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数学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学生不是带着空的头脑来参与教学,而是带着生活阅历与生活经验来参与学习,这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应当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现行的初中数学教材也作了很大的改进,更加注重教材的生活化,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已成为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现对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简要论述如下。
一、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提高学生素养
初中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我们要以此基础,用丰富多彩的生活在学生与抽象的数学知识间架起桥梁,帮助学生学习数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深入挖掘教材,寻找教材中的生活元素,对教材整体把握,全面了解。另一方面,我们要了解初中生的各方面特点,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实现一切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一)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乌申斯基提出:“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追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强大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与浓厚的学习惯兴趣,才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才能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学习热情,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相反如果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不高,只会对学习产生消极情绪,并把这种情绪带到学习中,甚至会影响到其他同学的学习状态,这样的教学往往收效甚微。数学是一门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系统性与理论性的学科,采用传统教学手段只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教学的抽象性与教学氛围的枯燥性,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将抽象的数学学习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可以加强学生与数学知识的亲切感,促进学生怀着愉悦的心情与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来,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如在学习合并同类项时,我并没有直接来讲述数学知识,而是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1个苹果+4个梨+2个香蕉+4个苹果+3个香蕉+8个梨,让学生进行化简,学生很自然地就想到同一的水果放在一起,最后化简成5个苹果+12个梨+5个香蕉,然后再将这些学生所熟悉的水果转化成数学符号。这样将生活现象与数学问题相结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参与动机,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
(二)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数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用符号与数字来传递信息。每章每节都有一些教学重难点,在数学知识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尤其是一些概念和定理,这是学习数学的基础,会直接影响到今后的数学学习。因此这些历年都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师研究最多的问题。我们可以利用生活现象来解决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定理,可以有效地化解教学重难点。利用生活化的问题展开教学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行程问题”时,许多学生对相背而行、相对而行不是很理解,此时不用许多的语言解释而是让两个同学走上讲台,让他们背靠着背,同时向相反的方向出发,告诉学生这就是相背而行;让学生一段路程的两端,朝中间行走,这就是相对而行。通过表演,学生对这两个概念有了形象而清晰的了解,有着传统的语言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数学是思維的体操,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具有极强的学科优势。但是数学知识是抽象难懂的,学生觉得抽象难懂,不易理解,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可以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所熟悉的具体形象的生活场景,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与理解,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更利于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看待问题,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标。我们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注重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使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解决教材上的问题,而会更灵活地运用所学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真正实现知识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因此,我们不仅要注重在生活中提取数学信息,更要注重将所学知识用于生活,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实用性,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与学习的乐趣。
(一)用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
如在学习循环小数时,当讲清了循环的定义后,我让学生运用此知识来解释生活现象。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纷纷踊跃发言。有的学生提出十字路口的红绿灯,红灯和绿灯交替出现,这就是循环;有的学生说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是循环现象;有的学生提出钟表上时针、分针和秒针总是一圈一圈的行走,这也是循环现象;有的学生指出我们上课的课表不用排一个学期的,只要排出一个星期的,然后循环上课,这也是循环现象等等。学生还举出了许多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循环现象。学生的发言你不得不赞叹,他们的举例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说明了学生对知识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而且享受到了成功的乐趣。他们体会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会到了学会用数学的眼睛来看待生活,学会用数学知识来解释生活现象。
(二)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现代教育理论提倡要多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不要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只适合于语文一类的学科,对于数学学科同样适用。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同时也要将数学信息运用于生活中,为学生设计各类综合实践活动。如让学生画出学校的平面设计图,这里需要用到的数学知识还真是多,操场、教室、花坛的等比例缩放、操场上旗杆的高度等等。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知识来设计实践活动。如测量河的宽度,测量大树的高度等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大胆猜想,勇于去验证,使学生充分利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来顺利地完成综合实践活动,并且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记忆、理解与运用。
总之,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的归宿。我们的数学教育教学只有植根于现实生活,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才不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才能真正实现教学为生活服务,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教学生活化,既是现代教育理论的必然要求,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教育理念,有其必要性与重要性。在教学中,我们要深入贯彻实施这一教学方法,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将数学问题生活化与生活问题数学化紧密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让学生爱上数学学习。
