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集体的建设,千头万绪;班主任的工作,千辛万苦;班级里的学生,千变万化。而高中阶段是个体发育成长最宝贵和最富特色的时期,随着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增强,学生既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同时他们又需要成人的爱与关心。一个班主任,只有让学生感到并且接受老师的关心与信任,才能带领学生营建一个优秀向上的班集体。优秀班集体的班级成员自主管理意识强,能很好地团结协作,做到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
第一,培养高中生自主管理和团结协作的意识。班级自主管理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主体性,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它突出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班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加到班级管理中来,在班级管理中自觉地担负起班级的各项工作,在对班级的管理中实现为班级服务、实现为全体学生服务、实现为自身的发展服务。
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是充分激励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发展、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随着时代的变化,当代学生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对传统的保姆式和刚性管理不满,主张独立自主,要求张扬个性。作为我们班主任要变孤军奋战为师生合作,我们不能认为这个班级只是班主任个人的,不相信学生有自我管理能力,凡事如果只靠班主任一人支撑,那班主任充当的就是保姆的角色,劳心劳力,还未必有成效。因此班主任要为学生提供自我教育与管理的机会。当每一个学生都以主人的姿态与班主任协力建设班集体时,班主任还会感到累吗?教会学生学会自我管理,那才是最大的成功。
班级内几十个学生,虽然每个学生在班级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但都应该积极参与班集体的管理工作,在关心集体和热爱集体思想情感的驱动下,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性和主体性,使班级管理充满生气和富有新意。
第二,积极创建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树立良好的班级精神,促使学生在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的推动下,在奋发向上的氛围中受到激励、鞭策和健康成长。班级精神需要培养,需要内化,将最大限度地推动学生自我管理。我习惯给我所带的班级制定目标,如“做最好的自己,创最好的班级”,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全班同学就能把这个目标积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一年下来,我所带的这个班级无论是在常规管理、学习成绩方面,还是参加的各项活动中,均表现突出,名列前茅。学生是有思想、有意识、有创造性的、能动的主体,只要给他们“阳光”,他们就会“灿烂”。
作为班主任,我们重要的职责是为学生创造一个自我表演的舞台,把主动权让给学生,把创造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的地盘学生自己做主,学生才会焕发出真正的生命活力。
第三,在实践中加强对学生团结协作的培养。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分工更加细密,要想在当今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除了个人的努力,还需要团队合作,即大家围绕同一个目标共同努力。宏观上,社会的发展需要团结协作;微观上,任何组织的发展也需要团队合作。俗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而相反的是“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晃来又晃去,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抬进洞里。”从这两个简单的事例对比中,可以看出团队精神对任何一个组织来讲都是不可缺少的精髓,否则就如同一盘散沙。
学校是以班集体为单位,每一个班集体就是一个小团体。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就是一个有着团队精神的高效团队,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充满活力、爱和责任心,以一种不怕困难、合作进取的态度面对一切挑战。
例如,在我们学校校运动会中有50米抱球迎面接力跑和跳长绳两个集体项目,这两个项目其实是非常锻炼参与者的团结协作精神的。象我曾经所带的高一(9)班因为是刚刚组建的新集体,初中里很多同学都没有参与过此类集体项目,一开始怎么也没办法练好,50米抱球迎面接力跑每个人只管自己跑得快,不重视接球环节,导致球一直掉到地上;跳长绳时,同学之间配合不默契,中间绳一直断掉,跳长绳的同学不停互相指责,速度越来越慢。凭借我多年的经验,我耐心地告诫学生这两个项目最关键的就是参赛者相互之间的团结协作,前者不需要跑的多快,关键在于跑的同学之间配合好接球环节,不能让球掉地;而后者在于跳的10名同学和甩绳的同学一定要配合好,中间尽量不要让绳断掉,多锻炼多配合,问题自然就解决了,大家一定要有信心。结果在当年的校运会上,我所带的班在这两个集体项目上都得到了年级第一名的好成绩,同学们在实践中充分感受到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互相团结,互相协作的班集体能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同学提供展示和发展的机会,每个同学都能自觉维护班集体的荣誉,并且以它为骄傲。
充分加强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整体的力量才能得到发挥,个性和素质才能得到提高。只有确认学生在班集体中的地位、权利和义务,才能唤起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义务感,并强化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促使学生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努力为创建优秀班集体添砖加瓦,争光添彩。
参考文献:
[1]徐洪芹、王玲、王章永.浅谈如何在细节中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J] .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10.
