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翻译专业核心素养研究

来源 :读书文摘(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bage1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2014年3月30日印发《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正式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明确提出体系应包括各学段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就一门学科而言,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品质。因此翻译这门学科的目标定位和教学活动也要从素养的高度来进行。明确本科翻译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品质,是下一步如何进行培养的领航灯。
  二、解析现行翻译专业培养目标与定位
  根据《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2011),翻译人才培养可以按照核心素养内涵划分出三方面:
  1.核心知识:双语知识、双语文化、宽广的知识面、翻译基础理论、翻译及相关行业的运作流程。
  2.核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口笔译专业技能、翻译工具运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工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
  3.核心品质:良好的道德品质、职业道德品质、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素质。
  现行培养目标已较全面的明确了本科翻译人才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但仍有不完善的地方。社会改革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也要与时俱进。
  三、解析目前翻译人才的市场需求
  根据中国翻译协会本地化服务委员会与南开大学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心联合实施“2011年全国及天津滨海新区企业语言服务人才需求调研”报告显示企业对翻译人员的专业背景的要求依次是多学科跨专业背景、英语专业、理工科背景、计算机专业。企业最希望翻译人员熟练掌握多种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熟悉翻译管理系统。
  从上述社会需求中不难看出,翻译专业的学生还应多加强持续学习能力、个人诚信、并具备较强的信息素养、有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以及较强的责任感和客户意识的职业素养培养。同时应鼓励翻译专业的学生辅修理工科、计算机、商科等第二学历以适应时代对复合型翻译人才的需求。
  四、解析本硕衔接需求
  据中国译协估计,能够承担审定稿任务的各语种高端人才全国恐怕不足万人,其中中译外高端人才或许不足千人。这种高端人才的需求必然要求我们不断加强和提高翻译硕士及博士的培养。而向翻译硕士输送合格人才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本科翻译专业的学生,因此在培养本科翻译专业学生过程中要兼顾到未来发展的需要,要为将来可能进一步深造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译协网2015年发布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看出本科翻译专业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口笔译的实践,多为学生提供机会锻炼积累经验,并鼓励学生涉猎多个学科。
  五、界定本科翻译专业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重要、不可缺的素养。笔者结合上述各种需求和现有的培养的目标总结出三个本科翻译专业的核心素养:人文素养、翻译职业素养、可持续发展素养。
  人文素养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作为翻译专业的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从小的层面说代表所在公司、单位的形象,从大的层面说代表我们国家,肩负着传播文化的重任,人文素养的高低便显得尤为重要。翻译专业的人文素养主要包涵人文情怀、爱国主义精神、为人处世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简言之,人文素养就是要学生具备“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基本品质的总和。
  翻译職业素养是翻译专业学生必备的关键素养。经常有人说会说外语,就会做翻译,其实不然,翻译作为一个专业有其特有职业素养。翻译职业素养主要包括翻译知识、翻译能力、翻译品质三个大的方面,本科阶段必须具备的翻译职业素养具体如下:翻译知识:双语知识、双语文化、宽广的知识面、翻译基础理论、翻译及相关行业的运作流程;翻译能力:笔译专业技能、口译专业技能、翻译工具运用能力、信息技术处理能力;翻译品质:良好的道德品质(个人诚信)、职业道德品质(较强的责任感、客户意识)、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素质。
  可持续发展素养是翻译专业学生必备的重要素养。可持续发展素养,是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修习而形成的价值观、知识、关键能力与行为习惯。(王巧玲,2016:55)本科翻译专业的可持续发展素养具体涵盖如下方面:创新学习实践思维(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工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等);持续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专业拓展——口笔译的实践能力、辅修理工科、计算机、商科等第二学历等)。
  六、结语
  本科翻译专业核心素养的确立是翻译教学从“知识灌输教育”向“学习力发展教育”转变的第一步,是推动本科翻译教学改革的领航灯。希望本文对本科翻译专业核心素养的界定可以有助于翻译教学的改革,推动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崔启亮.中国译协网[EB/OL].http://www.tac-online.org.cn/index.php?m=content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口语教学在英语教学中越来越受重视,成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英语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等综合运用能力,而英语口语教学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口语训练能有效提升听的能力,还能促进阅读、写作能力的发展,增强学生对英语的体验与感悟。  关键词: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策略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学生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无疑是初中英语课堂
