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来源探析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bo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这一思想的重要构成之一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生态思想,吸收了儒家、道家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我国历代领导人的生态思想,并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提出来的。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生态思想;理论来源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12-0134-03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中的生态思想
  马克思主义著名作品内所涵盖的生态思想,具有强大的预见性,且思想深刻,是后世生态哲学思想研究的巨大精神宝库,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本质的理论源头。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站在批判的角度上继承黑格尔、费尔巴哈的思想前提下发展的,笔者认为,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然界中,人属于附属的很小的一部分,如果离开自然界,人的生存和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他们以整个人类进化发展为基本立场,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也进一步指出:“所谓人的肉体、精神生活与自然界形成关系,并非自然界和自身形成联系,由于个体便是自然界中无法分割的部分。”
  2.在人需要的物品与自然的关系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然界为人类给予其生产生活的必需品,人类在劳动之中必须拥有的生产资料以及生活资料。即“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能够划分成两个基本种类:生活资料、劳动资料二者的自然富源”。为了说明这一点更充分,马克思说:“如果自然不存在,感性的外部世界不存在,工人就无法创造任何事务,其是个体用来实现自我的劳动,在这之中组织劳动,自其中生产出自身的产品的材料。”
  3.在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的关系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活动才是连接人类与自然界的中介和桥梁。即“劳动第一是自然和人的进程,是人将自身的活动作为承载,调整以及把控人和自然之间在交换物质时的进程”。同时,自然界是统一的,也是分化的,而实践是连接这两者的现实基础。一方面,通过实践活动人类超越了自然,形成了社会存在;另一方面,通过实践又不断实现着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统一。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当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完成“人类同自然的和解”。
  (二)列宁的生态思想
  列宁的生态思想是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苏联当时的具体实际情况形成的,其生态思想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区别。笔者认为,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相同的是,列宁同马克思恩格斯一样,认为人是自然界中无法分割的组成,是它的一部分,其认为“人自己也只是他的表象所反映的自然界的一小部分”。不同的是,他并不支持唯心主义把人和自然界割裂。即认为:“我憎恨将人和自然界割裂的唯心主义,我并不由于自身依靠自然界而感到廉耻。”
  2.在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的关系上。在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的关系上,相同的是,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的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活动是连接人类与自然界中介和桥梁的观点。不同的是,他进一步指出实践包含三个层次结构:“善的目的对现实的关系”“外部的手段”,以及“主体和客体的一致,对主观的检验,客观真理的标准”。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生态思想,博大精深,且源远流长。涵盖强调“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倡导“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
  (一)儒家的生态思想
  在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中,关于生态思想它强调“天人合一”,贯穿于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之中,是我国古代生态思想的凝聚。“天人合一”思想重视自然和人之间的协调共生。孔子是这一思想的先驱者,他在《说卦传》中提出:“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阳;立地之道,曰柔刚;立人之道,曰仁义。”即天、地、人的关系是和谐平衡的,也是对立统一的,是矛盾的,是矛盾性和斗争性的统一。东汉的董仲舒,在延续前人的观点的前提下,指出“天人感应”之说。其曾经在《春秋繁露·深察名号》谈到“天人感应”之说,即“是故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立元神》中也提到:“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不可一无也。”他认为,天、地、人之间,应当是具有相当密切的联系的,能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缺一不可。宋代的张载正式明确地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他认为天地就像我们的父母一样,我们这么微小,却在天地内。如此一看,充斥在天地之中的是我的肉身,促进天地万物产生变化的是我的本质,百姓是我们的伙伴,天地万物都和我是一个种类,所以热爱自然生命就像爱我们的身体和爱我们的同胞手足一样。即“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浑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到了现代,很多大家学者都曾对“天人合一”思想进行探讨研究,季羡林先生曾经针对该思想给出如下的表述:天,即是大自然;人,即是人类;合,即是互相体会,形成友谊。也就是说,人类和大自然以和諧的方式相处。
  (二)道家的生态思想
