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牛津小学英语》采用板块结合的安排方式,每一单元第一部分Read and say(A)是情景对话板块。该板块通过情景对话,着重训练学生的听说技能,以提高会话能力,同时还呈现新的词汇和句型。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运用图片、实物、投影、多媒体等直观手段,为学生提供真实生动的语言交际情境。并采用“先听说、后读写,先整体、后局部”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第二部分Look,read and learn(B)主要按话题归类和图词结合的方式呈现词汇。教学单词应该与句子、语篇结合起来,努力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第三和第四部分(C、D)是句型操练和书写,这是每个单元的教学重点,一般都要求四会掌握。
从2001年秋季我校开设英语课起。我们英语教师认为,A部分的课文内容长,难度大,是B、C、D三个部分的单词和句型的结合体,于是,我们从B、C、D单词句型着手,先扫清单词和句型的障碍。等学生单词句型全部操练熟练后,才开始A部分的对话教学。此时A部分的对话学起来非常轻松,学生听录音磁带回答教师几个有关课文细节问题,然后读熟,再当堂表演就可以了。但是,此时的对话教学就成了一份阅读材料,失去了呈现句型的语境创设的意义。以后的几节课再进行其他板块的教学,因与A部分的对话教学联系不大,A就不再受关注了,因为学生对于A部分的对话已经听懂、会说、会背了,已经达到教学目的了。
这样的教学顺序一直持续到2007年底,大家觉得这种方法比较实用,教学效果比较理想。主要体现以下两个优点:1.学生对于单词和句型掌握得扎实有效。2.学生初读A部分对话比较容易,不会有太多的单词、句型障碍。因为A部分对话就是B、C、D单词、句型融合到一起,编成一个小故事。但在进行一阶段这样的教学后我发现了这样做的缺点:1.学生对于对话教学不重视,学完本单元内容后。几乎有一半的学生不会背诵对话的语篇。背诵是积累语言的最佳途径,学生对规范语言积累得越少就越不利于学习英语。因此,这是先教单词、句型,后教对话做法的最大的缺点。2.学生在平时的对话教学中只会根据句型进行固定的机械的问答,很少涉及A部分的其余语言,学生口语能力只停留在句子甚至个别单词上。而不是整个语篇上。3.阅读理解练习做起来比较吃力。学生只要遇到生词或不熟悉的句型便“卡壳”,他必须在扫清所有的单词、句型障碍后才能理解整个语篇,不会根据整个语境或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学生把阅读材料中涉及的信息集中的能力比较差,单词反而成了阅读理解的主要障碍。
恰巧,在2007年暑假期间,江苏省小学英语特级教师沈峰老师来我县做讲座,她提出在教学时建议从A部分的对话开始教授,然后再进行单词、句型的教学。优秀青年教师戈向红老师也认为,从5A开始进入“短小语篇”教学阶段,它相当于我们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这样,11月底,我开始“随文识字”尝试。我决定先从A部分对话教学开始,然后再进行单词句型的专门训练。经过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这样做的好处是:1.学生背诵课文变得容易了,一个单元学下来,全班大部分学生能流利地背诵课文,只有四五个学生背不出,在进行口语表演时,学生很流利地就把A部分对话中的日常用语用到口语练习中,口语表演的内容变得丰富,对话流利程度有所提高。这正是教学想要达到的口语目标,这样的教学顺序实现了这个目标。
但是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的教学思路非常混乱,课堂教学环节支离破碎,教师一会儿创设情境教单词,一会儿创设情境教句子,教师一直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学得累,教师教得更累,学的效果也不好,很少有学生能当堂正确、流利地读出课文。只好在以后的四五节课里反复操练表演A部分的对话。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几个月后,我又尝试另一种教材处理办法。我以A部分中的话题为切入点,经过简单的单词铺垫很快进入对话文本,以教学挂图为依托谈论对话中涉及的话题为突破口,早早进入对话文本,再围绕对话中涉及的话题教学英语,涉及的单词、句型相机呈现。这样,学生在一个大的话题背景下,在一个个恰当的情境下学习对话中的生词和句型,实现“随文识字”,学习的重点不是放在单词句型上,而是关注对话中涉及的各种信息,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学生此时把注意力放在了语言信息上。而非个别单词句型上。
进入文本后,我针对对话内容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边听录音磁带边想问题,然后再回答问题,最后读对话,分角色表演对话。但是我很快发现学生在听第一、二段对话材料时学生还能集中注意力认真听,积极思考问题,在进行到第三段时,由于单调,学生大脑处于疲劳状态,精神状态不佳。此时对话材料又变成了听力材料,学生已经失去对对话学习的兴趣。学生的思维状态趋于停滞。