摘 要:教学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面对各个层面参差不齐的学生,单纯的开展知识的教学是远远达不到教学目的的。语文教学面向的是学习者全体,让每个学习个體在教学中体验自己的学习成就,这是教学的方向,也是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求。因此,教师教学培养目标的衡量重点,也是以否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为中心。新课程的理念引领着小学语文教学逐渐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向个性化教学转化,在教学中,教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充分
《六国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所写,其观点在开场便已亮出:“六国之灭,弊在赂秦”,并以此批评北宋政府支付给辽岁币“花钱买平安”的行为。我认为,这篇文章,无论从先秦的史实、还是从苏文所处的时代背景及文中观点来看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首先,文章对先秦的史實选取及六国之败原因认识缺乏全面性。苏洵认为,六国战败不在战不善而在于赂秦,但从秦国历年的征战中看,六国之败还真不在赂秦,而在战不善。  面对强秦
摘 要:幼小衔接是儿童学习生涯的一个重要节点,作为儿童学习的直接影响因素,家庭教育在幼小衔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学校联系家庭,教师联系家长,使家长能够充分参与到儿童的幼小衔接中。本文简要分析了家庭教育协助幼小衔接的必要性,探讨有效衔接中家庭该如何发挥自身的作用。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小衔接;作用  引言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小学则是系统知识教育的开端,做好幼小衔接工
生活,是语文教学的舞台;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沃土;生活,本身就是一本精彩的教科书。生活与语文的关系是源头与活水的关系。但长期以来,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迫于应试教育的压力,远离了生活的源泉,使语文教学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只有语文与生活同行,课堂与精彩才能相伴。  一、学习环境——生活化  小学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比如二年级《动手做做看》《一分钟》等,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会计工作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对其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所以中职的会计教育应该顺应时代的需要,满足目前社会发展的要求,对教学的方法进行改变,其中会计课堂的教学实效性如何提高就成为了亟待解决的一个很重要问题。本文分析了目前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接着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的对策,从课前准备、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引导作用、缩小个体差异性以及信心技术的应用这几个方面
“生命诚可贵,安全尤为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在中国大地全面涌起,校园安全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教育教学工作和学校管理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对于学校来说,教学质量差一点,我们可以不断总结,向他人学习,不断改革,并逐步提高。但安全工作一旦出现问题,我们连反思的机会也没有。无论我们以前的工作多么辉煌,我们的成就有多大,我们的教改有多成功,都会被安全一票否决。因为
摘 要:民办教育是促进国家教育改革、助推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家高度重视民办教育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民办教育促进政策,进一步肯定了民办高校的地位和作用,民办教育外部的硬环境已得到逐步改善。要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民办高校首当其冲应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只有提升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民办高校的软实力才能进一步增强,才能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更多贡献。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实证研究 
摘 要: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问题,在高考扩招以后,精英化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但这样一来就增加了大学生就业负担,很多大学生毕业以后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近年来,随着足球运动逐渐受到重视,沈阳体育学院足球专业的学生也在增多,但怎样促进学生就业就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基于此,文章将以沈阳体育学院足球专业学生为例,分析他们的就业现状,并联系实际情况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沈阳体育学院;足
摘 要:鼓励与批评作为教师教学评价的方式,是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情感交流的方法。在小学教育中,两种方式的运用存在一些现状仍值得我们思考。鼓励教育与批评教育都有其存在意义,教师合理地掌握、运用两种方式,正确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学教育;鼓励;批评  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常常采用鼓励与批评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鼓励与批评都属于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当鼓励和批评相互存在时,学生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