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问成绩,不关注内心发展。只求结果,不问原因,是现在教育中,尤其是初高中教育的通病。比起抓成绩的高歌猛进,德育却呈现出疲软,实效性低靡的局面。
随着“赏识教育”等新兴教育理念的兴起,原本德育中常用的惩罚教育逐渐退出舞台。
犯了错误,得不到应有惩罚,只会让孩子误以为自己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是将生活原有状态的美化,对于终有一天离开校园的孩子的极度不负责任。因为学校教育,不应该缺失惩罚教育。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老师说:“惩罚是把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弄不好会伤害人。越是惩罚,越要尊重。”这说明教育的惩罚是一门高超的学问,应将惩罚方式艺术化。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以往单一死板的惩罚方式,开发多种惩罚方式。
惩罚本身不是错误的,真正有效的惩罚是文明、科学、理性的,是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的,采取恰当方法唤起其内心的荣誉、羞耻、同情等感受,让其心悦诚服。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试图从以下角度,让惩罚更多样且更高效,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一、正面语言,多次输入
积极的语言是如春风般暖人心脾的。以往积极的语言从教师口中无数次输入到学生耳里,只是过眼云烟。如果让学生多次机械输入,由被动到主动输入,对学生的内心触动则更大。
初一学生,尚未入团,仍是一名少先队员。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初一学生对于红领巾毫无认同感,甚至是不尊重的。不戴红领巾屡见不鲜,踩踏红领巾,将红领巾作为玩具玩耍也并不少见。经过班级多次教育依旧无效。
于是我让学生首先认同自己的身份,要求学生多次有感情朗读“我是一名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少年先锋队队员”,用严肃郑重的语气,较慢的语速朗读出该句。同时,在朗读该句时,班级也必须是安静严肃的氛围。这样子,学生就明白了佩戴红领巾是因为自己的特殊身份。多次朗读后,要求学生在黑板上书写该句。让学生认同了戴红领巾的身份,更有助于学生从内心爱上戴红领巾。
很多时候,学生犯错误后,教师对其批评的语言都是否定性的语言,“你是不对的”、“你不做作业是错的”、“你不应该打人”,“你是不听话的学生”等等,这样的语言一次次地重复其实是一次次的强化了学生之前所做的不良行为,加深了学生对不良行为的印象。同时用批评、指责、命令等一类的负面语言来教育孩子,对于如何解决问题于事无补。
反之,用积极语言进行多次暗示,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按教师所希望的正确的方式行动,或接受积极向上正确的观点和信念,通过无意识心理活动而起到效果。如与其不断暗示喜欢打架的学生是个爱打架的学生,还不如多次告诉他“文明休息是正确的,文明相处才能获得真正的友谊”。
二、寻根溯源,感悟真谛
虽然经过多次正面语言机械输入,还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红领巾的感情,仍旧存在不戴红领巾的现象。
我又采取了寻根溯源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红领巾”的来历。要求经常不戴红领巾的同学周末和家长一起制作“红领巾的来历”PPT,周一晨课时进行讲解。经过同学的讲解,同学们明白了红领巾产生的背景、象征的意义,了解了那段血淋淋的历史,对红领巾产生了崇敬之情,因此才能对“我是一名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少年先锋队队员”这一积极语言有更深刻的理解。只有知道了红领巾的伟大意义,才能珍惜红领巾,也更能珍惜现有的幸福生活。
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不失是一种很“触心”的方式。
三、自查自省,心惊胆战
某位男生,上课低声哼歌、上课时上厕所一去不回、教室内吃口香糖被发现后立马吐向窗外等等,他做出的许多行为都让师生目瞪口呆。和他的父母沟通后发现,其在家中也是这样的情况, “坐没坐相、吃没吃相”,完全不知“规矩”为何物。
针对他的情况,我想让他知道不守规矩的危害。我让他自己去查找不守规矩造成恶劣后果的相关案例,并请他做主讲,开展了一次“规矩,原来那么重要”的主题班会。在这次班会前,我请同学们把切合这个主题的相关案例收集好后交给那位男生,该生结合自己所寻找的案例,制作了PPT,搜索了视频,在班队活动课上进行讲解,其他同学也都可以在课上进行补充。
