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生”“熟”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WSHAW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例举“生、熟”使用实例,反推词汇作为语言和行为隐喻用法的存在,探究造成不同隐喻形式的认知原因,提出使用过程中的不同搭配结构特征,尽量探究引起不同搭配结构的认知原因。
  【关键词】生;熟;认知语言学;引申义;隐喻
  引 言
  在George Lakoff和 Mark Johnsen联合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书中,隐喻理论首次被提及。本书第一章写道: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方法,同时也广泛存在人类思维中,是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概念系统。Richards曾做“隐喻是语言中无所不在的原则”的论述。
  许多辞书都对隐喻下了较明确定义,如:
  ①《语言与语言学词典》(Hartmann & Stork,1972):用某种名称或描写性词汇去描写人或物的譬喻。
  ② The Cambridge Encylopedia of Language(Crystal,1997):把两个不相同概念隐含地联系起来,暗示出其间的相似性①。
  L&G认为隐喻的本质即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②。自这一理论被提出,关于隐喻观念的讨论开始摆脱传统修辞格领域,拓展到认知语言层面和认知行为层次。人们也逐渐认识到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格,还是一种全人类共有且相通的认知工具。
  认知主体通过推理将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使得语句具有隐喻性;隐喻中的主体和喻体涉及表达两种不同事体的思想,它们的并置产生了矛盾,在互动碰撞中获得统一,主体再结合其他因素便可获得隐喻义③。
  汉语中,“生”、“熟”被广泛使用,语义内涵很有多样性、灵活性,这些表达的出现并不因为“生”、“熟” 词汇本身词义内涵广泛或词性兼类特征明显,而是因为人们在使用词语过程中,隐喻理论的主导作用。为了探究“生”、“熟”使用过程中隐喻架构的存在及背后认知层面原因,本文作如下讨论。
  “生”、“熟”的使用及隐喻分类
  “生”
  据《现代汉语词典》释义,“生”字可做如下解释:
  ① 动词,生育,生存;
  ② 名词,生命,生计;
  ③ 形容词,未经加工,与“熟”相对;
  在人们日常语言使用中,对于词汇本身概念域意义的使用十分广泛,语篇会话中没有或不需任何词汇或语法结构标记的出现。如:
  (1)一妇女生了十五个孩子。
  (2)生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3)谋生手段、营生技能
  (4)西瓜是生的。
  以上是生活中极平常的句子,语句正确无歧义,(1)为生育义;(2)为生存义;(3)为名词词性,生命、生计义;(4)与“熟”相对,没有成熟义。“生”的这些内涵,人们可任意使用,同时并不影响其引申义层面内涵的拓展。下列句子生活中也很多见。
  (5)一生二,二生三
  (6)裁决书不生效力
  (7)栗粟等生了病先杀鸡祭鬼
  (8)封建帝王生前骄奢淫佚,死后还要以生人陪葬
  (9)怕见生人
  (10)三天不念口生,三天不做手生
  (11)老者忽见一大汉貌异面生,先怯了几分。
  以上例句中,(5)、(6)、(7)是在动词词性“生理生育”基础概念域之上,经过隐喻整合发出的新的“产生,生出”义;(8)则是语法隐喻的一种体现,词性转变,表”生存“义的动词词性转变为形容词词性的“存活、活着”概念义;(9)、(10)、(11)句中的“生”则是以形容词性的“活的、非熟的”意义,引伸出对某一人或者事物信息掌握不全面,不牢固或者对新面孔不熟悉、新技能不熟悉的意义。
  “熟”
  对“熟”的考量亦如此。
  据《现代汉语词典》释义,“熟”字做如下解释:
  ① 形容词,与“生”相对,成熟义;
  ② 形容词,与“生”相对,经过加工义;
  由词典释义可看出,“熟”的形容词词性两个含义都与“生”相对,可见“生”同样具备与之相对的内涵义。
  (12)作物一年二熟。
  (13)我去买点熟菜。
  以上例句中,(12)是“熟”的“成熟”义;(13)指经过加工义,与“生”相对。相似地,“熟”在引申义拓展使用方面也十分广泛。
  (15)这个人怎么那么面熟?