为了避免出现学生大脑疲劳现象,我又做了调整。因为对话板块教学的目的一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在进行对话教学时,我把对话内容相对简单的部分让学生听录音回答问题,对话内容相对难的部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边读边在文中找答案做记号,教会学生阅读的技巧。这样学生大脑中控制阅读的神经开始活跃起来,学生不再疲惫,教学效果比较好。就这样又经过半年的摸索,我基本上找到了适合学生和我自己的教学方法。
从2001年秋季我校开设英语课起。我们英语教师认为,A部分的课文内容长,难度大,是B、C、D三个部分的单词和句型的结合体,于是,我们从B、C、D单词句型着手,先扫清单词和句型的障碍。等学生单词句型全部操练熟练后,才开始A部分的对话教学。此时A部分的对话学起来非常轻松,学生听录音磁带回答教师几个有关课文细节问题,然后读熟,再当堂表演就可以了。但是,此时的对话教学就成了一份阅读材料,失去了呈现句型的语境创设的意义。以后的几节课再进行其他板块的教学,因与A部分的对话教学联系不大,A就不再受关注了,因为学生对于A部分的对话已经听懂、会说、会背了,已经达到教学目的了。
这样的教学顺序一直持续到2007年底,大家觉得这种方法比较实用,教学效果比较理想。主要体现以下两个优点:1.学生对于单词和句型掌握得扎实有效。2.学生初读A部分对话比较容易,不会有太多的单词、句型障碍。因为A部分对话就是B、C、D单词、句型融合到一起,编成一个小故事。但在进行一阶段这样的教学后我发现了这样做的缺点:1.学生对于对话教学不重视,学完本单元内容后。几乎有一半的学生不会背诵对话的语篇。背诵是积累语言的最佳途径,学生对规范语言积累得越少就越不利于学习英语。因此,这是先教单词、句型,后教对话做法的最大的缺点。2.学生在平时的对话教学中只会根据句型进行固定的机械的问答,很少涉及A部分的其余语言,学生口语能力只停留在句子甚至个别单词上。而不是整个语篇上。3.阅读理解练习做起来比较吃力。学生只要遇到生词或不熟悉的句型便“卡壳”,他必须在扫清所有的单词、句型障碍后才能理解整个语篇,不会根据整个语境或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学生把阅读材料中涉及的信息集中的能力比较差,单词反而成了阅读理解的主要障碍。
恰巧,在2007年暑假期间,江苏省小学英语特级教师沈峰老师来我县做讲座,她提出在教学时建议从A部分的对话开始教授,然后再进行单词、句型的教学。优秀青年教师戈向红老师也认为,从5A开始进入“短小语篇”教学阶段,它相当于我们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这样,11月底,我开始“随文识字”尝试。我决定先从A部分对话教学开始,然后再进行单词句型的专门训练。经过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这样做的好处是:1.学生背诵课文变得容易了,一个单元学下来,全班大部分学生能流利地背诵课文,只有四五个学生背不出,在进行口语表演时,学生很流利地就把A部分对话中的日常用语用到口语练习中,口语表演的内容变得丰富,对话流利程度有所提高。这正是教学想要达到的口语目标,这样的教学顺序实现了这个目标。
但是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的教学思路非常混乱,课堂教学环节支离破碎,教师一会儿创设情境教单词,一会儿创设情境教句子,教师一直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学得累,教师教得更累,学的效果也不好,很少有学生能当堂正确、流利地读出课文。只好在以后的四五节课里反复操练表演A部分的对话。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几个月后,我又尝试另一种教材处理办法。我以A部分中的话题为切入点,经过简单的单词铺垫很快进入对话文本,以教学挂图为依托谈论对话中涉及的话题为突破口,早早进入对话文本,再围绕对话中涉及的话题教学英语,涉及的单词、句型相机呈现。这样,学生在一个大的话题背景下,在一个个恰当的情境下学习对话中的生词和句型,实现“随文识字”,学习的重点不是放在单词句型上,而是关注对话中涉及的各种信息,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学生此时把注意力放在了语言信息上。而非个别单词句型上。
进入文本后,我针对对话内容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边听录音磁带边想问题,然后再回答问题,最后读对话,分角色表演对话。但是我很快发现学生在听第一、二段对话材料时学生还能集中注意力认真听,积极思考问题,在进行到第三段时,由于单调,学生大脑处于疲劳状态,精神状态不佳。此时对话材料又变成了听力材料,学生已经失去对对话学习的兴趣。学生的思维状态趋于停滞。
为了避免出现学生大脑疲劳现象,我又做了调整。因为对话板块教学的目的一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在进行对话教学时,我把对话内容相对简单的部分让学生听录音回答问题,对话内容相对难的部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边读边在文中找答案做记号,教会学生阅读的技巧。这样学生大脑中控制阅读的神经开始活跃起来,学生不再疲惫,教学效果比较好。就这样又经过半年的摸索,我基本上找到了适合学生和我自己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