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的均衡与公平是学生能够自由平等地分享当时、当地公共教育资源的状态。教育公平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教育起点公平,即教育权利平等;教育过程公平,即教育条件相同;教育结果公平,即学业成功机会相同。教师通过关注有不良学习行为的学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达到教育结果公平,才是教育均衡与公平应该追求的更重要的实质性的目标。
一、学习不良的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
学习不良是一个用于描述异质障碍群体的概括性术语,障碍表现为在获得和使用听、说、读、写、推理或数学能力方面的明显困难。
学习不良儿童的认知心理特点可归纳为:(1)感觉综合失调。具体表现在不能对各种刺激作出合适的反应,不能把自己的心理活动有意识投向某一心理活动,在新的环境中对刺激适应不良。(2)认知结构零散无序,难以激活和利用相关的知识。他们认知结构的内容难以有效地唤起相关知识,这是导致学习不良的主要原因。(3)注意发展水平显著偏低,注意通道容量较小,具体表现在注意的广度、稳定性等特性发展水平显著低于非学习不良学生。(4)更多采用表浅的学习加工类型,更多注意描述性知识。表浅加工导致学习不良学生聚集于描述性知识,而忽略隐含的程序性知识和情景性知识,难以从给定的信息中引导出新的信息。(5)元认知能力较差,不能自觉地使用学习策略。
学习不良的学生普遍缺乏自信。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获得成功,长时间失败的体验导致他们觉得努力与否都是一样的,并且逐渐养成应付学习的习惯,把学习当成任务,认为完成就可以了,不追求效果。其次是基础不扎实。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不敢或没有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对基础知识一知半解,在做作业时不求甚解。再次是学习方法不对。他们的心理负担也比较重,有的甚至认为学习成绩不好就没有资格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心理学教授雷雳的研究结果表明:学习不良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比非学习不良学生差,尤其突出地表现在强迫、抑郁、人际敏感、焦虑和敌对等方面,并且强迫、抑郁、敌对严重度中等以上者比例明显高于非学习不良学生。
二、学习不良学生在校现状分析
学习不良的学生在学校常常不被老师重视,不少老师总把目光聚集于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分数成为衡量孩子优劣的唯一标尺。如果成绩好的学生犯了错误,老师多半会觉得:“这孩子真调皮,真聪明。”如果是学习不良的学生犯了同样的错误,那么,老师多半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斥责:“成绩不好,还不安分守己,成天惹是生非。”有些老师直言不讳地说,如果不看成绩,个个都是天真可爱,然而一旦要用分数来衡量,那么学习不良的学生就让一些老师看不顺眼。什么原因呢?因为这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会拖整个班级平均分的后腿。所以有的学校,有的老师,总是想方设法把成绩不好的学生调到别的班级里去;有的动员家长把学生转到其他学校去;个别老师甚至会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辱骂、讽刺学习不良的学生,导致学生自尊心深受打击,人格降低,使得他们在班集体中孤立,自暴自弃。有的学校则是通过分快慢班,美其名曰分层教学,其实是把一些学习不良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免得影响其他好学生,使得这些学习不良的学生不能享受公平的教育。这种做法把教育异化为追逐分数的工具,教育必然丧失人性,只见分数不见人。学习不良的学生如果在学校里尚且不能体会到做人的尊严,那么,在学生的心灵留下的创伤,也许是一辈子都无法抹去的。
一些老师在上课时,只关注能回答得出他们问题的学生,学习不良的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的机会明显少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尤其是在上公开课时,一些教师为使教学效果出彩,根本不会给学习不良的学生发言的机会。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习不良的学生也常常被剥夺参与和发言的机会,因为成绩较好的同学往往会成为这个小组的“代言人”,小组的讨论与合作也是以成绩较好的同学为轴心,在学习不良的学生还没有进行充分的探究时,成绩较好的学生就已经得出了结论,久而久之,学习不良的学生就变成了课堂上的“旁观者”。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在课堂教学里,对每个学生来说“可用时间”是相同的,但“实用时间”大不一样。学习不良的学生实用时间大大少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因此要改变那种课堂教学中“优等生演戏,中等生看戏,差生被遗忘在角落里”的不正常状态,不能剥夺学习不良的学生回答、质疑、演示、练习等的机会。
心理学家指出,学生学习的目的是寻找归属感,通过控制自己寻求被重视、注意的感觉。学习不良的学生属于被忽视甚至被歧视人群,由于内心的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造成他们消极地对待学习活动,内心存在负面情感,习惯压抑自己的情绪、孤僻独行,并且很难与人沟通。
教师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和学习不良的学生在关注程度、期望水平、评价方面的不同,往往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局面。学习不良的学生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互动交往中处于被忽视,甚至被歧视的地位,教师这种对待不同学生的差异是违背教育公平精神的。
三、关注学习不良学生的对策建议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最神圣的职业,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应该坚定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信念,给学生提供公平的教育环境,利用人格魅力使每个学生拥有归属感和被重视感,促进每个学生在其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心理学史上曾经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两位美国心理学家在一所小学的一至六年级中各选三个班,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 “发展测验”。然后,他们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老师,并要求老师保密。八个月后,他们又来到这所学校进行复试,结果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进步,与教师关系也特别融洽,而且性格更为开朗,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真的都是优秀的学生吗?实际上,这是心理学家进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实验。他们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便抽取的。他们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虽然教师始终没有公开这些学生的名字,但他们仍然通过掩饰不住的眼神、笑容、音调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因此变得更加自信,于是他们在学习中就更加努力,结果有了很大的进步。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的爱护、信任和期待能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力。因此,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关注学习不良学生,促进教育的均衡与公平。