  (16)殷商时期冶铜业已达较高技术水平,可把铁矿石锻打成熟铁。
  (17)做群众运动,许多同志是熟手。
  (18)友谊从交往角度,有初交、熟交、深交不同,也有亲疏差异。
  (19)你们比较熟。
  (20)她俨然已长成一个熟女。
  以上例句之中,(15)中“熟”指对一个人不熟悉,不认识或遗忘感官面部信息,致使无法辨认;(16)中“熟”是经过加工的含义,但在程度上与本身的“熟菜”中的“熟”有明显不一致性;(17)中“熟”是最为常见的,表对一件事情或工作操作技术及各个方面有很高的掌握程度;(18)中的“熟”则是将“熟”的形容词词性两个含义融合,即表示经过相处,友谊进一步发展,也表关系不断亲近,远离“陌生”的意思;(19)句中“熟”,可指关系亲近,也可指对对方信息了解的多,属含义的隐喻融合;(20)句中“熟”是对本意“作物成熟”意思的拓展,借以投射人的生长成熟的阶段,即生理、心理的生长,成熟。
  经上述实例,可发现:“生”、“熟”隐喻意义的使用与生成并不随意、任意,而是遵循Lakoff(1993)提出的the Invariance Principle,所投射的结构应与目标域的原有内部结构相一致原则,隐喻是将始原域(source domain)框架投射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上,这种投射是单向的,不存在从目标域到始原域的投射。同时这种投射在程度、范围和数量上都不具有完全性,是部分性的,始原域的框架只有部分会被投射到目标域之上。“生”在隐喻义的使用中,虽在投射数量上保持了词性的一致性,但在程度和范围上均有所变化;“熟”更是如此,在投射过程中,不但词性方面发生了语法隐喻转换,数量、程度、范围、意义融合截搭层面都有所改变。   隐喻是认知的原因,也是结果。隐喻的运用是在本体与喻体矛盾之间找到统一,化异为同,同中得义,所得的“同”便适应了语境的“相似性”。“生”、“熟”即作如下投射:
  由上所示,可发现,隐喻义产生和发出,都源自“生”、“熟”本身的概念义。认知角度,Whorf(1939:146)提出我们如果不依赖物质性隐喻,就几乎不能谈及最简单的非空间性情景。Sweetser也认为隐喻可使人们将一件事物理解成另一件事物,不必考虑两者之间客观上是否相同。以“生”为例,其最本身的含义是“出生、生育”,在隐喻理论运作过程中,产生了“生出、发生”含义,即例(5)、(6)中的隐喻义,“生”--产生,发出含义。我们常说的“生气”也是如此,这里又含有更复杂的文化因素,中国人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成人是气息的存在,身体不适也是气不顺引起的。所以我们不高兴,产生一些情绪性,便是“生气”。而作为形容词的“生”指的是未经加工的,不成熟的。在隐喻使用中,我们将人之间的亲属关系、对某种信息或者技能掌握程度的多少都用“生”来形容,便出现了“面生”、“生人”这样的词汇。这都是从本身概念域A出发,投射入含有相似含义的“事物发展不成熟,或掌握信息很少”这样的概念域B之中。相似例子,可以用(20)中,“熟女”中“熟”是从与“生”相对的,经过加工的“熟”的含义引伸出来的。可将这样的“生”、“熟”做下列投射。
  认知语言学认为,我们对于语言的使用和设置与人类自身对自然和世界事物的体验感知分不开。“生”、“熟”即使如此。作物和自然事物的生育,生长,映射到人自身的生理、心理成长之中;然后映射到人们相处关系亲疏之中。最后映射到人对于虚拟信息的掌握和辨认上面。这个过程是逐步的。但是在广泛的隐喻义被接受和使用在句式之中后,它的隐喻义便以词义的形式固定了下来,人们在日后使用中,可以随意无标记的选择、编排。
  “生”、“熟”与名词搭配的结构特征
