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职升格高职背景下教师适应性水平的提升,是新升格高职院校打造优质教师队伍的关键。采用混合方法设计,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定量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原中职教师群体进行研究。发现原中职教师适应性水平整体较好,教龄和性别是影响组别间差异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新升格高职院校人事管理政策是影响其教师适应性的关键。为此,可从制度与个人两个层面促进原中职教师适应性水平提升。
关键词 教师适应性;中职升格;高职院校;人事管理;混合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36-0053-08
一、问题提出
国外学者对“教师适应性”关注较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注意到教师适应性对课程改革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教师在适应课程改革时,其心理和行为会出现一系列改变,若曼(Troman)与沃兹(Woods)的研究表明,教师在适应变化时呈现出三种表现方式,分别是自我实现、放缓步调和离职逃避[1]。
我国研究者对此问题的关注,是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的。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不同研究主体从各个角度对教师适应性展开研究。这些研究使人们关注变革中的教师适应性,认识到教师适应性与课程改革之间存在双向影响作用。这些研究发现既有助于人们理解教师适应性与课程变革成效之间的关系,也提醒人们关注教师适应性对其职业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关注其身心与行为变化等微观情况。
为了更好地把握教师适应性究竟包括哪些方面,学者们对教师适应性概念进行了界定。靳玉乐、尹弘飚认为,教师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主体,教师适应是教师一系列的调整性改变。因此,教师适应性被定义为“教师能够因应外界变革要求,对自身做出某種调整以保持自我与环境平衡的心理—行为特征”[2]。在此基础上,靳玉乐、于泽元建构了教师适应性内容的分析框架,该框架由四个彼此联系的重要因素构成,分别是思想上的认同、能力上的胜任、情感上的关注以及文化上的融合[3]。
基础教育领域内的教师适应性研究持久而深入,职业教育领域内却较少对教师适应性展开研究,更缺乏中职升格高职背景下的教师适应性研究。已有研究发现,新升格高职院校中,原中职教师面临诸多现实问题,比如教育观念落后,对高等职业教育内涵认识不足,没有做好由中职教师向高职教师转变的准备[4];又如知识结构老化、教育理念知识不足[5];再如教师能力结构存在问题,包括教育实践能力差、专业研究能力缺乏、创新意识不足等[6]。
同时,由于学校升格带来的各种挑战,对原中职教师的心理健康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已有研究发现,在新升格高职院校中,教师面临突出的心理问题,如人际关系冷漠、出现职业倦怠、工作满意度差等[7]。其中,女教师在情绪衰竭、个人成就感降低等方面高于男教师,面临更大的发展压力;而31~40岁的教师则出现了职业高原状态[8]。
因此,对中职升格高职背景下的教师适应性开展研究,对新升格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教师自身职业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中的教师适应性,专指中职升格高职背景下,原中职教师在理念认知、情感态度、工作能力等方面不断加以调整、改变,形成高等职业教育所需要的各种能力,最终实现高职教师的身份认同。以此编制测评问卷,对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川北幼专”)原中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川北幼专原中职教师的适应性现状;同时,通过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收集多方面信息资料,进一步分析导致这一结果的深层原因。
研究回答的主要问题包括:川北幼专原中职教师的适应性现状总体水平如何?什么原因导致该现状?在新时代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路上,又该如何辅以支持,提升原中职教师的适应性水平?
