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油画院偏居北京东南,安静敞亮,着实是画画的好去处。11月6日,这里堵得尤其彻底,自中午起人车拥挤不堪。原因只有一个:陈丹青归国10年来首次个展在中国油画院举办。九十余件油画、素描作品,不但让仰慕陈丹青的众多读者与看客在周末聚拢一处,靳尚谊、袁运甫、邵大箴、徐冰、冯远等著名艺术家也前来捧场。
作为一个画展的开幕式,当天人山人海的气势实在久违。陈丹青归国10年来在公共言论空间积蓄的影响力,在这一天集中体现:观者覆盖老中青嫩幼各年龄段,甚至有妈妈推着婴儿车前来观看;开幕式现场人满为患、温度颇高,不断有人走到室外抽空换气;高官、媒体和中国绘画界的当权派、在野者一起喝柠檬水吃哈密瓜,齐聚一堂只为看丹青画作。十年来,人们多从纸面或网络、电视上看到陈丹青的写与说,“画家”作为陈丹青进入中国美术史的第一身份,其实少有人眼见。但对27岁便因创作《西藏组画》而得盛名的陈丹青,看客如何放得过他的“本职”?
“你不画画是否因为画不出”等疑问时常会出现在陈与观者在中国各地的交流中,而陈丹青也在画作说明中自言“每出一书,我都像目击自己的堕落”。但画画本是在画室里干的私事,何必总出去说,并拿给人看?由于10年间画得太少,“总量不及纽约一年的工作”,此次《归国十年》最终成展,在陈丹青也是意外。但这意外在策展人、陈丹青的老同学杨飞云那里,则是谋划多时的良苦用心。
尽管陈丹青在其他领域的发言令其收获众多追随者,但在中国油画院院长杨飞云看来,被媒体包围的陈丹青被各领域的琐杂用去许多才气。他觉得中国更需要一个油画的陈丹青,也“相信惟有油画才能真正成全并证实他的全部才情”。“油画界在期待,那个画《西藏组画》的陈丹青在出国18年、回国10年的这段时间究竟在画什么。”今年初,杨飞云邀陈丹青到油画院给学生示范写生,让他使用“带天窗的画室”。陈丹青坦言自己已抛掷十年光阴给电脑和键盘,“再不画画,便是对过去四十多年的背弃”。杨飞云不收陈的租金,但条件是在油画院办个画展,陈丹青犹豫半晌,最终只得应承下来。
陈丹青笑称,“这十年就是老了,再也画不出像以前一样的画。现在年纪大了,没有成就也无所谓。”他说自己最满意的是15岁时的创作。但陈的自嘲或许来自于其超强的自信,相当观众认为此次展出的作品依然展示出其深厚功力。
抗美援朝的退伍兵、英俊的青年矿工、穿蓝丝袜的年轻党员、画册静物……《归国十年》的“模特”范围宽广,而现场悬挂的几个大小不一的欧洲老画框也吸引了每个看客的注意。陈丹青说自己的写生塞进框子一看,完全“不配”,只好老老实实取出来。如今他绝了“可笑的妄念”,决定由画框展示自己,而不是配上他的画。而最终的背景,则是陈对中国人的油画艺术能够与西方母题融会无间的质疑。
台下坐着的嘉宾,包括文化部的两位副部长和诸多各界高官名流。他们在发言中都肯定了陈丹青的“勤奋”、“投入”以及对文化的贡献。策展人杨飞云也指出,舆论总是把陈丹青放进《西藏组画》的终极成就中予以定论,可是陈丹青的才华不止于此,“平心而论,这几十年没有哪个同龄画家能比他更活跃多彩、涉猎通达,对周围有那么持久的影响力。”
谈到自己的归国十年,陈丹青笑言:“这十年其实是我对艺术教育体制‘猖狂攻击’的十年,而且我还将继续‘猖狂’下去。”
“无论绘画还是写作,我尽量不说假话。我知道老同学杨飞云想留我。今天这是暂时的和解,”在这个被他戏称为“先进事迹介绍”的开幕式尾声,陈丹青对台下的嘉宾说,“我这个人口无遮拦,不知道哪天又会说什么。”
作为一个画展的开幕式,当天人山人海的气势实在久违。陈丹青归国10年来在公共言论空间积蓄的影响力,在这一天集中体现:观者覆盖老中青嫩幼各年龄段,甚至有妈妈推着婴儿车前来观看;开幕式现场人满为患、温度颇高,不断有人走到室外抽空换气;高官、媒体和中国绘画界的当权派、在野者一起喝柠檬水吃哈密瓜,齐聚一堂只为看丹青画作。十年来,人们多从纸面或网络、电视上看到陈丹青的写与说,“画家”作为陈丹青进入中国美术史的第一身份,其实少有人眼见。但对27岁便因创作《西藏组画》而得盛名的陈丹青,看客如何放得过他的“本职”?
