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终妙结 笔至意臻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j810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言道,好文章需要“豹头”“猪肚”和“凤尾”,这对议论文(这里特指考场议论文,下同)而言,尤其是对于800字以上的议论文而言,更有特别的意义:议论文的开头如“豹头”,主要指有力——亮明论点,简短——不拖泥带水,并有文采;主体如“猪肚”,主要指丰富——例证引证丰富;清晰——思路结构明了;结尾如“凤尾”,主要指完善——弥补不足;提升——有所深化;点染——富有文采。
  如果把议论文结构分为三大部分的话,那么开头即主体论证之前的部分,不一定只有一个段落,也就包括但不一定限于首段;结尾即主体论证之后的部分,也不一定只有一个段落,即包括但不一定限于尾段。
  对于议论文,写好开头的意义和方法,很多文章都有论及,很多师生也已懂得,不少学生已然掌握。关于议论文结尾的写作,已有很多文章详细论及,只不过多是从增加文采的角度强调和指导。笔者在此只探讨议论文结尾的表意作用及相应的表达策略。
  其实,较之于开头,精心写作文章的结尾,更有可行性和必要性。绝大多数考生留给作文的时间是60分钟或更短,这就意味着他们在构思文章开头时有个基本满意的结果,则会动笔行文,不敢为追求十分满意而颇费时间。但是,在完成主体论证之后(一般是700字左右),考生就应该稍加停笔,看看剩下的考试时间,看看留下的字数空间,然后据此斟酌如何结尾了。因为考试时间短一点,字数空间少一点就更容易调控了。如果这时“一鼓作气”,急匆匆地行文结尾,看起来比较节约时间,考生也可以舒一口气。但也意味着这篇作文就铁板钉钉,无法改观了。其实,作文是遗憾的艺术,多数考场作文更是遗憾的作品,考生如果这时稍稍停笔,回看一下本文的开头和主体论证,或许就会发现其中显性的遗憾或较大的不足,然后在结尾,特别是在倒数第二段作尽可能的补足,则使全文因此而有一定程度的改观。另一方面,在紧张高速地阅览全文之后,最后直接影响阅卷老师评分的往往是文章的结尾。由此可见,文章结尾的精心写作是能有所为,也该有所为的。
  基于以上的原因,如果考试时间有余,如果字数空间有余,我主张文章以两段作结:一般意义上的最后一段,多是针对全文,多强调修辞文采。相较而言,笔者强调的倒数第二段,主要针对的是文章的主体论证,更强调议论(表意)质量的改进和提升,当然也要兼顾与最后一段的衔接过渡。
  例如一篇以“掌握语言,以助交流沟通”为论点的作文,以如下分论展开论证:
  掌握独特语言,与残疾人沟通;
  掌握祖国语言,与同胞沟通;
  掌握外国语言,与国际沟通。
  这里以此论证结构为例,简要说明上表中的前三种写法。
  1.理。回看前面的分论,如果行文略显“混”,即论证的思路不够清晰;这里就需要清理分论,以使之清晰化。如:“掌握独特语言,主要因心系底层民众的情怀;掌握祖国语言,是为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掌握外国语言,才能有更开放的眼光和视野:因为,语言能表达我们的情怀,弘扬我们的文化,拓宽我们的眼界。”
  2.补。回看前面的几个分论,如果行文略显“乱”,即分论的设置不够合理。这里宜梳理分论,以使之尽量合理化,或者简析三者之间的关系,体现其逻辑性。如:“世界上的语言并非只有以上三种。但这三种语言,尤为重要,因为它方便我们对底层民众的关怀,对祖国同胞的关爱,对世界大势的关注。”
  3.联。回看自己的总论点,如果觉得与作文材料的含意并不很显然,也并不够必然,似乎有些游离;有时立论太深,或立意太新,也让作者对“切题”少了几分把握。在这种情况下,文章倒数第二段就需要回扣试题作文材料,适当补救立意之“偏”,以消除本文让人“另起炉灶”“套作宿构”的误解,特别是如果文章开头未做或未做好“扣材”“扣题”的写作,那这里的“联”就更为必要了。如:“诚如材料所说‘生活处处有语言’,那么因为生活中交流沟通的对象不同、目的不同,语言也多种多样。为了更好地走进残疾人的心间,我们需要掌握相应的语言(如哑语);为了更好地走近同胞身边,我们必须掌握祖国语言(即母语);为了更好地走向世界舞台,我们应该掌握外国语言(即外语)。
  如果说,“理”“补”“联”主要是让文章的议论更清晰,更合理,更切题,以此“补缺”。那么“全”“实”“深”“广”则主要是为了让文章的议论更优秀、更出彩。
  如一篇作文以“胸襟开阔,才能温柔以待”为总论点,以如下分论展开论证:
  要温柔以待亲朋;
  要温柔以待众生;
  要温柔以待自己。
