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推普工作不断走向深入的今天,这样的现象却很常见:小学和中学教师授课时很注重语言的规范,而为数不少的大学教师站在讲台上却操着一口方言。国家虽然早已在师范院校开设了《教师口语》这门课程,为的是强化未来教师的职业技能。但是,目前大学教师的普通话素质却并不能让人乐观。
一.大学教师普通话培训与测试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项教学基本功,说好普通话是大学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然而实际教学中普通话的应用仍存在许多问题,对此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在普通话培训与测试中,我们发现一些大学教师在对待如何说好普通话这个问题上,存在下列几方面问题:
1.培训前不重视,培训时产生畏难情绪。
在培训前有不少教师认为普通话天天说,测试过关没大问题。有的青年教师觉得自己年纪轻、记忆好、学得快,能过等级就万事大吉了,没必要下大气力去学。结果培训时知晓了读和说的要求,又觉得说好普通话不容易。有的老教师想学,学的过程中又发现诸多方面存在不足,与规范的普通话相差甚远,因而产生畏难情绪,觉得还是讲方言省力。也有一些教师把学习普通话看得很难,自认为已经养成的语音习惯不容易改变, 难以学好,所以知难而退,主动放弃。还有一些教师下了很大功夫学习,却不见明显效果,于是怀疑自己,失去了信心。以上诸种原因导致这些教师产生畏难情绪,对学习和使用普通话望而却步。
2.平时不以为然,测试过于紧张。
有一些教师对于普通话的学习、测试、成绩等,表现为不以为然。有的教师多年教课,从容镇定。但在普通话测试中,由原来的“主考官”,变成了“被考者”,角色的转变导致心态发生了变化,表现为紧张慌乱。原来认识的字变得生疏;有的字读得存在缺陷或为误读;朗读不通顺;说话不流畅。状况迭出,分数和等级自然上不去。
3.把测试当成目的,认识不到位。
国家对教师及师范毕业生普通话水平提出了具体的等级要求,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以测促学,旨在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但在执行中,许多地方往往走过场。考试前正音正字,紧张备考,测试一过就又用方言讲课了。这种只重视测试过关,而忽视测试意义的做法,不仅缺乏法律意识,更缺乏教师的责任意识,究其原因是没有正确理解国家推广普通话的深远意义,把“推普”当作一种形式,思想上没有认识到位。另外,一些大学教师认为说普通话是汉语言专业教师的事情,与其他专业教师无大关系;还有的存在着乡土情结,如果改了口音,大家都会感觉不自在,听说者皆感到别扭,结果学校很多教师不能自觉地讲普通话。使语言学教师唱独角戏,校园语言环境不佳,教师口语、现代汉语教师的教学难以得到其他专业教师有力地配合。
4.精力不足,难以保证时间。
大学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很重,还要兼顾外语和计算机的学习,很多事情牵扯着他们的精力。普通话学习用的多为业余时间,学习时间难以保证,影响了培训效果。
二.提高大学教师普通话素质的对策
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对大学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其中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是大学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那么,大学教师应如何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呢?
