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高职院校的管理类学生在就业竞争压力下,体现出因性别、专业差异而具有的个性特征。应做好就业促进工作,实事求是地深入了解和仔细分析他们的心理特点,恰如其分地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从而缓解毕业生就业的心理矛盾与冲突。
关键词:高职院校管理类生 就业心理特点 疏导对策
目前,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中,除机械、工程类等具有明显的技能性、应用性特点的专业外,还有诸如人力资源管理、行政文秘、经贸商务、财务会计、国际贸易等传统意义上偏“管理类”的管理类专业。这些专业的青年学生在学习、生活、实习等过程中,由于对环境的不适应以及个人观念的差异,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对就业辅导工作也提出新的要求。
一、管理类专业高职学生的就业心理特点
高职院校着眼于培养技能型、应用型高级人才,特别是在那些以工科专业见长的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的学生面对就业压力时会呈现出具有个性特点的心理问题。
1.弱势群体感
将工科专业作为重点发展对象的高职院校,会在教学资源、师资队伍、政策扶持、教学活动、实训计划等多方面予以倾斜。优质资源的厚薄不均使得管理类专业的高职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弱势群体”的感觉,先入为主地将自身列入“理所当然”滞后发展的群体之中,被表面现象所惑,不能理智地去正视管理类专业与理工类专业的性质差异,考虑自身的能力特点,也忽略了个体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单纯地陷入对其它院系“羡慕”与“渴望”的情绪之中。
2.专业无用感
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力图将技能性、应用性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管理类专业由于自身特点所限,无法在技能应用、实验操作等方面与工科专业相提并论,管理类学生极容易产生对学习与就业的迷茫感,刚入校园就可能已经开始受到那些业已毕业、或是正在求职过程中受到各种挫折的“师兄”、“师姐”们的消极言论影响,未经过理性的分析与思考就将本专业打上“无用”、“没有出路”、“就业不好”的不良印记。而且这种消极影响是一种恶性循环,有了先入为主的非理性判断,到了新生变老生、进入求职阶段之时自信心已所剩无几,若是在求职过程中又因为自身原因遭受到失败或打击,便会更加深信不疑:“是专业不好”、“专业没有用”、“管理类学生没有出路”。用这些主观的判断来安慰自己、逃避矛盾、推卸责任,并且还会将此等偏激的情绪传染给下一届学生,给校方与教师的就业辅导工作带来极大影响。
3.性别歧视感
工科院校学生构成比例中,男生占到大部分,但在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性别却以女生为大比例。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的择业方向多为中小企业的文员、助理、办公室行政等,女生从事这类岗位的性别优势比较明显。所以,当学生们开始求职时,许多企业在招聘“文员”此类岗位时,直接要求应聘者为女性,男生就会感觉受到了“性别歧视”。根据我们近年的就业情况调查表明,每年年底全面铺开的择业,一般到了第二年年初之时,确实一个管理类专业班级的女生大部分都能找到比较适合的岗位,男生相对来说进度比较滞后,因此男生面对这种形势,心理上的失落感尤其严重。
4.群体压力感
学生在求职期间,相互之间的就业信息交流与沟通十分频繁,这种信息传播的方式在某些时候会带来负面影响。有的用人单位会分批次到学校进行招聘,入选的学生到达工作单位后,往往会将工作环境、工作方式、人际关系、用工待遇等方面的信息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即时聊天的方式进行交流。这种交流会带上主观的感情色彩,如果有学生表达出对单位实际情况的失望或是不堪工作重负的抱怨,很容易引起其他学生的响应,口口相传的过程中信息的真实度和主观色彩被忽视,群体对于该单位的抵触情绪则占于上风。倘若这个单位再来学校开展招聘,即使有学生想抓住机会去试一试,也会因为群体给予的“都说这个单位太烂了”、“谁去谁是傻瓜”等诸如此类的负面评价选择屈服于群体意志,主动放弃对于个人来说可能是很宝贵的就业机会。
以上就业心理障碍在学生中所产生的负面效应,给高职院校促进学生就业的工作带来不小影响,不利于学校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心态、正确认识社会与就业。
二、就业心理障碍的疏导策略
针对上述管理类专业高职学生的常见就业心理障碍,可以采取一些积极的对策,及时进行疏导教育。
1.立足行业,扩大知识面。
高职院校往往带有一定的行业特色。如有的院校本身就有行业支持,或是有的专业面向特定行业,因此更应该加强行业发展的教育,安排若干行业特色课程,让学生达到一定的了解、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例如,笔者所在学院将《汽车运输企业运营管理》、《物流管理》等具有行业导向的特色课程列入教学计划,通过教学环节的安排,使学生认识到在广大的交通运输、物流、汽车等行业还有不少从事非技术性工作的发展机会,同样需要管理、行政、文书等管理类学生擅长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工学结合、突出技能训练,加强实践教学。
根据企业的岗位需要,筛选出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相关性高、使用率高的专业知识,建立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技能和岗位要求的课程体系,这对于就业工作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在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中,选派一线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提高教师本身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同时,聘请企业工作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使学生真正学到企业所需要的知识,促进对企业情况的感性认识,排除“道听途说”的干扰。还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实训项目,如模拟企业实训、专业综合训练等,加强管理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各种努力,让学生对自己今后可能从事的岗位加深了解与认识,来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心态,从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从业之路。
