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于”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13_y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出自/于”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被归为动词类,然而其从上古到中古乃至近古时期都一直存在临时搭配的现象,期间也包含一个逐渐固化为词的过程。因词汇化不可避免地伴随着语法化,我们发现“出自/于”发展成为一个动词这一现象并不是它的终点,它也正朝着由实到虚的这一方向发展。
  关键词:结构的演变;词汇化;由实到虚
  作者简介:郝瑞泽(1993-),男,汉族,河北定州市人,文学硕士,延边大学语用学专业硕士2017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
  [中圖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7--02
  引言:
  大概在先秦时期,“出自/于”绝大多数都是以松散的结构形式出现,即“出”与“自”、“出”与“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紧密,而是“自”或“于”与后面的宾语的关系更紧密,如:
  (1)日居月诸,出自东方。(《诗经》) (2)出自幽谷,迁于乔木。(《诗经》)(3)往不假道于卫;及还,阳虎使季、孟自南门入,出自东门,舍于豚泽。(《左传》(4)出自汤谷,次于蒙氾。(《楚辞》)(5)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尚书》)(6)伐虢之役,师出于虞。(《国语》)
  上述各例中我们更倾向分别把它们理解为“自东方出”、“自幽谷出”、“自东门出”、“自汤谷出”、“于陶丘北出”、“于虞出”这样的介宾结构作状语的情况。因此我们认为,大致在这个时期“出自/于”两者的结构关系相对松散,属于临时搭配的情况,并且我们注意到其后面所接宾语大多都是具体的且表示地点、方位的名词,这也更好的解释为什么“自/于”与后面宾语关系更加紧密而不是与“出”的关系紧密。
  一、“出自/于”的词汇化过程
  “出自/于”的词汇化过程是按照历时的发展脉络演变的,我们整理出大量的语料后发现它们的发展演变具有很强的规律性。下面将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具体的说明:
  1.1“出自/于”的语法特点
  前面提到大致在先秦时期,“出自/于”属于临时搭配的情况,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出自/于”逐渐开始固化为一个动词。既然它当时正朝着动词类的方向发展,那么它就应该具备一个动词本应该所具有的语法特点,如下面的例子:
  (7)其先出自炎帝。(《北史》)(8)九年冬,就戮者,多出自文儒。(《因话录》)(9)宁既厚结元载已久,杨炎又出自载门,宁初附炎,炎因此大怒。(《旧唐书》)(10)而吴歌杂曲,始亦徒歌,复有但歌四曲,亦出自汉世,无弦节作伎,最先一人唱,三人和,魏武帝尤好之。(《乐府诗集》)(11)员外道:“我爱那缝补处,这行针线,必出自妙手。”(《警世通言》)(12)盖皆出于理势之自然,而非人之知力所能损益也。(《周易》)(13)智不出于四域,怀其仁诚之心。(《淮南子》)(14)通《毛诗》者,多出于魏朝刘献之。(《北史》)
  上述大致是沿着历史发展的脉络列举的,我们不难发现,“出自”具有很强的规律性,与之前不同的是,从汉代到元明“出自”的前面出现了副词如“先、多、又、亦、多、必”等,而我们从大量的语料中发现从汉代到魏晋六朝“出自”前所用的副词偶有所见,而到了隋唐五代开始有大量的副词出现在“出自”的前面,既然它开始受副词修饰,那么我们认为,大致从汉代开始出现词汇化,到了隋唐五代开始逐渐趋于固化,但即便是出现了大量副词修饰的现象,之前临时搭配的用法仍旧很多,因此还是处于一种用法较为复杂的状态。而反观“出于”,它的规律性相对较弱。上述例子中在《周易》中就已经存在副词修饰的情况,而到了汉代开始大量出现副词修饰的现象,如:“也、不、皆、先、多、又、忽”等,与“出自”前面所用副词大致相同。总之,它们既然能受到副词修饰,则可以说明它们更倾向于是一个动词了。
  1.2结构及后接名词的变化
  前面说过,“出自/于”起初是一个“V P(O)”结构,那么结合前面的例子与下面的例子进行对比:
  (15)帝叹息,孙盛曰:盛闻庆赏威刑,必宗於主,权宜宥怒,出自人君。(《三国志》)(16)然赠谥之及,出自君恩,岂容子孙自求之也?(《北史》)(17)召两军中尉谕之曰:“赦书出自朕意,不由宰相,况未施行,公等安得此言?”(《旧唐书》)(18)杨八老出自意外,倒吃了一惊。(《喻世明言》)(19)乌大爷道∶“老师这几个门生,现在的立身植品,以至仰事俯蓄,穿衣吃饭,那不是出自师门?(《儿女英雄》)(20)止是这时正拿着媚外手段,碍着日本公使夫人情面,所以假意奉承,并非出自本心。(《女娲石》)(21)帝曰:“此当出自朕意。(《续资治通鉴》)
  拿“出自”来说,看前面的四例中都没有副词来修饰,但是根据结构或者是根据句义,我们都可以推断出此时“出自”是作为动词的,也就是说此时“出自 NP”是动宾结构,两者之间逻辑关系很紧密,绝不能看作或者是翻译成“自xx出”的意思。再看“出自”后面的名词性成分,有的是指人名词如“人君”,有的是与人有关的抽象名词“本心、朕意”等,由此对比前面的例句我们可以发现,“出自”后面的名词性成分由之前具体的、表地点或方位的成分扩大到表指人的或与人相关的抽象性成分,正是因为这种改变才为它的词汇化或语法化提供了可能。同样“出于”情况与“出自”相似,举出两例而不做赘述。
  (22)这“弦歌”高楼的佳人,也还是出于诗人的虚拟。(《古诗十九首》)
  (23)今七庙之义,出于王氏。(《晋书》)
  二、“出自/于”的语法化
  本文在摘要中就提到“出自/于”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被归为动词类,上文中我们阐述了“出自/于”的词汇化过程,而且我们也知道词汇化现象不可避免地会伴随着语法化,因此我们通过对语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后发现:“出自”似乎没有出现虚化现象,而“出于”出现了由实到虚的情况,如:   (24)尤恶下为朋党相构,好善嫉恶,出于天性。(《旧唐书》)(25)俗重气侠,好结朋党,其相赴死生,亦出于仁义。(《隋书》)(26)此似鄙吝,且出于不得已。(《东坡文集》)(27)而甲午之大乱,出于民怨。(《东坡文集》)(28)逮此干闻,出于窘迫。(《栾城集卷四十九》)(29)出于狂戆,不足加罪。(《后汉书》)(30)出于无计,遂欲休粮以清净胜之,则又未能遽尔。(东坡文集)
  先看前五个例子,似乎很像前面列举的“动宾结构”,其实并不一样,前面的“出自”不管是临时搭配还是“动宾结构”,它本身所表达的意义几乎没有改变,它都侧重于“出”字上。可是上面几个例子中的“出于”则不同,虽然也不能看作是“于xx出”这样的形式,但是这里更倾向于表达的是“由于、因为”的意思,即“由于/因为他的天性,他好结朋党”、“由于民怨,才导致甲午之大乱”,那么这样的话“出于”就更倾向于介词词性,虽然介宾结构作状语出现在谓语之后很难以让人接受,但是从句子的意义上讲似乎这样才说得通,即便是这样的例子不足以说明问题,那么(29)(30)两例中“出于”分别放在句首,这样就更具有说服力。而且在现代汉语中虽然把它归为动词类,但是介宾结构作状语的用法也逐渐多了起来,如:
  (31)出于礼貌,我说了声谢谢,问他:“你怎么会知道我的生日?”(《幸亏她的指点》)
  (32)出于职业的习惯,也出于对一个有成就的科学家的爱护、对亲友的关心,他强迫张戈躺在床上,要为他详细检查。(《起死回生》)
  (33)出于这一考虑,他们将升任南澳镇总兵的惠昌耀暂留香山协之任,拨发水陆兵数百名在澳门附近的各个要隘布防,还决定派遣官职较大的干员进驻澳门,以控制那里的局势。(《澳门四百年》)
  (34)出于生活所迫,她不得不起早站排买些电影票,然后转手卖给后来买不到票的观众,其代价仅仅是买她两包瓜籽,票价分文不多取。(《电视文学概论》)
  三、结语
  上述可以看出,“出自”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即随着历时的演变受副词修饰的现象逐渐增多,并且后面所接宾语也是由具体的、表示地点或方位的名词逐渐扩大到表示指人或与人相关的抽象性成分;与之对比,“出于”的规律性则不那么明显,通过语料可以看出“出于”一词,不论是从它受副词修饰这个角度还是从它后接宾语这个角度来看,它都处于一种错综复杂的状况。当然,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自”和“于”同样作为介词,并且共现在“出X”结构中,那么为什么“出自”似乎没有虚化为介词的可能,而“出于”虚化为介词的可能如此之大,其中的原因也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探究。
  参考文献:
  [1]刘红妮.词汇化与语法化[J].当代语言学.2010,12(01).
  [2]陳昌来.汉语介词的发展历程和虚化机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3).
  [3]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J].中国语文.1995,(03).