  下面以这一论证结构为例,简要说明上表中的后四种写法。
  1.全。文章前面的分论已针对主要方面进行了论述,尤其是写任务驱动型作文,这里可兼顾另外的方面或选项,以让涉论更为辩证和全面。这一段的高频词是“诚然,……但是,……”也就是先简论次要的方面,然后落脚到本文的主要方面来,以便和文章的最后一段连贯。如:“诚然,我们对待大奸大恶、十恶不赦绝不姑息,否则会酿成‘农夫和蛇’的悲剧;但是,温柔地对待亲朋、众生和自己,正是善意的释放。”
  2.实。联系现实,包括联系社会或者联系人生,只要二者之一即可,不便和不宜二者都联系。如:“我们青少年,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就应该培育心底的善意,让自己温暖起来,温柔起来,以化解僵硬和冰冷。”有时还可以通过联系社会或人生中的反面,来凸显“实”的效果,如:“当今社会,大到国家之间的战争冲突,小到个人之间的隔阂误解,可能就是因为当权者、当局者或当事者胸襟太窄,器量太小,以致让心太‘冷’,言太‘恶’,行太‘硬’。”
  3.深。分论的结构,如果是并列结构,处于一个逻辑层面,会让全文略显平面和肤浅,本段可以针对总论点再深入一层。尤其是基于分论点的分解方面,在“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办”三大角度之间转换。如:“温柔以待,其实是对人的爱意,是对世界的善心;是对过往的宽容,是对过失的宽恕。”
  4.广。为了避免论证的狭窄,可以在分论的上位角度,作简要论证。如:“其实,我们不仅要温柔以待人,也要温柔以待自然,温柔以待社会,这样才能温柔以待整个世界。”
  以上分別例谈了议论文结尾的七种表达策略,其实它们无需严格的截然区分,更为关键的是考生写议论文时,结束主体论证后,不要匆忙草率结尾,而是稍作停顿,回看前文,反思缺憾,然后以相应的策略收束全文。正如俗语所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同样的道理,好的结尾会让议论文结构更严谨、思路更清晰、指向更恰切、涉论更深远。
  综上所述,结合具体的写作实例,笔者探讨了考场议论文结尾(有时是倒数第二段)的写法,这样的写法其实不只适用于考场,就是平时的议论文写作也可以借鉴,只是考场更有它的实用价值。对于考场议论文而言,要精心写好的,也应该是全文的每一段,只是对其倒数第二段,我们的师生普遍在心理上重视不够,认知上研究不足,写法上指向不明。
  [作者通联:成都市棠湖外国语学校]
其他文献
关于《荷塘月色》的研究文章可谓汗牛充棟,但似乎很少有人从文气这个角度来进行探究。其实,作为文章大家,朱自清的散文是很注重文气贯通、一气呵成的。  《荷塘月色》里有两处贯通文气的“忽然想起”,是很值得揣摩的:  第一处在文章第一段的开头第二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从这里来看,作者“心里”的“颇不宁静”程度可
苏轼被贬黄州,仕途失意并没有消减他文学创作的动力,也许是“穷而后工”,他接连写下两篇散文佳作:《赤壁赋》与其姊妹篇《后赤壁赋》,前篇写于“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即农历七月十六,后一篇在“是岁十月之望”,前后篇的写作时间仅相差不长不短三个月,皆以“赤壁”为游览地点,苏轼可谓对“赤壁”情有独钟,他所去的赤壁是否为真正的“三国战场”,作者并不深加考证,只取其“赤壁”之名而寄托自己的心意,将其作为感情促发
小说因其情节性强,所以往往阅读起来很轻松,学生也喜欢读。但喜欢读是一回事,能否读懂又是另外一回事。涉世不深、阅历尚浅的高中生未必能准确地领悟小说的主旨、情感等,因此在解题时错误频出,甚至南辕北辙,作为教师也常常百般无奈、苦无良策。如何帮助学生读懂、读准、读透小说,精确地把握小说的真谛,这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课题,也是真正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必由之途。在具体的教学中,我发现采用比较阅读的
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后三个单元都是经典散文,有的侧重审美鉴赏,作品中有大量的形象性的描绘,有利于学生获得美感和认识上的提高,对写作能力也会有山石攻玉之效;有的作品重视行文逻辑,讲究章法的开合照应、衔接转换,学生在梳理文脉的同时,也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感情脉络;还有的文本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内容贴近日常生活,可以让学生感受古代作家自由创作的精神。选文皆是经典佳篇,学生通过认真研读,可
