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小学思品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在儿童品德形成过程中,情感体验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情感体验有助于道德认知的形成和内化,有助于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提高和培养,并能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它是道德认知转化道德行为的纽带。
关键词 诱发情境 情感体验 情感深化 情感投射
情感因素在现代教学思想体系中,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信息传递的手段。就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课堂教学而言,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有着品德内化的作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艺术会不断发挥学生思维敏捷灵活的潜力,激活学生自塑良好行为的欲望,达到品德学科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完善人格,健康发展人。
一、诱发情感
在教学《父母恩情深似海》一课时,我就以一个真实的故事导入新课,将学生带入“父母深爱孩子”的情境中。
5月13日,在北川县城一处严重损毁的屋角处,救援官兵发现了一个三岁的小女孩,她被两个不幸遇难的大人护在身下,扑闪的大眼睛里充满了生的渴望。两个大人就是她的父母,人们见此情景无不肃然起敬,他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用自己的身体为孩子搭建了生存的空间。
紧接着,播放歌曲《天亮了》,让学生从中体会父母之爱,并谈出感受,这对教学过程的主要部分“活动交流”做了很好的铺垫。教师接着说:是啊,世界上最纯真、最无私的爱莫过于父母对子女的爱。我们从生下来就在爸爸妈妈的精心抚育下成长。也许你没有留意,他们是怎样在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关心你的,那就让我们到生活中去体验、感受吧!
以上环节的教学通过听真实的故事以及感受歌曲,使学生体会到父母爱孩子胜过爱自己生命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情感,由故事过渡到实际生活中,请学生用自己亲身感受到的事例来说明父母的爱是无私的、崇高的。这样导入新课,不仅能很快让学生进入到课堂的情境中,而且能够很自然地调动学生的情感,顺利地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过程。
二、情感体验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可见品德教学的情感因素十分突出,情感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更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品德教学既要激发、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更要注重激发、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0课《南湖游船》,教学活动不妨以活动课的形式开展,课上交流的形式不拘泥,借助动人的故事,动听的歌曲,丰富的文字、音像资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了解历史,真切地感受党的伟大,红军的可敬,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自然地产生崇敬、缅怀之情。活动中应有一条主线,应避免单纯地讲故事,要让学生在听故事中有所感悟。在讲完故事后,给学生多种表达自己感受和想法的机会,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从中感悟红军造福人民、无私无畏的思想境界,学习他们的精神,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这些动人的小故事,意在让学生从故事中感悟真理,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支摧不垮的队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的彻底解放。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之情,以及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无限敬仰的情感。
三、情感深化
情感的另一个特点是实践性,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摇动情感发展的动力。情感教育可以从实践开始,在实践中,以行育实。越实践,学生的情感就越深,反过来,情感越深,就越愿意实践,从而形成自觉行为。《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因此,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教学《父母的难处》一课时,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问题制定调查、访问、统计的计划,提高学生体验、调查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开展“看看父母有多难”调查活动。学生小组讨论,确定调查方法,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想要了解的实际情况分组。各小组根据自己的采访、调查方式,制定调查计划,教师进行指导。提醒学生调查时还要注意自己的态度,要有礼貌。在活动中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培养爱家爱父母的感情。
四、情感投射
指的是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自身积极的情感,倾注、投射到一定的客体上。设计中教师要选择最佳的情感投射点,以利于情感功能的充分发挥。
教学《从世界看中国》一课,我分两种类别来进行活动。(1)收集歌颂家乡的歌曲,如,韩红的《家乡》、江南民歌《太湖美》等;(2)调查组内同学的家乡所在地,用100字以内的短文来歌颂自己的家乡。最后,将两类活动组的情况进行汇总,举行歌颂家乡的主题会。此外,“以情作结”“带情表演”也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最后,我让学生齐唱歌曲,在歌唱祖国的歌声中,结束全课的学习。