1.端正普通话学习态度,明确目的。
对大学教师自身的普通话培训要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很多教师不是不能长期坚持使用普通话教学,而是因为业务部门对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没有经常性的具体要求,监管乏力。为了能在短期内通过普通话测试以及教师资格认定,他们抱着“考什么就学什么”、“怎么考就怎么学”的态度。这种为应试而考出来的普通话水平是很难保持的,用不了多久就又回到原点。因此,如何在政策上支持、业务上监管,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在平常心态下坚持不懈。
作为成年人修正口音确实存在很多困难,因为语音学习的最佳时期是在少年儿童阶段。与之相比,成年人需要经过辨音、正音的过程,辨音任务很艰巨。因此,学好普通话需要一个过程,方音越重,这一过程时间越长,不能一蹴而就。所以,学习普通话要有一个良好心态和心理准备。学习语音是艰难与曲折的,对来自语音环境不好地区的教师来说,说好普通话的确是一件极为艰苦的工作。所以,要树立信心,坚持不懈,才可以收到满意的效果。
3.克服心理障碍,参加培训测试。
高等院校是推广普通话的重要阵地。素质教育呼唤我们的大学教师必须讲普通话。有的教师会讲普通话,也很想在讲台上或学校的集体活动中说普通话,但总是不好意思开口说。有的教师认为与其说不标准的普通话,还不如干脆说家乡话流畅、痛快。如何克服这些心理障碍呢?一要树立语言规范意识,明确讲普通话是职业对自身的要求;二要意识到语言是教师形象的一部分,讲普通话是人民教师文化素养的重要标志。课上课下长期坚持使用普通话,就一定会大见成效。对大部分已经具有一定的普通话基础的教师来说,可通过普通话培训的强化训练,掌握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规律,迅速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
4.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下不断进步。
普通话是语音、词汇、语法三位一体的,其中语音是核心,是学习的难点,也是能否学好普通话的关键。教师要想练就一口语音圆润悦耳的音色和抑扬顿挫的音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训练:
“对症下药”。大学教师应该意识到自己教学用语中的语音错误,但是通常情况下,有些教师感觉到了自己的普通话不标准,但到底是哪方面的问题却模糊不清。所以训练时必须补充普通话语音知识,依据正确的发音要领,有针对性的加以强化训练和反复实践,并注重语音整体的表达效果。
“掌握规律”。在把握好普通话声、韵、调的基础上,还要掌握好音变规律,使自己的普通话说的自然、流利、准确、传情。轻声要表达出又轻又短的调子,读儿化韵时做好卷舌动作,变调时特别处理好上声变调,语气词“啊”的音变能熟练的按规律进行。教师在进行语音方面训练时,决不能忽视音变知识的把握与训练,因为只掌握了单个音节的读音,而不掌握音变,那远不算学好了普通话。
“科学发声”。教师在进行普通话训练时,还应学会科学的发声方法。教学活动都是以声音为载体进行信息交流与传递,对于一名大学教师只满足于能够发出声音是远远不够的。出色的教师语言准确、清晰、响亮、圆润,具有一定的魅力。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养成“有控制的胸腹联合呼吸”的好习惯;强化“共鸣”,加强各个共鸣器官的合理运用;还要注重“吐字归音”,发音时要咬准字头,归全字尾。
三.今后在大学教师中推普工作的建议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大学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既有对学生进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意识教育的责任,又有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提高大学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十分必要。
1.提高认识。大多数教师认为说的话能让别人听明白则可,不一定要求很标准、很规范。这种观点表明教师们对语言规范化的时代意义尚不明确。教师肩负着推广普通话义不容辞的责任,应模范地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语言文字的方针政策,成为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宣传者和实践者,积极为广大学生起示范表率作用。教师是教育的主体,理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素质,使讲好普通话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2.纳入计划。作为教师通用基本功,把普通话的训练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计划常抓不懈。根据教师提高后的水平,划分不同的层次,进行再提高学习培训。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提高培训计划,提高运用能力。可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再测试,将成绩作为一项内容计入继续教育总分。
3.抓主渠道。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推广使用普通话,杜绝普通话“回生”现象。《中华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普通话水平达标的教师才能上岗;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普通话能力训练,特别要注重普通话口语能力的提高,使普通话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语言和城镇学校的校园语言。”这要求我们始终将普通话的培训与推广使用、汉字的规范和课堂教学相结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入手:一是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做到普通话标准或比较标准。通过教师口语课堂教学改革进行语言文字训练,通过其它学科教学与现代汉语教学的融合,让教师说好普通话,提高教师语言应用能力,进而带动学生、家长和社会。二是把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融合在学校的各项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如演讲大赛等活动;校外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把普通话渗透其中,使教师、学生都能够自觉践行。
