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藏静修圣地录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ymel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时西藏分为三区,卫藏地区为其中之一。卫藏地区在元、明时称作乌斯藏,前藏地区称卫,后藏地称藏,卫藏地区历史上曾北起那曲地区的当雄县,南至山南地区的洛扎县,东达山南的加查县,西到日喀则地区的昂仁县,其区域涵括了现在的拉萨市,日喀则大部分地区及山南大部分地区。虽从地形上看,卫藏地区被喜马拉雅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冈底斯山系所重重包围,为雪山环绕之地,但西藏三大粮仓拉萨河流域、年楚河流域、雅鲁藏布江河域全分布其中,经济十分发达。拉萨,日喀则又是西藏的两大政治中心,宗教氛围十分的浓厚,所以在古代,此区域又被尊称为“圣法之地”,为“持莲花手圣观世音菩萨广行净化之土”。
  
  
  
  虽然藏传佛教在西藏的传播,经历了前弘期的挫折,以及后弘初期的政权更迭、后弘期的教派林立,但是在“圣法之地”的卫藏地区,藏传佛教以“格鲁巴”为代表最终还是奠定了统治地位。对于讲究实修的密宗来说,高僧大德们曾经静修、闭关的遗址,山洞、拉康、寺院都是供人膜拜的圣地。这些圣地或是保存完好,或是了无人烟;或是香火鼎盛,或是默默无闻。在“圣法之地”的卫藏地区,这种圣地比比皆是,多不胜数。
  清代藏族学者钦则旺布在其著作《卫藏道场圣迹录》中,对此类圣地多有提及。我们按图索骥,跟着他的脚步去探访这些传说之地。
  
  一、拉萨地区
  
  “拉萨”在藏语中为“圣地”或“佛地”之意,长期以来就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中心,现辖7县(当雄县、堆龙德庆县、曲水县、墨竹工卡县、达孜县、尼木县和林周县)1区(城关区)。除当雄县与尼木县,其余各县市均在拉萨河流域内。其境内的静修圣地大致有:
  拉萨市布达拉宫:公元631年(藏历铁兔年)由吐蕃松赞干布兴建。据说最初就是藏王松赞干布坐禅静修之地。传说历经数代修建屋舍999间,加山上隐修室共1000间。后因雷击和战乱受严重破坏。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进行扩建,历时半个世纪始具规模。法王洞(曲吉竹普)部分建筑,是吐蕃时期遗存的布达拉宫最早的建筑物。
  帕邦卡:藏语意为“巨石上的寺院”,位于拉萨市娘热乡内,据说松赞干布曾在此静修。松赞干布的静修洞在巨石下,如今装修一新,现代的瓷砖使古老的静修洞少了一分神圣。帕邦卡寺中,还保存着一块据说由藏文创始人、吐蕃大臣吞弥·桑布扎用藏文写的“”石刻。
  药王山扎拉鲁浦石窟:始建于吐蕃时期,最早为松赞干布观修圣地,后噶当派大德吉贡宗巴在此静修观音法,获大成就。
  竹康孜:位于色拉寺后小山上,传说六世达赖仓央加措与宗喀巴大师等人曾在此修行。竹康孜附近有一山洞,内有据说是天然形成的胜乐金刚的一只眼睛。目前有十几位僧尼各自在洞边错落有致地搭建了小屋,以便静修。
  林周县热振寺:热振寺为后弘期藏传佛教中最早的一个派别——噶当派的根本道场。仲敦巴与宗喀巴大师,曾在寺东南的“僧格扎浦”山洞隐修。莲花生大师的明妃堪卓、益希措杰曾在寺西侧的帕邦塘修行。
  达孜县扎耶巴寺:山上修有扎耶巴寺,是松赞干布王妃芒萨赤康所建,赤松德赞时期修筑了许多静修院,与桑耶的青朴、亚隆的协扎合称为三大修行圣地。寺中的达瓦浦、多吉浦、直布浦等山洞,都是赤松德赞时得道二十五王臣静修之处。这还是古代西藏重要的伏藏之地,许多大德都在此取出伏藏。现在,扎耶巴闭关静修的僧侣已经不多,但作为旅游景点有游客常至。传说建大昭寺时,填埋沼泽地所用的土就是取自扎耶巴。
  墨竹工卡县羊玛日寺:位于羊日岗乡,属直贡嘎举派,为静修之地。现在仍有僧人在此闭关修行。
  墨竹工卡德仲寺:始建于11世纪,初为宏传宁玛派大圆满法的道场,莲花生大师、益希措杰、达磨菩提等曾在此修行,为古代著名的修道处与暗藏伏藏处。莲花生修行洞虽离德忠寺较远,但还是有三三两两、远道而来的僧尼在此闭关修行。
  墨竹工卡直贡梯寺:直贡嘎举祖寺,目前寺庙周边仍然遍布闭关隐修之室。
  当雄县纳木措:西藏著名的圣湖,在公元12世纪末,藏传佛教达隆嘎举派创始人达隆塘巴、扎西贝等高僧,曾到湖上修习密宗要法,并认为是胜乐金刚的道场,始创羊年环绕纳木灵湖之举。
  堆龙德庆县楚布寺:为嘎玛嘎举派祖寺。山上修有闭关“仓康”,有不少僧人在此闭关。
  曲水县桑亚南喀宗:古时西藏的修道处与暗藏伏藏处。莲花生大师与益希措杰据传在此修炼三个月。宁玛派掘藏大师古当觉泽在此掘出“帐明王法”。目前在山上的山洞内,还有三位尼姑在闭关修行。
  