因为同学们自主寻找了案例,不断催促该生进行整合工作。同时,众人的力量远大过于教师一人的力量,多人寻找的案例远比一人寻找的多。在这堂班会上,该生在讲解一次次案例的过程中,台下同学不断地发出惊呼声和感叹声。该生受到的刺激远比教师讲解更大。学生们也深刻地意识到世间并不都是美好的,也有黑暗面,有灰色地带,内心产生了极大的触动。
四、自选形式,发挥能动性
在一次运动会上,小红旗作为我班集体出场道具。在候场过程中,有几个学生在队伍中拿着小红旗打闹。在教育之后,仍旧有其他同学拿着红旗玩闹。因为涉及到的学生数目较多,我让他们自己商量该如何惩罚。
恰好其中有位学生酷爱绘画,他提议开展了一次“国旗绘制”比赛,请学生们以五星红旗为元素,绘制一副图画,班级内进行评比。那几位玩闹红旗的同学必须参加。并请美术教师进行点评、评奖。
绘画中需要以国旗作为元素,这就使得学生在绘制过程中,必须扩大视野,更深入地了解国旗。这样的形式,既能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更是发挥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培养了他们的自主意识。也给我开发了新的工作思路。
“我的行为我负责,我的惩罚我来定”,考察学生是否能把自己所犯的错误与造成的后果联系起来,是否已经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是否能从惩罚中尽量得到弥补错误行为的后果。同时也是将“为自己负责”的意识贯彻到教学中的一种方式。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唤醒学生的自觉意识,因此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是更大成功。
作為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不能以一贯始终。无论是惩罚还是鼓励,都是教育过程,而非目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惩罚,针对的是曾发生的不良行为,而所起到的效果应该是未来,是未来的不再发生。正如夸美纽斯所说“惩罚不是因为他们犯了错,而是要他们日后不再犯”。
惩罚不是血雨腥风、铁面无私,也有柔情,也能触及人的内心;惩罚不是简单的对与错、是与非,也有其创意无限的形式,也有其丰富多彩的表现,只待我们去挖掘其真本色,还其万紫千红面。
随着“赏识教育”等新兴教育理念的兴起,原本德育中常用的惩罚教育逐渐退出舞台。
犯了错误,得不到应有惩罚,只会让孩子误以为自己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是将生活原有状态的美化,对于终有一天离开校园的孩子的极度不负责任。因为学校教育,不应该缺失惩罚教育。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老师说:“惩罚是把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弄不好会伤害人。越是惩罚,越要尊重。”这说明教育的惩罚是一门高超的学问,应将惩罚方式艺术化。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以往单一死板的惩罚方式,开发多种惩罚方式。
惩罚本身不是错误的,真正有效的惩罚是文明、科学、理性的,是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的,采取恰当方法唤起其内心的荣誉、羞耻、同情等感受,让其心悦诚服。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试图从以下角度,让惩罚更多样且更高效,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一、正面语言,多次输入
积极的语言是如春风般暖人心脾的。以往积极的语言从教师口中无数次输入到学生耳里,只是过眼云烟。如果让学生多次机械输入,由被动到主动输入,对学生的内心触动则更大。
初一学生,尚未入团,仍是一名少先队员。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初一学生对于红领巾毫无认同感,甚至是不尊重的。不戴红领巾屡见不鲜,踩踏红领巾,将红领巾作为玩具玩耍也并不少见。经过班级多次教育依旧无效。
于是我让学生首先认同自己的身份,要求学生多次有感情朗读“我是一名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少年先锋队队员”,用严肃郑重的语气,较慢的语速朗读出该句。同时,在朗读该句时,班级也必须是安静严肃的氛围。这样子,学生就明白了佩戴红领巾是因为自己的特殊身份。多次朗读后,要求学生在黑板上书写该句。让学生认同了戴红领巾的身份,更有助于学生从内心爱上戴红领巾。