二、研究设计
采用混合式研究,将定量与质性的研究方法相结合。两种方法的交替使用,既能够很好地体现调查数据的说服力和小样本访谈的深刻性,也能够极大地提高研究的效度。
具体的研究设计采用“序列设计”。先通过定量研究了解整体状况,然后采用质性研究探明具体情况,从而使两种研究结果能够相互辅助和支持。在对研究现象整体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原因,并提供解释性理解。
进行文献梳理,对与“教师适应性”和“中职升格高职”有关的中外文献进行分析,界定“教师适应性”的概念,并将这一抽象概念转化成可操作的维度和具体可测量的指标,采用五点量表作答形式,设五个选项分别为“完全不符合”“较为不符合”“一般符合”“较为符合”“完全符合”,分别给予1、2、3、4、5分。然后请专职教师和“教师、行政‘双肩挑’”的教师共计25位教师进行试填,最终完成《中职升格高职背景下教师适应性研究调查问卷》的编制,并对问卷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一)因子模型适应性分析
效度分析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在分析之前首先对问卷数据进行因子模型适应性分析,球形检验结果见表1。
由表1数据可知,问卷数据的KMO值为0.901,并且经巴特莱特球型检验结果为显著,说明问卷的结构效度良好,调查数据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二)因子分析结果
根据因子分析,具备信度的问题可以提取6个主成分,这6个主成分解释的方差达69.42%,在充分解释原变量方面比较理想,见表2。
(三)因素分析
针对因子分析结果,使用主成分分析法,问卷共提取6个主成分,旋转后的因子载荷见表3。
由表3可知,问卷经因素分析后提出6个主成分,其中有28道题目分别归为理念认知适应、情感态度适应、工作能力适应和学校环境支持等四个主成分里;另有第8、9、13、14这四道题分别归为两个主成分(其中第8、13、14题为反向计分题),分别命名为高职学校生活理念适应(第8、9题)和压力认知适应(第13、14题)。根据文献探讨和核心概念界定,原中职教师的高职学校生活理念适应和高职教育要求带来的压力认知适应,都属于对高职教育的理念认知适应范畴,因此对这四道题目进行保留,纳入理念认知适应因素里进行分析探讨。 修改完善后的问卷,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个人基本信息,包含教师的性别、职务、职称、学历、教龄等。填写方式为封闭式选择。第二部分为教师适应性问卷,包含理念认知适应、情感态度适应、工作能力适应三个维度。其中,理念认知适应维度主要包括对升格事件的理解、大学教师的身份认同、中职与高职的解释、对高职教育要求的理解等;情感态度适应维度包括对高职教师职业道德认知、教学态度、压力感知、价值观等;工作能力适应具体包含原中职教师在课程研究、教学设计、课堂管理、科学研究、教研教改、实训实践、信息技术使用等方面的情况。
接下来,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课题组以川北幼专全体在职在岗原中职教师为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通过对有效问卷的数据分析,得出川北幼专原中职教师适应性水平的现状与特点。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得到的数据与结果,进一步提炼出影响原中职教师适应性水平的关键因素。在问卷调查结束后,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对川北幼专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双肩挑”教师、一线教师等共计25人(其中男性14人,女性11人)进行深度访谈。访谈有效时长为40分钟左右,访谈过程通过录音形式进行记录,对转录后的文字进行归纳整理,并进行编码分析,再结合研究人员日常的参与式观察,发现影响川北幼专原中职教师适应性的潜在因素,帮助原中职教师发出真实的声音,并为提升原中职教师的适应性水平提供建议。
三、研究发现
(一)定量分析:现状呈现
1.总体情况
经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对整体水平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固定值为3。发现样本整体的适应性水平(M=3.88)显著高于固定值,t(1,147)=20.06,均值差值为0.88,p
关键词 教师适应性;中职升格;高职院校;人事管理;混合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36-0053-08
一、问题提出
国外学者对“教师适应性”关注较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注意到教师适应性对课程改革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教师在适应课程改革时,其心理和行为会出现一系列改变,若曼(Troman)与沃兹(Woods)的研究表明,教师在适应变化时呈现出三种表现方式,分别是自我实现、放缓步调和离职逃避[1]。
我国研究者对此问题的关注,是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的。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不同研究主体从各个角度对教师适应性展开研究。这些研究使人们关注变革中的教师适应性,认识到教师适应性与课程改革之间存在双向影响作用。这些研究发现既有助于人们理解教师适应性与课程变革成效之间的关系,也提醒人们关注教师适应性对其职业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关注其身心与行为变化等微观情况。
为了更好地把握教师适应性究竟包括哪些方面,学者们对教师适应性概念进行了界定。靳玉乐、尹弘飚认为,教师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主体,教师适应是教师一系列的调整性改变。因此,教师适应性被定义为“教师能够因应外界变革要求,对自身做出某種调整以保持自我与环境平衡的心理—行为特征”[2]。在此基础上,靳玉乐、于泽元建构了教师适应性内容的分析框架,该框架由四个彼此联系的重要因素构成,分别是思想上的认同、能力上的胜任、情感上的关注以及文化上的融合[3]。
基础教育领域内的教师适应性研究持久而深入,职业教育领域内却较少对教师适应性展开研究,更缺乏中职升格高职背景下的教师适应性研究。已有研究发现,新升格高职院校中,原中职教师面临诸多现实问题,比如教育观念落后,对高等职业教育内涵认识不足,没有做好由中职教师向高职教师转变的准备[4];又如知识结构老化、教育理念知识不足[5];再如教师能力结构存在问题,包括教育实践能力差、专业研究能力缺乏、创新意识不足等[6]。
同时,由于学校升格带来的各种挑战,对原中职教师的心理健康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已有研究发现,在新升格高职院校中,教师面临突出的心理问题,如人际关系冷漠、出现职业倦怠、工作满意度差等[7]。其中,女教师在情绪衰竭、个人成就感降低等方面高于男教师,面临更大的发展压力;而31~40岁的教师则出现了职业高原状态[8]。
因此,对中职升格高职背景下的教师适应性开展研究,对新升格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教师自身职业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中的教师适应性,专指中职升格高职背景下,原中职教师在理念认知、情感态度、工作能力等方面不断加以调整、改变,形成高等职业教育所需要的各种能力,最终实现高职教师的身份认同。以此编制测评问卷,对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川北幼专”)原中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川北幼专原中职教师的适应性现状;同时,通过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收集多方面信息资料,进一步分析导致这一结果的深层原因。
研究回答的主要问题包括:川北幼专原中职教师的适应性现状总体水平如何?什么原因导致该现状?在新时代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路上,又该如何辅以支持,提升原中职教师的适应性水平?
