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魏书生到台湾去讲学,曾上过《元曲二首》一课。师生见面后,老师就问,同学们,你们翻到国文书的目录,知道老师今天讲哪一课吗?不知道,学生都大声说。老师又说,目录里是19篇课文,如果要猜一猜,并且每次都猜错的话,最多几次就可以猜对呀?有学生说,18次!老师说,对呀!大家太聪明啦!但今天我们不猜了,我看了一下,这19篇课文,只有《元曲二首》跟我们大陆的课文一样,我们来学这一课,好不好?好!学生齐声回答。
我们不要小看了开头的这个课前铺垫。师生彼此陌生,魏书生实际上是巧妙地以此自然地完成了师生的情感对接,使得陌生的学生对老师、对学习内容有了认同感。
接着,老师说,按照你们一般上课的方法,我们学这篇课文,怎么学啊?学生说,先介绍作家,再解释诗词含义,再背诵。老师说,好啊!哪个同学能把这几个步骤写在黑板上吗?一个学生走上讲台,用粉笔写上了上述三个环节。
这个安排,实际上是师生一起确定本节课的内容和目标,以便有的放矢。
然后,老师说,谁来介绍作家啊?有学生说,老师不用介绍,书下注解有!哦!那你来读一读。学生读后,老师说,谁来解释诗词含义啊?学生说,老师来!老师说,同学们,你们不知道,老师教书有一个习惯,可以用一个字概括,谁知道啊?一个学生说,我知道,就是“懒”!老师说,对,就是“懒”!那我懒了,你们怎么办啊?学生说,我们要“勤”!老师说,对呀!你们太聪明了!赶快准备,看谁解释得最好。
后面的教学程序不再赘述。
据课后学生和听课的家长反映,孩子们从未像这堂课那样学得那么投入,学得那么有效。就该堂课说,先抛开教学内容的难易度和陌生学生对老师的新鲜感不谈,单就他的“懒”字来说,就大有深义。
“懒”字背后有学生。在教学中,师生各自应处于什么地位有多种理论,我认为,即使普遍认同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也有讲究。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学生始终应该处于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首先也应该从属于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策略、教学过程等的确立,都要以学生能够有效接受为前提,即使如魏书生这样有教学个性,讲解课文如行云流水者也不能够抛开学生,不管不顾。所以,魏书生的“懒”换来了学生的“勤”,引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体现了一个成熟的教育者对教育主体的尊重。
“懒”字背后有目标。魏书生的“懒”字教学,实际上是一种教育智慧,所有环节,包括课前的铺垫,都是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一步步自然行进,草蛇灰线,形散神聚,看似无意,实则有心。其实,成熟的教学,跟音乐、绘画等其他艺术一样,最高的技巧就是没有技巧,是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但其中一定有“象”一定有“声”,有象外之象声外之声,有“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一样的意境。
“懒”字背后重生成。有时候,教师对一堂课的把握有如军事指挥家对一场战争的掌控,既有明确的目标,又要充分考虑并利用许多不确定因素。而后者就是指要特别关注教学主体学生的知情意行,要大胆地给予活生生的学生以最大化的思考、交流、参与空间,灵活而智慧地演绎课堂,不断激发创造的潜力和激情,使师生不断产生智慧火花的碰撞,不断流淌智慧和真理的诗意。这种临时生成的快意,不是只按既定目标死板推进的产物,而是教学中师生互动、相互欣赏、自信勃发而绽放的创造性花朵。新课程也有一个重要的理念,那就是教学活动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资源。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动态的、可激发、可创造的再生资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都有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机遇”。
“懒”字背后重过程。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既要学知识,更要重体验。书山学海获得知识的自悟自得体验,文学殿堂觅得人生之美的审美愉悦;讨论辩驳激发的求真务实,朗诵涵咏产生的音韵之妙……都是语文课堂至关重要的内容。如果光靠教师单打独斗地表演,纵然你有千般气力万般功夫,也无法替代学生独到的体验和感悟,必须把它融入学生积极参与的动态语文教学过程中,才可能习得、悟得,才可能在知识和能力上得到真正的提升。
“懒”字背后是挑战。如果真正尊重学生这一教学主体,看到他们作为具有独特个性的鲜活之人的喜怒哀乐和潜在的学习动力,那么,我们的教学本应如魏书生那样“与生同乐”。不过,这客观上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理论上讲,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教师即使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也难免出现遗漏。这样,教学就具有更大的挑战性。但也正因其挑战性,使得这样的课堂能够处于真实状态、生成状态,对教师和学生,尤其是学生充满了新奇感和诱惑力,更能激发师生的探索欲和创造力,更能实现语文课的体验感和审美愉悦。所以,有经验的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迎接来自学生、来自课堂生成的各种挑战,以此来分享学生学有所成之后的喜悦。
“懒”字背后是勤奋。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系统,它需要教师的高度智慧来调控,而这样的智慧需要教师课前长期的勤奋努力,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除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烂熟于心、潜心把握外,还需要教师对课堂可能涉及的文学、史学、哲学、美学、时政、天文、地理乃至于社会世相、甘苦人生等等,都要有所涉猎。你既要有文学家的诗意和文采,又要有政治家的胸怀和胆略;你既要有美学家的敏锐和潇洒,又要有哲学家的机智和深邃。有时你是主持人,有时你是戏剧演员,有时你是时事评论员……总之,教师的每一堂课都要以一生的勤奋积累来准备。勤奋学习,勤奋思考,勤奋研究,勤奋总结,等等。作为教师的魏书生身上,有他几十年来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有他训练表达苦练成语连句的虔诚和追求,有他借鉴东北二人转的表演功力用于课堂而活色生香的喜悦和成功……