  在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中,关于生态思想强调“道法自然”“无为”,这一点与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不谋而合,强调人只是自然界很小的一部分。但不同的是他们也强调“无为”的思想,即不要过分地干预自然,而需要保护好自然,让人和自然实现和谐共生。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 四十二章》)。其大意是:道是和谐,是世界万物起始的根本,一是整体,二是矛盾,三是协调。整体是一,其中蕴含着彼此差异的局部;而局部的差异导致竞争,形成矛盾独立的二,即阴阳;竞争的结局不是你死我活,最终导致协调;协调后的事物不可能是绝对的阴和阳了,而是混合物;最终形成的事物之间彼此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从而在整体上实现了和谐有序、持续演进的状态。   列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认为“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为而生之”(《说符》)。即天底下万物与人类是同类的,不存在高低贵贱的划分,所以人类不应该由于为智力的原因去任意破坏其他生物,而是应该善待它们。庄子也延续并发展老子和列子的哲学思想,其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即天地中的任何事物均是和人类共同存在的,所以是平等的,是统一的,是一个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的整体性,所以我们更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三、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思想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各个阶段都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保护的问题,每一代核心领导集体不断地提出、发展、完善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等与生态思想相关的理论观点,最终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
  (一)毛泽东的生态思想
  毛泽东的生态思想是对马克思自然观的继承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思想的起点。毛泽东的生态思想主要体现在建设林业、建设水利、控制人口等几个方面。首先,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就曾提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口号。随后的几年里,《关于明确林权、保护山林的众多政策规定(试行草案)》《森林保护条例》等文件和法规也相继出台,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林业的发展。其次,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尤为关注我国的水利工作,给出“预防水患,兴修水利”的水利建设规划。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长江、黄河、淮河等七大河流的水患都得到了有效的治理。再次,新中国成立早期的1949—1953年间,由于停止了战乱,社会生产生活恢复正常,整个国家的人口迅速增长。1954年,党中央首次通过正式文件发布《关于控制人口问题的指示》。1956年,毛泽东在和南斯拉夫妇女代表谈话时说:“社会的生产已经规划,人类自身的生产还依旧在没有任何政府以及规划的形态,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对人类本身的生产实行计划化呢?”强调国家需要执行计划生育。毛泽东时期的人口思想,为我国后来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二)邓小平的生态思想
  邓小平的生态思想延续并且发展毛泽东的生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态思想中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生态思想的深度探究。其中,发展林业即是核心的关键的一步,组织植树造林活动,打造环境优美、宜居的绿色家园。1978年,在我国的西北、华北和东北这三个区域,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指出建设三北防护林工程。除了林业,邓小平及早地意识到兴修农田水利的意义,邓小平指出,“必须倡导修筑塘堰,组织小型水利”,“农业抛除化肥、农药过后,需要重点解决水利的问题,涵盖排涝。”通过大力发展农田水利,既改善了我国的农田水利条件,又保护了生态环境。经济建设的发展必须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对此邓小平继承毛泽东主张节育的观点,提出“有计划的生育”,之后,党的十二大上把计划生育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1978年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认为,“应该重点规划、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以及其他重要的法律。例如工厂法、人民公社法、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劳动法、外国人投资法等等,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法,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这之后,我国出台众多法律,例如《水法》《草原法》《森林法》等等(以上皆为简称),使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
  (三)江泽民的生态思想
  江泽民的生态思想延续邓小平生态思想,联系我国的国情,充分吸收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理念,指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强调“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
  1.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在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第一次指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指满足当前需要的同时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且不可浪费资源、污染完毕,再接下来治理,也不可以吃祖宗饭、让子孙无路可走。”
  2.实施退耕还林。长期以来,因为人类随意地开垦陡坡地、沙化地耕种,导致我国水土流失极为严重,产生众多诸如干旱、洪涝、风沙等自然的灾害,人们的生产生活深受影响,我国生态安全严重破坏。所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退耕还林。1998年特大洪灾过后,党中央、国务院为了能够灾后迅速重建,给出“封山植树、退耕还林”的相关措施。次年,四川、陕西、甘肃3省作为代表试点退耕还林,自此打开我国退耕还林的新局面。2002年4月,国务院发表《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2008—2011年,中央财政总共安排的专业资金462亿元,使退耕还林成果得到巩固,每一项建设任务都获得极大进展,实现经济、社会以及生态效益的综合发展。
  (四)胡锦涛的生态思想