二、研究设计
采用混合式研究,将定量与质性的研究方法相结合。两种方法的交替使用,既能够很好地体现调查数据的说服力和小样本访谈的深刻性,也能够极大地提高研究的效度。
具体的研究设计采用“序列设计”。先通过定量研究了解整体状况,然后采用质性研究探明具体情况,从而使两种研究结果能够相互辅助和支持。在对研究现象整体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原因,并提供解释性理解。
进行文献梳理,对与“教师适应性”和“中职升格高职”有关的中外文献进行分析,界定“教师适应性”的概念,并将这一抽象概念转化成可操作的维度和具体可测量的指标,采用五点量表作答形式,设五个选项分别为“完全不符合”“较为不符合”“一般符合”“较为符合”“完全符合”,分别给予1、2、3、4、5分。然后请专职教师和“教师、行政‘双肩挑’”的教师共计25位教师进行试填,最终完成《中职升格高职背景下教师适应性研究调查问卷》的编制,并对问卷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一)因子模型适应性分析
效度分析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在分析之前首先对问卷数据进行因子模型适应性分析,球形检验结果见表1。
由表1数据可知,问卷数据的KMO值为0.901,并且经巴特莱特球型检验结果为显著,说明问卷的结构效度良好,调查数据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二)因子分析结果
根据因子分析,具备信度的问题可以提取6个主成分,这6个主成分解释的方差达69.42%,在充分解释原变量方面比较理想,见表2。
(三)因素分析
针对因子分析结果,使用主成分分析法,问卷共提取6个主成分,旋转后的因子载荷见表3。
由表3可知,问卷经因素分析后提出6个主成分,其中有28道题目分别归为理念认知适应、情感态度适应、工作能力适应和学校环境支持等四个主成分里;另有第8、9、13、14这四道题分别归为两个主成分(其中第8、13、14题为反向计分题),分别命名为高职学校生活理念适应(第8、9题)和压力认知适应(第13、14题)。根据文献探讨和核心概念界定,原中职教师的高职学校生活理念适应和高职教育要求带来的压力认知适应,都属于对高职教育的理念认知适应范畴,因此对这四道题目进行保留,纳入理念认知适应因素里进行分析探讨。 修改完善后的问卷,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个人基本信息,包含教师的性别、职务、职称、学历、教龄等。填写方式为封闭式选择。第二部分为教师适应性问卷,包含理念认知适应、情感态度适应、工作能力适应三个维度。其中,理念认知适应维度主要包括对升格事件的理解、大学教师的身份认同、中职与高职的解释、对高职教育要求的理解等;情感态度适应维度包括对高职教师职业道德认知、教学态度、压力感知、价值观等;工作能力适应具体包含原中职教师在课程研究、教学设计、课堂管理、科学研究、教研教改、实训实践、信息技术使用等方面的情况。
接下来,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课题组以川北幼专全体在职在岗原中职教师为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通过对有效问卷的数据分析,得出川北幼专原中职教师适应性水平的现状与特点。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得到的数据与结果,进一步提炼出影响原中职教师适应性水平的关键因素。在问卷调查结束后,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对川北幼专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双肩挑”教师、一线教师等共计25人(其中男性14人,女性11人)进行深度访谈。访谈有效时长为40分钟左右,访谈过程通过录音形式进行记录,对转录后的文字进行归纳整理,并进行编码分析,再结合研究人员日常的参与式观察,发现影响川北幼专原中职教师适应性的潜在因素,帮助原中职教师发出真实的声音,并为提升原中职教师的适应性水平提供建议。
三、研究发现
(一)定量分析:现状呈现
1.总体情况
经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对整体水平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固定值为3。发现样本整体的适应性水平(M=3.88)显著高于固定值,t(1,147)=20.06,均值差值为0.8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