其他文献
斯蒂芬·金无疑是世界上最饱受争议的作家之一。主流文学对他的评价一直飘忽不定,有人把他看作是废纸制造机,只会胡编滥造,而大多数人说他是最伟大的通俗小说家,其作品理应列入文学圣殿。平心而论,金的某些作品的确妄称良品,但毫无疑问,其大多数作品仍以独特的立意与深厚的语言功底值得被列入名著经典之中。其中《它》就是一部典型代表。  这部作品主要围绕童年与爱两大主题展开。  关于童年。金对儿童的描写十分生动,刻
摘 要:学界对李渔的女性审美思想各执一词、褒贬不一。《闲情偶寄》的“声容部”集中体现了李渔的女性审美思想。李渔对女性的审美重视外在美,更重视内在美;重视自然美,也重视妆饰美,而且他还非常重视通过“习技”、“颐养”等手段促进女性美的培育,使女性越来越美。这种观点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今天,对于促进女性审美从注重外表美,走向注重内在美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李渔;女性审美;当代价值  [中
摘 要:模因论(memetics)最早出现在道金斯于1976年出版的经典畅销书《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他在这本书就进化提出了一个新观点,认为进化并非完全受物种驱使,进化更多的是复制因子带来的结果。本文从“为xxx打call”这一当下流行语的结构及其传播方式入手,从模因论的角度分析流行语“为xxx打call”的复制传播过程及它成为强势模因的原因。  关键词:模因论;“为
摘 要:“身体”在莫言的小说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以身体为对象展开历史的叙写,是莫言独特的叙事手法之一。莫言小说中的“身体”,不仅包括作为人之存在本体——生理身体,还展现了身体的社会呈现—交往身体。莫言通过描写身体所蕴含的饥饿、疾病、性等自然属性,让身体接受生存的考验,挖掘复杂的人性,张扬人强劲的原始生命力。同时,他又透过个人性的身体,叙写身体的社会属性,表现身体与权力压制和反抗的关系,展现身体强大的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基于体演文化法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7jyxm0685;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佛经翻译中的翻译伦理思想渗透——以为例》;项目编号:SK2017A0777。  摘 要:翻译理论家贝尔曼提出译者可能会使译文变形的十二种倾向。这些倾向使译文不能从语言学或文化层面上充实目的语。本文以英文电影名的汉译为例,通过分析明晰化、高
作者简介:孔令建, 曾用笔名孔成杰,模具工程师。曾在《人民文学》《散文选刊》《散文百家》《作品》《羊城晚报》等媒体发表文章。主要作品有:《烟桥三味》获《人民文学》第三届观音山杯“美丽中国”全国游记征文优秀奖,散文《秋》获《散文选刊》全国散文奖二等奖,散文《我的模具梦,中国梦》获《海外文摘》2015年度散文奖二等奖。先后获得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等多种政府奖项。出版散文集《烟桥三味》。  在粤西,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4--01  我是一个农村中学的班主任,做了十几年的班主任,深知做班主任特别是农村班主任的不容易。学生知识的获得你要管;学生的生活琐事你要管;学生思想动向你要把握;学生为一些纸笔墨扫把粉笔等鸡毛蒜皮的事闹矛盾时你要反复了解反复做工作;学生缺课旷课了你要去家访,遇到刮风下雨也不停止;这些看起来细小的事情可以
摘 要:《中华文明之美》是湖南卫视推出的第一档在寓教于乐中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节目,自7月24日首播以来,收到了良好的社会评价,但是收视率和火爆程度却远不如湖南卫视的其他节目。虽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内容,但在众多视频播放平台中,该剧却被划分为“综艺”节目。本文将从编码解码的视角,以该节目为例,探究当前背景下文化节目的娱乐化。  关键词:文化;编码解码;娱乐化  作者简介:曾婧婧(1994-),女
摘 要:汪曾祺的作品通常都写的平淡朴素,但就是在这种平和的笔触中,使读者感受到一种诗意的存在。《鉴赏家》从一个普通的贩果商人角度出发,以及画家和鉴赏家之间不足为外人道的惺惺相惜,使人感受到,即使是芸芸众生如你我,只要仔细观察生活,品味身边的简单事物,也能从中发现乐趣。  关键词:文艺;爱好;诗情画意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
摘 要:流行歌曲作为大众文化的精神食粮,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当中,在社会趋势的导引下,古典诗词渐渐地融入了流行歌词创作之中。本文就流行歌词与古典诗词相互呼应的态势,分别从流行歌词的起源发展与地位、流行歌曲存在的问题、艺术品位和需求的提高、古典诗词对流行歌曲的影响、流行歌词借鉴古典诗词的得与失几个方面来叙述两者之间的碰撞,以期进一步唤醒当代流行歌词创作的自觉。  关键词:流行歌词;流行歌曲;古典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