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评价中,要注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通过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细微之处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使课堂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如何使语文课堂评价充满人文关怀呢?笔者有以下一些思考。
一、明确观念,充分尊重学生
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应该充分明确一点:学生虽然小,但他们也同样拥有自己的人格、权益,和成人一样,是不容侵犯的。尊重学生的人格、权益,是对学生进行人文关爱的立足点。教师要承认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和个体性。语文学科,学的是语言文字,而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本就非常感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多时候并没有唯一,并没有标准。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而不要用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把所谓的“标准”强加于学生。例如:笔者在执教《鸬鹚》一课时就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
这一课的教学,我紧紧围绕“抹”字展开,引导学生不断品读,体会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温情。正当投入之时,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渔人对鸬鹚也不过如此。”
我表示了疑惑。他接着说:“‘抹’字的确可以看出渔人对鸬鹚的亲切。可是课文里还有一‘甩’字。‘甩’的力道比‘抹’大得多,所以我觉得渔人好象对鸬鹚并不十分友好。”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了,孩子们开始纷纷反驳他的观点。双方在那里争论着,最后都把目光投向了我,期待着我的评价、我的结论。
我没有和别的孩子们一起反对那个质疑的学生,相反倒觉得这个质疑非常有思考的价值。于是,我说:“这个同学的理解,有他自己独特的见解。说明他非常善于思考、非常仔细。我们应该向他学习。至于‘甩’字里究竟有什么文章,大家课后不妨可以继续研究。”
我暗自庆幸课堂上的我充分尊重了这个学生的独特理解,一个天才般的发现被我保留了下来,同时保存了他的自尊。之后,我专门在课上讲了我的发现,并感谢了那个孩子,使他颇有成就感,脸上情不自禁地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二、不吝表扬,多多鼓励学生
诸多名师都认为,鼓励是最好的教育。是的,孩子幼小稚嫩的心灵,需要我们教师充满温情、充满鼓励的话语来呵护。鼓励可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学生在这种自由的空间里可与老师、同学进行心灵的碰撞、生命的融合,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在成功中走向成功。
在众多名师的经典课堂中,我们可以听到许许多多鼓励的话语。比如:在课堂上评价学生的朗读和质疑时,我们可以说:“相信你能读得更好,再来一遍怎么样?”我们还可以微笑地对他说:“这是你独特的想法,下面听听别人是怎么想的。”我们还可以表扬他:“你一直在动脑筋,读书发现了问题,真是爱思考的孩子。”这些充满温情的话语创造出了亲切体贴尊重的言谈方式,激励了学生上进心理。
在今年我校“家长开放日”的观摩课上,我班一位语文基础最薄弱的孩子居然主动举了手要求来朗读课文。我有些忐忑不安,于是看了他一眼。然而就是这一眼,坚定了我对他的信心,他的眼睛分明在告诉我:“老师,相信我,我一定能读好。”我毫不犹豫地请他起来。他有些紧张,我同样用眼神告诉他:“别紧张,你能读好。”他开始读了,一字一句读得那么卖力、那么认真,而且一字不差,没有一个疙瘩。他能读到这样真的已经非常不容易,他在课前一定花了很大工夫,我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情不自禁地说:“同学们,让我们一起为他的朗读鼓掌!”掌声响起,他笑了。我看到了洋溢在他脸上的自信。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闪光点”。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善于发现,发现了又能否及时鼓励。孩子需要鼓励,尤其是一些后进生。他们同样渴望成功,可是他们身上没有优等生的光环,缺乏自信,甚至有些自卑。而这时候,作为教师的我们如果能适时地对他们予以鼓励,无疑会使这些孩子感受到春风化雨般的温暖。老师们,请不要吝惜您的鼓励。因为一句小小的鼓励的话语,往往就会给孩子巨大的动力。