  汉语中有很多同义、反义词存在,近义词也占很大比例。如“陌生、半生、不熟”便是“生”的近义或同义词;“熟悉”、“不陌生”是“熟”的近义或同义词。通常进行词语辨析过程中会从词性、语法结构、使用语体、语义色彩等方面进行对比辨析。但是如“这个人很面生”与“这个人看起来很陌生”这样的句子该如何进行辨析呢?认知领域可对“生”、“熟”的隐喻结构特征作出一些说明。
  (21)陌生的地方
  (22)他说的熟悉,指熟悉事物的共性;他说的陌生,指事物的个性。
  (23)宫本言这个名字读者或许不陌生。
  (24)见他面生;
  例(21),将“陌生”换成“生”,句子本身语法可能并不错误,但会发现这样的句子读起来,语感会告诉我们不对,或说可接受度并不非常高。同样的(22)、(23)中“熟悉”换成“熟”,“陌生”换成“生”;(24)中“生”换成“陌生”,都是不太可接受的。
  无论是作为动词词性、名词词性还是形容词词性的“生”、“熟”对于其所修饰词语和在短语或小句中的搭配所属位置都有一定的限制要求。如“面生”只能用单字“生”,不可使用近义或者同义词“陌生”、“半生”、“不熟”或其他类似词语替换;“面熟”也只能使用单字“熟”,不可使用近义词或同义词“熟悉”、“不陌生”等其他类似词语替换;对于像“陌生的人”这样含有“的”的“生”字词语,只能说“生人”,却不能说“生的人”,否则产生歧义。
  由此得出:在含有“的”的“生”字词语搭配中,如表形容词性质的“的”可去掉,那“的”之前表关系生疏或没有掌握足够信息含义的“陌生”可替换成“生”;如表形容词性质的“的”不可去掉,那么“的” 之前的词语不可进行替换,但可用“生”替换“不熟的、不熟悉的”,得到“生人”这个词语。
  在“生人”、“熟人”中,作为单音节附加在“人”之后的“生、熟”是形容词性的,此时可用“陌生”进行替换,但是如想表达“不熟”、“熟悉”的亲属关系就需附加“的”。
  探究这种搭配结构的认知原因,沈家煊老师《“有界”与“无界”》中相关论述可提供一些思路。《“有界”与“无界”》中对按照形式标准丙将词类C划分出两个小类C1和C2,如直接修饰名词是否受限等标准将形容词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
  本文探讨的“生”与“熟”及与名词的搭配问题,可做如下讨论:常见搭配有“生人”、“熟人”、“面生”、“面熟”、“生菜”、“熟菜”。沈老师提出,⑴ 有界形容词需搭配有界名词;⑵ 或将无界形容词进行添加转换成有界成分再搭配有界名词;⑶ 无界形容词搭配无界名词;
  第一组“生人”、“熟人”
  讨论搭配合理性之前,先看一下“人”这个名词是否有界。有界事物是个体,只有个体才可数,可数的事物一定是个体。“人”,肯定是作为个体而存在。但是由于词汇本身集合性质或可泛指和范围广杂,可从另一侧面考量④。“好些人、很多人、一堆人、一群人、几个人”,这都是有数量修饰语的名词性成分。可见其中的“人”是有界名词。再考察“生”与“熟”,极其容易找到“八分生、七分熟、半生不熟、生得很、熟得很”这样的搭配。
  我们可明白“陌生”、“生疏”……“熟悉”、“烂熟”……都是隶属于“生”或“熟”状态中的一种情形。按“有界”、“无界”定义,“生”、“熟”是有界的性质形容词,“陌生”是无界的性质形容词,无界形容词修饰有界的名词不符合认知语义语法搭配。但“陌生的”因“的”的作用将“无界”的状态形容词转变成了临时有界形容词,故可修饰有界名词“人”。
  第二组、第三组的考察形式一样如上。
  结 论
  本文试图从例举“生”、“熟”使用实例出发,考察造成“生”、“熟”及不同隐喻形式的认知原因,进而提出词汇使用过程中的不同搭配结构特征,尽量探究引起不同搭配结构的认知原因。类似形容词还有很多,如“新”、“旧”,英语中的“new”、“old”和“fresh”、“old”也可纳入考察范围。因相关资料不足,本人能力限制,文章整体架构必定存在思虑欠妥之处,望得到指正,也望这样的思虑可起到抛装引玉效果。
  参考文献:
  [1]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3.
