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继承传统、传承经典是时代的使命,也是语文教学应该担负的时代责任。语文教材是文化经典的载体,现行中学语文教材里有许多经典传统篇目,如《孔乙己》《荷塘月色》《出师表》《故都的秋》《祝福》《孔雀东南飞》等。中学语文教材虽经数次修订,而这些传统经典篇目却“经久不衰”,足见这些传统经典篇目的魅力。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对于传统篇目的学习热情并不是很高。这可能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广为流传中形成了“定论”,老师“定式”化地宣讲,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从而失去了“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惊喜。如何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传统经典的积极性,使传统篇目的魅力重新焕发光彩,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为了使学生对传统篇目重新燃起热情,在教学中笔者作了一些新的尝试。
一、开掘新点,教出新意
对于中学教材里的一些传统经典的老篇目,如果教师具备较为深厚的理论水平和创新思维,就能对文本进行更深刻、更有趣、更新颖的解读。我们可以推陈出新,教出新意、教出深意。在学习传统知识点的同时,灵活使用各种文学理论,就会开掘出新的研读点,使传统学习点与新的学习点结合,让新知识点提升作品的魅力。
对于《孔雀东南飞》的学习,除了研读情节发展、人物形象、矛盾冲突、主题思想外,我们可以向纵深处开掘研读——挖掘本文的“悲剧美”。先从悲剧的主体构成来研究它的悲剧性,即从两个美好生命和一段美好爱情的毁灭来看这出悲剧的震撼力。再从悲剧的手段上来研究它的悲剧色彩的浓烈。作者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来加强悲剧性:孔雀失偶起兴、寒风严霜的环境衬托、太守备办婚事的热闹景象的反衬、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比、五次流泪的细节描写、“焦刘化鸟”的浪漫主义手法等等。
对于《林黛玉进贾府》的学习,除了研读行踪线索、环境描写、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传统内容外,又开掘出新的研读点:对林黛玉、王熙凤两个女子年龄的推算激活学生对两个人物的新认识、新态度。通过原著其他章节内容,推算得出林黛玉大约11、12岁,王熙凤大约16、17岁,都属于少女年龄。而一个敏感多疑,另一个八面玲珑。两个本该天真烂漫的少女,却成了“心机妹”,让人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怜惜之情,不由得不思考是谁使两个少女的性格扭曲成这样的,从而更深入的理解了作品思想的深刻性。联系《红楼梦》中“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隐喻,更加领会了作者对走向没落的封建大家庭中众女子的悲悯情怀。
二、打破定論,多元理解
经典不是单维和平面的,而是立体和多层次的,是经得住“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诠释的。文学是具有主观性的,读者对其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理解。在教学中,对于经典篇目,我们可以打破权威式的定论,多元理解作品。当然对于经典作品的理解,我们会有一些共识,但也可以有一些个性化的理解。
比如《雨巷》的主题可以是传统定论的革命诗,也可以理解为爱情诗、哲理诗、心灵鸡汤诗。甚至可以理解本诗并没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仅仅是雨巷实景诗。对于《祝福》中造成祥林嫂的悲剧原因,除了政权、神权、族权、夫权以外,还有自然灾害。因为狼吃掉阿毛,直接改变了祥林嫂后半生的人生轨迹。对祥林嫂“抗婚”行动的理解上,可以理解为她向命运的抗争,也可以理解为她的抗争其实是要维护“从一而终”的封建礼教。对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的形象,在认同他的嫉恶如仇、惩恶扬善的英雄气概外,也可以找出其身上屈从忍让、杀人残忍的一面,显示出林冲性格的两面性。对《雷雨》中周朴园性格的把握上,一般认为他冷酷、虚伪、自私,但有同学有异议:认为周朴园除了冷酷、虚伪、自私,也有温情的一面。比如三十多年了还保留着侍萍当年的家具陈设和生活习惯,还有课文节选外的情节有:周朴园让周萍认侍萍这个生母。这样的认识也不无道理,因为周朴园随着中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代变迁,由封建地主少爷演变为新兴资本家。他身上既有封建地主阶级的专横,冷酷,也有着资本主义者的人文意识,所以说他是有双重性格的人。