很多时候,学生犯错误后,教师对其批评的语言都是否定性的语言,“你是不对的”、“你不做作业是错的”、“你不应该打人”,“你是不听话的学生”等等,这样的语言一次次地重复其实是一次次的强化了学生之前所做的不良行为,加深了学生对不良行为的印象。同时用批评、指责、命令等一类的负面语言来教育孩子,对于如何解决问题于事无补。
反之,用积极语言进行多次暗示,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按教师所希望的正确的方式行动,或接受积极向上正确的观点和信念,通过无意识心理活动而起到效果。如与其不断暗示喜欢打架的学生是个爱打架的学生,还不如多次告诉他“文明休息是正确的,文明相处才能获得真正的友谊”。
二、寻根溯源,感悟真谛
虽然经过多次正面语言机械输入,还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红领巾的感情,仍旧存在不戴红领巾的现象。
我又采取了寻根溯源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红领巾”的来历。要求经常不戴红领巾的同学周末和家长一起制作“红领巾的来历”PPT,周一晨课时进行讲解。经过同学的讲解,同学们明白了红领巾产生的背景、象征的意义,了解了那段血淋淋的历史,对红领巾产生了崇敬之情,因此才能对“我是一名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少年先锋队队员”这一积极语言有更深刻的理解。只有知道了红领巾的伟大意义,才能珍惜红领巾,也更能珍惜现有的幸福生活。
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不失是一种很“触心”的方式。
三、自查自省,心惊胆战
某位男生,上课低声哼歌、上课时上厕所一去不回、教室内吃口香糖被发现后立马吐向窗外等等,他做出的许多行为都让师生目瞪口呆。和他的父母沟通后发现,其在家中也是这样的情况, “坐没坐相、吃没吃相”,完全不知“规矩”为何物。
针对他的情况,我想让他知道不守规矩的危害。我让他自己去查找不守规矩造成恶劣后果的相关案例,并请他做主讲,开展了一次“规矩,原来那么重要”的主题班会。在这次班会前,我请同学们把切合这个主题的相关案例收集好后交给那位男生,该生结合自己所寻找的案例,制作了PPT,搜索了视频,在班队活动课上进行讲解,其他同学也都可以在课上进行补充。
因为同学们自主寻找了案例,不断催促该生进行整合工作。同时,众人的力量远大过于教师一人的力量,多人寻找的案例远比一人寻找的多。在这堂班会上,该生在讲解一次次案例的过程中,台下同学不断地发出惊呼声和感叹声。该生受到的刺激远比教师讲解更大。学生们也深刻地意识到世间并不都是美好的,也有黑暗面,有灰色地带,内心产生了极大的触动。
四、自选形式,发挥能动性
在一次运动会上,小红旗作为我班集体出场道具。在候场过程中,有几个学生在队伍中拿着小红旗打闹。在教育之后,仍旧有其他同学拿着红旗玩闹。因为涉及到的学生数目较多,我让他们自己商量该如何惩罚。
恰好其中有位学生酷爱绘画,他提议开展了一次“国旗绘制”比赛,请学生们以五星红旗为元素,绘制一副图画,班级内进行评比。那几位玩闹红旗的同学必须参加。并请美术教师进行点评、评奖。
绘画中需要以国旗作为元素,这就使得学生在绘制过程中,必须扩大视野,更深入地了解国旗。这样的形式,既能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更是发挥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培养了他们的自主意识。也给我开发了新的工作思路。
“我的行为我负责,我的惩罚我来定”,考察学生是否能把自己所犯的错误与造成的后果联系起来,是否已经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是否能从惩罚中尽量得到弥补错误行为的后果。同时也是将“为自己负责”的意识贯彻到教学中的一种方式。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唤醒学生的自觉意识,因此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是更大成功。
作為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不能以一贯始终。无论是惩罚还是鼓励,都是教育过程,而非目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惩罚,针对的是曾发生的不良行为,而所起到的效果应该是未来,是未来的不再发生。正如夸美纽斯所说“惩罚不是因为他们犯了错,而是要他们日后不再犯”。
惩罚不是血雨腥风、铁面无私,也有柔情,也能触及人的内心;惩罚不是简单的对与错、是与非,也有其创意无限的形式,也有其丰富多彩的表现,只待我们去挖掘其真本色,还其万紫千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