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的教学实践存在这样的问题:教师考虑更多的是“教什么”、“怎样教”或者“如何将自己的教学设计有条有理地教出来”等,显然,“教”的意识过于强势,教者只是把自己对文本的解读作为教学内容,不考虑学生的“学”,学生“想学什么”、“该学什么”、“需要学什么”均不作为教学的重点,即便考虑到,也只不过是轻描淡写地走过场而已,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所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学情,依据学情来研制合宜的阅读教学内容。
一、化难为易——教在学生知识难点处
在教学《孙中山破陋习》一课,学生对“一天,孙中山从外面回来,看见妈妈正在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姐姐痛苦极了,眼睛直往下流。”这段话中的“痛苦极了”理解非常肤浅,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缠足”这个陋习距离现在比较遥远,学生缺乏丰富的感性知识。为了引导学生深入地认识“缠足”,我出示了一组关于“缠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出示正常人脚的图片,与之比较。不比不知道,一比真是妙。在比较中,学生对“缠足”的理解深刻了,对该陋习更是恨之入骨。当然,对文本中姐姐“痛苦极了”也就不言而喻了。因此,教师的“教”应该围绕学生知识难点之处而展开,当学生困惑了,就应当点拨;当学生模糊了,就应当指导……这样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越来越深入,体验会越来越丰满,情感也会越来越浓烈。
二、曲径通幽——教在学生能力发展处
在教学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在学生理解课文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展开了精彩有趣的辩论。辩论的话题是:“彭德怀究竟要不要杀他的大黑骡子呢?”学生为了在辩论中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再次阅读课文,圈划有关的语句,写写自己的感受,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辩论,学生个个畅所欲言。通过辩论,不仅培养了学生边听边思考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遣词造句,察言观色的口语交际能力。又如教学《燕子》一课中“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休息。”这句话时,我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燕子落在电线上休息时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呢?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个个大胆想象,有的说:“天蓝蓝的,像刚刚洗过一般清亮。洁白的云朵儿,张开了笑脸,对春姑娘兴奋地说:‘春姑娘,你好啊,赶快与我一起跳舞吧!’”有的说:“田野里的麦苗绿油油的,一眼望不到边,像铺上了一层绿色的地毯,茫茫地伸向天边。各种各样的野花也悄悄地探出头来,说:‘麦苗,你好啊!我们又可以一起玩耍,跳舞了。’”……接着我引导学生将燕子眼前的“美景”画出来,学生也很开心,在想象中画,在画中想象。不仅加深了课文的理解和体验,而且有所感悟与思考,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与“以画表达”的能力。
三、柳暗花明——教在学生思考粗浅处
在教学课文《生命的壮歌——“蚁国英雄”》时,“一会儿,蚁团冲进了河流里,随着向对岸的滚动,河面上升腾起一层薄薄的烟雾…… ”这句话里的“冲”,学生简单地理解为“滚”,其实则不然,这是作者的独具匠心所在。于是我引导学生进行替换比较,能换成“滚”吗?不比不知道,在比较中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深入了,越来越全面了。有的认为“冲”强调了蚂蚁们往河流方向做“有目标的努力” ,突出了蚂蚁们舍己为人、齐心协力的精神。有的认为用“滚”在感情色彩上很不妥当,好像蚂蚁们是没有目标的努力,而“冲”却强调了蚂蚁们顽强不屈,不成功誓不罢休的品质……
又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学生一开始便读出林冲的“礼让”,但对下文的多处“让”觉得有些多余,似懂非懂。于是我聚焦“让”字,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感悟、思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究竟有哪些“让”呢?为什么要这样“让”呢?后来,学生通过讨论,有施礼问候的“礼让”,有被洪教头侮辱的“忍让”,有比武时的“谦让”,还有轻轻一扫的“退让”……每一个“让”都不可少,每一个“让”都有丰富的内涵,对刻画林冲人物形象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此时,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深刻了,既训练了思维的广阔性与灵活性,又训练了思维的深刻性。
四、形神兼并——教在学生语言生成处
由于学生受知识水平、阅读经验等限制,文本中有些看似寻常却很精妙的词句,看似普通却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写法,往往会被学生忽视,在他们匆匆地阅读中被遗忘。叶老说过:“一字未疏忽,语语悟其神”在阅读教学中,即便一字一词也不可放过。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语言,品读、感悟语言,并内化文本的语言,生成自己独特的富有创新的语言。比如教学《番茄太阳》中“明明咯咯的笑声银铃样清脆,一串一串地追着人走”这句子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咀嚼这样写的好处。有的说运用比喻的手法很生动,仿佛明明的声音就响在耳畔;有的说写得很准确,“咯咯”是象声词,再现了当时逼真的声音;有的说“一串一串”写出了声音的轻快与数量之多;还有的说句子很美,就像一首朗朗上口的诗,明快动听……一边品,一边悟,学生很自然地就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又如教学《学与问》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议论文的篇章结构特点。我引导学生寻找文本的议论观点,接着思考作者选取了哪些事例来说明的。在阅读圈划中,学生很快明白了这类文章的写法:先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举出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最后总结自己的观点,引起人们的关注。