  二、山南地区
  
  山南地区的泽当,是吐蕃王朝的发源地。桑耶的扎玛又是吐蕃王朝冬季时的建牙之处,桑耶寺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佛、法、僧俱全的寺院,历史沉淀不可谓不深厚。而静修圣地也比比皆是,古代三大静修圣地,此地就独占二席。
  桑耶青朴修行地:在桑耶寺东北的河谷深沟内,为古代三大修行圣地之最殊胜的修道处,传说赤松德赞时,就有25位大德在此修道获得成就,修道时的石窟至今还在,叫伦钦谷噶浦。在其附近,还有许多赤松德赞时期开凿的石窟——扎玛格吾仓。现在还有许多修行者在此修行,他们或是搭筑小屋,或是憩身山洞,或只是一顶帐篷,形成了静修者的小村落。
  桑耶的亚玛隆:著名大译师白若咱那,曾在此隐修三年,也是莲花生大师隐藏许多重要经典之处。它筑在一个山壁上,地势十分险峻。
  扎囊县扎央宗:益希措杰的出生地,据《莲花生广传》说,扎央宗是古代著名的修道处的埋藏伏藏处,宁玛派很多成就大师就曾在此修行。顶雪、列果萨巴、敖浦、宗康浦等地都是著名的静修圣地。有位来自安多的隐修者,在此修行的时间长了,山上的藏野鸡都不惧怕他,常常向他“讨食”。
  桑日县沃卡格浦:传说莲花生大师与堪卓格吉玛在此修行过,又是埋藏大波若经的付藏之处。15世纪宗喀巴大师也曾在此潜修。沃卡温泉也是西藏著名的温泉,信徒们朝拜之余,都会到温泉中洗浴。
  加查县达拉岗布寺:1121年,达布拉结所建,是达布噶举的祖寺,山上现在仍有闭关修行者。醒目的108座白塔也初步修复完工。
  乃东县协扎修行地:协扎或称协吉扎浦。在雅隆河西岩山梁上,与河东的乃东遥遥相望。莲花生大师曾在此修道,并在此埋藏重要伏藏。1354年邬坚林巴就曾在此取出《莲花生遗教》等重要的历史文献。相对于其他圣地来说,协扎圣地有点默默无名、略显清静,藏野鸡在修行地闲庭信步。藏传佛教前弘期时,协扎与扎耶巴、桑耶的青浦合称为三大修行圣地。现在山上的隐修者仍然不少,他们养了一只落了单的野山羊,羊对隐修者们十分驯服。
  乃东县热穹浦:位于亚隆河与琼结河汇合处的一座悬崖山壁上,因为米拉日巴的弟子热穹巴在此修道而得名。藏宁赫如噶也在此地撰写名著《米拉日巴传》。
  洛扎县卡久神山:古代著名的修道处与暗藏伏藏处。山上有白季浦仁石窟,为赤松德赞时的鲁南喀宁布的证道处。传说莲花生大师与益希措杰在山中夹浦坚石洞,静修7年7月7天,为莲花生大师最殊胜的修道窟。附近的拉摩喀钦,传说为胜乐金刚的二十四道场之一。今天,这些修行洞内还有僧人在闭关修行。
  洛扎卓沃隆寺:噶举祖师玛巴大译师的出生地。其弟子米拉日巴与师兄一起在山上闭关修行的石窟,现也成为闭关中心。附近有达涅隆丹浦,也是米拉日巴的修行之地。
  洛扎县朱措:西藏四大威猛圣湖之一。宁玛派和嘎举派僧人,均曾以此作为重要的修行地。
  贡嘎县曲吾日山神山:据说曲吾日是西藏的幸福之源,山上有一百道泉水,也有一百个修道处。莲花生大师、白玛旺秋、达敦觉耶、汤东杰布等人都曾长期在此隐修。僧人拉龙贝拉据说也曾在此修行,但他听闻吐蕃国王朗达玛灭佛的传言后,便结束静修,由此到拉萨投入政治活动。至今,当地人还有转曲吾日神山的传统。山上还有几个大的建筑废墟,据说毁于古代的战火。
  