三、以经典篇目为切入点,带动任务群的学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课程内容”一节中,对“学习任务群”在语文教学与学习中的作用和实践提出了详细的说明和具体的要求。这是新兴且深入研读语文的学习方式。学习任务群的研读主题要紧扣教材。以教材为依托,不能脱离教材而另起炉灶。学习任务群是对教材知识向宽广和纵深的延展。
比如,以《沁园春·长沙》为基础,开掘出“毛诗研读”的学习任务群。具体任务有:1.毛泽东的生平;2.毛泽东诗词的题材和思想;3.毛泽东诗词的风格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原因;4.毛泽东诗词的艺术手法;5.毛泽东诗词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以《孔乙己》《祝福》为基础,开掘出“鲁迅小说国民性探究”的学习任务群。具体任务有:1.《呐喊》《彷徨》中揭露国民性体现在哪些方面?2.从鲁迅作品来看,国民性形成的根源在哪里?3.鲁迅批判国民性的方法;4.从批判国民性看鲁迅小说的深刻性和时代价值;5.批判国民性的现实意义;6.鲁迅小说“国民性问题”之我见。
以《哈姆莱特》为基础,开掘出“莎士比亚戏剧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的学习任务群。具体任务有:1.莎士比亚悲剧研究;2.莎士比亚喜剧研究;3.莎士比亚戏剧的人文主义思想;4.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风格;5.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作品的一般特点;6.文艺复兴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关系;7.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以李清照的《醉花阴》《声声慢》《一剪梅》为依托,开掘出“易安词意象探究”的学习任务群,具体任务有:1.易安词“花”意象的特点和寓意;2.易安词“酒”意象的特点和寓意;3.易安词“帘”意象的特点和寓意;4.易安词“雁”意象的特点和寓意;5.易安词意象与男词人意象在含义上的异同。
以《林黛玉进贾府》为基础,开掘出《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学习任务群,具体任务有:1.曹雪芹身世与《红楼梦》的联系;2.红楼梦的多元主题探究;3.《红楼梦》人物塑造的研究;4.《红楼梦》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研究;5.从《红楼梦》看曹雪芹的女性观;6.《红楼梦》对后世小说的影响;7.《红楼梦》影视文化研究。
这种建立在传统经典篇目之上的任务群的学习,能够扩宽了语文学习的面,加大了语文学习的深度,使语文学习从教材学习走向了专题研究性学习,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和视野,提升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增强批判意识和独立思考品质。
★作者通联:银川市唐徕回民中学。
为了使学生对传统篇目重新燃起热情,在教学中笔者作了一些新的尝试。
一、开掘新点,教出新意
对于中学教材里的一些传统经典的老篇目,如果教师具备较为深厚的理论水平和创新思维,就能对文本进行更深刻、更有趣、更新颖的解读。我们可以推陈出新,教出新意、教出深意。在学习传统知识点的同时,灵活使用各种文学理论,就会开掘出新的研读点,使传统学习点与新的学习点结合,让新知识点提升作品的魅力。
对于《孔雀东南飞》的学习,除了研读情节发展、人物形象、矛盾冲突、主题思想外,我们可以向纵深处开掘研读——挖掘本文的“悲剧美”。先从悲剧的主体构成来研究它的悲剧性,即从两个美好生命和一段美好爱情的毁灭来看这出悲剧的震撼力。再从悲剧的手段上来研究它的悲剧色彩的浓烈。作者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来加强悲剧性:孔雀失偶起兴、寒风严霜的环境衬托、太守备办婚事的热闹景象的反衬、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比、五次流泪的细节描写、“焦刘化鸟”的浪漫主义手法等等。
对于《林黛玉进贾府》的学习,除了研读行踪线索、环境描写、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传统内容外,又开掘出新的研读点:对林黛玉、王熙凤两个女子年龄的推算激活学生对两个人物的新认识、新态度。通过原著其他章节内容,推算得出林黛玉大约11、12岁,王熙凤大约16、17岁,都属于少女年龄。而一个敏感多疑,另一个八面玲珑。两个本该天真烂漫的少女,却成了“心机妹”,让人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怜惜之情,不由得不思考是谁使两个少女的性格扭曲成这样的,从而更深入的理解了作品思想的深刻性。联系《红楼梦》中“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隐喻,更加领会了作者对走向没落的封建大家庭中众女子的悲悯情怀。