【作者单位:兴化市戴南中心小学 江苏】
一、化难为易——教在学生知识难点处
在教学《孙中山破陋习》一课,学生对“一天,孙中山从外面回来,看见妈妈正在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姐姐痛苦极了,眼睛直往下流。”这段话中的“痛苦极了”理解非常肤浅,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缠足”这个陋习距离现在比较遥远,学生缺乏丰富的感性知识。为了引导学生深入地认识“缠足”,我出示了一组关于“缠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出示正常人脚的图片,与之比较。不比不知道,一比真是妙。在比较中,学生对“缠足”的理解深刻了,对该陋习更是恨之入骨。当然,对文本中姐姐“痛苦极了”也就不言而喻了。因此,教师的“教”应该围绕学生知识难点之处而展开,当学生困惑了,就应当点拨;当学生模糊了,就应当指导……这样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越来越深入,体验会越来越丰满,情感也会越来越浓烈。
二、曲径通幽——教在学生能力发展处
在教学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在学生理解课文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展开了精彩有趣的辩论。辩论的话题是:“彭德怀究竟要不要杀他的大黑骡子呢?”学生为了在辩论中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再次阅读课文,圈划有关的语句,写写自己的感受,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辩论,学生个个畅所欲言。通过辩论,不仅培养了学生边听边思考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遣词造句,察言观色的口语交际能力。又如教学《燕子》一课中“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休息。”这句话时,我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燕子落在电线上休息时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呢?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个个大胆想象,有的说:“天蓝蓝的,像刚刚洗过一般清亮。洁白的云朵儿,张开了笑脸,对春姑娘兴奋地说:‘春姑娘,你好啊,赶快与我一起跳舞吧!’”有的说:“田野里的麦苗绿油油的,一眼望不到边,像铺上了一层绿色的地毯,茫茫地伸向天边。各种各样的野花也悄悄地探出头来,说:‘麦苗,你好啊!我们又可以一起玩耍,跳舞了。’”……接着我引导学生将燕子眼前的“美景”画出来,学生也很开心,在想象中画,在画中想象。不仅加深了课文的理解和体验,而且有所感悟与思考,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与“以画表达”的能力。
三、柳暗花明——教在学生思考粗浅处
在教学课文《生命的壮歌——“蚁国英雄”》时,“一会儿,蚁团冲进了河流里,随着向对岸的滚动,河面上升腾起一层薄薄的烟雾…… ”这句话里的“冲”,学生简单地理解为“滚”,其实则不然,这是作者的独具匠心所在。于是我引导学生进行替换比较,能换成“滚”吗?不比不知道,在比较中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深入了,越来越全面了。有的认为“冲”强调了蚂蚁们往河流方向做“有目标的努力” ,突出了蚂蚁们舍己为人、齐心协力的精神。有的认为用“滚”在感情色彩上很不妥当,好像蚂蚁们是没有目标的努力,而“冲”却强调了蚂蚁们顽强不屈,不成功誓不罢休的品质……
又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学生一开始便读出林冲的“礼让”,但对下文的多处“让”觉得有些多余,似懂非懂。于是我聚焦“让”字,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感悟、思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究竟有哪些“让”呢?为什么要这样“让”呢?后来,学生通过讨论,有施礼问候的“礼让”,有被洪教头侮辱的“忍让”,有比武时的“谦让”,还有轻轻一扫的“退让”……每一个“让”都不可少,每一个“让”都有丰富的内涵,对刻画林冲人物形象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此时,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深刻了,既训练了思维的广阔性与灵活性,又训练了思维的深刻性。
四、形神兼并——教在学生语言生成处
由于学生受知识水平、阅读经验等限制,文本中有些看似寻常却很精妙的词句,看似普通却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写法,往往会被学生忽视,在他们匆匆地阅读中被遗忘。叶老说过:“一字未疏忽,语语悟其神”在阅读教学中,即便一字一词也不可放过。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语言,品读、感悟语言,并内化文本的语言,生成自己独特的富有创新的语言。比如教学《番茄太阳》中“明明咯咯的笑声银铃样清脆,一串一串地追着人走”这句子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咀嚼这样写的好处。有的说运用比喻的手法很生动,仿佛明明的声音就响在耳畔;有的说写得很准确,“咯咯”是象声词,再现了当时逼真的声音;有的说“一串一串”写出了声音的轻快与数量之多;还有的说句子很美,就像一首朗朗上口的诗,明快动听……一边品,一边悟,学生很自然地就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又如教学《学与问》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议论文的篇章结构特点。我引导学生寻找文本的议论观点,接着思考作者选取了哪些事例来说明的。在阅读圈划中,学生很快明白了这类文章的写法:先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举出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最后总结自己的观点,引起人们的关注。
【作者单位:兴化市戴南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