1.立足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实施课堂教学
对学习不良的学生采用“低起步,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的办法,教师在充分了解班级学生的学情的基础上,在教学内容安排、掌握知识要求和作业布置等各个教学环节上,对学习不良的学生,给予特别的关注,采取开“小灶”或提醒、赞扬、优先回答和面批等方法。日本有一本《新教师手册》的书,其中有个问题 “你碰到差生怎么办?”答案是“天天叫到他”,使他觉得老师没有忘记他,心里感到莫大安慰和鼓励。给他们提供感兴趣、具有挑战性而又不太难的学习目标,可以使学生觉得目标对自己来说通过努力就能达到,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由此带来的成就感又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稳步提高,最终实现教育均衡与公平。
2.关注学习不良学生的全面发展,拓展学生成功的领域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即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自然智力。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强的学生容易取得优异的成绩。由于每个学生的优势智能不同,并且智力的表现形式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的视觉效果,配合音乐等功能,极大地挖掘学习不良学生的智力特点。了解、发现学习不良学生的特长,在班集体的课外活动中,让他们有展示自己的音乐、体育、美术等各方面的才能,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助于促进教育结果的公平。
3.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弹性、动态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为充分调动学习不良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可以采用弹性、动态的分组方式,并且根据情况灵活调整。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在不同学科的学习中,及时作出相应的变化,使不同学生的优势都能够得到发挥,关注学习不良的学生,使他们感觉到被接纳、被尊重,有归属感,促使学生学会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良好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这种良好的心理氛围,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4.对学习不良学生的评价,强调应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
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在强调统一的基本标准的同时,也特别强调了评价对学生的发展适宜性。同样的行为可能得到不同的评价,比如,同样是做对了一道题目,对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说这道题目很容易,做对了也不一定要表扬。而对学习不良的学生,教师则要提出表扬,使他们体会到成功。在考查评价学习不良学生时,不能仅仅只是考查学习成绩,应全面考查学生特长、品行等,收到扬优补缺的效果。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还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和积极的情绪情感。
教育均衡和公平是教育工作者永恒追求的理想,关注学习不良的学生,可以帮助我们朝着这个理想的目标不断迈进。
一、学习不良的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
学习不良是一个用于描述异质障碍群体的概括性术语,障碍表现为在获得和使用听、说、读、写、推理或数学能力方面的明显困难。
学习不良儿童的认知心理特点可归纳为:(1)感觉综合失调。具体表现在不能对各种刺激作出合适的反应,不能把自己的心理活动有意识投向某一心理活动,在新的环境中对刺激适应不良。(2)认知结构零散无序,难以激活和利用相关的知识。他们认知结构的内容难以有效地唤起相关知识,这是导致学习不良的主要原因。(3)注意发展水平显著偏低,注意通道容量较小,具体表现在注意的广度、稳定性等特性发展水平显著低于非学习不良学生。(4)更多采用表浅的学习加工类型,更多注意描述性知识。表浅加工导致学习不良学生聚集于描述性知识,而忽略隐含的程序性知识和情景性知识,难以从给定的信息中引导出新的信息。(5)元认知能力较差,不能自觉地使用学习策略。
学习不良的学生普遍缺乏自信。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获得成功,长时间失败的体验导致他们觉得努力与否都是一样的,并且逐渐养成应付学习的习惯,把学习当成任务,认为完成就可以了,不追求效果。其次是基础不扎实。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不敢或没有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对基础知识一知半解,在做作业时不求甚解。再次是学习方法不对。他们的心理负担也比较重,有的甚至认为学习成绩不好就没有资格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心理学教授雷雳的研究结果表明:学习不良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比非学习不良学生差,尤其突出地表现在强迫、抑郁、人际敏感、焦虑和敌对等方面,并且强迫、抑郁、敌对严重度中等以上者比例明显高于非学习不良学生。
二、学习不良学生在校现状分析
学习不良的学生在学校常常不被老师重视,不少老师总把目光聚集于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分数成为衡量孩子优劣的唯一标尺。如果成绩好的学生犯了错误,老师多半会觉得:“这孩子真调皮,真聪明。”如果是学习不良的学生犯了同样的错误,那么,老师多半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斥责:“成绩不好,还不安分守己,成天惹是生非。”有些老师直言不讳地说,如果不看成绩,个个都是天真可爱,然而一旦要用分数来衡量,那么学习不良的学生就让一些老师看不顺眼。什么原因呢?因为这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会拖整个班级平均分的后腿。所以有的学校,有的老师,总是想方设法把成绩不好的学生调到别的班级里去;有的动员家长把学生转到其他学校去;个别老师甚至会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辱骂、讽刺学习不良的学生,导致学生自尊心深受打击,人格降低,使得他们在班集体中孤立,自暴自弃。有的学校则是通过分快慢班,美其名曰分层教学,其实是把一些学习不良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免得影响其他好学生,使得这些学习不良的学生不能享受公平的教育。这种做法把教育异化为追逐分数的工具,教育必然丧失人性,只见分数不见人。学习不良的学生如果在学校里尚且不能体会到做人的尊严,那么,在学生的心灵留下的创伤,也许是一辈子都无法抹去的。