在品德教学中运用“情感”教学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道德修养的必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品德课堂,只有注重发挥“情感”教育的教育功能,注重教学过程中“情”的渗透,学生才会在心灵的体验中,思想的体悟中,情感的共鸣中,达理而通情,知理而通情,自觉长久地做到知行统一,形成理想人格和高尚品格。
关键词 诱发情境 情感体验 情感深化 情感投射
情感因素在现代教学思想体系中,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信息传递的手段。就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课堂教学而言,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有着品德内化的作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艺术会不断发挥学生思维敏捷灵活的潜力,激活学生自塑良好行为的欲望,达到品德学科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完善人格,健康发展人。
一、诱发情感
在教学《父母恩情深似海》一课时,我就以一个真实的故事导入新课,将学生带入“父母深爱孩子”的情境中。
5月13日,在北川县城一处严重损毁的屋角处,救援官兵发现了一个三岁的小女孩,她被两个不幸遇难的大人护在身下,扑闪的大眼睛里充满了生的渴望。两个大人就是她的父母,人们见此情景无不肃然起敬,他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用自己的身体为孩子搭建了生存的空间。
紧接着,播放歌曲《天亮了》,让学生从中体会父母之爱,并谈出感受,这对教学过程的主要部分“活动交流”做了很好的铺垫。教师接着说:是啊,世界上最纯真、最无私的爱莫过于父母对子女的爱。我们从生下来就在爸爸妈妈的精心抚育下成长。也许你没有留意,他们是怎样在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关心你的,那就让我们到生活中去体验、感受吧!
以上环节的教学通过听真实的故事以及感受歌曲,使学生体会到父母爱孩子胜过爱自己生命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情感,由故事过渡到实际生活中,请学生用自己亲身感受到的事例来说明父母的爱是无私的、崇高的。这样导入新课,不仅能很快让学生进入到课堂的情境中,而且能够很自然地调动学生的情感,顺利地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过程。
二、情感体验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可见品德教学的情感因素十分突出,情感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更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品德教学既要激发、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更要注重激发、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0课《南湖游船》,教学活动不妨以活动课的形式开展,课上交流的形式不拘泥,借助动人的故事,动听的歌曲,丰富的文字、音像资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了解历史,真切地感受党的伟大,红军的可敬,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自然地产生崇敬、缅怀之情。活动中应有一条主线,应避免单纯地讲故事,要让学生在听故事中有所感悟。在讲完故事后,给学生多种表达自己感受和想法的机会,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从中感悟红军造福人民、无私无畏的思想境界,学习他们的精神,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这些动人的小故事,意在让学生从故事中感悟真理,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支摧不垮的队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的彻底解放。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之情,以及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无限敬仰的情感。
三、情感深化
情感的另一个特点是实践性,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摇动情感发展的动力。情感教育可以从实践开始,在实践中,以行育实。越实践,学生的情感就越深,反过来,情感越深,就越愿意实践,从而形成自觉行为。《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因此,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教学《父母的难处》一课时,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问题制定调查、访问、统计的计划,提高学生体验、调查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开展“看看父母有多难”调查活动。学生小组讨论,确定调查方法,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想要了解的实际情况分组。各小组根据自己的采访、调查方式,制定调查计划,教师进行指导。提醒学生调查时还要注意自己的态度,要有礼貌。在活动中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培养爱家爱父母的感情。
四、情感投射
指的是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自身积极的情感,倾注、投射到一定的客体上。设计中教师要选择最佳的情感投射点,以利于情感功能的充分发挥。
教学《从世界看中国》一课,我分两种类别来进行活动。(1)收集歌颂家乡的歌曲,如,韩红的《家乡》、江南民歌《太湖美》等;(2)调查组内同学的家乡所在地,用100字以内的短文来歌颂自己的家乡。最后,将两类活动组的情况进行汇总,举行歌颂家乡的主题会。此外,“以情作结”“带情表演”也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最后,我让学生齐唱歌曲,在歌唱祖国的歌声中,结束全课的学习。
在品德教学中运用“情感”教学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道德修养的必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品德课堂,只有注重发挥“情感”教育的教育功能,注重教学过程中“情”的渗透,学生才会在心灵的体验中,思想的体悟中,情感的共鸣中,达理而通情,知理而通情,自觉长久地做到知行统一,形成理想人格和高尚品格。