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再诠释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ven1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圣经》与其它文本的最大区别即是:《圣经》从头到尾都要维护上帝的绝对权威。他玛的悲惨故事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不放在更大的语境下来诠释,就有断章取义之嫌。其实他玛的悲惨结局是耶和华在惩罚大卫,是耶和华上帝定意如此。因此,在他玛的故事中,上帝是在伸张自己神权,并没有给父权的位置。
  关键词:《圣经》 悲惨故事 父权 神权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绝大部分女性主义阐释者在阐释《圣经》时,都接受如下前设:问题存在于父权制下男性对《圣经》的翻译和阐释,而非《圣经》本身。她们坚信,一旦《圣经》得到正确的解释,将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妇女低于或从属于男性。女性主义诠释学的主导思想无非是呼吁人们尊重一个事实:所有学科的知识本来是无性别歧视的,《圣经》也是如此。女性主义《圣经》学者要以较为积极的女性阅读方式重新解读《圣经》文本,并仍将“继续拥护《圣经》内容的价值”。
   本文这个故事应该放在更大的语境下来诠释:他玛的悲惨遭遇紧紧跟在大卫使用卑劣手段霸占乌利亚貌美的妻子拔示巴之后,上帝借先知拿单之口明斥其罪。罪因是大卫藐视耶和华,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罪果是上帝必从大卫家中兴起祸患攻击大卫,大卫在暗中行这事,上帝却要在以色列众人面前,日光之下报应大卫。因此,他玛的悲惨故事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不放在更大的语境下来诠释,就有断章取义之嫌。他玛的悲惨故事显然不像特丽波分析的那样,她认为大卫王的纵容、约拿达的荒淫、暗嫩的贪欲使他玛一步步陷入父权制陷阱;也不像女性主义诠释学家拉费认为的那样,她对《旧约》妇女逐个梳理和评价时认为,他玛是代表父权制的暗嫩与押沙龙血族相煎的受害者和牺牲品。诠释《圣经》中他玛的悲惨故事不能脱离《圣经》的神权意识形态:他玛的悲惨结局是耶和华定意惩罚大卫的后果之一。大卫、约拿达、暗嫩和押沙龙都是上帝手中的棋子,上帝并没有考虑父权,他伸张的是自己的神权。
   一 斯滕伯格的阐释理论和《圣经》
   梅厄·斯滕伯格在他的力作《〈圣经〉的叙事诗学:意识形态文学与解读的戏剧性》中指出诸多评论家片面地强调了《圣经》的文学性,认为他们不顾《圣经》首先是一部意识形态文本,而以纯文学的细读去代替和压倒一切。因此,我们在解读《圣经》中的章节和文本时,不可过分自由或断章取义,《圣经》的宗教旨意是我们绝对不能忽视的。他反复强调《圣经》向世人宣布的真理认同的性质,是它叙事中时时刻刻不能偏离的方向。所谓真理认同是指《圣经》宣称它的文本所讲述的一切都不是虚构的,代表了上帝的旨意。《圣经》自始至终都宣称有上帝的权威指引并控制着所发生的一切。因此,《圣经》既非父权文本,也非女权文本,《圣经》是地地道道的神权文本。如果硬要从一个神权文本读出偏爱女性或男性的信息,都是有悖上帝原意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斯滕伯格强调《圣经》叙事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质。《圣经》叙述和其他文本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从头到尾都要维护上帝的绝对权威。
   斯滕伯格探讨《圣经》,认为里面的意识结构就分两个层面:上层是神的层面,下层是人的层面。对《圣经》的绝对主角上帝而言,下层就是人的层面,并不分男性或女性,男女性别只是对彼此的意义。《圣经》这方面的信息明确无误:并不分犹太人、希腊人、自由的、为奴的、或男或女。因为你们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加拉太书》,3:28)