4.加强管理。建立和提供评价保障机制。在学校推广普通话的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其目标不仅是教师、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更重要的是带动整个社会。应将提高教师、学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纳入学校工作日程管理之中,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可以把说普通话纳入教育督导、教学质量检查、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检查、学校年终目标责任书评估中。作为专项评估内容,在各类教学研讨、观摩、公开课、教学评比等活动中,把能不能说标准的普通话作为评价标准中的一项。在教师专业技能大赛中,也将其作为教师基本功渗透在各项评估考核之中。
对于大学教师而言,用普通话来进行教学,把知识明明白白地传授给学生,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学到专业知识,还能在学习中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教师在讲普通话的同时,还可在学生中建立威信,使得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精通了普通话,教师自身也利于学习、交流和提高,便于提高自己的教学、研究和日常工作能力。教学、研究与其它方面还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总之,语言的健康和规范是全社会的责任,更是大学教师的责任,我们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工作,使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工作上升到新的水平。
贾晓玲,女,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一.大学教师普通话培训与测试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项教学基本功,说好普通话是大学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然而实际教学中普通话的应用仍存在许多问题,对此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在普通话培训与测试中,我们发现一些大学教师在对待如何说好普通话这个问题上,存在下列几方面问题:
1.培训前不重视,培训时产生畏难情绪。
在培训前有不少教师认为普通话天天说,测试过关没大问题。有的青年教师觉得自己年纪轻、记忆好、学得快,能过等级就万事大吉了,没必要下大气力去学。结果培训时知晓了读和说的要求,又觉得说好普通话不容易。有的老教师想学,学的过程中又发现诸多方面存在不足,与规范的普通话相差甚远,因而产生畏难情绪,觉得还是讲方言省力。也有一些教师把学习普通话看得很难,自认为已经养成的语音习惯不容易改变, 难以学好,所以知难而退,主动放弃。还有一些教师下了很大功夫学习,却不见明显效果,于是怀疑自己,失去了信心。以上诸种原因导致这些教师产生畏难情绪,对学习和使用普通话望而却步。
2.平时不以为然,测试过于紧张。
有一些教师对于普通话的学习、测试、成绩等,表现为不以为然。有的教师多年教课,从容镇定。但在普通话测试中,由原来的“主考官”,变成了“被考者”,角色的转变导致心态发生了变化,表现为紧张慌乱。原来认识的字变得生疏;有的字读得存在缺陷或为误读;朗读不通顺;说话不流畅。状况迭出,分数和等级自然上不去。
3.把测试当成目的,认识不到位。
国家对教师及师范毕业生普通话水平提出了具体的等级要求,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以测促学,旨在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但在执行中,许多地方往往走过场。考试前正音正字,紧张备考,测试一过就又用方言讲课了。这种只重视测试过关,而忽视测试意义的做法,不仅缺乏法律意识,更缺乏教师的责任意识,究其原因是没有正确理解国家推广普通话的深远意义,把“推普”当作一种形式,思想上没有认识到位。另外,一些大学教师认为说普通话是汉语言专业教师的事情,与其他专业教师无大关系;还有的存在着乡土情结,如果改了口音,大家都会感觉不自在,听说者皆感到别扭,结果学校很多教师不能自觉地讲普通话。使语言学教师唱独角戏,校园语言环境不佳,教师口语、现代汉语教师的教学难以得到其他专业教师有力地配合。
4.精力不足,难以保证时间。
大学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很重,还要兼顾外语和计算机的学习,很多事情牵扯着他们的精力。普通话学习用的多为业余时间,学习时间难以保证,影响了培训效果。
二.提高大学教师普通话素质的对策
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对大学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其中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是大学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那么,大学教师应如何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呢?
1.端正普通话学习态度,明确目的。
对大学教师自身的普通话培训要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很多教师不是不能长期坚持使用普通话教学,而是因为业务部门对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没有经常性的具体要求,监管乏力。为了能在短期内通过普通话测试以及教师资格认定,他们抱着“考什么就学什么”、“怎么考就怎么学”的态度。这种为应试而考出来的普通话水平是很难保持的,用不了多久就又回到原点。因此,如何在政策上支持、业务上监管,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在平常心态下坚持不懈。
作为成年人修正口音确实存在很多困难,因为语音学习的最佳时期是在少年儿童阶段。与之相比,成年人需要经过辨音、正音的过程,辨音任务很艰巨。因此,学好普通话需要一个过程,方音越重,这一过程时间越长,不能一蹴而就。所以,学习普通话要有一个良好心态和心理准备。学习语音是艰难与曲折的,对来自语音环境不好地区的教师来说,说好普通话的确是一件极为艰苦的工作。所以,要树立信心,坚持不懈,才可以收到满意的效果。
3.克服心理障碍,参加培训测试。
高等院校是推广普通话的重要阵地。素质教育呼唤我们的大学教师必须讲普通话。有的教师会讲普通话,也很想在讲台上或学校的集体活动中说普通话,但总是不好意思开口说。有的教师认为与其说不标准的普通话,还不如干脆说家乡话流畅、痛快。如何克服这些心理障碍呢?一要树立语言规范意识,明确讲普通话是职业对自身的要求;二要意识到语言是教师形象的一部分,讲普通话是人民教师文化素养的重要标志。课上课下长期坚持使用普通话,就一定会大见成效。对大部分已经具有一定的普通话基础的教师来说,可通过普通话培训的强化训练,掌握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规律,迅速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