3.改革就业指导课程,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事实胜于雄辩”,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毕业生,他们最信服的是来自第一线的真实声音,而近年毕业的校友是最理想的人选。实践证明,在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上,邀请各专业往届毕业生返校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这些往届的毕业生回到母校,向在校生们、尤其是向本专业的学生们介绍自己在学校和工作岗位上奋斗的历程和经验,以及在学校如何努力学习、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在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努力工作等等。这些已经在自己的岗位上小有成就的“师兄”、“师姐”的演讲以及与听众的互动交流往往能引起在校学生的强烈共鸣。
4.利用非正式团体中的“意见领袖”的影响,正面引导从众行为。[1]
高职院校正常教学时间之余的大部分的时间还是由学生自由活动为主,虽然这对促进学生独立成长、自我规划是必要的,但正如上文提到的在择业过程中出现的“性别歧视感”、“群体压力感”,这些消极的群体压力以及相关的从众行为、从众心理也是教育工作者无法完全进行监管的。“意见领袖”是一种非正式领导,指那些在团体中构成消息和影响的重要来源,并能左右多数人态度倾向的少数人。比如,在学生宿舍中,那些年纪稍长、人缘颇佳、消息灵通或是口才突出的学生,容易获得大家认可并成为群众或公众的意见领袖。“意见领袖”的言谈举止更容易被大家所模仿和跟从。如果我们能重点关注学生群体中的非正式“意见领袖”,建立并保持与他们的有效交流沟通,就能以点带面,把从众行为、从众心理控制在一个良性的范围内,促进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总结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事实上,高职院校的学生,尤其是具有行业背景的管理类专业高职学生,会因为专业、性别的差异,体现出不尽相同的心理症状。这些症状如果我们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从萌芽之时就开始疏导,那么,随着就业压力的出现与逐步增大,毕业生们会在择业之路的不同阶段遭遇不同的心理障碍,直接影响他们的正确择业与理智就业。广大从事就业辅导、心理健康建设的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必须正视这些现实的问题,对症下药、做好管理类专业高职学生的就业促进工作,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宗华.利用从众心理加强高校学风建设[J].中国电子教育,2006,(4).
关键词:高职院校管理类生 就业心理特点 疏导对策
目前,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中,除机械、工程类等具有明显的技能性、应用性特点的专业外,还有诸如人力资源管理、行政文秘、经贸商务、财务会计、国际贸易等传统意义上偏“管理类”的管理类专业。这些专业的青年学生在学习、生活、实习等过程中,由于对环境的不适应以及个人观念的差异,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对就业辅导工作也提出新的要求。
一、管理类专业高职学生的就业心理特点
高职院校着眼于培养技能型、应用型高级人才,特别是在那些以工科专业见长的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的学生面对就业压力时会呈现出具有个性特点的心理问题。
1.弱势群体感
将工科专业作为重点发展对象的高职院校,会在教学资源、师资队伍、政策扶持、教学活动、实训计划等多方面予以倾斜。优质资源的厚薄不均使得管理类专业的高职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弱势群体”的感觉,先入为主地将自身列入“理所当然”滞后发展的群体之中,被表面现象所惑,不能理智地去正视管理类专业与理工类专业的性质差异,考虑自身的能力特点,也忽略了个体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单纯地陷入对其它院系“羡慕”与“渴望”的情绪之中。
2.专业无用感
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力图将技能性、应用性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管理类专业由于自身特点所限,无法在技能应用、实验操作等方面与工科专业相提并论,管理类学生极容易产生对学习与就业的迷茫感,刚入校园就可能已经开始受到那些业已毕业、或是正在求职过程中受到各种挫折的“师兄”、“师姐”们的消极言论影响,未经过理性的分析与思考就将本专业打上“无用”、“没有出路”、“就业不好”的不良印记。而且这种消极影响是一种恶性循环,有了先入为主的非理性判断,到了新生变老生、进入求职阶段之时自信心已所剩无几,若是在求职过程中又因为自身原因遭受到失败或打击,便会更加深信不疑:“是专业不好”、“专业没有用”、“管理类学生没有出路”。用这些主观的判断来安慰自己、逃避矛盾、推卸责任,并且还会将此等偏激的情绪传染给下一届学生,给校方与教师的就业辅导工作带来极大影响。
3.性别歧视感
工科院校学生构成比例中,男生占到大部分,但在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性别却以女生为大比例。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的择业方向多为中小企业的文员、助理、办公室行政等,女生从事这类岗位的性别优势比较明显。所以,当学生们开始求职时,许多企业在招聘“文员”此类岗位时,直接要求应聘者为女性,男生就会感觉受到了“性别歧视”。根据我们近年的就业情况调查表明,每年年底全面铺开的择业,一般到了第二年年初之时,确实一个管理类专业班级的女生大部分都能找到比较适合的岗位,男生相对来说进度比较滞后,因此男生面对这种形势,心理上的失落感尤其严重。
