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三味”浓一些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kba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特征。语文教育属于一项奠基性系统工程,对人的一生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孩子从来到这个世界开始,就不可避免地与语文打上了交道。语文伴随着孩子一生的成长。因此,任何人离开了语文是万万不能的。从学校的课程设置来看,语文属于必修科目;从考试制度来看,语文是高考必考科目;从学科的价值地位看,语文是学好其他科目的根本。因此,语文教育对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具有重要的影响。我们对语文教育的研究必然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语文课究竟应该怎么教?怎样的语文课堂才是最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怎样的语文教学才是最具效果和价值的?这些问题时常困扰着我们。笔者认为:语文课堂必须突出“三味”,即语文味、儿童味和家常味。“三味”是语文课堂的本味,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根本。
  一、以读代讲,读悟结合,让语文味浓一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尚知这个道理,作为今人不应例外。对语文课堂教学而言,读是帮助学生积累语言,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不读书的课堂绝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时,应当淡化讲而强化读,以学生的读来代替教师的讲,以学生的个性化理解来代替教师的思想灌输。以读代讲不仅能让语文课堂生成教师预料之外的惊喜,还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思考、灵感培养和创新实践。学生的读应该多样化、多元化、多味化,要能够时刻保持学生的热情,传递不同的意义,给人不同的感觉,真正地让语言文字富有思想、富有情感、富有生命。此外,读和悟二者必须有机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去挖掘、追寻、感受文本的深层意义。只有当思维被激活并能用心体悟后,学生才能把握住文本的内涵和本质,才能走进文本,产生心灵共振和情感共鸣,才能让语文课堂在读与悟中散发出浓烈的语文味。例如,《广玉兰》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表现手法的独特和情感的融入是课文的特色。这些光靠教师的讲是难以奏效。课上我采用以读代讲、读悟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读中仿说仿写,在悟中走进文本,诱发情感,从而很好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儿童本位,唤起童心,让儿童味浓一些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儿童,我们的语文课堂是为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而开设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遵循基于儿童本位的理念,针对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采用最适合的教学方式,满足儿童的求知需要和心灵渴求,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童真、童趣、童味。儿童本位的语文课堂要求语文教师高度关注教学对象,并努力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们、研究他们、适应他们、成就他们。儿童文化其实是一种学问、一项课题、一门艺术,是值得我们语文教师一生去学习、去研究、去运用。我们要竭尽全力突出儿童学习的主体地位,将儿童文化和儿童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巧妙地渗透于教学之中,让童声无时无刻不萦绕在我们的耳畔,让童趣随时随处激荡在我们的课堂,让童心得到真正地唤起,并放飞于我们的周围。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为实现儿童的自我价值而存在的课堂,才能真正地弥漫生命的气息。例如,教学《谁的本领大》,学完课文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后,我让学生同桌配合把故事表演出来,把静态的文字转化成动态的表情、动作、声音等,以儿童的独特视角去理解文本、表现人物,使故事充满童真童趣,使课堂充满儿童气息。
  三、追寻简约,突显实效,让家常味浓一些
  就价值取向而言,语文课堂无外乎两种风味:一是基于教师专业成长需要而开设的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和评优课,这样的课堂更多注重的是课堂的形式;二是基于学生自我发展需要而开展的常态课、研究课、推门课,这样的课堂更多注重的是课堂的实效。然而,前者开课的几率毕竟是少数,我们开展得更多的是后者。这样的课堂是对学生语言能力发展和语文素养提升起决定性作用的课堂。因此,在平日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摒弃花哨的架子,追寻简约而实用的课堂,让语文课堂的家常味更浓一些。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好生活这本无字教材,将语文课堂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语文学习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从而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的目标。此外,我们还应采用家常课的心态和方式来开展教学,突显语文的本色,突出儿童的本位。例如,教学《恐龙》这篇说明文,重点是学习和掌握说明方法。针对这一知识点,我进行了扎实的指导和训练,引导学生了解文中几种说明方法的特点、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运用方法仿写句子、说说表达的作用等,将说明方法的学习与文本解读结合起来,使朴实无华的语文课堂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总之,语文味、儿童味和家常味是语文课堂的本味,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三味”,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必然产物,听起来似乎很平常,但融为一体,便会创造奇迹。
其他文献
人有其特质,文有其特点。就如“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的道理一样,每一个文本都有着与其他文本不同的“这一个”。正是“这一个”,决定着文本的生命,决定着文本的价值。如果我们忽视文本的独特性,就会让文本失去应有的价值而淹没在浩瀚的书海之中。为此,我们只有基于每个文本的“这一个”,才能给学生创造出许多的“这一个”。  一、从背景入手,捋出文本的情感源泉  总的来说,目前被选入教材的文本基本上都是作者苦心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很多教师都重视“三分钟”的精彩,即在导入新课时变着花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却忽略了在初读后他们是否还具有强烈的阅读期待。学生一旦了解课文内容后,“期待”就消失了,渐渐失去了预习、初读时的兴趣,阅读就如一杯白开水,索然无味。所以,教师要在不同的环节中及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带给他们新的“期待”。有了这种“期待”,阅读才会是一壶好茶,越品越有味。那教师该如何
何谓理想的语文教学?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偶然读到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句,感慨颇多。这不正道出了语文课的真谛吗?它朴素得像那刚出清水的芙蓉花,质朴明媚,毫无雕琢装饰。如若教师、学生、文本能够有机地统一,不矫揉造作,那课堂不就顺畅自然,令人回味无穷吗?  一、删繁就简三秋树——质朴的“求实”  语文姓“语”,语文教学应时刻体现语文的本色。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具有浓厚的“语文味”。那什
语文积累是形成语文素养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劝学》中说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正是强调积累的重要性。积累是阅读理解和写作的基础。积累越丰富,阅读理解就越透彻,写作就越得心应手。引导学生潜心积累语文知识,这样就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激发学生语文积累的兴趣  1.为学生进行积累做好表率  语文教师要注意丰富自身的知识积累,不断汲取新的信息,与时俱进。学生早读课
1.1临麦6号临麦6号为临沧市农技推广中心麦类课题组于1995年用86鉴22作母本,84-346作父本经人工杂交选育而成。1996年进入综合性状鉴定(选种圃,育种编号96鉴21),1997年进入预备试验
对于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经尖锐地指出:“十年时间(现在是十二年),二千七百多课时(现在按《国家课程计划》,小学六年总授课1734课时,初中三年总授课568课时,普通高中368课时,共计2670课时,再加上用于总复习的时间,实际上课时间已经超过三千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用“不容乐观”来指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不足,
课堂,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主要场所。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和创造力,挖掘蕴含其中的无限生机与活力,把课堂营造成生动活泼的学习乐园,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实践体验,获得能力与生命的全面提升。那如何让课堂绽放生命的异彩呢?  一、更新知识结构——生命课堂的首要前提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教师应树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
通过在乌头不同生长阶段(3,5,7,9片叶)进行一次打顶和二次打顶(植株10cm时进行一次打顶后,在其分枝具有3~4片叶时进行二次打顶)的打顶方式,研究了打顶方式对乌头植株开花性状的影响。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