担负着母语教学任务的语文学科,其核心素养除了知识、能力之外,还需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其中。新高考改革后,学校增设各类选修课供学生走班学习,于是语文选修课也成为广大语文教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一种有效的方式。我校开设的《京剧唱词鉴赏》选修课,不仅在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和语感、联想与想象、审美鉴赏与体验、感悟欣赏与评价等方面极大地助力了语文教学,还使学生获得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理解,增强
在长达六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印度诗人泰戈尔驰骋于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在诗歌、小说、戏剧、散文、文艺理念等方面,创造出不朽的传世之作。仅以他的创作中篇幅最为短小的散文诗而言,就可见其深厚宽广。从数量上看,沉沉十三卷,洋洋近千篇。从内容来说,远自《吠陀》《奥义书》的古奥哲理,近至近代西欧人道主义思想,以及印度遭受殖民统治的满目疮痍和印度人民的不屈抗争,都蕴含其中。特别是绵亘印度几千年的文明史、脉脉不绝
一、学科融合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必然要求  顾名思义,“学科融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融合多种学科,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人们很早就发现,学科融合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因为学科融合可以让学习者获得更广阔的知识视野,为创造性思维奠定重要基础;此外,多学科融合能突破单学科思维方式的束缚,形成创造性思维。所以,在“核心素养”概念出现之前,“学科融合”的实践早已有之。  核心素养概念从诞生开始就
《肖申克的救赎》是美国知名作家、导演、制片人斯蒂芬金的中篇小说。该部作品在出版十二年后经历了影视翻拍,影片展示的苦难意境与内蕴的自由希望真谛使其收获了巨大的成功,在人类影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影片的享誉全球源自原著本身的文学光辉。得益于作家导演编剧一体的身份,作者斯蒂芬金在处理故事情节,构造冲突对抗,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巧。本文试从写作手法方面进行剖析,一探这部小说的文学技巧与
摘 要 “重复”的叙事技巧在经典的小说作品中常常出现。“重复”往往不仅拓展了作品的时空,而且能帮助读者进行审美再创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体式,注重“重复”的叙事特点,进而有效地对小说内容进行重构。本文结合2021年高考语文小说类文本阅读题选取的《石门阵》一文,谈一谈“重复”叙事的艺术特点和多样化的艺术效果,以及如何有效重构小说类文本的内容。  关键词 “重复”叙事;小说;内容
摘 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抓住课文中的关键点,重构教材,创设新颖的教学切入点,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与感悟课文内容,搭建起学生深度学习的平台,从而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进入到一个更为深入的、新的层次。   关键词 切入点;深度学习;教学示范  近期,笔者在市级公开课教学中,执教了《孔乙己》一课,由孔乙己的“半”字人生入手,重构教材,创设了新颖的切入点,为学生搭建深度学习的平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水到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