价值巨大的思想内容,是他认为最好的国家社会管理方法,它不是消极的政治主张,而是要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理想的管理状态。
(一)“无为”并非“不为”。《道德经》明确指出矛盾的两方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并且相互转化,从而推动事物的运动,“有无相生”“反者道之动”。
(二)在老子那里,“无为”是顺其自然而为“无为而治”作为一种国家社会管理思想。
“道”是万物本源,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治大国若烹小鲜”是老子“无为”思想的另一种表述,强调掌权者不要过多地去惊民扰民管民,“无为而治”,也并不是无政府主义或要求政府无所作为,而是自然而然,依国家社会的发展规律而为。
二、公共治理的基本内涵
(一)既重视国家与市场的关系,也重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集中式效率与效能、经济的价值,也重视透明和责任的价值;公民不仅仅是消费者,更是国家的公民,有权要求政府对其行为负责,更要求参与决策的过程。
(二)不以政府为中心,而是以社会多元行动者所构成的网络,强调公共治理主体的多元性,既有国家也有非国家机关行动者。
(三)公共治理的原则主要有参与原则,主张授权、基层自治、对话协商;透明原则,主张信息公开、程序公开;责任原则,主张职责统一、权责相符;回应原则,要有时效性政府要及时采取有效行动满足人民需求;协作原则,政府、企业、公民社会要形成合作关系网;合法性原则,民众对政府的认可与满意。
三、道德经中体现的国家治理理念
(一)政府治理应该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
老子认为良好的社会治理,管理机构和管理者要做到“知止”。在建立了管理制度之后,各管理机构和管理者的权力要有明确的界限,这样才能避免滥用权力,危害社会。
(二)道德经中提倡政府应是“隐形政府”,不知有之。
西方的人权观念、民主思潮和三权分立等原则正是对老子无为而治的执政智慧的发展,它们强调政府对于经济活动的不干涉,不对民众的活动加以过多限制,而是制定法律为民众、团体建立一个解放个体精神、鼓励自由发展的平台,不断追求建立一个“小政府,大社会”的良性社会状态。
四、道德经对政府治理的启示
由于现阶段政府治理还存在着政府职能缺位、错位、越位现象;市场政府角色定位不清晰的问题;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完善的监管制度,以及官员整体水平有待提高的一系列问题,所以,可以从老子思想中借鉴,提高国家治理水平。
(一)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是“无为而治”的保障。
政府应完善国家相应的政策法律和法规,限制政府本身的权力,使之“不妄为”、“不为不该为之为”。只有制度法律完善,民众才会在一个有制度的社会中遵守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政府自然会“无为”。
(二)进行行政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有限政府。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是道德经里,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不可忽视的道理。政府职能的转变,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政府只是服务好人民,满足人民的需求与利益,保障生活水平以及精神需求。
(三)发展多远的治理主体。
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是“无为而治”的客观条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市民社会逐渐壮大起来,以组织性、民间性、非盈利性、自治性和自愿性为特征的非营利组织,在改善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维护社会经济良好秩序和行业管理方面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尤其是在市场与政府都失灵的领域,更是需要非营利组织扮演关键的角色。这些组织的出现,使得公共管理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政府已然不是惟一的管理主体。这在客观上要求政府对自身必须有新的定位,把大量原先由政府承担的职能转移出去,还政于民,实行“无为而治”。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公民社会发育较晚而且很多方面都表现得不够成熟,政府在“无为而治”适当放权同时还要加强对我国非营利组织成长中的指导和发展过程中的扶持。
(四)社会治理要先管人,管人要先管心,管心要先修德,修德要先悟道尊道。
“道”与“德”是老子哲学的一对基本范畴。道为本,德为器。道制约德,德说明道。老子希望治理者尊道贵德,因为“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结语:
实践老子“无为而治”政治思想,关键在于“道法自然”,完善法律制度,发挥公民社民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倡导民众的监督,促进政府执政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耿加进.老子对“无为而治”的逻辑论证 [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4).
[2]詹福满,苗静.有限政府理论的现代解读[J].法律科学,2005.3.
作者简介:张鑫 (1993.01--) 性别女,河北省沧州市人,研究生,行政管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