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卡莫博士:教育和启发不可分割

来源 :中国科技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yEmp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8月3日,第2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教育论坛在江苏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举行。来自美国的教育专家、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特别顾问保罗·卡莫博士在论坛上说:“在课堂教育中培养有创造力的思想者,教育和启发是不可分割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远比填鸭式教学方式效果更明显。”
  保罗·卡莫1985年毕业于美国普渡大学,获生化毒理学博士学位。来中国前,在美国的一所高中担任生物教师。他出色的教学赢得了美国教育部总统学者奖、麻省理工创新教师奖、斯台普斯基金华盛顿特区教师奖等诸多奖项。2012到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任教,讲授神经生物学,同时为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教学互动方法作咨询,现担任校长特别顾问一职。
  卡莫博士认为,教师的首要责任之一就是更多地把思考转到学生身上,他的互动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苏格拉底的问答法。这种方法要求学生们回答问题而非被动听讲。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卡莫博士认为,教师和学生存在利益冲突,作为学生总想尽快知道问题的答案,而作为教师则想让学生尽量晚些知道答案。因为学生知道答案的时间越晚,他们需要思考的时间就越久,只要问题不解决,思考就会继续,这样,学生就能学到越多的知识。
  谈到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卡莫博士说,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设计课堂问题。课堂问题的设计既要结合学科特点,又要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问题的设计工作之中,寻找并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如果学生在课堂上交头接耳或呈若有所思状,那么对教师来说这堂课是失败的。教师应是启发教育的推动者,而不是授课者。课堂问题提出以后,教师要不断抑制学生回答问题的冲动,启发学生按问题的要求一步步进行思考,并不时与学生交流。如果学生的回答接近正确答案,就告诉他们回答的方向是对的,鼓励他们按照这个方向继续思考下去。
  卡莫博士认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比掌握知识点重要,知识点可以在课堂之外获得。学生能够在课堂之外自学到很多事实性知识和基础性知识。教师需要做的是教他们如何学习,学生通过自身思考掌握了学习方法以后,就能获取更多的知识点。同时,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而这一能力正是目前他们所欠缺的。他说,在课堂之上,教师活动的范围不应局限在讲台上,也不能摆出专家状,应该深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去,与学生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可以培养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在课堂上相互提问题,扩展他们的思维。
  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距,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传统的教育往往会降低课堂提问的难度,从而照顾到每一名学生。卡莫博士认为这种教学方式不可取,在课堂上不设置障碍,仅仅是知识点的传授,学生就会逐渐由主动思考变为被动听讲,课堂进行到一半时,他们的心思就不在课堂上了。这达不到启发的目的,不利于他们思维能力的培养。课堂提问设置较高的障碍,则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会变得愈挫愈勇,甚至乐此不疲,而对于那些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花时间在课堂之外对他们进行辅导。
其他文献
“科技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这是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提出的,这句话旨在强调科技发展的重要性,要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保护他们的创造精神,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  2011年初,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与英特尔公司合作,引
【摘要】当今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随着国家、社会对全面教育、素质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经渐渐失去了其本身的优势,弊端也不断显露。因此,在当今的教育发展趋势下,物理教师必须积极的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而生活化教学是一种立足于学生现实需求的教学模式,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其有效的实践运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备
研究内容与方法简介  我们围绕“特定的光脉冲照射到一个半面涂黑的透明玻璃瓶时,瓶子可以发出声音”这一现象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我们先通过实验证实了实验的可行性,之后我们对实验原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并用实验证实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研究过程  实验可行性验证  猜想与假设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我们对实验现象产生的原理作如下猜测:由于照射瓶子的白炽灯电源是交流电,其强度会随时间呈周期性变化,导致其发出
在教育部、中国科协的支持和指导下,由中国科协青少年科学教育专门委员会、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和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2012科学教育国际论坛”,于11月12 13日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约150位国内外代表出席了论坛。论坛举办的宗旨是为科学教育工作者提供国际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将国际最新的研究和实践进展与中国的科学教育实践相结合,为中国科学教育的实践探索提供新的视角。
具有国际声誉的中国植物学家和教育家吴征镒院士(1916.6.13—2013.6.20),原籍安徽歙县,后迁江苏仪征,出生于江西九江,成长于江苏扬州,立业于北京,成就大业于云南昆明,2007年91岁时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吴征镒院士的兄长分别是著名医学家吴征鉴院士和著名物理化学家吴征铠院士。5个兄弟中,有3位院士——吴征铠、吴征鉴、吴征镒,1位著名文史学者、戏曲学家吴白陶(征铸),以及资深工程师吴征
国家发展靠科技,科技进步需创新,创新科技靠人才,人才培养在教育,教育出路靠改革。改革开放以来,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全社会对中国实现国家和民族伟大复兴道路的认识越来越明确,那就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科技与经济、科技与人才、人才与教育之间关系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人们逐渐形成这样的共识,那就是不断通过科技进步推动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不断通过创新人才的培养推动
2009年7月22日,2000多名中俄两国军人在我国北方某地迅速集结,他们出动多种战车、飞机,实施了联合封控、立体突破、机动歼敌和纵深围剿等战术,对盘踞在那里的假想恐怖分子进行了猛烈打击。最后,空降兵部队的突然出现,使战斗很快接近了尾声,他们向退缩在一栋房子里的恐怖分子发起了猛烈进攻,消灭恐怖分子取得了最后胜利。  空降兵自20世纪30年代刚一出现,就以其快速反应和灵活的战术让世人震惊,他们常常在
《叶永烈行走世界》(第1辑、第2辑),叶永烈著,科学普及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定价:36,00元  叶永烈,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国最具想象力的作家,曾经是中国科普界最突出的代表人物。早在1979年,他就获得了文化部和全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的“先进科学普及工作者”称号;1983年以后,他又以著名纪实文学作家的身份活跃于公众面前,写作重大历史政治题材纪实文学作品,成为一位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家
探究是人类科学活动的核心所在。科学探究的认识过程和方法必须通过特定的教学活动和手段得以传达和实践。本报告将通过2个实例,介绍如何突破以介绍知识内容为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甚至创造新知识。第1个实例是“项目引领学习”,是由美国大学研究的高中学生在科技领域的“基于项目的学习”课程。第2个实例是由美国伊利诺伊州数学科学高中(IMSA)开发的“学生探究研究计划(SIR)”,这个计划要求
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让我们看看武昌起义前后,湖北自强学堂向武汉大学的转变历程。  1893年11月29日,湖广总督张之洞向清朝光绪帝上奏《设立自强学堂片》。他认为“盖闻经国以自强为本”,“自强之道,以教育人才为先”,故取“自强”二字。这座新式高等专门学堂位于湖北武昌三佛阁大朝街口,开办之初,设方言(外语)、算学、格致、商务4门,重视科技教育。由此揭开了近代湖北高等教育的序幕。1896年,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