4.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下不断进步。
普通话是语音、词汇、语法三位一体的,其中语音是核心,是学习的难点,也是能否学好普通话的关键。教师要想练就一口语音圆润悦耳的音色和抑扬顿挫的音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训练:
“对症下药”。大学教师应该意识到自己教学用语中的语音错误,但是通常情况下,有些教师感觉到了自己的普通话不标准,但到底是哪方面的问题却模糊不清。所以训练时必须补充普通话语音知识,依据正确的发音要领,有针对性的加以强化训练和反复实践,并注重语音整体的表达效果。
“掌握规律”。在把握好普通话声、韵、调的基础上,还要掌握好音变规律,使自己的普通话说的自然、流利、准确、传情。轻声要表达出又轻又短的调子,读儿化韵时做好卷舌动作,变调时特别处理好上声变调,语气词“啊”的音变能熟练的按规律进行。教师在进行语音方面训练时,决不能忽视音变知识的把握与训练,因为只掌握了单个音节的读音,而不掌握音变,那远不算学好了普通话。
“科学发声”。教师在进行普通话训练时,还应学会科学的发声方法。教学活动都是以声音为载体进行信息交流与传递,对于一名大学教师只满足于能够发出声音是远远不够的。出色的教师语言准确、清晰、响亮、圆润,具有一定的魅力。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养成“有控制的胸腹联合呼吸”的好习惯;强化“共鸣”,加强各个共鸣器官的合理运用;还要注重“吐字归音”,发音时要咬准字头,归全字尾。
三.今后在大学教师中推普工作的建议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大学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既有对学生进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意识教育的责任,又有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提高大学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十分必要。
1.提高认识。大多数教师认为说的话能让别人听明白则可,不一定要求很标准、很规范。这种观点表明教师们对语言规范化的时代意义尚不明确。教师肩负着推广普通话义不容辞的责任,应模范地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语言文字的方针政策,成为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宣传者和实践者,积极为广大学生起示范表率作用。教师是教育的主体,理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素质,使讲好普通话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2.纳入计划。作为教师通用基本功,把普通话的训练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计划常抓不懈。根据教师提高后的水平,划分不同的层次,进行再提高学习培训。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提高培训计划,提高运用能力。可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再测试,将成绩作为一项内容计入继续教育总分。
3.抓主渠道。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推广使用普通话,杜绝普通话“回生”现象。《中华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普通话水平达标的教师才能上岗;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普通话能力训练,特别要注重普通话口语能力的提高,使普通话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语言和城镇学校的校园语言。”这要求我们始终将普通话的培训与推广使用、汉字的规范和课堂教学相结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入手:一是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做到普通话标准或比较标准。通过教师口语课堂教学改革进行语言文字训练,通过其它学科教学与现代汉语教学的融合,让教师说好普通话,提高教师语言应用能力,进而带动学生、家长和社会。二是把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融合在学校的各项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如演讲大赛等活动;校外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把普通话渗透其中,使教师、学生都能够自觉践行。
4.加强管理。建立和提供评价保障机制。在学校推广普通话的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其目标不仅是教师、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更重要的是带动整个社会。应将提高教师、学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纳入学校工作日程管理之中,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可以把说普通话纳入教育督导、教学质量检查、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检查、学校年终目标责任书评估中。作为专项评估内容,在各类教学研讨、观摩、公开课、教学评比等活动中,把能不能说标准的普通话作为评价标准中的一项。在教师专业技能大赛中,也将其作为教师基本功渗透在各项评估考核之中。
对于大学教师而言,用普通话来进行教学,把知识明明白白地传授给学生,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学到专业知识,还能在学习中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教师在讲普通话的同时,还可在学生中建立威信,使得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精通了普通话,教师自身也利于学习、交流和提高,便于提高自己的教学、研究和日常工作能力。教学、研究与其它方面还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总之,语言的健康和规范是全社会的责任,更是大学教师的责任,我们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工作,使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工作上升到新的水平。
贾晓玲,女,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