二、打破定論,多元理解
经典不是单维和平面的,而是立体和多层次的,是经得住“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诠释的。文学是具有主观性的,读者对其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理解。在教学中,对于经典篇目,我们可以打破权威式的定论,多元理解作品。当然对于经典作品的理解,我们会有一些共识,但也可以有一些个性化的理解。
比如《雨巷》的主题可以是传统定论的革命诗,也可以理解为爱情诗、哲理诗、心灵鸡汤诗。甚至可以理解本诗并没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仅仅是雨巷实景诗。对于《祝福》中造成祥林嫂的悲剧原因,除了政权、神权、族权、夫权以外,还有自然灾害。因为狼吃掉阿毛,直接改变了祥林嫂后半生的人生轨迹。对祥林嫂“抗婚”行动的理解上,可以理解为她向命运的抗争,也可以理解为她的抗争其实是要维护“从一而终”的封建礼教。对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的形象,在认同他的嫉恶如仇、惩恶扬善的英雄气概外,也可以找出其身上屈从忍让、杀人残忍的一面,显示出林冲性格的两面性。对《雷雨》中周朴园性格的把握上,一般认为他冷酷、虚伪、自私,但有同学有异议:认为周朴园除了冷酷、虚伪、自私,也有温情的一面。比如三十多年了还保留着侍萍当年的家具陈设和生活习惯,还有课文节选外的情节有:周朴园让周萍认侍萍这个生母。这样的认识也不无道理,因为周朴园随着中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代变迁,由封建地主少爷演变为新兴资本家。他身上既有封建地主阶级的专横,冷酷,也有着资本主义者的人文意识,所以说他是有双重性格的人。
三、以经典篇目为切入点,带动任务群的学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课程内容”一节中,对“学习任务群”在语文教学与学习中的作用和实践提出了详细的说明和具体的要求。这是新兴且深入研读语文的学习方式。学习任务群的研读主题要紧扣教材。以教材为依托,不能脱离教材而另起炉灶。学习任务群是对教材知识向宽广和纵深的延展。
比如,以《沁园春·长沙》为基础,开掘出“毛诗研读”的学习任务群。具体任务有:1.毛泽东的生平;2.毛泽东诗词的题材和思想;3.毛泽东诗词的风格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原因;4.毛泽东诗词的艺术手法;5.毛泽东诗词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以《孔乙己》《祝福》为基础,开掘出“鲁迅小说国民性探究”的学习任务群。具体任务有:1.《呐喊》《彷徨》中揭露国民性体现在哪些方面?2.从鲁迅作品来看,国民性形成的根源在哪里?3.鲁迅批判国民性的方法;4.从批判国民性看鲁迅小说的深刻性和时代价值;5.批判国民性的现实意义;6.鲁迅小说“国民性问题”之我见。
以《哈姆莱特》为基础,开掘出“莎士比亚戏剧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的学习任务群。具体任务有:1.莎士比亚悲剧研究;2.莎士比亚喜剧研究;3.莎士比亚戏剧的人文主义思想;4.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风格;5.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作品的一般特点;6.文艺复兴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关系;7.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以李清照的《醉花阴》《声声慢》《一剪梅》为依托,开掘出“易安词意象探究”的学习任务群,具体任务有:1.易安词“花”意象的特点和寓意;2.易安词“酒”意象的特点和寓意;3.易安词“帘”意象的特点和寓意;4.易安词“雁”意象的特点和寓意;5.易安词意象与男词人意象在含义上的异同。
以《林黛玉进贾府》为基础,开掘出《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学习任务群,具体任务有:1.曹雪芹身世与《红楼梦》的联系;2.红楼梦的多元主题探究;3.《红楼梦》人物塑造的研究;4.《红楼梦》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研究;5.从《红楼梦》看曹雪芹的女性观;6.《红楼梦》对后世小说的影响;7.《红楼梦》影视文化研究。
这种建立在传统经典篇目之上的任务群的学习,能够扩宽了语文学习的面,加大了语文学习的深度,使语文学习从教材学习走向了专题研究性学习,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和视野,提升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增强批判意识和独立思考品质。
★作者通联:银川市唐徕回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