  胡锦涛的生态思想在充分吸收以前的生态思想的丰富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对生态文明有了很多新的完善和补充。在新的发展时期,生态环境遭遇众多新情况以及新问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以当时我国的基本国情作为切入点,对相应的理论做了调整和完善,使生态思想的理论逐渐趋向全面化、体系化。
  1.从党的十六大起,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作为根本出发点,归纳我国在发展历程中的实践,参考其他国家发展的经验,契合我国的发展要求,总结出科学发展观。胡锦涛认为:“自然界是涵盖所有人类的生物的摇篮,也是人类实现生存的基础性条件,维护自然即维护人类,建设自然也是在为人类谋福祉,要爱护和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把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
  2.明确提出生态文明这一思想。2005年,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中首次提出“生态文明”一词,突出强调“在全社会执行生态文明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的主要内容、具体目标、根本任务和基本要求进行了准确的阐释。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提出了“五位一体”,把生态文明放到了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同等重要的高度,强调“需要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彰显了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深层次境界。
  总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新并且延续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著名作家的生态思想,参考了儒家天人合一、道家道法自然等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我国历代领导人的生态思想的补充和发展,是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4-375.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1.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60.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7.
  [6]  列宁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18.
  [7]  列寧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9-186.
  [8]  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62.
  [9]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53.
  [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西南工作文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456.
  [11]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6.
  [12]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147.
  [13]  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63-532.
  [1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853.
  [责任编辑 百 合]
其他文献
摘 要:红松既是造林树种,也是观赏树木,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以及生态价值,主要种植于我国东北地区,是东北地区的珍贵树种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林业行业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红松的广泛种植,给种植人员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主要探讨了提高红松育苗质量的措施,希望能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红松;育苗;质量;措施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1)08-0096-02 中国图
目的:探讨超早期干预对脑瘫高风险儿神经和运动发育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浙江省中医院下沙院区出生并诊断为脑瘫高风险新生儿53例纳入观察组,再将同期至浙
"明明德"理念在中国源远流长,从神话传说到有文字记载以来的社会发展中,一直以正能量贯穿于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之中,在引领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并指向天下大同社会的美好发展
《湖北教育》系原湖北省教委于1949年12月创办,70余年始终扎根荆楚大地,以权威的教育资讯、专业的研究成果和优质的宣传报道,服务全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服务基层学校和教育部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上,三线建设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所形成的“三线精神”十分值得深入挖掘与凝练。带着“三线精神”为何提出较晚且传播力度不够的疑问和思索,以攀枝花三
以当前导航卫星系统在全球民航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要求作为研究背景,根据GNSS完好性异常来源及监测方法研究分析,确定RAIM算法是完好性监测的重点研究对象,完成了对最小二乘R
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速度的加快,推动了医院信息化建设进程,即开始更多的把信息智能处理技术应用到信息处理方面。随着新型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使得传统信息管理工作中的诸多
高中化学是一门高考科目,占据分值不小,学生学好该学科非常有必要.但是面对化学学科的特殊性与难度,有时候教师教学会遇到瓶颈.对此,教师不仅不能忽视这些不利影响因素,还要
文章对比观察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LIFT)及LIFT加用肛瘘栓术(LIFT-PLUG)治疗肛管括约肌间型肛瘘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相比LIFT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瑞栓宁填塞术对肛管括约
随着校园足球的大力推广,中小学校都开始关注并开设足球课程,足球课程是一门需要大力开发并且进行深入学习的课程.足球运动不仅能够强身健体、促进交流、增进友谊、锻炼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