  三、日喀则地区
  
  日喀则为“卫藏地区”中后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与印度、尼泊尔等国接壤。在历史上这为源于印度的佛教,在后藏的传播多了一份地缘上的优势。
  日喀则市纳塘寺:纳塘寺山后有绛软日楚,这是纳塘桑结贡巴等大德的修道处,相传是特别殊胜的道场。
  萨迦县甲居白玛畏:在萨迦县冲曲河谷内,为吉准扎巴与萨迦派大译师降比多吉的隐修处。
  昴仁县日吾扎桑:昴仁县西边,是通往阿里的交通要道。汤东杰布曾在此闭关修道3年。
  定日县岗嘎神山:为嘎举派圣地,印度僧人帕·当巴桑结曾在此闭关修道。
  吉隆县米拉日巴修行洞:吉隆是由西藏通往尼泊尔的交通要道,当年莲花生大师就是由此进入西藏。这是有名的圣地,米拉日巴大师就出生在此县的扎龙地区,县城内有多处米拉日巴的修行圣地。最出名的,应属查嘎达索修行洞,据说米拉日巴大师曾在此洞闭关静修三年,又有一说为七年。查嘎达索寺的寺址距离地面达200米,依山势而建,起伏错落,虽大部分已成废墟,但依然气势不凡,蔚为壮观。
  拉孜县觉囊寺:位于雅鲁藏布江南岸的拉孜县境、彭措林寺东的一座山沟内。觉囊派是藏传佛教中一个历史悠久的派别,因在教义上与格鲁派有所差异,有些主张甚至完全对立,因此在历史上被视为异端而受排挤,在五世达赖喇嘛时,改宗格鲁派。觉囊派主张显密兼修,在寺庙的所在地觉囊沟内,静修地密布。2005年笔者去参访之时,“通卓钦摩”大佛塔已经修复,有十几位尼姑在那里过着清修的生活。
  谢通门县土丹朗杰寺:在仁钦则乡,其附近,有后弘初期创立新译密咒派的三大译师之一桂·枯巴拉泽(桂译师)的闭关隐修洞。
  南木林县香桑布隆:在湘曲东边的支流拉布河谷内,据《莲花生传》云,此地是古代后藏地区最大的修道处与埋藏伏藏处,这里的德协都巴宫,据说是诸佛如来聚会之处。今天,在湘曲的河谷口还有大小数十个修道处。
  