一些老师在上课时,只关注能回答得出他们问题的学生,学习不良的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的机会明显少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尤其是在上公开课时,一些教师为使教学效果出彩,根本不会给学习不良的学生发言的机会。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习不良的学生也常常被剥夺参与和发言的机会,因为成绩较好的同学往往会成为这个小组的“代言人”,小组的讨论与合作也是以成绩较好的同学为轴心,在学习不良的学生还没有进行充分的探究时,成绩较好的学生就已经得出了结论,久而久之,学习不良的学生就变成了课堂上的“旁观者”。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在课堂教学里,对每个学生来说“可用时间”是相同的,但“实用时间”大不一样。学习不良的学生实用时间大大少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因此要改变那种课堂教学中“优等生演戏,中等生看戏,差生被遗忘在角落里”的不正常状态,不能剥夺学习不良的学生回答、质疑、演示、练习等的机会。
心理学家指出,学生学习的目的是寻找归属感,通过控制自己寻求被重视、注意的感觉。学习不良的学生属于被忽视甚至被歧视人群,由于内心的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造成他们消极地对待学习活动,内心存在负面情感,习惯压抑自己的情绪、孤僻独行,并且很难与人沟通。
教师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和学习不良的学生在关注程度、期望水平、评价方面的不同,往往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局面。学习不良的学生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互动交往中处于被忽视,甚至被歧视的地位,教师这种对待不同学生的差异是违背教育公平精神的。
三、关注学习不良学生的对策建议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最神圣的职业,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应该坚定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信念,给学生提供公平的教育环境,利用人格魅力使每个学生拥有归属感和被重视感,促进每个学生在其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心理学史上曾经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两位美国心理学家在一所小学的一至六年级中各选三个班,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 “发展测验”。然后,他们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老师,并要求老师保密。八个月后,他们又来到这所学校进行复试,结果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进步,与教师关系也特别融洽,而且性格更为开朗,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真的都是优秀的学生吗?实际上,这是心理学家进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实验。他们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便抽取的。他们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虽然教师始终没有公开这些学生的名字,但他们仍然通过掩饰不住的眼神、笑容、音调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因此变得更加自信,于是他们在学习中就更加努力,结果有了很大的进步。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的爱护、信任和期待能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力。因此,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关注学习不良学生,促进教育的均衡与公平。
1.立足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实施课堂教学
对学习不良的学生采用“低起步,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的办法,教师在充分了解班级学生的学情的基础上,在教学内容安排、掌握知识要求和作业布置等各个教学环节上,对学习不良的学生,给予特别的关注,采取开“小灶”或提醒、赞扬、优先回答和面批等方法。日本有一本《新教师手册》的书,其中有个问题 “你碰到差生怎么办?”答案是“天天叫到他”,使他觉得老师没有忘记他,心里感到莫大安慰和鼓励。给他们提供感兴趣、具有挑战性而又不太难的学习目标,可以使学生觉得目标对自己来说通过努力就能达到,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由此带来的成就感又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稳步提高,最终实现教育均衡与公平。
2.关注学习不良学生的全面发展,拓展学生成功的领域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即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自然智力。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强的学生容易取得优异的成绩。由于每个学生的优势智能不同,并且智力的表现形式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的视觉效果,配合音乐等功能,极大地挖掘学习不良学生的智力特点。了解、发现学习不良学生的特长,在班集体的课外活动中,让他们有展示自己的音乐、体育、美术等各方面的才能,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助于促进教育结果的公平。
3.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弹性、动态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为充分调动学习不良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可以采用弹性、动态的分组方式,并且根据情况灵活调整。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在不同学科的学习中,及时作出相应的变化,使不同学生的优势都能够得到发挥,关注学习不良的学生,使他们感觉到被接纳、被尊重,有归属感,促使学生学会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良好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这种良好的心理氛围,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4.对学习不良学生的评价,强调应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
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在强调统一的基本标准的同时,也特别强调了评价对学生的发展适宜性。同样的行为可能得到不同的评价,比如,同样是做对了一道题目,对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说这道题目很容易,做对了也不一定要表扬。而对学习不良的学生,教师则要提出表扬,使他们体会到成功。在考查评价学习不良学生时,不能仅仅只是考查学习成绩,应全面考查学生特长、品行等,收到扬优补缺的效果。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还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和积极的情绪情感。
教育均衡和公平是教育工作者永恒追求的理想,关注学习不良的学生,可以帮助我们朝着这个理想的目标不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