三、开阔胸襟,习惯宽容学生
在这一方面,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为我们作了很好的示范。在贾老师的课上,充满了真诚的赞美与鼓励,同时也不乏对学生错误的宽容和巧妙的化解。我们不妨来欣赏一下他在执教《惊弓之鸟》一课时的一个教学片段:
贾老师让学生用“成”组词。学生一下子说了很多和“成”有关的词语,其中有个学生激动地说:“‘诚实’的‘诚’。”其他同学听了,有的哈哈大笑,有的摇头叹气,有的小声嘀咕“错了”。那位同学低下了头。这时,贾老师轻轻用手势制止住同学们的议论,然后快步走到那个同学身边,用手轻轻地抚摸着他的头说:“小朋友们,这位同学没有错,他讲对了!”“没有错?讲对了?”大家疑惑地看着贾老师。贾老师用期待的目光亲切地看着那个同学。那个学生在他的鼓励下大声说:“是‘诚实’的‘诚’再去掉言字旁,就变成了成功的‘成’。”
在这位同学说错的情况下,贾老师不是简单地否定,而是细心地呵护,不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丝毫的伤害。他紧紧围绕学生的错误,顺势引导,不仅呵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也使错误变成了生成资源。老师宽容的肯定换来学生成功的喜悦,整个课堂充满了人性的关怀。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成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学生呢?学生犯错在所难免。其实,很多人在犯错时,心情本就比较惭愧失落,孩子尤其如此。这个时候,如果教师还只是一味批评和指责,那不是雪上加霜吗?例如:我班一名平时不敢回答问题的女学生,一次突然举起了手。我喜出望外,高兴地让她发言,可是这位学生在站起来后,一紧张,什么都忘了,急得面红耳赤。我没有批评她,而是鼓励她说:“你能主动回答问题,非常好。尽管这一次没回答好,我相信下一次你肯定能成功。”在随后的提问中,我多次通过目光暗示或鼓励这名学生大胆发言,这位学生终于成功地回答了问题,并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试想,如果面对学生的失误或错误,我采取的不是宽容而是严厉的训斥,还会有这位学生的第二次发言和成功吗?
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多站在孩子的立场,多替他们想想,那样我们必定能胸襟开阔、包容孩子了。
从保护孩子的个性和自尊的立场出发,我们的评价思想和评价方式不能再停留在过去,而应该借着课改的春风,与时俱进,注重评价的科学性和人文性,使自己的评价不仅是逆耳忠言,更是春风化雨,处处充满人文关爱,在语文课堂评价中“立人”。
一、明确观念,充分尊重学生
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应该充分明确一点:学生虽然小,但他们也同样拥有自己的人格、权益,和成人一样,是不容侵犯的。尊重学生的人格、权益,是对学生进行人文关爱的立足点。教师要承认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和个体性。语文学科,学的是语言文字,而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本就非常感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多时候并没有唯一,并没有标准。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而不要用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把所谓的“标准”强加于学生。例如:笔者在执教《鸬鹚》一课时就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
这一课的教学,我紧紧围绕“抹”字展开,引导学生不断品读,体会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温情。正当投入之时,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渔人对鸬鹚也不过如此。”
我表示了疑惑。他接着说:“‘抹’字的确可以看出渔人对鸬鹚的亲切。可是课文里还有一‘甩’字。‘甩’的力道比‘抹’大得多,所以我觉得渔人好象对鸬鹚并不十分友好。”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了,孩子们开始纷纷反驳他的观点。双方在那里争论着,最后都把目光投向了我,期待着我的评价、我的结论。
我没有和别的孩子们一起反对那个质疑的学生,相反倒觉得这个质疑非常有思考的价值。于是,我说:“这个同学的理解,有他自己独特的见解。说明他非常善于思考、非常仔细。我们应该向他学习。至于‘甩’字里究竟有什么文章,大家课后不妨可以继续研究。”
