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生学习效果取决于内在动力,那就是用心、真心参与。数学课堂教学前的预设,课堂教学中活动的安排与操作,教师的点播及引导,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度,更决定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学生参与度 教学途径
数学学习是一个体验、生成过程。学生思维的生长点需要在交流、辩论、碰撞中提炼。学习高效关系学生参与,而学生参与度又取决于教者主导。然而实际教学中发现,有的课堂学生参与学习不够主动,有的课堂变成一盘散沙,片面认为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如何主导数学课堂教学?值得深思,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几点想法与大家分享。
指导学生课前热身,帮助学生把握新知,促进学生主动课前参与。数学既然来源于生活,就可以实现数学问题生活化,课前让学生完成与新课有关的生活方面的问题,让学生感触数学知识是贴近生活的、是有趣的,从而尽快找准听课切入点。
提前交给学生动手实验等数学活动,激发学生思考点为数学课堂教学做铺垫。学生享受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充满无限遐想,不论成功与失败,实验的魅力都在于让人有种好奇欲望,为思维注入动力。学生肯定对数学实验乐此不疲。
如《用字母表示数》教学中提前设计如下实验活动:
(1)搭1个正方形需要4根小棒。(2)搭2个正方形需要__________根小棒。(3)搭3个正方形需要__________根小棒。(4)搭5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小棒?10个呢?(5)想一想。你是怎么得到的?搭n个正方形要多少小棒呢?
不同学生准备的小棒数不同,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小棒准备多少就是一个讨论点,有的学生可能准备了很多,有的学生准备了很少可能不够用,学生就会想到小棒的多少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摆出的是一组有规律的图形,这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是需要教师调度引导的,当然这还不是思维的撞击点,是什么规律呢?这就要靠学生在反复“试、摆”的过程中领悟发现。正如数学家P.H.Halmos所言“数学不讲究突击,效率是没有意义的,领悟才是要紧的”这方面我们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时间,有时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或者教师草草结束,学生根本没有思考、实验的过程,更不要说领悟了。所以精心设计一些数学活动,提前交给孩子们,再给他们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还愁学生课堂不讲、不参与吗?
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观察”增加数学课堂参与度。学生看了并不代表观察了,关键是教师引导学生看进去,教会学生如何观察。比如:观察下列等式9-1=8,16-4=12,25-9=16,36-16=20…这些等式反映的是正整数间的某种规律,若n表示正整数,将这一规律用含n的式子表示__________。
学生不会用n表示的主要原因一是:找不准观察点,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看”。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观察已有4个式子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首先能很快找出都是两个数相减的关系,不同点就是数字都不同,教师进一步引导其实不同点里藏有它们的相同点:大家看每个式子的第一个数有共同点吗?9、16、25、36数字刚写完学生就异口同声说出来了(都是某数的平方)。再看这组数:1、4、9、16,学生一致认同具有这样的相同点。那看等号右边的数:8、12、16、20还具有这样的特点吗?学生自发就开始讨论了(学生能主动讨论就说明基本学会怎样观察了,而且有一种冲动急于找出来):有的说都是偶数,有的说都是4的倍数,还有的已经动笔写成了因数相乘的形式:2*4、3*4、4*4、5*4(2*4、2*6、2*8、2*10)。(教师及时肯定)学生的表现真的太棒了。(趁热打铁)咱们能用自己发现的特点表示这些等式吗?因此,等式变为
高效的数学课堂离不开学生参与,如何避免学生假参与、假讨论?实现有效参与有效讨论?我们需要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教会学生如何自学,课前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在做中悟,观察中思考,课堂上教给学生一定的研究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这样数学教学才能落到实处,才能呈现细节的精彩,打造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高效课堂问题与诊断.
[2]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学生参与度 教学途径
数学学习是一个体验、生成过程。学生思维的生长点需要在交流、辩论、碰撞中提炼。学习高效关系学生参与,而学生参与度又取决于教者主导。然而实际教学中发现,有的课堂学生参与学习不够主动,有的课堂变成一盘散沙,片面认为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如何主导数学课堂教学?值得深思,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几点想法与大家分享。
指导学生课前热身,帮助学生把握新知,促进学生主动课前参与。数学既然来源于生活,就可以实现数学问题生活化,课前让学生完成与新课有关的生活方面的问题,让学生感触数学知识是贴近生活的、是有趣的,从而尽快找准听课切入点。
提前交给学生动手实验等数学活动,激发学生思考点为数学课堂教学做铺垫。学生享受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充满无限遐想,不论成功与失败,实验的魅力都在于让人有种好奇欲望,为思维注入动力。学生肯定对数学实验乐此不疲。
如《用字母表示数》教学中提前设计如下实验活动:
(1)搭1个正方形需要4根小棒。(2)搭2个正方形需要__________根小棒。(3)搭3个正方形需要__________根小棒。(4)搭5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小棒?10个呢?(5)想一想。你是怎么得到的?搭n个正方形要多少小棒呢?
不同学生准备的小棒数不同,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小棒准备多少就是一个讨论点,有的学生可能准备了很多,有的学生准备了很少可能不够用,学生就会想到小棒的多少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摆出的是一组有规律的图形,这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是需要教师调度引导的,当然这还不是思维的撞击点,是什么规律呢?这就要靠学生在反复“试、摆”的过程中领悟发现。正如数学家P.H.Halmos所言“数学不讲究突击,效率是没有意义的,领悟才是要紧的”这方面我们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时间,有时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或者教师草草结束,学生根本没有思考、实验的过程,更不要说领悟了。所以精心设计一些数学活动,提前交给孩子们,再给他们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还愁学生课堂不讲、不参与吗?
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观察”增加数学课堂参与度。学生看了并不代表观察了,关键是教师引导学生看进去,教会学生如何观察。比如:观察下列等式9-1=8,16-4=12,25-9=16,36-16=20…这些等式反映的是正整数间的某种规律,若n表示正整数,将这一规律用含n的式子表示__________。
学生不会用n表示的主要原因一是:找不准观察点,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看”。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观察已有4个式子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首先能很快找出都是两个数相减的关系,不同点就是数字都不同,教师进一步引导其实不同点里藏有它们的相同点:大家看每个式子的第一个数有共同点吗?9、16、25、36数字刚写完学生就异口同声说出来了(都是某数的平方)。再看这组数:1、4、9、16,学生一致认同具有这样的相同点。那看等号右边的数:8、12、16、20还具有这样的特点吗?学生自发就开始讨论了(学生能主动讨论就说明基本学会怎样观察了,而且有一种冲动急于找出来):有的说都是偶数,有的说都是4的倍数,还有的已经动笔写成了因数相乘的形式:2*4、3*4、4*4、5*4(2*4、2*6、2*8、2*10)。(教师及时肯定)学生的表现真的太棒了。(趁热打铁)咱们能用自己发现的特点表示这些等式吗?因此,等式变为
高效的数学课堂离不开学生参与,如何避免学生假参与、假讨论?实现有效参与有效讨论?我们需要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教会学生如何自学,课前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在做中悟,观察中思考,课堂上教给学生一定的研究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这样数学教学才能落到实处,才能呈现细节的精彩,打造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高效课堂问题与诊断.
[2]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