   斯滕伯格反复强调《圣经》是一部不同于其它文本的具备强烈意识形态的特点。那么,《圣经》的意识形态指的又是什么呢?摩西的十条诫命可以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上帝吩咐这一切的话说,我是耶和华你的上帝。第一: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第二: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跪拜、事奉它,因为我耶和华你的上帝是忌邪的上帝。第三:不可妄称耶和华你上帝的名。第四:第七日定位安息日,因为这是当向耶和华守的圣日。第五:当孝敬父母。第六:不可杀人。第七:不可奸淫。第八:不可偷盗。第九: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第十:不可贪恋人的房屋,也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婢,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出埃及记》,20:1-17;《申命记》,1:9-18;5:7-22)
   从诫命中一到四条可以看出:首先,对上帝要绝对敬畏和绝对服从。其次才是对人权的尊重,包括对家庭、生命和财产的重视。因此,《圣经》说:“第一要紧的,就是说:‘以色列啊,你要听,主我们的上帝是独一的主。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其次才是:‘要爱人如己’。再没有比这两条诫命更大的了。”(《马可福音》,12:29-31)
   因此,《圣经》里最大的和唯一的主角是上帝,男人和女人都属于配角。在上帝的眼中,男人和女人都是按照神的形象被造的。上帝对人类的大计划中,并不特别针对男人或女人。对上帝而言,男人和女人都一样,在所有受造物中是作为人的身份在上帝眼中平等享有尊位的。在我们诠释《圣经》时,不能喧宾夺主,不能忘记上帝是唯一主角的事实,不能错误地把《圣经》简单地理解为女人和男人的故事。
   二 《圣经》中他玛的悲惨故事
   特丽波在其《恐怖的文本:〈圣经〉叙事的女性主义文学阅读》中着力剖析了《圣经》中几个关于女性的故事,其中包括他玛的悲惨故事,从而展示出父权制下女性体验如何被漠视、人格如何被扭曲、生命如何被牺牲的过程。根据斯滕伯格的《圣经》批评理论,这种诠释过于强调人的地位,完全忽略了《圣经》是一部神权文本,上帝是其中绝对的权威。运用斯滕伯格的理论再诠释同样的恐怖故事,会给我们不一样的启发。
   《撒母耳记下》第13章1-22节记载了大卫的女儿他玛遭同父异母哥哥暗嫩奸污的故事。大卫的儿子押沙龙有一个美貌的妹子,名叫他玛,大卫的另一个儿子暗嫩(和押沙龙同父异母)爱她,甚至为之忧急成病。他玛还是处女,暗嫩难以行动。暗嫩的朋友约拿达为人极其狡猾,于是献计让暗嫩卧床装病,父亲大卫来探望时,就求父亲让他玛来预备食物并亲手伺候暗嫩吃。果然,一切如约拿达的计谋。他玛亲自给暗嫩作饼,他不肯吃,然后吩咐众人都离开出去了。然后暗嫩让他玛把饼拿进卧房,趁他玛亲手喂他吃的时候,强行玷辱了她。随后,暗嫩恨他玛的心比先前爱她的心更甚,于是不管他玛怎么哀求,暗嫩坚持让自己的仆人把她赶出了门,然后关门上闩。
   特丽波分析这个文本的人物、语言、结构和意义后,认为是大卫王的纵容、约拿达的荒淫、暗嫩的贪欲使他玛一步步陷入父权制陷阱。
   细读这个文本,或许这个故事应该放在更大的语境下来分析。我们先看看这个故事中的几个人物,首先大卫王是他玛、暗嫩和押沙龙的父亲,当暗嫩躺卧装病的时候,大卫来看望儿子,并答应了暗嫩的请求——要他玛来亲自作饼给他吃(大卫并不知情)。后来当大卫听说是暗嫩设计玷辱了他玛,大卫的反应是“就甚发怒(《撒母耳记下》,13:21)”。可以说,大卫有过失,算不上是完美细心的父亲,对自己的儿子不了解,但是大卫不是一位普通的父亲,他是国王,而且他既是他玛的父亲,也是暗嫩的父亲。我们不能期望大卫牺牲一个孩子来为另一个孩子伸冤,或者像押沙龙一样要杀死暗嫩,为他玛报仇。但是“暗嫩死了三年以后,大卫王才得了安慰,心里切切想念押沙龙。(《撒母耳记下》,13:39)”从这样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大卫在押沙龙杀死暗嫩逃亡三年后,才恢复到一位父亲的正常心态。因此,大卫的表现仅仅是一个正常的父亲怜爱生病的孩子,了解真相后又无可奈何的父亲罢了。大卫既没有特别纵容暗嫩的意图,也没有特别纵容押沙龙,押沙龙逃亡三年就是明证。
   至于约拿达这个人,一句话就点明了对他的定位:“这约拿达为人极其狡猾(《撒母耳记下》,13:3)”,丝毫没有赞扬他的意思。暗嫩的整个作为没有任何称道的地方,先是暗恋自己的妹妹,又听从约拿达诈病奸污自己的妹妹,随后又驱赶她离开自己。暗嫩最终被杀也是恶有恶报的结果,这种结局是上帝允准的。