我暗自庆幸课堂上的我充分尊重了这个学生的独特理解,一个天才般的发现被我保留了下来,同时保存了他的自尊。之后,我专门在课上讲了我的发现,并感谢了那个孩子,使他颇有成就感,脸上情不自禁地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二、不吝表扬,多多鼓励学生
诸多名师都认为,鼓励是最好的教育。是的,孩子幼小稚嫩的心灵,需要我们教师充满温情、充满鼓励的话语来呵护。鼓励可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学生在这种自由的空间里可与老师、同学进行心灵的碰撞、生命的融合,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在成功中走向成功。
在众多名师的经典课堂中,我们可以听到许许多多鼓励的话语。比如:在课堂上评价学生的朗读和质疑时,我们可以说:“相信你能读得更好,再来一遍怎么样?”我们还可以微笑地对他说:“这是你独特的想法,下面听听别人是怎么想的。”我们还可以表扬他:“你一直在动脑筋,读书发现了问题,真是爱思考的孩子。”这些充满温情的话语创造出了亲切体贴尊重的言谈方式,激励了学生上进心理。
在今年我校“家长开放日”的观摩课上,我班一位语文基础最薄弱的孩子居然主动举了手要求来朗读课文。我有些忐忑不安,于是看了他一眼。然而就是这一眼,坚定了我对他的信心,他的眼睛分明在告诉我:“老师,相信我,我一定能读好。”我毫不犹豫地请他起来。他有些紧张,我同样用眼神告诉他:“别紧张,你能读好。”他开始读了,一字一句读得那么卖力、那么认真,而且一字不差,没有一个疙瘩。他能读到这样真的已经非常不容易,他在课前一定花了很大工夫,我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情不自禁地说:“同学们,让我们一起为他的朗读鼓掌!”掌声响起,他笑了。我看到了洋溢在他脸上的自信。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闪光点”。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善于发现,发现了又能否及时鼓励。孩子需要鼓励,尤其是一些后进生。他们同样渴望成功,可是他们身上没有优等生的光环,缺乏自信,甚至有些自卑。而这时候,作为教师的我们如果能适时地对他们予以鼓励,无疑会使这些孩子感受到春风化雨般的温暖。老师们,请不要吝惜您的鼓励。因为一句小小的鼓励的话语,往往就会给孩子巨大的动力。
三、开阔胸襟,习惯宽容学生
在这一方面,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为我们作了很好的示范。在贾老师的课上,充满了真诚的赞美与鼓励,同时也不乏对学生错误的宽容和巧妙的化解。我们不妨来欣赏一下他在执教《惊弓之鸟》一课时的一个教学片段:
贾老师让学生用“成”组词。学生一下子说了很多和“成”有关的词语,其中有个学生激动地说:“‘诚实’的‘诚’。”其他同学听了,有的哈哈大笑,有的摇头叹气,有的小声嘀咕“错了”。那位同学低下了头。这时,贾老师轻轻用手势制止住同学们的议论,然后快步走到那个同学身边,用手轻轻地抚摸着他的头说:“小朋友们,这位同学没有错,他讲对了!”“没有错?讲对了?”大家疑惑地看着贾老师。贾老师用期待的目光亲切地看着那个同学。那个学生在他的鼓励下大声说:“是‘诚实’的‘诚’再去掉言字旁,就变成了成功的‘成’。”
在这位同学说错的情况下,贾老师不是简单地否定,而是细心地呵护,不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丝毫的伤害。他紧紧围绕学生的错误,顺势引导,不仅呵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也使错误变成了生成资源。老师宽容的肯定换来学生成功的喜悦,整个课堂充满了人性的关怀。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成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学生呢?学生犯错在所难免。其实,很多人在犯错时,心情本就比较惭愧失落,孩子尤其如此。这个时候,如果教师还只是一味批评和指责,那不是雪上加霜吗?例如:我班一名平时不敢回答问题的女学生,一次突然举起了手。我喜出望外,高兴地让她发言,可是这位学生在站起来后,一紧张,什么都忘了,急得面红耳赤。我没有批评她,而是鼓励她说:“你能主动回答问题,非常好。尽管这一次没回答好,我相信下一次你肯定能成功。”在随后的提问中,我多次通过目光暗示或鼓励这名学生大胆发言,这位学生终于成功地回答了问题,并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试想,如果面对学生的失误或错误,我采取的不是宽容而是严厉的训斥,还会有这位学生的第二次发言和成功吗?
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多站在孩子的立场,多替他们想想,那样我们必定能胸襟开阔、包容孩子了。
从保护孩子的个性和自尊的立场出发,我们的评价思想和评价方式不能再停留在过去,而应该借着课改的春风,与时俱进,注重评价的科学性和人文性,使自己的评价不仅是逆耳忠言,更是春风化雨,处处充满人文关爱,在语文课堂评价中“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