[2]石学友.让每位高中生都能心怀天下[J].中国校外教育.
[3]吴小陈.加强学生责任感培养,促进德育可持续发展[J].浙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 NO.22.
第一,培养高中生自主管理和团结协作的意识。班级自主管理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主体性,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它突出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班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加到班级管理中来,在班级管理中自觉地担负起班级的各项工作,在对班级的管理中实现为班级服务、实现为全体学生服务、实现为自身的发展服务。
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是充分激励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发展、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随着时代的变化,当代学生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对传统的保姆式和刚性管理不满,主张独立自主,要求张扬个性。作为我们班主任要变孤军奋战为师生合作,我们不能认为这个班级只是班主任个人的,不相信学生有自我管理能力,凡事如果只靠班主任一人支撑,那班主任充当的就是保姆的角色,劳心劳力,还未必有成效。因此班主任要为学生提供自我教育与管理的机会。当每一个学生都以主人的姿态与班主任协力建设班集体时,班主任还会感到累吗?教会学生学会自我管理,那才是最大的成功。
班级内几十个学生,虽然每个学生在班级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但都应该积极参与班集体的管理工作,在关心集体和热爱集体思想情感的驱动下,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性和主体性,使班级管理充满生气和富有新意。
第二,积极创建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树立良好的班级精神,促使学生在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的推动下,在奋发向上的氛围中受到激励、鞭策和健康成长。班级精神需要培养,需要内化,将最大限度地推动学生自我管理。我习惯给我所带的班级制定目标,如“做最好的自己,创最好的班级”,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全班同学就能把这个目标积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一年下来,我所带的这个班级无论是在常规管理、学习成绩方面,还是参加的各项活动中,均表现突出,名列前茅。学生是有思想、有意识、有创造性的、能动的主体,只要给他们“阳光”,他们就会“灿烂”。
作为班主任,我们重要的职责是为学生创造一个自我表演的舞台,把主动权让给学生,把创造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的地盘学生自己做主,学生才会焕发出真正的生命活力。
第三,在实践中加强对学生团结协作的培养。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分工更加细密,要想在当今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除了个人的努力,还需要团队合作,即大家围绕同一个目标共同努力。宏观上,社会的发展需要团结协作;微观上,任何组织的发展也需要团队合作。俗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而相反的是“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晃来又晃去,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抬进洞里。”从这两个简单的事例对比中,可以看出团队精神对任何一个组织来讲都是不可缺少的精髓,否则就如同一盘散沙。
学校是以班集体为单位,每一个班集体就是一个小团体。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就是一个有着团队精神的高效团队,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充满活力、爱和责任心,以一种不怕困难、合作进取的态度面对一切挑战。
例如,在我们学校校运动会中有50米抱球迎面接力跑和跳长绳两个集体项目,这两个项目其实是非常锻炼参与者的团结协作精神的。象我曾经所带的高一(9)班因为是刚刚组建的新集体,初中里很多同学都没有参与过此类集体项目,一开始怎么也没办法练好,50米抱球迎面接力跑每个人只管自己跑得快,不重视接球环节,导致球一直掉到地上;跳长绳时,同学之间配合不默契,中间绳一直断掉,跳长绳的同学不停互相指责,速度越来越慢。凭借我多年的经验,我耐心地告诫学生这两个项目最关键的就是参赛者相互之间的团结协作,前者不需要跑的多快,关键在于跑的同学之间配合好接球环节,不能让球掉地;而后者在于跳的10名同学和甩绳的同学一定要配合好,中间尽量不要让绳断掉,多锻炼多配合,问题自然就解决了,大家一定要有信心。结果在当年的校运会上,我所带的班在这两个集体项目上都得到了年级第一名的好成绩,同学们在实践中充分感受到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互相团结,互相协作的班集体能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同学提供展示和发展的机会,每个同学都能自觉维护班集体的荣誉,并且以它为骄傲。
充分加强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整体的力量才能得到发挥,个性和素质才能得到提高。只有确认学生在班集体中的地位、权利和义务,才能唤起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义务感,并强化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促使学生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努力为创建优秀班集体添砖加瓦,争光添彩。
参考文献:
[1]徐洪芹、王玲、王章永.浅谈如何在细节中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J] .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10.
[2]石学友.让每位高中生都能心怀天下[J].中国校外教育.
[3]吴小陈.加强学生责任感培养,促进德育可持续发展[J].浙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 NO.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