   最后,我们看看他玛,如果他玛是受害者和牺牲品的话,到底谁在幕后推动?其实约拿达和暗嫩扮演的仅仅是棋子的角色,真正的幕后主谋是上帝。我们不应忘记,他玛的故事紧紧被安排在大卫的故事之后,大卫王奸污拔示巴、设计谋杀其夫乌利亚、并娶拔示巴为妻,上帝借拿单的口明斥其罪:“你为什么藐视耶和华的命令,行他眼中看为恶的事呢?你借亚扪人的刀杀害了赫人乌利亚,又娶了他的妻为妻。你既藐视我,娶了赫人乌利亚的妻为妻,所以刀剑永不离开你的家。我必从你家中兴起祸患攻击你……”(《撒母耳记下》,12:9-11)。为什么做这样的安排,为什么他玛的故事要放在大卫王犯罪和上帝明斥其罪的后面?这俩个故事明显是前因后果的关系。正是因为大卫藐视耶和华的命令,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随后才会有大卫的儿子暗嫩奸污他的女儿,大卫的儿子暗嫩被另一个儿子押沙龙所杀,以及随后押沙龙的叛乱。因此,发生在大卫家族内部的悲剧都是耶和华的作为,是上帝在惩罚大卫,因为他“藐视耶和华的命令”,暗嫩和他玛都是牺牲品,都是大卫犯罪的直接后果;暗嫩被杀并非单单是为他玛报仇,尽管押沙龙、他玛和读者可以这样想。其实整个事件都是上帝在操控,是上帝在按照自己的意志惩罚大卫的罪行,惩罚大卫是因为他蔑视耶和华的命令。
   到底大卫都违背了上帝的哪些命令?显而易见,十条诫命中“不可杀人,不可奸淫和不可贪恋人的妻子”,大卫都一并蔑视了,蔑视耶和华的命令就是蔑视耶和华;这在上帝眼中,在《圣经》文本中都算为“恶事”。《圣经》是关于上帝的故事,上帝需要人类的绝对敬畏和绝对服从,否则,上帝必将降罚。因此,他玛的故事并非要牺牲女权,成全男权,其终极目的是保护上帝在《圣经》中的绝对权威的地位。
   其实,在他玛的悲惨故事中,可能牺牲的是女性他玛,但惩罚的却是男性大卫和暗嫩以及后来的押沙龙,尤其是对大卫而言,不管牺牲的是他玛、暗嫩还是押沙龙,都是煎熬作为父亲的大卫,这种失去孩子的痛苦伴随了大卫不仅仅是三年,还有后来的爱子押沙龙的被杀。因此,这个故事牺牲的是人,张扬的是神。男权和女权都没有地位。
   三 结语
   在阐释《圣经》中有关女性的悲惨文本时,我们要牢记斯滕伯格的教导:《圣经》不同于其他纯文学,它首先是一部具有强烈意识形态的神学文本,它从头到尾都要维护上帝的绝对权威。斯滕伯格探讨《圣经》,认为里面的意识结构就分两个层面:上层是神的层面,下层是人的层面。对《圣经》的绝对主角上帝而言,下层就是人的层面,并不分男性或女性。
   他玛的悲惨故事应该放在更大的语境下来阅读和诠释,他玛的悲惨遭遇紧紧跟在大卫使用卑劣手段霸占貌美的拔示巴后,上帝借先知之口明斥其罪。罪因是大卫藐视耶和华;罪果是上帝必从大卫家中兴起祸患攻击大卫,大卫在暗中行这事,上帝却要在以色列众人面前,日光之下报应大卫。因此,他玛的悲惨故事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不放在更大的语境下来诠释,就有断章取义之嫌。显然特丽波和拉费对他玛的分析都有失偏颇,她们认为他玛是父权制陷阱中的受害者和牺牲品。诠释他玛的悲惨故事不能脱离《圣经》的神权意识形态,她的悲惨结局是耶和华定意惩罚大卫。因此,在他玛的故事中上帝要伸张的是自己神权,并没有给父权留下空位。
   在我们解读《圣经》时,面对无法接受的章节时,可能奥古斯丁的解经原则会有所帮助。他说:“在《圣经》中,每一种严厉和明显的残忍,言语的或行为的,都应当剔除其在欲望领域内的意思”。在从女性视角诠释他玛的悲惨故事时,我们希望的不应该是把同样的章节改成关于某个男性的悲惨故事。《圣经》中没有父权,只有神权。也许这样阐释《圣经》才合乎这个神学文本的本意,也才能心平气和地主张男女平权。
  
   参考文献:
   [1] 梁工:《西方〈圣经〉批评引论》,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2] 刘意青:《〈圣经〉的文学阐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 中国基督教协会:《圣经》(和合本),南京爱德印刷有限公司,1994年版。
  
   作者简介:赵建宇,女,1975—,河南郑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美国研究的宗教领域,工作单位:河南工程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性。小说通过盖茨比的悲剧人生,生动刻画了美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状态。作者以其高超的写作技巧强化了主人公的悲剧色彩。本文主要探讨作者如何通过小说人物关系设置和情节设计,突出作品主题。  关键词:菲茨杰拉德 盖茨比 写作技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Franc
期刊
摘要 从被誉为“美国第一部自然主义作品”的《街头女郎玛吉》中,可以看出其作者斯蒂芬·克兰深受达尔文主义“适者生存”的影响。本文试从小说主人翁所生活的环境——一个充斥着暴力和残酷的原始丛林——出发,分析环境对于女主角悲剧命运形成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达尔文主义 丛林 生存 《街头女郎玛吉》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街头女郎玛吉》(以下简称《玛吉》)于1893年首次出