  [2]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北大出版社 2005
  [3]王寅 《认知语言学》
  注释:
  ①王寅 《认知语言学》 第十二章 隐喻认知理论(上)
  ②L& J
  ③王寅 《认知语言学》 第十二章 隐喻认知理论(上)
  ④沈家煊 “有界”与“无界” p369
其他文献
【摘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艺术领域指出:“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区域活动是幼儿园广泛采用的一种活动形式,美工区角活动更以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受到教师们的青睐和幼儿的喜欢。如何在美工区角活动中渗透幼儿的低碳意识?废旧材料是我们生
期刊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来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师的教育要从学生的个性化角度出发,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利用这种差异性制定自己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培养他们的认知态度和能力。  【关键词】差异化;小学语文;教学;应用  前言: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中存在的差
期刊
学英语难,教英语更难。英语作为我们掌握的第二种语言,它缺乏了象汉语一样的语言基础,学习起来总有千斤坠身,困难重重的抑压和累赘的感觉,很难有兴趣可谈。在英语教学中,特别是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尽快地将学生带进英语之门,历来就是一道具有挑战性的“门槛”,这无疑给英语教学工作提出了一大难题。所以说“教”比“学”更难。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总是教师“满堂灌”。课堂上只有教师向学生灌输,学生始终处于消极、
期刊
【摘要】本文探讨了如何利用英文电影丰富的语言素材和有效的教学资源,提高英语学习者语感、对语言的直接理解能力、听说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语言综合技能,培养他们积极的情感态度,助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关键词】英文电影;教学资源;课堂教学;学习兴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引言  现行的《普通高中英
期刊
【摘要】横州中学立足校情,结合高中招生形势与生源基础,在认真抓好学生文化课学习的同时,倾力打造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制定了“立足县城,面向全县”的艺术特色发展规划,建立了“规范加特色,全面加特长”的办学模式,积极探索特色教育办学规律,全力推进艺术特色教育。  【关键词】特色办学;管理;问题;方法;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期刊
【摘要】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动的、创造性的课程实施总是与课程资源的开发联系在一起的。教师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选择什么样的课程资源进行开发,才能使课堂变成欢乐的海洋,使课堂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场所?本文以多种渠道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为出发点,研究如何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英语语言环境,构建起开放创新的,充满生机活力的英语课堂,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 
期刊
【摘要】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改进,应该杜绝学生成为填鸭式教育的受害者,使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保障,对于初中政治而言也不例外。本文通过探讨初中政治课堂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旨在探究出一系列教育方法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主动性,保证学生的学习氛围愉悦。  【关键词】调动;学习兴趣;政治  对于大多数的初中生而言,政治无疑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初中生难以积极自主的投入政治的
期刊
【摘要】电子白板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打破了“黑板+粉笔”以及“电脑+课件”的时代,拥有绝对优势。本文将结合新课标以及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变革的要求,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案例,阐述电子白板如何让课堂充满活力、成为语文课堂中的“活水”。  【关键词】电子白板;激活;语文课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飞速
期刊
【摘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了解表扬的含义和作用,按照表扬的原则,运用表扬的方式方法,对学生的长处、优点和成绩,诚心诚意、实事求是地赞美和肯定,使表扬起到鼓舞士气、催人奋进、转化落后、显美扬善、融洽感情的作用,从而收到开启学生心智、提升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学生的效果。本文首先解释了表扬的含义,然后,本文就如何恰当使用表扬,从表扬的原则、方式进行了着重阐述。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教学;表扬艺术;运用 
期刊
【摘要】民间体育游戏以它不受任何场地、材料、参与人数限制的独特方式,对增强幼儿体质、开发幼儿智力、丰富幼儿生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探究了民间体育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策略,包括创设便于开展民间体育游戏的环境;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开展民间体育游戏活动;创新民间体育游戏融入幼儿园课程中的模式;创新开展民间体育游戏,使其焕发新的生机;增进家、园和社区的合作,大力推进民间体育游戏的应用。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