4.群体压力感
学生在求职期间,相互之间的就业信息交流与沟通十分频繁,这种信息传播的方式在某些时候会带来负面影响。有的用人单位会分批次到学校进行招聘,入选的学生到达工作单位后,往往会将工作环境、工作方式、人际关系、用工待遇等方面的信息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即时聊天的方式进行交流。这种交流会带上主观的感情色彩,如果有学生表达出对单位实际情况的失望或是不堪工作重负的抱怨,很容易引起其他学生的响应,口口相传的过程中信息的真实度和主观色彩被忽视,群体对于该单位的抵触情绪则占于上风。倘若这个单位再来学校开展招聘,即使有学生想抓住机会去试一试,也会因为群体给予的“都说这个单位太烂了”、“谁去谁是傻瓜”等诸如此类的负面评价选择屈服于群体意志,主动放弃对于个人来说可能是很宝贵的就业机会。
以上就业心理障碍在学生中所产生的负面效应,给高职院校促进学生就业的工作带来不小影响,不利于学校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心态、正确认识社会与就业。
二、就业心理障碍的疏导策略
针对上述管理类专业高职学生的常见就业心理障碍,可以采取一些积极的对策,及时进行疏导教育。
1.立足行业,扩大知识面。
高职院校往往带有一定的行业特色。如有的院校本身就有行业支持,或是有的专业面向特定行业,因此更应该加强行业发展的教育,安排若干行业特色课程,让学生达到一定的了解、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例如,笔者所在学院将《汽车运输企业运营管理》、《物流管理》等具有行业导向的特色课程列入教学计划,通过教学环节的安排,使学生认识到在广大的交通运输、物流、汽车等行业还有不少从事非技术性工作的发展机会,同样需要管理、行政、文书等管理类学生擅长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工学结合、突出技能训练,加强实践教学。
根据企业的岗位需要,筛选出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相关性高、使用率高的专业知识,建立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技能和岗位要求的课程体系,这对于就业工作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在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中,选派一线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提高教师本身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同时,聘请企业工作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使学生真正学到企业所需要的知识,促进对企业情况的感性认识,排除“道听途说”的干扰。还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实训项目,如模拟企业实训、专业综合训练等,加强管理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各种努力,让学生对自己今后可能从事的岗位加深了解与认识,来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心态,从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从业之路。
3.改革就业指导课程,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事实胜于雄辩”,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毕业生,他们最信服的是来自第一线的真实声音,而近年毕业的校友是最理想的人选。实践证明,在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上,邀请各专业往届毕业生返校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这些往届的毕业生回到母校,向在校生们、尤其是向本专业的学生们介绍自己在学校和工作岗位上奋斗的历程和经验,以及在学校如何努力学习、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在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努力工作等等。这些已经在自己的岗位上小有成就的“师兄”、“师姐”的演讲以及与听众的互动交流往往能引起在校学生的强烈共鸣。
4.利用非正式团体中的“意见领袖”的影响,正面引导从众行为。[1]
高职院校正常教学时间之余的大部分的时间还是由学生自由活动为主,虽然这对促进学生独立成长、自我规划是必要的,但正如上文提到的在择业过程中出现的“性别歧视感”、“群体压力感”,这些消极的群体压力以及相关的从众行为、从众心理也是教育工作者无法完全进行监管的。“意见领袖”是一种非正式领导,指那些在团体中构成消息和影响的重要来源,并能左右多数人态度倾向的少数人。比如,在学生宿舍中,那些年纪稍长、人缘颇佳、消息灵通或是口才突出的学生,容易获得大家认可并成为群众或公众的意见领袖。“意见领袖”的言谈举止更容易被大家所模仿和跟从。如果我们能重点关注学生群体中的非正式“意见领袖”,建立并保持与他们的有效交流沟通,就能以点带面,把从众行为、从众心理控制在一个良性的范围内,促进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总结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事实上,高职院校的学生,尤其是具有行业背景的管理类专业高职学生,会因为专业、性别的差异,体现出不尽相同的心理症状。这些症状如果我们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从萌芽之时就开始疏导,那么,随着就业压力的出现与逐步增大,毕业生们会在择业之路的不同阶段遭遇不同的心理障碍,直接影响他们的正确择业与理智就业。广大从事就业辅导、心理健康建设的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必须正视这些现实的问题,对症下药、做好管理类专业高职学生的就业促进工作,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宗华.利用从众心理加强高校学风建设[J].中国电子教育,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