(责编 张敬亚×)
一、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提高学生素养
初中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我们要以此基础,用丰富多彩的生活在学生与抽象的数学知识间架起桥梁,帮助学生学习数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深入挖掘教材,寻找教材中的生活元素,对教材整体把握,全面了解。另一方面,我们要了解初中生的各方面特点,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实现一切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一)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乌申斯基提出:“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追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强大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与浓厚的学习惯兴趣,才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才能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学习热情,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相反如果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不高,只会对学习产生消极情绪,并把这种情绪带到学习中,甚至会影响到其他同学的学习状态,这样的教学往往收效甚微。数学是一门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系统性与理论性的学科,采用传统教学手段只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教学的抽象性与教学氛围的枯燥性,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将抽象的数学学习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可以加强学生与数学知识的亲切感,促进学生怀着愉悦的心情与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来,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如在学习合并同类项时,我并没有直接来讲述数学知识,而是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1个苹果+4个梨+2个香蕉+4个苹果+3个香蕉+8个梨,让学生进行化简,学生很自然地就想到同一的水果放在一起,最后化简成5个苹果+12个梨+5个香蕉,然后再将这些学生所熟悉的水果转化成数学符号。这样将生活现象与数学问题相结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参与动机,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
(二)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数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用符号与数字来传递信息。每章每节都有一些教学重难点,在数学知识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尤其是一些概念和定理,这是学习数学的基础,会直接影响到今后的数学学习。因此这些历年都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师研究最多的问题。我们可以利用生活现象来解决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定理,可以有效地化解教学重难点。利用生活化的问题展开教学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行程问题”时,许多学生对相背而行、相对而行不是很理解,此时不用许多的语言解释而是让两个同学走上讲台,让他们背靠着背,同时向相反的方向出发,告诉学生这就是相背而行;让学生一段路程的两端,朝中间行走,这就是相对而行。通过表演,学生对这两个概念有了形象而清晰的了解,有着传统的语言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数学是思維的体操,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具有极强的学科优势。但是数学知识是抽象难懂的,学生觉得抽象难懂,不易理解,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可以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所熟悉的具体形象的生活场景,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与理解,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更利于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看待问题,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标。我们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注重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使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解决教材上的问题,而会更灵活地运用所学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真正实现知识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因此,我们不仅要注重在生活中提取数学信息,更要注重将所学知识用于生活,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实用性,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与学习的乐趣。
(一)用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
如在学习循环小数时,当讲清了循环的定义后,我让学生运用此知识来解释生活现象。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纷纷踊跃发言。有的学生提出十字路口的红绿灯,红灯和绿灯交替出现,这就是循环;有的学生说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是循环现象;有的学生提出钟表上时针、分针和秒针总是一圈一圈的行走,这也是循环现象;有的学生指出我们上课的课表不用排一个学期的,只要排出一个星期的,然后循环上课,这也是循环现象等等。学生还举出了许多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循环现象。学生的发言你不得不赞叹,他们的举例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说明了学生对知识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而且享受到了成功的乐趣。他们体会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会到了学会用数学的眼睛来看待生活,学会用数学知识来解释生活现象。
(二)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现代教育理论提倡要多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不要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只适合于语文一类的学科,对于数学学科同样适用。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同时也要将数学信息运用于生活中,为学生设计各类综合实践活动。如让学生画出学校的平面设计图,这里需要用到的数学知识还真是多,操场、教室、花坛的等比例缩放、操场上旗杆的高度等等。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知识来设计实践活动。如测量河的宽度,测量大树的高度等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大胆猜想,勇于去验证,使学生充分利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来顺利地完成综合实践活动,并且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记忆、理解与运用。
总之,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的归宿。我们的数学教育教学只有植根于现实生活,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才不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才能真正实现教学为生活服务,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教学生活化,既是现代教育理论的必然要求,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教育理念,有其必要性与重要性。在教学中,我们要深入贯彻实施这一教学方法,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将数学问题生活化与生活问题数学化紧密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让学生爱上数学学习。
(责编 张敬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