说到这里,其实可以总结为,魏书生语文教学中的“懒”是一种智者的教学策略,是勤奋之后对语文教学驾轻就熟的自信,是对学生和整个语文教学的尊重。
朱以光,语文教师,现居四川德阳。本文编校:洪 鸣
我们不要小看了开头的这个课前铺垫。师生彼此陌生,魏书生实际上是巧妙地以此自然地完成了师生的情感对接,使得陌生的学生对老师、对学习内容有了认同感。
接着,老师说,按照你们一般上课的方法,我们学这篇课文,怎么学啊?学生说,先介绍作家,再解释诗词含义,再背诵。老师说,好啊!哪个同学能把这几个步骤写在黑板上吗?一个学生走上讲台,用粉笔写上了上述三个环节。
这个安排,实际上是师生一起确定本节课的内容和目标,以便有的放矢。
然后,老师说,谁来介绍作家啊?有学生说,老师不用介绍,书下注解有!哦!那你来读一读。学生读后,老师说,谁来解释诗词含义啊?学生说,老师来!老师说,同学们,你们不知道,老师教书有一个习惯,可以用一个字概括,谁知道啊?一个学生说,我知道,就是“懒”!老师说,对,就是“懒”!那我懒了,你们怎么办啊?学生说,我们要“勤”!老师说,对呀!你们太聪明了!赶快准备,看谁解释得最好。
后面的教学程序不再赘述。
据课后学生和听课的家长反映,孩子们从未像这堂课那样学得那么投入,学得那么有效。就该堂课说,先抛开教学内容的难易度和陌生学生对老师的新鲜感不谈,单就他的“懒”字来说,就大有深义。
“懒”字背后有学生。在教学中,师生各自应处于什么地位有多种理论,我认为,即使普遍认同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也有讲究。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学生始终应该处于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首先也应该从属于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策略、教学过程等的确立,都要以学生能够有效接受为前提,即使如魏书生这样有教学个性,讲解课文如行云流水者也不能够抛开学生,不管不顾。所以,魏书生的“懒”换来了学生的“勤”,引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体现了一个成熟的教育者对教育主体的尊重。
“懒”字背后有目标。魏书生的“懒”字教学,实际上是一种教育智慧,所有环节,包括课前的铺垫,都是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一步步自然行进,草蛇灰线,形散神聚,看似无意,实则有心。其实,成熟的教学,跟音乐、绘画等其他艺术一样,最高的技巧就是没有技巧,是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但其中一定有“象”一定有“声”,有象外之象声外之声,有“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一样的意境。
“懒”字背后重生成。有时候,教师对一堂课的把握有如军事指挥家对一场战争的掌控,既有明确的目标,又要充分考虑并利用许多不确定因素。而后者就是指要特别关注教学主体学生的知情意行,要大胆地给予活生生的学生以最大化的思考、交流、参与空间,灵活而智慧地演绎课堂,不断激发创造的潜力和激情,使师生不断产生智慧火花的碰撞,不断流淌智慧和真理的诗意。这种临时生成的快意,不是只按既定目标死板推进的产物,而是教学中师生互动、相互欣赏、自信勃发而绽放的创造性花朵。新课程也有一个重要的理念,那就是教学活动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资源。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动态的、可激发、可创造的再生资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都有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机遇”。
“懒”字背后重过程。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既要学知识,更要重体验。书山学海获得知识的自悟自得体验,文学殿堂觅得人生之美的审美愉悦;讨论辩驳激发的求真务实,朗诵涵咏产生的音韵之妙……都是语文课堂至关重要的内容。如果光靠教师单打独斗地表演,纵然你有千般气力万般功夫,也无法替代学生独到的体验和感悟,必须把它融入学生积极参与的动态语文教学过程中,才可能习得、悟得,才可能在知识和能力上得到真正的提升。
“懒”字背后是挑战。如果真正尊重学生这一教学主体,看到他们作为具有独特个性的鲜活之人的喜怒哀乐和潜在的学习动力,那么,我们的教学本应如魏书生那样“与生同乐”。不过,这客观上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理论上讲,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教师即使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也难免出现遗漏。这样,教学就具有更大的挑战性。但也正因其挑战性,使得这样的课堂能够处于真实状态、生成状态,对教师和学生,尤其是学生充满了新奇感和诱惑力,更能激发师生的探索欲和创造力,更能实现语文课的体验感和审美愉悦。所以,有经验的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迎接来自学生、来自课堂生成的各种挑战,以此来分享学生学有所成之后的喜悦。
“懒”字背后是勤奋。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系统,它需要教师的高度智慧来调控,而这样的智慧需要教师课前长期的勤奋努力,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除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烂熟于心、潜心把握外,还需要教师对课堂可能涉及的文学、史学、哲学、美学、时政、天文、地理乃至于社会世相、甘苦人生等等,都要有所涉猎。你既要有文学家的诗意和文采,又要有政治家的胸怀和胆略;你既要有美学家的敏锐和潇洒,又要有哲学家的机智和深邃。有时你是主持人,有时你是戏剧演员,有时你是时事评论员……总之,教师的每一堂课都要以一生的勤奋积累来准备。勤奋学习,勤奋思考,勤奋研究,勤奋总结,等等。作为教师的魏书生身上,有他几十年来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有他训练表达苦练成语连句的虔诚和追求,有他借鉴东北二人转的表演功力用于课堂而活色生香的喜悦和成功……
说到这里,其实可以总结为,魏书生语文教学中的“懒”是一种智者的教学策略,是勤奋之后对语文教学驾轻就熟的自信,是对学生和整个语文教学的尊重。
朱以光,语文教师,现居四川德阳。本文编校:洪 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