“你不画画是否因为画不出”等疑问时常会出现在陈与观者在中国各地的交流中,而陈丹青也在画作说明中自言“每出一书,我都像目击自己的堕落”。但画画本是在画室里干的私事,何必总出去说,并拿给人看?由于10年间画得太少,“总量不及纽约一年的工作”,此次《归国十年》最终成展,在陈丹青也是意外。但这意外在策展人、陈丹青的老同学杨飞云那里,则是谋划多时的良苦用心。
尽管陈丹青在其他领域的发言令其收获众多追随者,但在中国油画院院长杨飞云看来,被媒体包围的陈丹青被各领域的琐杂用去许多才气。他觉得中国更需要一个油画的陈丹青,也“相信惟有油画才能真正成全并证实他的全部才情”。“油画界在期待,那个画《西藏组画》的陈丹青在出国18年、回国10年的这段时间究竟在画什么。”今年初,杨飞云邀陈丹青到油画院给学生示范写生,让他使用“带天窗的画室”。陈丹青坦言自己已抛掷十年光阴给电脑和键盘,“再不画画,便是对过去四十多年的背弃”。杨飞云不收陈的租金,但条件是在油画院办个画展,陈丹青犹豫半晌,最终只得应承下来。
陈丹青笑称,“这十年就是老了,再也画不出像以前一样的画。现在年纪大了,没有成就也无所谓。”他说自己最满意的是15岁时的创作。但陈的自嘲或许来自于其超强的自信,相当观众认为此次展出的作品依然展示出其深厚功力。
抗美援朝的退伍兵、英俊的青年矿工、穿蓝丝袜的年轻党员、画册静物……《归国十年》的“模特”范围宽广,而现场悬挂的几个大小不一的欧洲老画框也吸引了每个看客的注意。陈丹青说自己的写生塞进框子一看,完全“不配”,只好老老实实取出来。如今他绝了“可笑的妄念”,决定由画框展示自己,而不是配上他的画。而最终的背景,则是陈对中国人的油画艺术能够与西方母题融会无间的质疑。
台下坐着的嘉宾,包括文化部的两位副部长和诸多各界高官名流。他们在发言中都肯定了陈丹青的“勤奋”、“投入”以及对文化的贡献。策展人杨飞云也指出,舆论总是把陈丹青放进《西藏组画》的终极成就中予以定论,可是陈丹青的才华不止于此,“平心而论,这几十年没有哪个同龄画家能比他更活跃多彩、涉猎通达,对周围有那么持久的影响力。”
谈到自己的归国十年,陈丹青笑言:“这十年其实是我对艺术教育体制‘猖狂攻击’的十年,而且我还将继续‘猖狂’下去。”
“无论绘画还是写作,我尽量不说假话。我知道老同学杨飞云想留我。今天这是暂时的和解,”在这个被他戏称为“先进事迹介绍”的开幕式尾声,陈丹青对台下的嘉宾说,“我这个人口无遮拦,不知道哪天又会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