  西藏地区幅员辽阔,隐修之地众多,以上所列地点只是冰山一角。笔者用了三年时间,才完成对以上圣地的造访。如果要对卫藏地区所有大大小小的修行地,进行细致的探访,穷尽此生也未毕能如所愿。这些静修圣地大多数虽处在深沟僻壤、交通不便的地方,但“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古代的高僧大德在此静修悟道的事迹,吸引着无数俗家信徒寻访朝拜,也吸引僧尼们在此闭关静修。这些僧尼们不仅有来自西藏自治区本地,也有来自四川、青海、云南等藏传佛教流传之地。所奉教派以宁玛派、嘎举派为多,可能是这两个教派相对重视实修之因吧。在笔者访问过的静修的僧尼中,以尼姑居多而僧人少,但无论是僧是尼,即便物质条件有限,仍向我们展示着藏传佛教静修文化的深远传统。
其他文献
【摘 要】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意义之源,课程改革倡导让教育回归生活。但是有时就因为是生活中最熟悉不过的现象,导致学生对它们的存在习以为常,而丧失了探究的兴趣。如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由于学生对声音再熟悉不过, 一般的课堂教学就容易因为好奇心的缺失导致学生的主动探究热情不高。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教师不断制造和利用认知冲突促进学生实现前概念与现实的对话,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关键词】生活
车队行驶在中国西部边陲的红其拉甫,这里有着世界海拔最高的边境口岸,向南则是蜿蜒在帕米尔高原崇山峻岭中的吾甫浪沟——人类修建的公路将在那里消失。  在那条接近人类极限的边境线,却有着一支特殊的高原巡逻队。每年8月,这支由边防战士、塔吉克护边员组成的10人巡逻队,就会从红其拉甫出发,踏上吾甫浪沟巡逻的征程。  这条路是全国惟一一条汽车、马匹无法通过,需要骑行“高原之舟”牦牛背上巡逻的防线,巡逻往返近百
在灿若星河的藏族文明中,“大、小五明”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其中藏医学以“医方明”而和内明、因明、声明、工巧明一起,构成了西藏“五明”文化体系中的“大五明”;天文历法则以“历算明”而和戏曲明、诗明、词明、音韵明一起,构成了“五明”文化体系中的“小五明”。经籍有载:“不通五明,则无真智,亦难证果。欲修正果,见性成佛,需通五明……”  可以说,在“五明”文化中,天文历算和藏医学,形同一对“孪生姊妹”,密
远在佛教尚未传入藏区的时代,西藏本土宗教苯教非常盛行,在苯教的宗教仪轨中,有转山、转湖和煨桑的习俗,体现了高原人的自然崇拜和信仰。直到今天藏民族还是用转山和转湖,平行和仰视的角度去表达对山灵和湖神的敬畏和敬仰,他们轻易不会动山里的一草一木,更不用说用攀登的方式去征服神山。  美丽的梅里雪山主峰卡瓦博格,是至今尚未有人登顶的处女峰,在古老的史诗《格萨尔王传》有这样的记载:雄师大王格萨尔从加地返回岭地
杂玉村(山南地区扎囊县扎塘镇杂玉村)有制陶的传统。泥土在手艺人的巧手之下变成各种生活用品,曾经,杂玉村人靠售卖这些陶器增加收入;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更方便耐用的金属制品代替了陶器,杂玉村人曾一度荒废了制陶手艺。  66岁的查堆是少数一直坚持做陶器的手艺人。随着政府加大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力度,查堆感觉自己越来越受重视。村里希望查堆把制陶手艺传授给年轻人,让杂玉村制陶的传统能一直延续下去。  取
【摘 要】小学作为技术素养的启蒙阶段,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技术学习兴趣、基本技能及基本的操作规范。对于一堂劳动与技术课来说,精准定位技术点的目标,有效落实技术要点,对提升学生技术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技术点;定位;落实  劳动与技术(以下简称劳技)课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活动或与人合作,在技术设计、加工、装配、调试等一系列劳动体验和实际探究过程中学习技术知识和技术操作
穿越滇藏间重重巍峨大山的丙察然公路,最为险峻的路段莫过于丙中洛至察隅县城,  它原本是一条从云南贡山县丙中洛乡通往西藏察隅县城的人马驿道,  也是茶马古道南线的一条重要通道。险峻的峡谷,狭窄的山路,极度简陋粗糙的路面,  比奔腾的怒江江面还要让人胆战心惊。这条公路,被众多自驾旅行者奉为自驾游的“探险天堂”。  裸露着的岩石,像两位巨大无比的门神,镇守着丙中洛美丽的田园和家乡。怒江在这里拐了一个小弯
青藏高原是新兴的高原,地壳内一系列复杂的地质过程方兴未艾,新构造运动强烈,岩浆活动频繁,因而地热现象也就表现得十分活跃,造成各式各样的地热显示。而措勤县正位于岗底斯山北麓与羌塘高原的南缘,东北是地势高亢,地域辽阔的羌塘高原;西南部是地势险峻,沟壑纵横的岗底斯山北支。正是由于地处两地理单元交汇区域,使其地貌比阿里其它几县更加破碎。措勤县也正因此拥有了丰富的地热资源。  深入措勤温泉地带,上百个大大小
朴实,便是质朴实在。纵观当今课堂,花里胡哨的较多,表面看似热闹,实则效果不好。教师为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许多毫无意义的生活情境;为了挖掘方法的多样化,一个劲儿地启发学生想“怪招”;为了体现合作探究,动不动就来个小组讨论……种种举措,美其名曰:走进新课程。而实际上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能力和思维到底有多少提升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我们的课堂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  基于对课堂教学有效
如果你对西藏充满好奇,  特别是对于西藏西部的文化、  考古与探险旅行有着特别情怀的话,  有个人你一定绕不过去,  他就是曾8次到喜马拉雅区域  进行过卓有成效的科研考察的  著名藏学家、探险家——  意大利人朱塞佩·杜齐。  在西藏,除了著名的唐蕃古道、蕃尼古道、  茶马古道、盐路以及麝香之路,  还有一条著名文化旅行考察线路,  或者说文化探险之路,应该叫“杜齐之路”。  从楚鲁松杰出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