期刊
摘要 作为20世纪初美国无产阶级文学的杰出代表,杰克·伦敦的作品不仅侧重于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而且他作品中的主人公不论男女都着力展现着一种蕴藏于美国民众内心深处的冒险和牺牲精神。本文所介绍的短篇小说《女人的刚毅》中的主人公帕苏克虽然是一介女流,但是她身上所体现出的自我牺牲精神和对爱情的执着,却不比任何男人逊色。正是她那份诚挚的爱给陷入绝境中的丈夫塞特卡带来了一丝温暖,并帮助他继续活了下去。  关键
期刊
摘要 亨利·詹姆斯素以刻画女性形象而著称,后人研究的焦点也多集中在对其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分析上,而对其作品中的男性形象鲜有涉及或探讨。事实上,詹姆斯小说中的男性群像也是多彩多姿的。纵观其22部小说我们会发现,其作品中刻画的男性人物大多是“空心人”形象,按其特性可分为:真君子、伪小人、伪君子、真小人四种类型,这些男性形象展现了詹姆斯对社会、对人性的深刻的、超前的认识,体现出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关
期刊
摘要 在薇拉·凯瑟的小说《我的安东妮亚》中,吉姆·伯丹既充当了叙述者一职——叙述自我的视角和经验自我的视角交替使用,使得小说既真实生动,又有一定的深度,具有全景性的意义。同时,吉姆也是凯瑟的代言人,使之得以采取“从男性视角描写女性主人公”的叙事模式。吉姆还控制着小说的基调,通过延长和缩短故事时间以及对安东妮亚的“回忆”,吉姆奠定了小说的怀旧基调,表达了回归大自然的理想。  关键词:叙述者 叙述自我
期刊
摘要 “逆子”是指自幼接受传统儒家教育,后在现代新思潮洗礼下,试图以他者话语改变传统话语,以此反对封建宗法家族,追求个性解放的现代青年群体。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景观,他们的出现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及文学审美意义,也反映了现代作家游移于理性反叛与情感皈依之间的家园情怀。  关键词:逆子 反叛 皈依 家园情怀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社会
期刊
摘要 新现实主义产生于20 世纪70年代,是美国文学发展史中十分重要的文学潮流,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产生过很大的世界影响。系统梳理新现实主义在美国文学中的产生、发展以及其特点,可以看出新现实主义在文学主题上是向现实主义的回归,而在艺术手法上则批判性地传承了后现代主义的创作特点。论文借此体会了新现实主义文学对传统文学形式既传承又超越的独特风格,并得以窥见美国文学丰富的发展内涵。  关键
期刊
摘要 本文结合相关反讽理论,把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的有关体现反讽艺术的典型中英文例句加以点评。传统上,反讽定义有两种:一是“字面上说的与心里想的完全相反”,另一种是“字面上说的与心里想的不同”。在传统定义的基础上,现代语用学把反讽分成四大类:情景反讽、戏剧反讽、浪漫反讽和言语反讽。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 反讽 反讽艺术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简·奥斯丁的
期刊
摘要 “自然”是乔叟作品的核心概念,但是这种“自然”并非是纯粹的自然,而是包含多重象征意义的神性自然。乔叟的“自然”观最早发端于《公爵夫人之书》,并且在其之后的作品中始终延续了这种“自然”精神。本文试图通过对这部作品的研究,从而深刻揭示出乔叟“自然”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公爵夫人之书》 自然 神学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公爵夫人之书》是杰弗里·乔叟早年的一部
期刊
摘要 《父亲》是日本女作家小松知佳的短篇小说。它叙述了“我”在出嫁前的晚上,回忆父亲从幼时起给“我”录像的各个场景,以及“我”崇拜父亲、讨厌父亲、与父亲和好的“三步曲”,表现了父亲给予“我”的伟大的爱。本文通过父亲用摄像机为“我”拍照、录像的各个故事情节,着重分析了父亲对“我”的那种深沉、执着的爱。同时也简单分析了“我”为人子女,知道感恩并做出实际行动表示的可贵品质。  关键词:《父亲》 摄像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